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在成都聽到的都是四川話,而在武漢聽到的都是普通話?

聽到鄉里話就腦殼疼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看到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情不自禁地想去提筆作答,而且感觸良多,因為我見證了武漢在這方面的改變。

我們來分析一下你的問題,你其實是想問為什麼在成都一直聽到人們都在說方言,而武漢現在卻更多人在說普通話,側重點在於成都未變,而武漢在變。那麼我們就來從成都與武漢各自的角度去剖析其中的緣由。


一、成都為什麼沒有改變,大多數在成都居住的人們如今依然操著方言在與大家交流,以下在我看來是主要原因。成都話與綿陽話,資陽話,宜賓話,甚至是雲南話,貴州話,一樣都屬於四川話系列,且口音變化不是特別的明顯,實則是屬於同一種口音,使用人群廣泛,這種受眾面廣的口音在成都人心中已經具有很難撼動的地位,固然很難改變了。


二、武漢為什麼改變了,大多數在武漢居住的人們如今基本都在用普通話與大家交流,其中也是有原因的。相較於20世紀,相較於改革開放之前,如今的武漢更加地兼柔並蓄。大刀闊斧的城市建設,一萬多個工地同時開工,讓現在的武漢更加具有包容性。一些影響觀瞻的市井文化在今天的武漢已經很難看到了。就算是菜場賣菜的大媽即使本來不會講普通話,遇到操著普通話的客人也會憋著漢腔去講充滿漢味的普通話,去適應大家,由此可見城市面貌的改變可見一斑。說武漢話的人為什麼需要去講普通話?因為武漢周邊語言差別太大了,安徽江西湖南河南都是不同的語系,而作為華中最大都市的武漢南來北往的客人絡繹不絕,很多不同地方的人到武漢定居,因為武漢的地理位置離這些地方都不遠,只有普通話才能讓大家融合,不然有些人根本聽不懂。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希望我的回答還算中肯,能夠解答你的部分疑惑。如果覺得我寫的有兩分道理,那麼我們互粉吧!


趣談身邊


昨天下午剛從武漢飛到重慶,重慶跟成都這兩座城市同出一轍,在此我就以這二十四個小時在重慶的感受來分析一下其中緣由。

昨天剛下飛機給我最大的心理壓力就是:“這裡的人竟然都不講普通話”。上至江北機場工作人員,下到市井街頭小商小販全都是操著一口流利的四川話或者說重慶話。說句實話我當時還有點不能接受,畢竟不經常聽川味方言。

其實現在我們武漢市井氣息已經遠不如重慶濃厚,這從市民語言和生活習慣就可以看出。今天除大街小巷都是一股“川味口音”之外,還有一點讓我比較感觸的就是,重慶市民“過早”都拿著板凳在大樹底下吃。這一點讓我感到非常親切,因為這種景象在五年前武漢街頭也隨處可見。

至於重慶人或者說成都人不說普通話,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本地人說普通話不標準,帶一股川普椒鹽味,反正我感受過,不能深究;第二、重慶、四川在西南內陸,外地人口較少,這就好比在中國不經常使用英文。第三、川話特色鮮明,有強烈表達慾望,非普通話可以代替。目前我只想到這三點,其實我覺得來到某個地方,就要尊重當地風俗習性,畢竟入鄉隨俗,況且川話簡單易懂還中聽。

再來說武漢市民為什麼講普通話,其實就一個原因“外來人口太多”。武漢“九省通衢”,集南來北往之客商,而有時候規則得因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現在武漢不管是機場還是學校又或者是街頭都是講普通話,講武漢話非常少,基本上只有武漢本地人聚會或者說在武漢老街坊之間才會是用武漢話。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武漢本地圈裡聚會,如果有外地人不會講武漢話,那麼其他人一定會遷就這個外地人,不會隨意講武漢話,頂多就是喊幾句助助興。


來到重慶二十四小時除給我以上感覺外,還有最大的感受就是,這裡的市民素質真的相當不錯。可能是因為山城的原因,這裡的城市道路大都只有雙向六車道甚至只有四車道。但儘管如此,重慶車流顯得井然有序,甚至說我還看到多次“車讓人”的行為。這點值得武漢市民與車主學習,在武漢經常是前面車剛停,後面車主不分青紅皂白就按喇叭,真的很討厭。

最後因為剛來到重慶,對這邊路況還有旅遊景區不太熟悉。麻煩重慶熱心市民推薦幾家物美價廉的火鍋和拍照聖地,趁著這兩天在重慶逐一拜訪。感激不盡。


武漢小斑馬的晚年生活


1,為什麼在成都聽到的都是四川話:

