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農村考上大學的學生越來越少?

花開隴上


以前大家都說,農村出來的孩子肯吃苦肯用功,是考大學的料,但現如今,根據最新的新聞來看,農村考上大學的越來越少,出來打工的反而越來越多,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總結一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放棄考大學呢?

第一:師資力量薄弱

農村條件艱苦,待遇也不好,因此很多優秀的老師不想去農村,或者不想留在農村。現在國家對鄉村教師的福利可以說還不錯的,但相對於農村這種小地方,更多人還是嚮往人脈廣、條件好的城市,畢竟不需要吃那麼多苦,因此農村的好教師越來越少了。現在國家在大學裡開招公費師範生,這些師範生畢業以後需要在農村裡支教六年,這也算是對農村的一種幫助,希望能有效果。

第二:受別人的觀念影響,人生觀發生改變。

農村一般都是老年人在家看比較小的孩子,父母和一些精壯青年都會選擇出去打工,而這些人普遍沒什麼世面,到了比較大的城市似乎就被眼前的花花綠綠迷住了,而留在村裡的老人更是什麼也不懂,更不要說教孩子學習。而且老人都疼孩子,寵著慣著,孩子哪裡還想學習,一天到底就知道玩了。那些大一點的孩子從城裡回來,認為自己有了見識,就開始在小孩之間說,城市好,別去學習了,跟我去見大世面,殊不知這是非常愚蠢的。在孩子心裡也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因此很多農村孩子剛唸完高中就來城市打工,一輩子就這麼定格了。

第四:認為上學沒有出路

很多農民已經放棄了讓孩子讀大學這條路了。孩子在這種環境下也沒有什麼動力和氛圍。現在想只靠打工能改變命運,除了計算機醫生等少數專業,其他則是難之又難。這些信息,農村孩子未必懂,懂了也沒用,因為分數考不上去。農村的孩子,應該多觀察觀察自己家鄉的縣城,地級市,有什麼產業,形勢如何,待遇如何,儘量實現外地念書本土就業,逐步改善生活。一頭扎進大城市與人拼,非常累。人生不僅僅是錢,沒了身體什麼也沒有。

另外,農村教學條件很差,很多城市學校有平板電腦,天文臺,圖書館,體育館,投影儀等等設施,農村只有相對簡陋的課桌和板凳,這相比之下農村孩子考不上大學也就不奇怪了,而正是因為條件差,因此有能力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城裡讀書,在農村讀書的越來越少,考出來的大學生也就少了。因此,農民看完這三大原因感到非常的心酸,也可以說是十分悲哀。

對此,大家又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村樸


近些年,農村孩子考上大學好像是不如以往多了。記得在以前,要是村子中,有哪家孩子考上不錯的大學了,還放鞭炮,擺酒席。開學走的時候,村裡人還會去送行。不過近些年好像上大學的少了,村子裡也沒以前那麼重視了,都不怎麼聽到村裡人議論哪家孩子考大學的事情。其實原因並非很難找到:

1、科技不斷的發現,互聯網已經普遍,現在村裡的孩子不像以前的孩子,沒有那麼多可娛樂的東西,他們從小長在這個網絡網時代,接觸到的信息多種多樣,瞭解的多,自然也就投入的多,手機、遊戲等等,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力難免分散,不利學習,時間久了影響到學習成績。

2、現在這些信息時代,賺錢的機會也不斷增多,於是有的家長思想也得到了轉變,認為當今社會,不一定非要上大學孩子才有出路,尤其看到一些人沒有考上大學,如今一樣事業有成,甚至此上了大學的孩子,經濟方面還要好的多,而且現在大學生就業也比較困難,工作也不好找,所以在家長這邊,孩子上不上大學這件事,已經沒有之前那些年那麼重要了。

3、在農村目前,不少孩子也都是獨生子女,倍受家人疼愛,從小沒吃過苦,且現在農村生活水平提高了,經濟條件好了,孩子讀書也是要吃苦的,一些家長就會心疼,導致不能培養孩子讀書的毅力,家長不會過嚴格要求孩子學習,即使考不上好的大學,也沒關係,若孩子想繼續讀書,可以花錢去個學校,條件好的,也可以送到國外去。

4、農村的孩子考大學相對城裡學生還是有劣勢的。農村,由幼兒園到初中,教學條件相對城裡還是有差別的。上了高中,在綜合素質上相比城市學生是有差距的。

當然,農村孩子每年考上大學的,還是大有人在,只不過現如今隨著社會不斷進步,農村人的思想確實也發生了不少的變化。考大學在他們認為已經不在是農村孩子唯一的出路。


決勝網


主要還是由於人才的流失:

