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里:繼續承擔「馬前卒」角色

李萬里:繼續承擔“馬前卒”角色

整理 | 幫寧工作室

來自幫寧工作室(gbngzs)的報道

中國發展自主變速箱有其背景。

2018年4月24日,日本愛信宣佈與廣汽和吉利成立公司生產6AT,年產40萬輛。國內自動變速箱行業反應強烈,為什麼?截至2017年,搭載中國品牌自動變速器已達到163萬輛,只佔乘用車市場份額的12%,仍處於產業化突破關鍵階段。

外資衝擊引發中國自動變速器行業的警覺和恐慌,我們也認為很嚴重。2018年5月11日,《中國汽車報》組織專題研討,面對這種局面該怎麼辦?之後,我們到長城、盛瑞和東安進行調研。

變速箱到底什麼狀況?長城主攻雙離合變速器,主要是7DCT。這個項目是2007年國家發改委組織十幾家企業,與美國博格華納公司合資成立“中華聯”公司時確定的,主要生產溼式雙離合器和電液控制模塊。

長城項目有幾方面比較突出。第一,它是第一家突破技術瓶頸,完成總裝集成的公司。

第二,它迅速形成規模化,達到100萬輛產銷規模。

第三,長城還對合資企業外方提出要求,並得到博格華納認可,提高關鍵部件指標和技術水平。通過此項目,長城對變速箱的認識已從知其然上升到之所以然。

第四,長城變速箱產業化已有很好的產品延展性。可以改變速比,可以改變扭矩,可以用在傳統汽車上,也可以用到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上。

第五,長城也在考慮電源系統和離合器能不能自己生產,自己研製,掌握全過程。

第六,魏建軍表態,要把產品、核心技術,乃至研發、試驗、生產體系的成果向業界開放共享,他甚至成立了一個獨立公司。

第二個企業是濰坊盛瑞,主要做8AT變速箱,獲得2016年國家技術進步一等獎。今年10月,它要進行第三代8AT開發試驗,明年投放市場。

8AT技術突破後,它還有新前瞻性佈局。

一是,8AT品質和性能不斷改進。

二是,拓展6AT、4AT系列產品。

三是,產品不僅用於傳統燃料汽車,還包括新能源汽車。

四是,除乘用車外,還要用到商務車上。

五是,不僅用在汽車上,還用在工程機械和專用設備上。

六是,爭取給外資企業配套。

七是,不僅在中國市場銷售,還考慮和整車一同走向世界。

八是,在新結構、新模式上繼續擴大。

九是,要從製造商變成一個服務型運營商。

第三個企業是哈爾濱東安。開發的6AT給眾泰、君馬、漢騰等規模較小的汽車企業配套,市場表現還不錯。

走完東安,我們發現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合資企業在改革開放中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這當然不能籠統概述,因為東安是以中方為主的合資企業。改革開放初期,自主品牌遭遇發動機瓶頸,如果得到東安三菱發動機,就可以得到市場份額,東安對中國企業的貢獻直接主動。後來它做自動變速箱,從製造商變成提供商。

新時期東安要如何發展?要與工信部、發改委和科技部聯合編制並印發《汽車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中首次提出“全產業鏈實現安全可控”的理念相結合。

以確保“全產業鏈安全可控”為目標,我認為衡量標準至少包括以下八條。

其一,堅守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術的自主性。

其二,呈現技術貢獻的雙向性。

其三,體現產品研發的互補性。

其四,鼓勵品牌建設的共享性。

其五,堅持國內外市場的開放性。

其六,維護供應鏈選擇和定價的互利性。

其七,增強合資企業中方的能動性。

其八,提升構建全球價值鏈能力的主導性。

這主要從產業安全角度來考慮。據我瞭解,整車企業在配套系統安全性一般從三個方面來考慮:一是便利配套;二是技術上便於掌控;三是不容易被反控制。

國家層面要求汽車產業大門要越開越大。這種情況下,我認為中國汽車工業要繼續承擔“馬前卒”角色,走在改革開放最前端、最顯眼、最難最險的位置,在新發展時期的歷史擔當仍然如此。

在國門大開的背景下,融入全球範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在確保“全產業鏈安全可控”過程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國家陸續發佈實施汽車產業投資管理等系列重大戰略時刻,中國汽車產業及企業的小訴求要服從國家的大訴求。

(本文為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副秘書長李萬里在2018中國老汽車人聯誼會上發言摘要,幫寧工作室根據錄音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