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鄉民謠》:如何做一個不成功但純粹的人

某晚,跟他一起在煤氣燈酒吧演出的,

還有一位歌手,

名字叫做鮑勃·迪倫。

後者成名了,

但他卻錯過了榮耀。

《醉鄉民謠》:如何做一個不成功但純粹的人

excite:在《醉鄉民謠》上映前,Dave Van Ronk還只是一個僅限於美國鄉村民謠樂迷才熟悉的名字。而現在,已經很確定,這張《Inside Dave Van Ronk》專輯,將重新喚醒樂迷的耳朵。

《醉鄉民謠》:如何做一個不成功但純粹的人

麥當布農:每次看科恩兄弟的影片我都會有相同的感受,第一遍一頭霧水,刷二遍的時候會徹底愛上裡面的故事,併為故事裡的情感所動。《醉鄉民謠》就是這樣的影片。

《醉鄉民謠》:如何做一個不成功但純粹的人

喜歡這部電影的人也喜歡:

《伊甸園之門》

《1963年的格林尼治村》

儘管《醉鄉民謠》入圍了當年奧斯卡一些技術獎項,卻沒有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但是,這部科恩兄弟執導的最新力作卻具備相當的實力。實際上該片早已榮譽滿身,不但拿下第66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同時佔據了《紐約時報》2013年年度十佳電影榜首位置。

年度最好聽的電影

影片故事發生在一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你可以把它與《伊甸園之門》、《1963年的格林尼治村》、鮑勃·迪倫的自傳《像一塊滾石》放在一起對比觀看、閱讀。那是紐約1961年的嚴冬,也就是鮑勃·迪倫開始在格林尼治村唱歌的那一年。

《醉鄉民謠》:如何做一個不成功但純粹的人

但影片的主角勒維恩(原型是Dave Van Ronk)始終沒有獲得很大的名氣。他是一個懷抱吉他、唱歌掙錢的不知名民謠歌手,但在酒吧演出的收入微薄,他不得不靠朋友或支持者的接濟以及一些零散工作收入度日,可以說是一個流浪詩人—他連房子都租不起,只能到處找朋友的沙發借宿。

在一段失敗的感情的打擊下,他從格林尼治村開車到芝加哥,到音樂巨頭面前試唱,但最後他還是回到自己原來的地方。

與勒維恩一無是處的悲慘生活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他那些優美的鄉愁歌謠。勒維恩說,“如果一首歌不新鮮但也不會過時,那它就是民謠”。片中的多首民謠或悲愴或詼諧,讓該片成為年度最好聽的電影。

《醉鄉民謠》:如何做一個不成功但純粹的人

藝術家和現實應不可和解

儘管影片記述了當年激盪的大浪潮中的一頁,但與那些講述上世紀60年代美國文化的名著完全不一樣,《醉鄉民謠》基本上並不是一部傳記片,而是類似科恩兄弟早年那部《巴頓芬克》一樣,同樣屬於一篇創作論性質的影片。

它科普了藝術品與藝術家(即它們的創造者)是兩碼事這個基礎觀點,要學會把他們分開看待。那些同情勒維恩為什麼沒有成名成功、活得更好的觀眾,永遠不懂勒維恩鄙棄的是什麼,也不會明白藝術家與現實之間理應保持不可和解的關係。

《醉鄉民謠》:如何做一個不成功但純粹的人

在這個意義上,《醉鄉民謠》表達了與杜甫的詩句“文章憎命達”類似的道理:磨難出詩人,藝術家有他自己的天地,在現實中他應該無所求。

如何做一個不成功但純粹的人

確實,影片提到,勒維恩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某晚跟他一起在煤氣燈酒吧演出還有一位歌手,名字叫做鮑勃·迪倫。後者被懂行者發掘繼而成名了,但他卻錯過了榮耀。

《醉鄉民謠》:如何做一個不成功但純粹的人

不過,勒維恩雖然不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家,卻是一個非常純粹的藝術家。他們的目標都一樣,那就是尋找烏托邦。這個希望雖然會因為殘酷的現實而落空,但卻不可能被忘懷,也不影響藝術青年前赴後繼、源源不絕。

儘管影片向當下傳遞出民謠年代的聲音,但它真的沒有懷念什麼民謠年代。它可能是科恩兄弟最簡單純粹的作品,它沒有科恩兄弟以往作品中的道德深意,就像英文片名所說的那樣,它融入在那個理想盛行的年代中,並對當時詭異的藝術氣氛進行復刻。復刻,本身就是意義。

《醉鄉民謠》:如何做一個不成功但純粹的人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