1.教師的流失。

雖然說農村也給一些有志青年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但是更多的人還是喜歡走條件更好的城市學校。像筆者所在的西部地區,這一問題也非常嚴重。雖然山區教師有國家提供的農村補助平均比城區教師高出千元左右,農村教師在職稱評定上享有絕對優勢,像在農村任教滿15年,並繼續在農村任教就算評副高職稱的一個條件,但是依然留不住農村教師。


大家也都知道,一個學校的好與壞,教師隊伍的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教師的大量流失,從而導致農村教學質量的下滑。

2.生源的流失。

由於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不斷下滑,一些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家長擔心孩子的學業受到影響,所以就想方設法把孩子轉學到城裡。就算家裡經濟條件一般,很多重視教育的家長也會省吃儉用,把孩子轉到城裡上學。這其中就包括很多優秀的學生,而優秀生源的流失,是農村學校教學質量下滑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3.青壯年勞力大量除外打工。

由於土地和區域經濟無法給他們更好的收益,所以大量的青壯年勞力選擇出外謀生。與此相應的,就是把孩子留給家裡的老人,而很多農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本來就不高,所以對孩子的學業的輔導上就捉襟見肘或者一籌莫展。再說隔代養育的一個很大問題就是對孫子的過分疼愛,嬌慣過度,不要說學業,人格培養,生活的獨立性各方面都會受到影響。

除此之外,觀念的落後,相關配套設施的匱乏,也是導致農村孩子學習不能得到很好發展的重要因素。像最近新聞裡報道的西南某省支教女大學生被遊民性騷擾的事件,就充分證明當地部分百姓的素質、涵養和意識水平。在像樣的城市,就有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有益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場所供他們學習,但是在農村這些場館設施基本不存在,就算在上級部門的要求下建設成功,但在平時可能基本就不開放。


優學優考策略


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我發現最近幾年,的確有很多親戚朋友家的孩子不再上大學。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如下:

第一:越來越多的鄉親們認為,文憑改變不了命運,至少在短期內很難改善經濟狀況。有一個著名的段子說,怎麼知道農村裡誰家有大學生,誰家沒有大學生?答案是看房子新舊程度。如果院落破破爛爛,多年未修繕,說明這家有大學生;如果是二層小洋樓,家裡多數沒有大學生。儘管是個段子,但也說出了一些實情。孩子上高中、讀大學已經花了不少錢。好不容易大學畢業,又要留在城裡買房。買房又得挖苦家裡,東拼西湊。所以,怎麼會有財力來改善舊房子呢?畢竟,這年頭,不挖苦七大姑八大姨,大學剛畢業就能買起房子的大學生鳳毛麟角。市場經濟條件下,鄉親們也會算經濟賬了。如果孩子學習優秀,那還值得吃苦受累去培養;如果孩子學習一般,費勁巴拉地上個不入流的大學,到頭來搞個低不成高不就,就更麻煩了。還不如初中畢業就去打工,去學點技術或攢錢蓋房子、娶媳婦呢。

第二:農村絕對人口在大規模縮減,農村出來的大學生減少很正常。

最近要上映一部電影,孫海英主演的,叫《一個人的課堂》,講述的是大山深處的鄉村教師和留守兒童的故事。電影從側面反映出如今農村裡上學的孩子,真是越來越少了。我上小學的時候,村裡有兩所小學,大一點兒的學校1000多人,小一點的300多人。如今村上只剩下一所小學,只有不到500人的規模。我們村的人口還算多,周邊山區的,很多村小學都空無一人,連校舍都承包給村民養雞養鴨了。

第三: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農村學生考大學處於劣勢。在農村,從幼兒園、小學、初中,教育條件比城裡的差許多。到了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比起城裡的孩子還是差不少。這樣,農村學生考上大學的比例就小。

以上是鳥叔根據一般觀察得出的結論。可能不全面,也可能不夠科學,畢竟沒有做過深入的調查,歡迎交流。


巨靈鳥


最近十幾年,農村考上大學的學生確實比以前少了不少,不僅僅是考大學的學生越來越少,事實上由於國家城鎮化的加速,現在的中國農村人口比以前也已經減少了很多,出現越來越多的老人村,無人村,人都沒有了考上大學的學生自然也就越來越少了。如果分析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

為了擺脫中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模式,國家從建國之後就開始有意識的推動農村城市化,擴大城鎮人口,減少農村人口。這一進程從1949年建國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在恢復高考的1978年,中國城市只有193座,城鎮人口只有1億7245萬人,城市化水平僅為17.9%;而到2004年,城市增加到666座,城鎮人口為5億4283萬人,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1.8%;到2016,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已經達到7億9298萬人,城鎮化率為57.35%,也就是說在過去的38年裡,中國城市人口增加超過3倍,而由於農村學生人口基數的下降,那麼農村能夠考上大學的學生減少自然也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了。

