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制度被廢除後,大量銀元被回收後都幹什麼用了?

一德格天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直到1928年之前,雖然中國市面上同時存在各種紙幣、銀元,但還有農村地區還是用清代的銀兩,也就是銀錠。

到了南京國民政府北伐成功以後,1933年出臺法律禁止使用銀兩。

於是,之後幾十年,市面上只有各種銀元和紙幣。

不過,之後因為西方經濟危機,美國商人開始低價在中國收購白銀。

2年之間,雖然政府出臺法律禁止,仍然有3億多枚銀元通過各種途徑包括走私進入美國。這導致中國市面上銀元開始短缺,紙幣貶值。

無奈之下,1935年由孔祥熙負責進行幣值改革。

改變了各地軍閥都可以發行紙幣的現狀,由國有3家銀行壟斷。同時廢除銀元的流通,全部採用法幣。另外,中國放棄銀本位制,採用外匯本位制,以減少受銀元數量導致法幣波動。


這種改革,對於中國經濟的幫助非常大,改革了以往落後的幣制。

當時的評價是:幣制改革和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客觀上起了一些積極作用。尤其是當著日本軍國主義正準備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的時候,財政金融的穩定對於中國以後堅持抗戰是至關重要的。抗日

不過,沒有多久,抗戰爆發。由於國民政府無法承擔鉅額軍費,被迫大量發行法幣救急,導致貨幣通貨膨脹嚴重。

但即便如此,抗戰期間法幣沒有崩潰,人民生活痛苦但尚且可以維持。

至於銀元,大體三個去向。


第一,被國家收購。

戰爭爆發以後,政府收購了大量的銀元庫存。

77事變後,美國繼續收購中國白銀,迄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共購銀3.621億盎司,價值1.572億美元。 這有助於維持抗戰初期中國政府的財政狀況,客觀上是對中國抗日戰爭的一種幫助。

第二,仍然在民間流通。

國民政府對地方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更別說還有很多軍閥割據。

即便在抗戰期間,地方仍然存在大量使用銀元的情況,而並不是只用法幣。

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老百姓根本不認紙幣,只認銀元。

還有一些軍閥地區,他們有自己的紙幣,並不是法幣。老百姓和外省交易,也只能使用銀元。

到了中共建國前,民間還有大量銀元。1952年,福建全省甲類銀元167.5萬枚。



第三,老百姓私藏。

很多老百姓將銀元作為古董私藏下來,薩沙自己也有。

至於被國家收購的銀元,上面也說了。

除了出售給美國以外,大部分收購的銀元回爐熔鑄後封存在國庫中,作為貴重金屬儲備。

當然,還有一部分則用於首飾用銀。


薩沙


歷朝歷代的衰亡必然伴隨著貨幣的變更,這是人類文明和貨幣文化的演變規律。自從新中國建立後,開始改用人民幣,銀元通用貨幣制被廢止,中國人民銀行在1950年就開始按銀元面值等價著手回收,回收的品種非常多。


有日本龍洋,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英國站洋,印度坐洋等,國內的清朝銀幣,袁大頭,民國紀念幣等銀幣,還包括銀錠、金錠等金屬,回收的這部分銀元被全部回爐溶解,並重新制造民國三年袁大頭支援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

大家一定感到奇怪,既然通貨銀元被廢止了,為何又要製造呢?原因是:由於國內剛剛解放,為促進西藏等少數民族的安定團結和發展地方經濟,在地方民眾只相信通用貨幣袁大頭的前提下發行的。



這批袁大頭的模版依然是三年原模版,只做了稍微的修飾和改動,為了區別於舊版三年袁大頭,就在背嘉禾結帶處橫8左圓圈內刻小圓暗記,這就是我們熟悉的三年袁大頭“O版”和“O版三角圓”,並且規定這批新版三年袁大頭只限於本地區流通。


直到1965年在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貨幣替換穩定的基礎上,中國人民銀行又著手回收這批新版銀元,一直到八幾年,基本回收殆盡,並在全國範圍內通過幾次大規模的回收及政治運動,民間存在的各類銀元已經寥寥無幾,這些被回收的銀元全部被溶解,溶解後通過提純來製造貴金屬銀製紀念幣和紀念章,大家應該記得首發精製紀念幣就是這個時候開始發行的。

總結:好吧,這個問題就說到這裡,如果大家覺得有些意思,就請關注點贊,歡迎留言共同探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