因為四川人不喜歡說普通話且以說四川話為驕傲,就像主持人謝娜,是不是會說四川話,因為四川話是特別生動、機智和幽默的。隨著社會發展,且四川方言詞彙仍然非常豐富。還有不少四川方言詞彙如雄起、下課、勾兌等,因其獨特的表現力,已在全國廣為流傳。  

再看看這位成都人對成都人不喜歡說普通話說四川話原因的看法
本人成都人,從小到大生活在成都,且在日常生活中不常(或者說幾乎不)使用成都話。個人認為成都人不喜歡說普通話有如下幾個原因
1:川話口音,椒鹽普通話反而影響雙方理解在成都,你會發現一部分人的普通話水平其實相當差,不僅是平翹舌、鼻邊音、前後鼻韻不分的問題。一部分成都人說普通話時,只是簡單照搬普通話的聲調,並沒有按普通話應有的語流語調及發音規範==身為成都人,有時聽到這種普通話也是很累的

2:開放時間較晚,和外部溝通較短。作為西部內陸城市,成都真正的開始與中國其他省市溝通也就是這10餘年西部大開發的事情。相對於北上廣深這類一線城市,成都與各地的溝通交流的時間較短,整體川內對於普通話的需求並不高。拿數據舉例,在2017年春節,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的空城率均達到百分之50及其以上。其中過節返鄉的人口中,大部分都是外出務工人員。 而成都卻並未上榜。相較於其餘這些城市,成都這座城市對於普通話的需求就沒那麼大了,日常生活中,普通話的使用頻率可能遠低於四川話。
3:同屬北方語系,基本互通四川話和普通話都屬北方語系,和普通話的差距較小,一定程度上可以互通。這也使得川人學普通話的需求並不高。
總而言之,川人不愛說普通話,確實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現象。

2,武漢人為什麼說普通話

可以理解成武漢人覺得說普通話是素質教育的一大表現,我一個侄子是武漢人,他從小就說普通話,因為從幼兒園裡老師教的就是普通話,爸爸媽媽也是說普通話,至於他的爺爺奶奶說武漢話,但他還是不怎麼會說武漢話,他與人交談都是說普通話。其實在很多地方,小孩上學就規定用普通話交流和學習,我一個同學河南新鄉的,她就說她從小就說普通話,他們那方言和普通話很像。


下面是一個武漢人對自己不說武漢話說普通話的觀點

首先我想聲明一點,我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伢,除了跟父母講武漢話之外,如果我不確定對方是武漢人的情況下我不會講武漢話,我平時會講英文和普通話比較多,為什麼?首先,語言是用來溝通的,溝通的目的是以最精煉和最簡單的方式與人進行交流減少不必要的誤會而不是複雜化,而說普通話或者世界上更為通用的語言可以讓溝通過更容易一些。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大都市,我覺得香港做的很好,雖然大家也都講廣東話,但是如果你將普通話或者英文對方也會一樣的應對。老實說,我很BS樓主的地方保護主義,在不確定對方是武漢人的情況下,沒有必要說一種讓對方也許無法理解的語言,讓世界先接受你,那麼你先適應外界環境好嗎?中國人的素質和修養不是一天可以提升的,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

綜上,出現這種現象是和各地地理位置的科教文衛發展和家庭教育觀念相關的


二土的笑料小黑屋


1.因為四川話聽的比較順耳親切,外地人人都能聽懂,很多人覺得四川的調調很有意思,都會不自然的模仿,(比如帥鍋,來耍一下子嗎),就像東北話一樣有喜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陌生人談話也比較親切,不尷尬。

2.武漢外地人比較多,在武漢畢業的大學生有100萬之多,他們都來自五湖四海,口音各不相同。只有普通話比較方便交流。即使排除大學生,湖北集一省之力發展武漢,吸引大批外來務工人員。即便是一個湖北,不同區域口音各不相同。湖北東南方向的咸寧一帶說話非常難懂,湖北西北人聽不懂湖北西南人的方言。同在武漢只能普通話。而四川話在四川非常統一。在武漢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城市,目前有1000萬人口,未來目標人口達到2000萬,這增加的一千萬人口,更多的是吸引武漢之外的人遷入武漢,相對而言武漢本地人不多。

3.武漢話並不是那麼親切,也有個別生僻字,外地人不懂,如果兩個人說武漢話大些聲音 你在遠處會覺得吵架,不適合陌生人之間交流,當然兩根武漢人在一起,肯定會說武漢話。


持範


題主的印象是正確的,我居住在武漢,成都也經常去,確實感覺成都人相對更喜歡說方言,而在武漢,漢口本地方言還是佔主要地位,但洪山區和武昌相對來說幾乎已經是普通話的天下了。


