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商風采」陳建華:恆力之志在於實業興邦

人物名片

陳建華,1971年生人,在1984年開始接觸商業時,還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

陳建華的第一桶金是收購當地工廠的廢絲、亂絲等下腳料,攢了一些錢後,開始走南闖北地收絲。陳建華人生的最大轉機之一,在1994年時來臨。這一年,他擁有了自己的企業。陳建華被看作是“蘇南模式”的創新者。

「蘇商風采」陳建華:恆力之志在於實業興邦

有幾畝薄田,農忙時挽著褲管插秧,農閒時河裡摸魚抓蝦,這是恆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嚮往的桃花源式的生活。但是,對於此時的他而言,連想一想都是奢侈的。一年365天,每天工作到凌晨十二點甚至兩三點,這是他日常的生活狀態。

20歲就有了百萬資產,陳建華“拼命三郎”的幹勁兒之所以能堅持這麼多年,是因為把做好企業看作是完成一種使命、一種感恩。

在接受小編採訪時,陳建華說:“也許就像我的名字一樣,要為實業建設中華貢獻一份力量。對於我來講,恆力所創造的一切財富都是國家的、社會的,我只是幫助國家在管理這些財富,用企業家的才幹和使命經營這些實業,讓屬於中國的時代更加輝煌,從而履行好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蘇南模式”的創新者

陳建華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個體戶中的一員。從這一代個體戶中成長起來的企業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當時走上經商之路完全是出於改變自身家庭的困境,因此他們身上多有一種家國情懷、擔當意識,也都更具有憂患意識。

陳建華1971年生人,在1984年開始接觸商業時,還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彼時,中國社會剛剛吹響改革的號角,“摸著石頭過河”成為自上而下的一種狀態。生於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這裡自古是聞名的“絲綢之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受市場經濟大潮影響的陳建華很自然地“試水”,並選擇從當地的絲綢業中尋找商機。

陳建華的第一桶金,先是收購當地工廠的廢絲、亂絲等下腳料,攢了一些錢後,開始走南闖北地收絲。到20多歲的時候,他已經通過這種簡單的貿易,聚集起了百萬元的資產。此時,“萬元戶”在中國還是罕見的。

日後看來,這段經歷對陳建華影響深遠,這對建構他今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碼貢獻了兩方面的樸素道理:一個是,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另一個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要肯吃苦耐勞,一切皆有可能。

陳建華人生的最大轉機之一,在1994年時來臨。這一年,他擁有了自己的企業。

1994年,在得知當地一家經營化纖的鄉鎮企業瀕臨倒閉、急於尋找接手人之時,23歲的陳建華,傾其所有,舉借外債,以369萬元收購了這家企業,改名吳江化纖織造廠,成為蘇州吳江第一家正規的民營企業,他也是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後蘇州第一批民營企業家。

3畝3分地、20多個員工、104臺絲織機、8臺絡絲機、35臺捻絲機、4臺拼絲機……這成為日後名震四方的恆力集團發展的起點。

陳建華被看作是“蘇南模式”的創新者。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形勢鉅變,國內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現“倒春寒”,一時“三角債”困死了無以計數的中國鄉鎮企業。

恆力脫胎於瀕臨倒閉的鄉鎮企業,陳建華掌舵後當年實施的兩條鐵律,直到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一個是內部管理上,雷打不動每月15日發工資,絕不損害員工利益,這讓內部擰成了一股繩;另一個是外部環境上,不擔保、不欠債、不進親戚朋友,讓企業乾乾淨淨發展。

在陳建華的帶領下,吳江化纖織造廠業績提升,公開資料顯示,1995年吳江織造廠盈利1000多萬元,1996年盈利翻倍至2700多萬元。

「蘇商風采」陳建華:恆力之志在於實業興邦

中國的化纖鉅子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四十年的歷程,恆力發展至今,穿越了其間三十年的時間跨度,而但凡對這四十年曆史有所瞭解的人們都很清楚,能從歲月中走到今天的企業,都曾身經百戰。

陳建華是蘇州第一批民營企業家,也是新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今天,這一代企業家收穫了無數讚譽,但是,向來榮譽有多高,背後的苦難就有多深,他們也捱過了無數難啃的日子。而他們之所以能絕處逢生,化險為夷,成長壯大,很重要的一個品質是敢為人先。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的民營企業死傷無數。這一年,陳建華卻實現了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在帶領吳江化纖廠盈利轉好之後,1997年,陳建華開始著手“武裝”企業的裝備,買進設備、新建工廠,為下一步提高產能做準備。到了1998年,陳建華在市場低迷中發現商機,藉著當時設備廠家半價處理設備的機遇,以及國家支持民營企業的資金政策,用兩億元採購了一萬臺織布機。金融危機結束後,紡織業復甦,剛剛走出寒冬的競爭對手們產能不足,而陳建華的吳江織造廠八個月就收回了成本,已經站在了行業的橋頭。

