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辦事難」不能總在輿論曝光後

16日,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跑腿”欄目推出首篇獨家報道《為改證件姓名一字之錯奔波22天,洛陽六旬老人難證明“我是我”》,引發多方關注。“這是懶政不作為、作風不實、為民服務意識不強的典型表現!要一查到底、嚴肅問責、從嚴處理!”昨天上午,洛龍區委書記孫延文就此事作出批示。下午,洛龍區相關部門負責人到老人家中道歉,並現場辦公更正“一字之錯”。(8月19日,澎湃新聞網)

“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一直是一些窗口服務單位的真實寫照,被群眾所詬病。儘管近期在輿論監督的壓力下,一些窗口單位的服務態度有“陰轉多雲”的暫時變化,但仍存在管理環節繁雜、辦事程序模糊不清等問題,服務態度不佳、辦事效率低下等老毛病仍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辦事如此難,為啥媒體曝光後就不難了?答案並不複雜,即:陰暗的東西最怕見到陽光,或者說,醜陋的、不光彩的事情最怕亮相。媒體曝光,亦即輿論監督。一些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對媒體曝光頗為敏感,一有風吹草動,反應十分迅速,有的常常連夜召開會議,針對媒體曝光的問題,研究處理意見,在最短時間內給媒體和社會以回應。

雖說輿論曝光的影響力漸次增強,也達到了公眾需要的某些效果,但輿論曝光總是走在前面,從另一個層面映襯出群眾辦事難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公“辦事難”問題的癥結在哪裡,如何找到解決群眾辦事難的“藥方”,不能只寄望於輿論曝光。

推一推、拖一拖、應付了事,都不是政府部門該有的服務姿態。加強部門間溝通、簡化操作程序、提升服務質效,這才是政府部門應該著力的地方。而做到這一點也不難,只需要各級領導幹部多沉下身子到服務窗臺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群眾辦事的現實狀況,再來思考和規範工作程序,或許就會讓群眾看到不一樣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