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賞賜黃金萬兩,黃金萬兩是多少?

用戶65385180173


現代概念的“萬兩”,按照十進制的兌換比率,肯定要等於一千斤的,要不然就叫缺斤短兩,但是古代的秤跟現代的不同,古代的秤是商賈鉅富陶朱公范蠡發明的!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這秤裡面有大玄機,首先就是十六兩為一斤,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十兩為一斤,這樣算下來,黃金萬兩大概就是六百多斤,但是話說回來,六百多斤黃金也不算少了吧,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誰要是擁有六百多斤黃金,那還不是一夜變成暴發戶?

一般來講,一兩黃金等價於十兩白銀,一兩白銀約等價於一貫錢,一貫錢摺合一千文,單以《水滸傳》裡描述的情節,武大郎賣炊餅,每天在60――70個,一個四文錢,一天2400――2800文錢。

這兩千多文錢裡面包括武大郎、潘金蓮二人的日常開銷,潘金蓮是家庭婦女,沒有收入,除了正常的一日三餐,同時還需要一筆脂粉錢作為開銷。這裡面還得刨除做炊餅的成本錢。


武大郎在清河縣有產有業,因此他這兩千多文錢,必然還有節餘,結餘多少呢?跟他關係不錯的賣梨的鄆哥曾說:“賣梨得三五十錢,供養他爹”。

也就是說三五十錢已經夠鄆哥一個毛頭小子加上一個老人生活,就按沒有節育的說,往多了說50文,那麼武大郎兩口子肯定比鄆哥每日開銷要多,算60文,他每月還能結餘1000文左右。

一年12個月,也就是12000文,12貫錢,也就是12兩銀子,由此可見武大郎的炊餅買賣的確不少掙錢,以他五短的殘疾身材,掙這麼些錢,還要給武二郎說媳婦,他的確沒胡說。

由此可見“黃金萬兩”的價值,的確可以把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一個家族帶到榮華富貴的地步。

當然上面算得都是取的一個淨值,也就是不變動的兌換比率,其實不知朝代與朝代之間,就是一個朝代的前、中、後不同時期,兌換比率也有不同!


歷史三日談


古代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不同時代黃金萬兩的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在秦國統一度量衡之後,各個時期的度量標準也不盡相同;而且黃金的成分也不相同,即使是現在黃金也分為足金,千足金,萬足金;不同時期的兌換比率也存在差異。

題幹中黃金萬兩是什麼?也是表述不清,是重量還是價值?

下面,史論縱橫就來強答一波,說的不好還請見笑。

雖然古代各個時期的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國古代一直都是金銀複本位制度,就是金和銀一直都有兌換比率,也都是法定貨幣,大多時候古代黃金和其他貨幣的兌換比率為: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在水滸中,晁蓋和吳用等人截取的生辰綱,號稱十萬貫,就是黃金萬兩的意思!

黃金萬兩有多沉?

很多人認為黃金萬兩,當然就是一千斤!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現在一般都採用十進制,但是古代一般都是十六進制,一斤等於十六兩,一萬兩就是10000/16=625斤,按照克來說的話,一斤等於500g,所以一兩就是500/16=31.25g。

黃金萬兩按的價值是多少?

黃金萬兩在古代的價值,按照古代的兌換比率,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黃金萬兩其實就是十萬兩白銀,十萬貫銅錢,一億文銅錢。

按照現在的價值,黃金萬兩=10000*31.25*280(千足金280元每克)=87500000元,也就是八千七百五十萬元,按照萬足金的話名就可以上億了。

所以,估計要真賞個黃金萬兩,我估計那個人在家就天天想怎麼才能在眼睛一睜一閉之前把錢花光!


史論縱橫


先要明確一個基本概念:歷代的度量權衡是在不斷變化的,哪個朝代跟哪個朝代都不完全一樣,比如漢朝的“一尺”就比清朝的“一尺”短得多。

更坑爹的是,就算在同一個時期,同一年,不同地方的度量權衡也不一樣。上海交大學報2011年第3期《民國時期奉天地區度量衡考》(王濤,李玉尚)對個別區域各縣地方誌記載的資料進行研究,指出同樣是“布尺”,興城縣城內一布尺長50.24釐米,下城廠鎮一尺就長53.44釐米,臺安縣長54.4釐米,諸如此類,縣與縣之間都不一樣。

更更坑爹的是,哪怕在同一年,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名稱的度量衡單位,用來量不同的東西,它的尺度也不一致(手動微笑.jpg)。比如唐朝首都長安,一直通行“大小尺”,大尺一般用來衡量生活用品,小尺用來掌握樂器祭祀用品等,都叫“一尺”,差距相當大。