造成這個原因的關鍵在於二點:


一,武漢和成都外來人口的來源地不同。

二,武漢成都外來人口的語言結構



我們先看武漢


武漢常住人口2017年為 1089.29萬人,其中戶籍人口853萬,還有236萬人大多是外來流入人口,而值得注意的是,武漢有幾十所高等院校,武漢的戶籍人口中還包括了近百萬的在校大學生,而這些在校大學生裡大多不是武漢本地人。


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有發現,當時全市人口中本省其他地區流入73.39萬人,外省流入24.93萬人。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外來人口已經超過230萬,武漢作為人口流入地區,流入人口中省內其他地區佔多數比重,省外流入人口則主要來自河南和湖南。

所以武漢的外來人口加上外地大學生,很實際已經超過300萬,其中大約3/4是本省人,而1/4為外省居民,主要來源地為河南和湖南。


我們再看成都

成都市統計局公佈了2017年成都市主要人口數據,其中成都常住人口為1604.47萬人、城鎮常住人口為1152.81萬人、戶籍人口為1435.33萬人、流動人口為619.29萬人。


但成都的流入人口來源地 相對武漢要集中得多,來自四川其他地級市州就佔據了接近85%,只有15.66%來自省外,而且主要來自重慶。(資料來源:《關於成都市外來人口管理現狀的調查研究》)




最後,我們還要看到,湖北的各地方言多元性高於四川,武漢話即使在湖北省內也不是主流!!!所以乾脆大家都說普通話了,哪怕是武漢本地人。


相比之下,成都人所說的成渝片方言,幾乎佔據了四川的半壁江山。。所以從效率上來說,都學成都話是最方便的!



紅楓歷史觀


在成都呆了4年,對於成都人的這個習慣,有時候,吃四川火鍋,如果旁座由四川客人說著川話,感覺尤其有氣氛,有感覺,對於這個話題,也深有感觸。

1 成都的開放程度不夠

成都朋友不要不樂意,一個城市的開放程度越高,本地人員來源越多元,普通話的普及程度也會越高,以廣州為例,本地人比例跟成都差不多,但是外地人比例越來越高,並且天南海北的人都會有,一些廣州本地的朋友,閒聊中會說,10年前大家在辦公室都是說粵語,現在基本都是普通話,一方面國家要求普通話辦公,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開放程度,城市現代化程度的提升。外來人口多了,天南海北的人都有,您一口粵語,這交流的難度不低於外語,經濟要發展,需要普通話這個重要的溝通工具。我碰到過一些四川本地政府客戶,見面、電話都是一溜的川話,雖不排斥,但確實不太利於溝通工作。

這方面,武漢作為九省通衢,開放程度、開放需求顯然是高於西南一隅的成都。

2 成都人的小小傲嬌

成都人有一點小小的傲嬌自信,方圓千里,西南首府,何等地位?重慶人以前是四川的第二城,都被成都壓得死死地,這幾年直轄了境況才得到好轉,更不用說綿陽、南充等,成都人的地理自信,千年歷史,讓他們對四川話更為執著。

這個其實武漢也有,不過顯然沒有川人更為執著。

3 川話易懂且特色鮮明

四川話跟粵語、江浙話、閩南話一個區別是前者容易聽懂,就算不是本地人,接觸一段時間後,川話的理解難易度是遠高於後面幾種方言的,並且川話較為幽默,很有特點,想必看過電影如《瘋狂的石頭》、《讓子彈飛》的朋友也能體會到。

武漢話有特色,但是目前還比不上四川話,後者的受眾更多。

最後說一句:成都10年以來變化巨大,原來是西南人才聚聚,大家基礎相同,川話就足以應付溝通,現在越來越成為全國人才的聚居地,也越來越有國際範,相信不久的以後,成都人的普通話會用的越來越多,也讓天南地北的新成都人生活的越來越巴適。


怒海狂鯊


西南官話在中國廣大的西南地區使用普遍,成都作為西南的中心城市之一,用自己的方言交流沒有任何問題。再者,西南官話與普通話非常接近,一個外地會普通話的人聽西南官話基本沒有任何障礙,所以,成都人用自己的方言與外地人交流不存在語言障礙,所以不需要刻意使用普通話。四川話在全國接受程度非常高。


而武漢雖然也是北方方言區,但由於離湖南,江西較近,在原有的方言基礎上,還受到湖南,江西等方言影響,所以武漢的官話並不像西南官話那麼容易聽懂,普遍接受度較低。所以不難理解,武漢為什麼基本使用普通話而不是當地方言。
在當地方言普遍接受度較低的情況下,除了當地人自己交流,與外人交流都不得不用普通話。所以,你在重慶,成都聽到的都是當地方言西南官話。在武漢,長沙聽到的大多都是普通話!


