第一批「庚子賠款」赴美留學生王季梁的「科學之路」

第一批“庚子賠款”赴美留學生王季梁的“科學之路”

王季梁先生

王季梁是中國近代分析化學學科的開創人和中國科學史研究的先驅。他是在中國土地上最早拿試管作分析化學實驗的中國人。他也是有史以來,最早在中國設置現代化學實驗室的化學家之一。1925年他撰寫的《關於中國古代金屬錢幣化學成分分析》的論文標誌著現代分析化學學科在中國的建立;開創了中國人第一次用現代分析化學的方法從事中國古代科技和金屬冶煉發展史的研究。

出生在浙江黃岩的名門望族

1888年,王季梁(也稱王璡)出生在浙江省黃岩縣(現為台州市黃巖區)。水鄉黃岩是千年古城,“三十六街、七十二巷”是這座古城的過往。其中有條雙桂巷,有著不凡的歷史。明成化年間,陳勉、陳簡兩兄弟雙雙高中進士,朝廷立雙桂坊以嘉,此巷由此得名。王季梁所屬的雙桂巷王氏,是黃岩縣的名門望族,原是從本縣寧溪鄉遷入縣城雙桂巷的,其始遷祖叫王士駿(1838—1917),就是王季梁的父親。

王士駿的四子王季梁(即王璡),自幼受庭訓,稍長後又在私塾接受經史教育,習作八股文並以童生名義參加過一次鄉試,對中學經史諸科有一定基礎,對日後寫作頗有裨益。1907年的一天,有幾位青年朋友登門家訪,見他埋頭伏案經書,就語帶譏諷地說:“這堆廢紙,讀它何用?不如統統燒掉,免得害人!”聽罷,他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

由於王季梁父親在閩侯縣任知縣時,那裡是清末政治家、曾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及著名翻譯家林琴南的故鄉。受到林則徐、林琴南的影響,王季梁便決心走“科學救國”之路,所以遠離家鄉,考進北京京師譯學館學習英語,其目的是為了嫻習外語,以利溝通中西文化。

第一批“庚子賠款”赴美留學生

1909年,王季梁適遇第一屆“庚子賠款”留學美國考試。首批630名考生按標準錄取47人。第一榜考中英文,他高居第二名;第二榜考數理化,他僅得副榜題名,兩榜平均,他幸運地被錄取了。是年,他喜結新婚,但家中經濟狀況欠佳,其父望他畢業後做個小官,以便撐起中落的一家之天。

經過一番新舊思想的激烈衝撞,王季梁毅然奮起,決心克服舊的傳統和習慣,遠涉重洋去吸一口異國的新鮮空氣。他先到上海購制西服,剪去長辮,後回家鄉向父母妻子告別,並與秉志、梅貽琦、金邦正、何傑、張子高、胡剛復等首批同學登上海輪赴美,成了“庚子賠款”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創辦史前的第一屆留美學生。

第一批“庚子賠款”赴美留學生王季梁的“科學之路”

王季梁在美國留學時的集體照

王季梁到美國後,由於他要學習化學工程,先被分配在科興學院補習高中課程,同時學些西洋禮儀,還要為同學做些服務工作,經受獨立生活的全面鍛鍊。在學習中,開始時對數理課程十分困難,但他學立志工程,數理必須學好。於是,在課餘倍加用功,終於闖過難關。他中英文基礎好,文史科目都能應對自如,邏輯與口才都好,多次演說比賽獲得獎牌。他一直將一枚演說得來的金牌掛在錶鏈上,直到抗戰勝利後改用手錶才取下珍藏篋中。

1911年,王季梁考入美國裡海大學攻讀化學工程。他對美國大學重視實驗和實習的基本訓練、理論聯繫實際和師生務實的精神,十分讚賞。他在裡海大學習期間,曾連續兩個暑假到化工廠去,下車間勞動,向工人們學習實踐經驗,並體驗他們的生活,從中獲得不少實際知識,最終獲得化學工程學士學位。