2002年,社會上就有一些人開始稱陳建華為“中國的化纖鉅子”,用以標註他在化纖行業的作為,他改變了中國人在高端紡絲市場上受制於人的景況。

2000年以前,全球最好的紡絲全部來自意大利、日本、韓國、德國和中國臺灣,當時全球每年2400萬噸的市場,中國只貢獻540萬噸,且全部為市場中低端產品,高端紡絲完全依賴進口。而由於進口開證困難等因素,中國的紡織企業常常不得不依靠貿易公司的走私產品來維持生產。

“我們堅決要上紡紗!”危機意識濃烈的陳建華認為,這是中國人隨時可能被別人“卡住脖子”的緊要事兒。當時,我國對民營企業還沒有放開這一領域,面對實際情況,一方面,他聯合了多家化纖企業,找到國家貿易部去反映訴求,讓民營企業參與紡紗生產;另一方面,按照當時政策允許的範圍“曲線救國”,投資中外合資公司進入紡紗領域。

三年之後,國家政策早已全部放開了紡紗領域,而這時,陳建華靠著設備新、規模大、成本低,已經擊垮了行業內的日韓、德國工廠。因國外工廠倒閉而失業的八十多位行業頂尖級工程師們,被恆力全部招進了中國。羽翼豐滿的恆力,實現了對整個國際市場的定價權。

“恆力的價位波動就是全國市場的行情、國際市場的行情。所以,談判桌上人家談價位的時候,都是今天恆力給我多少價,你只能給我多少價,恆力都要放在前面。”陳建華說,今天的紡紗行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到目前,全球每年的布料市場增長到4700萬噸,中國在其中貢獻3000萬噸,且全部為高端產品。

如果說早年間業內喊他“中國化纖鉅子”,還有一種恭維的成分在裡面的話,那麼,後來他在行業內的作為,則成就了當之無愧的“中國化纖鉅子”。

2003年,陳建華組建恆力集團,制定了科學、長遠的發展規劃。2007年,他開始將紡織產業生產基地轉移到宿遷,著手打造集紡織、織造、染整、新型紡織品研發於一體的恆力工業園;2008年,他主導建設年產20萬噸工業絲項目,該項目投產後,恆力集團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滌綸工業絲生產企業;2009年再次發力,上馬60萬噸化纖聚酯項目,至此恆力集團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超亮光絲和工業絲生產企業;到目前,恆力的聚酯化纖產能已做到全球領先,也是全球最大的織造企業。

世界一流的企業家

“建世界一流企業,創國際知名品牌”是陳建華為恆力制定的發展目標。事實上,恆力的買家來自國際頂尖的前三十家品牌公司,從行業來看,恆力已經實現了這一目標。在中國企業創世界一流企業的大軍中,恆力的成績也是顯著的。2017年恆力集團總營收入3079億元,位列世界500強第235位。

但是,陳建華似乎並不滿足於此。在不讓人“卡住脖子”的思路之下,他帶領恆力走上了全產業鏈的發展路徑。

聚酯纖維的上游產品是PTA,即精對苯二甲酸。之前恆力化纖所用的巨量PTA都由上游廠家提供。在陳建華看來,要掌握PTA的國際話語權和定價權,就只有自己生產這一條路可以走。

2010年1月,恆力集團與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約,投資260億元在大連長興島建設石化產業基地。之後,在長興島上,恆力在2年間填滿了3平方公里的海面,並且建設了全球工藝最先進、單體產能最大的PTA工廠。到目前,在國際PTA行業中,中國佔據了85%的市場份額,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恆力在其中貢獻了決定性的作用。

“PTA的話語權解決了,芳烴還受制於人呢!”這成為陳建華的新目標。眼下,他就正忙於投資了562億元的“恆力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的衝刺,這一項目將在今年10月投料試車,這一項目將改變中國企業芳烴受制於人的境況。

據悉,這一項目已經創下多項技術之“最”。恆力煉化一體化項目也是國家對民營企業開放的第一個重大煉化項目,被列入國務院文件。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列入國家發改委“推進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重點推進項目”。而這也將成為國家級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中最早投產的大型民營煉化一體化項目。

接受小編採訪,陳建華細述改革開放以來經營企業、搏擊市場的心志心得。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這代人的成就;沒有黨的政策引領,恆力也不可能走上今天的發展道路。”陳建華說,恆力,寓意志恆力久遠,恆力之志在於實業崛起,在於家國繁榮;恆力之志在於做中國實體經濟的一塊“基石”,在於為民族工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陳建華總結,實業興邦,企業家須有魄力:第一,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企業家要敢為人先,眼光超前,有危機意識;第二,要捨得“辭舊迎新”,佈局裝備、安全、環保,要瞄準全球市場未來的高端一流標準;第三,要“深挖洞”,集中精力深耕與自身產業相關的行業;第四,要“不吝嗇”人才投資,狠抓研發、創新,做標準的制定者。

“什麼時代做什麼事,勇當先鋒、打頭陣,挑重擔、唱主角,保持創新活力、奮力前行。”這是陳建華浸染行業24年來秉承的商業智慧。

歡迎轉發微博、朋友圈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