所以提問“古代的黃金萬兩是多少”,問得太泛了,至少得指定個具體時段,最好還能提供具體區域。

假設這萬兩黃金是唐朝皇帝賞人的吧——唐朝皇帝確實曾經一次賞過這麼多黃金,如高祖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平定關東以後,班師回京被“加賜金輅一、袞冕之服、玉璧一雙、黃金六千斤”,比黃金萬兩多多了——根據現各地出土的唐代金銀錠,上面有刻字重量的那些,以及郭正忠《三至十四世紀中國的權衡度量》等學術專著的研究,可粗略取唐金銀“一兩”,約等於現在的42克左右。

那麼萬兩就是420000克,420千克,八百四十市斤,一兩個人肯定是不可能當場託來託去的。也許往皇宮大殿裡推一輛獨輪手推車可以運走嗯。

再補充兩點:南北朝以前,史書裡的“賜金”未必是黃金,一說賜的是黃銅。另一說“金”這裡只是個價值單位,未必給黃金,而可能以糧食布匹等實物折現。


森林鹿


每個時期的黃金重量是不一樣的,所以摺合出來的人民幣也就不一樣了。我們按現在的黃金價格,我們按千足金的價格270元每克。

先秦時期:一兩=16.14克*10000=161400克*270=43578000元

漢至三國時期:一兩=13.92克*10000=139200*270=37584000元

隋朝:一兩=41.76克*10000+417600*270=112752000元

唐至清朝:一兩=37.30克*10000+373000*270=100710000元

我們取他們的平均數也就是73656000元,這是什麼概念?

如果按照北京6萬一平米的價格來算可以買1227.6平方米的房子,將近十套房子,很多人打拼一輩子也買不到一套;

如果豬肉15塊錢一斤,也也可以買4910400斤豬肉,每頭豬300斤的話,可以買16368頭豬;

如果按照現在一枚硬幣的重量是6.05克,那就是445618800克,也就是891237.6斤,也就是445.6188噸,一輛卡車裝十噸,那也要45輛大卡車;

以我的理解來看,歷史上不是沒有這樣賞賜的,也有,但是絕對不是像電視劇裡面一樣,動不動就賞賜黃金萬兩,首先當時封建社會生產力低下,哪來那麼多黃金可以賞賜,很多時候朝廷都是相當窮的,常年的征戰以及救災,國庫早已經空虛了,就算賞賜很多都是用物質替代了,特別是明朝時期。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


羽評郡主


電視劇裡不負責任的說法,皇帝自己都經常拮据,連兵餉都欠,比如明朝,如果皇帝賞賜誰多少錢,大概只有宋朝出的起,但是萬兩不可能,而且往往是被賞賜者戰場上繳獲足夠多,皇帝做個順水人情,而已,,別以為將領真能從國庫拿走多少,有本事自己從敵人那裡搶,搶來了再分你點!


藍色星球ly


古代皇帝賞賜黃金萬兩,這裡面隱藏著古代帝王深深的套路。古代皇帝賞賜黃金萬兩,多見於影視作品,黃金作為貴金屬,可不是蘿蔔白菜,在古代生產條件下,一般不會有黃金萬兩的賞賜,否則皇帝早就破產了,而是存在著貓膩,反映了古代帝王深深的套路。

一是所謂的黃金萬兩可不是我們現在意義的重量,古代“兩”的實際重量變來變去,不是我們現在的1兩等於50克的換算制,而是遠遠低於這個,在秦到隋朝的時候,一兩一般不到20克,這樣的的話,黃金萬兩就不會超過200000克,就是現在的400斤黃金,也不少呀!而唐朝至清朝的時候,1兩不超過40克,已經很接近我們現在的重量了,黃金萬兩就是現在的400000克,相當於800斤黃金,塊一噸了,以古代的生產力,這不要皇帝破產呀,因此出現了另一個貓膩。

二、在古代黃銅也稱為黃金,這樣成本就遠遠降低了,皇帝們可以愉快地裝逼了,所謂的黃金萬兩,就是萬兩黃銅而已,還是古代的皇帝套路深呀!

總之,古代的很多東西與現在都有很大的區別,歷史問題我們要用歷史的角度去看待,才能得出比較合理的答案。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並不常見,或者說甚為罕見!

黃金和白銀的度量值在古代並不是統一不變的,而是經常變化的。現在一斤是十兩,古時候一斤是十六兩。在隋以前,一兩隻有15克左右,而到了隋唐時期,一兩已經有40克左右了,如果再有哪個皇帝敢隨便說“賞金萬兩”,要麼這個皇帝巨有錢,要麼就是個敗家子!

至少在明朝,是絕無可能的,因為皇帝都窮的不行,實在拿不出來!


紅黑聖西羅


皇帝不會賞賜那麼多的,皇帝一般都很摳門的,每個朝代對金銀的價值跟我們現代不一樣,並不會跟電視裡演的一個太監拿個托盤就給你了,一兩黃金等於1500塊錢左右,古代計算單位一般是: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想學歷史多看袁騰飛講歷史,和百家講壇,不要看電視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