參與創建中科社和中研院

1914年金秋,王季梁與留美學生任鴻雋、趙元任、胡明覆、秉志、相銓、竺可楨等留學生,在美國發起成立近代中國最重要的科學組織——中國科學社,這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科學學術團體,也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間綜合性科學團體,旨在“提倡科學,鼓吹實業,審定名詞,傳播知識”。中國科學社成立後,王季梁曾歷任理事、總幹事,1930年至1933年間擔任中國科學社的社長。

1927年4月17日,根據國民黨元老、教育家李石曾《關於創辦中央研究院》的提議,5月9日,中央政治會議第九十次會議議決設立中研院籌備處,並推定蔡元培、李煜瀛、張人傑、許崇清、金湘帆為籌備委員。同年11月20日,時任民國大學院院長蔡元培聘請學術界王季梁等30人在南京的大學院召開中研院籌備會及各專門委員會聯合成立大會,討論中研院組織大綱及籌備會進行方法。議決先籌設各研究單位,計有:理化實業研究所、地質調查所、社會科學研究所、觀象臺4個研究機構,並推定各所常務籌備委員,積極展開籌備工作,並通過《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

王季梁等在蔡元培的直接領導下,參與創建“中央研究院”的工作。1928年6月9日,“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長是蔡元培,王季梁擔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是民國時期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相當於現在的中國科學院。1949年,其部分機構搬遷到臺灣,部分留在大陸的各機構都被大陸的中國科學院接收,至今仍為我國臺灣地區的最高學術研究機關。王季梁擔任“中研院”化學研究所長後,結合當時國家化學學科現狀和科技發展規劃,組建了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中藥、纖維素、油脂、油漆塗料、陶瓷玻璃等小組進行工作,並結合中國化學資源開展化學研究,均取得較大成績。在20世紀30年代,王季梁又在上海發起創建“中國化學會”,他擔任了中國化學會主席,為之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第一批“庚子賠款”赴美留學生王季梁的“科學之路”

《科學》雜誌

王季梁曾在1922年至1934年間,還擔任《科學》雜誌主編。《科學》雜誌自1915年創刊以來,始終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幟志,在傳播科學理念、介紹科學知識與科學原理、及時傳達西方最新科技動態、發掘整理中國古代科學成就、闡發科學精義及其效用等方面做出了貢獻。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919年至1938年間就刊行了20卷,以每卷12期每期6萬字計算,即有1400餘萬字;每期除了科學消息、科學通訊等內容,以長短論文8篇計算,就有論文近2000篇;以每人作論文3篇計算,則有作者600餘人通過《科學》發表了諸多學術觀點。1933年,中國科學社又創辦了一份普及性的《科學畫報》半月刊,旨在“把普通科學知識和新聞輸送到民間去,用簡單文字和明白有意義的圖片或照片,把世界最新科學發明、事實、現象、應用、理論等都介紹給科學愛好者,逐漸地把科學變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第一批“庚子賠款”赴美留學生王季梁的“科學之路”

中國科學社社徽

1929年間,身為《科學》雜誌主編的王季梁,收到了江蘇金壇中學基層職員華羅庚的一篇論文。王季梁發現華羅庚的論文《Sturm氏定理的研究》寫得不錯,便親自將其編髮1929年12月出版的《科學》14卷14期上。1930年春,他又把華羅庚另一篇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編髮在《科學》雜誌上,一時轟動了數學界。隨後,他還將華羅庚推薦給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先生,瞭解到華羅庚的自學經歷和數學才華後,熊慶來教授打破常規讓華羅庚進入了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館員。1931年後,又提拔華羅庚在清華大學數學系擔任助教、講師等職,此後經過長期的努力,華羅庚成了世界著名的數學家。

為教科研作出重大貢獻

1915年王季梁學成回國,曾任教湖南高師、南京高師、東南大學,中央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他是東南大學的建校元老,從1917年任教南京高師到1929年離開由東南大學改名的中央大學的12年間,他全程參與了東南大學的籌備和建設。

王季梁也是浙江大學的建校元老。他與浙江大學的淵源始於浙江大學正式成立之前。1927年4月,他擔任了以李振吾為校長的浙江工專校務會的七委員之一。隨後他又應李校長的邀請,出任過浙江工專的教務部主任。同年,浙江工專討論籌備“工專”改“大學”,王季梁又被推為“浙江大學”的九個籌備委員之一。