那詩那遠方


其實很簡單,第一,使用武漢方言的人本來就少,可能近似於武漢話的使用人口在三千萬以內,都是武漢周圍的地區,往南到咸寧,就聽不懂了,往西的宜昌基本就是四川話,十堰像陝西話,襄陽像河南話。而四川盆地裡使用的西南官話高度統一,北到漢中安康,南到貴陽,東到宜昌恩施湘西,都聽得懂。第二,無論是武漢,還是重慶成都,改革開放以來湧入了大量外地人,基本上已經超過了土著居民,而湧入的民眾多以本省為主,四川方言高度統一,方言交流毫無障礙,所以方言得以延續,並且發揚光大,最近很火的中國有嘻哈,就可以看出川渝方言說唱的實力。但是湖北省湧入武漢的人民,跟武漢方言有齟齬,所以只能使用普通話。


我是吳亦帆


武漢人說普通話居多的主要原因:

1.以前只是外地人多,現在外國人也多

2.大學高校多,學生多,同學之間天南海北,用普通話溝通利於交流。而武漢街頭巷尾的小販也習慣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一個成功的商販往往掌握著全國各地十幾種方言,誰來看兩眼都是他老鄉,送上親切的家鄉話,不買點東西你都不好意思走了。但畢竟不成功的商販居多,那面對龐大的外地人和大學生客戶群,也只好用武漢的彎管子普通話伺候著了。

3.學校教育,記得我讀書那會兒,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必須說普通話,為此來開過幾次家長動員會。潛移默化,一旦到了正式場合,總是不由自主地說起普通話來。

4.武漢人也聽不懂武漢話。這是個什麼意思呢?原因在於今天的武漢已經不是昨天的武漢了。首先湖北省各地有很多方言,彼此之間還是有些區別的。而老武漢市呢?只有漢口(江漢區江岸區礄口區)武昌(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漢陽,其他統稱郊區。新武漢加入了以前的黃陂,新洲,蔡甸,江夏,沌口等等共13個轄區。而這裡面新建城區我不太瞭解,但蔡甸有蔡甸話,黃陂有黃陂話,新洲有新洲話,江夏有江夏話。所以造成了武漢人聽不懂武漢話,為了不鬧笑話,就只好多說普通話了。

5.用武漢話來形容武漢話捏,就是說話愛帶渣子。不熟悉的人聽到了,容易引起誤會。武漢市之前數次評選文明城市都棋差一招,痛定思痛之後,政府也是鼓勵大家多說普通話,維護好外地朋友對武漢人的第一印象,相信服務行業,醫療行業,比如醫生護士,的士司機師傅等當時都是收到學習通知了的。

大致如此,如有遺漏歡迎補充。

關於重慶方面,因本人不熟悉山城人文歷史,又懶得百度,故略。


竟天擇


四川話簡單易懂而且覆蓋面廣啊,當年選定國語四川話一票之差輸給北京官話。 1955年10月15~23日票選普通話的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召開,參加會議的代表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以及中央一級的文字改革、教育、科學、作協、外交、郵電、新聞、廣播、 出版、民委、總政、全總、青年團、婦聯等部門位,共207人。

主要內容有漢字簡化和普通話的確定,其中普通話的確定是投票的,各種方言的票數是:

北京官話 (以北方方言次方言北京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52

西南官話 (以北方方言次方言西南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成都語音為標準音) 51

吳語 (以吳語為基礎方言、以蘇州或上海語音為標準音) 46

粵語 (以粵語為基礎方言、以廣州語音為標準音) 25

中原官話 (以北方方言次方言中原官話為基礎方言、以開封語音為標準音) 7

冀魯官話 (以北方方言次方言冀魯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濟南語音為標準音) 6

江淮官話 (以北方方言次方言江淮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揚州語音為標準音) 6

閩語 (以閩語為基礎方言、以福州或泉州語音為標準音) 2

東北官話 (以北方方言次方言東北官話為基礎方言、以瀋陽語音為標準音) 1

西北官話 (以北方方言次方言西北官話為基礎方言、以蘭州語音為標準音) -

膠遼官話 (以北方方言次方言膠遼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旅大語音為標準音) -

晉語 (以晉語為基礎方言、以太原語音為標準音) -

客家語 (以客家語為基礎方言、以梅縣語音為標準音) -

贛語 (以贛語為基礎方言、以南昌語音為標準音) -

湘語 (以湘語為基礎方言、以長沙語音為標準音) -

棄權 11

總計 2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