1934年,王季梁見留學人員多已回國效力,人才多了起來。他再出國門,進入美國明尼蘇達研究院任研究員,師從著名物理化學家、分析化學家 LW.Kolthoff繼續深造。他十分珍惜難得的學習與研究機會,利用優良的實驗條件,於1936年5月提出了《鉑、金、銀在不同電解質溶液中的電極電位》論文,首次解釋了鉑、金、銀在不同的電解質溶液中不同抗腐蝕能力的原因。他的論文受評試委員們一致好評,因而被授予科學碩士學位,圓滿結束了異國學習與研究的生涯。在歸國途中,他繞道歐洲到英、法、意、德諸國著名大學及研究院參觀學習以提高自己的理論與管理水平。

第一批“庚子賠款”赴美留學生王季梁的“科學之路”

時任浙大化學系主任、一級教授的王季梁先生指導助手楊國樑,研究實驗結果,部署下階段工作

1936年,竺可楨為推辭出任浙江大學校長,曾專門向蔡元培提出由其老同學王季梁代理,以後竺可楨接掌浙江大學後,幾次寫信約他出任理學院院長。他到浙大不到兩年即隨校西遷,其以多年積蓄在南京和上海建築的兩處寓所,毀於兵燹,雖感痛惜,擔憂晚年生活無著,但他對子女們說:“只要國家民族不淪亡,個人損失算不了什麼;勤儉奮鬥,就可重建家園。”在浙大西遷頭尾10年辦學中,他攜師生與眷屬,顛沛流離,歷盡艱難,在川桂公路上一次遭翻車之禍險些喪命,不說家產蕩然無存,更有喪偶之痛,經受人生最嚴酷的打擊,令人崇敬與唏噓不已!在壓頂的災難面前,他始終挺直腰桿,視校如家,鑽研學問,教書育人。有段時期,化學系主任周厚復離開浙大,竺校長請他暫代主任,他毫不猶豫地挑起了重擔,當好竺校長的得力助手。

1938年8月,浙大師範學院成立,竺可楨聘為王季梁院長。他受命於危難之際,師院開辦費甚微,教師緊缺,可他沒有退卻,而是發揚求是精神迎難而上,與文理學院合作,共渡難關。抗戰勝利以後,王季梁曾任浙江大學理學院院長。而當竺可楨校長不在校時,他曾多次擔任浙江大學代校長。據上海校友會的楊竹亭會長回憶,抗戰勝利前後,竺可楨校長倦於浙大兼職,一心想要研究氣象,曾再次推薦王季梁代理校長。1949年6月,全國科學會議籌備會在北京召開,王季梁也是由全國科學團體公推去京開會的五位浙江大學教授之一,這五人是:王季梁、蔡邦華、貝時璋、蘇步青、王淦昌。

與此同時,王季梁和他那一代的前輩化學家們為我國的化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化學研究人才。其中有20世紀40年代中央研究院化學所的所長吳學周,1949年以後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的所長王葆仁,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的所長柳大綱。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錢人元等都是他早年的學生。許多我國知名科學家如嚴濟慈、趙忠堯、周厚復、王家輯、伍獻文、程開甲、葉篤正、楊士林等等也都受過他的教誨。

20世紀50年代,王季梁受高教部的委託,與他的學生戚文彬編寫了全國高等師範院校通用的《分析化學》教材。全書共60餘萬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於1958年出版,其時王季梁已年過七旬。20世紀60年代,年近八旬的王季梁,又定下了完成《中國化學史稿》的科研計劃。他一面為中年科學家出版的專業書籍寫序言和書評,一面與張子高、袁翰青這些“化學史”領域的老友們互通心得和切磋。

新中國成立後,王季梁曾當選全國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浙江省政協第二、三屆副主席,九三學社杭州分社副主任委員。1966年12月因病去世,終年79歲。“桃李不語,下自成蹊”,王季梁先生沒有辜負祖國寄予的希望,通過他一生的努力,在中華民族走向科學的道路上,留下了一行科學先驅者的輝煌足跡。(徐忠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