2、農村人口流動加速,農村學生流失加劇

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農民工”,每年全國有接近3億的農民離開自己的土地外出打工謀生(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7395萬人),這些外出謀生的務工人員,有很多一部分人口逐漸的就在工作地落戶安家,不再回到農村生活。同時為了孩子能夠接受較好的教育,這些人會將自己的子女帶到身邊,就近入學,進一步減少了農村學生的數量。

3、農村學校資源投入與城市學校投入差異增大

由於農村學生人口的減少,導致國家向農村地區投入的教育資金不斷的減少,農村的中小學校不斷的被合併、撤銷,大量的教師不得不到城市中去謀求發展,而與之相對應的缺失農村中小學的學生,接受的教育資源越來越匱乏,學校離自己家越來越遠、優秀的老師越來越少,這一切都逼迫著學生的家長想方設法把孩子帶到城市裡去讀書,使得農村學校的生源越來越少,形成惡性循環。

4、農村人口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

現在的農村,很多務工人員,由於通過打工較好的改善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同時目前的中國社會對專業的技術人才需求加劇,使得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對知識產生迫切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再重視自己的還是是否去考大學,很多人都覺得,與其上一所大學,還不如跟著自己後面學上一門手藝,反而能更好的適應社會。而在這種父母的思想的薰陶下,子女自然也會對考取大學失去興趣,一旦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突然,那麼能夠考上大學的可能性自然也就微乎其微了。

農村學生考上大學的數量減少,是中國社會城市化進程的一個縮影,更多更深層次的解決辦法,可能還需要我們去努力的思考。


落下m


每次過年回村裡老家,幾乎都會遇到長輩們拿我和同齡的堂兄弟對比。這位堂哥去當兵回來後在城裡當官,那位堂弟高中都沒畢業現在在廣東開廠,有車有幾套房,他們都結婚生小孩了。你個大學生連女朋友都沒有……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

我竟無言以對……但是他們比我出色絕對不是因為沒上大學,有可能他們比我更努力,更拼命。

回到正題,為什麼農村考上大學的學生越來越少?首先,是因為部分農村的孩子不想上大學。現在我國的經濟發展得越來越好了,機會越來越多了,很多人都能不受限制,找到出路,找到實現人生理想的機會。不一定要上大學。

現在很多農村人搞有機農場、有機果園、釣魚場、農莊,收益都很不錯。如今網絡比以前更發達了,年輕人的機遇更多,通過玩直播、玩抖音等方式都能賺錢。

以上這些成功例子,給了不少農村孩子以榜樣的力量,不上大學一樣可以活得很好,甚至比一部分上過大學的人過得還好。因此,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不想上大學了。

其次,優質教育資源越來越集中,高考歸根到底還是拼爹,只不過換了種方式。現在高考越來越嚴格,而且越來越趨向全國性的公平,所有的考生考的是同一場高考。但這只是表面現象,高考雖然公平,但中考不一定公平。考生們的主戰場從中考就已經開始了。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話——進了重點高中,就等於一隻腳踏進大學的校門。可見重點中學對於高考的重要性。絕大部分最優秀的師資力量都集中在重點高中裡,而能考上重點大學的考生也絕大部分來自重點高中。

高考不能拼爹,但中考可以拼爹。不少人可能只差幾分就能上重點高中,但是需要多付幾千塊的擇校費。幾千塊對於一個城裡的家庭來說可能不算很多,但對於家裡有幾個孩子靠務農為生的農村家長來說,卻是筆鉅款。所以,對於這部分學生來說,拼爹真的能決定他們能不能上重點高中,甚至大學。

還有的就是農村的家庭在硬件條件上難以跟城裡相比。在村裡不少家庭都有幾個孩子,家長不是忙於務農,就是在外打工,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而城裡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幾個家長圍著一個孩子轉,他們有更好的教育硬件,時間和精力都更充足。對孩子的教育,從小時候就跟村裡的孩子拉開了距離。

然而我們也看到最近幾年,這些問題都逐漸得到了改善,村裡的孩子有機會去城裡就讀,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家長們的觀念也漸漸得到改善,認識到掙錢並不是上大學的唯一目的。

因此,請對教育抱有足夠的信心。


娛圖師師


農村考上大學的學生相對於十年前是少了,而相對於二三十年前還是挺多的。我們就農村考上大學的學生減少談談自已的感受。

一、農村空心化嚴重,農村人數銳減。在南方有不少農村呈現空心化,只有少數老人及婦女兒童留在村裡。年輕一代農民大多到外面打工,掙得一些錢後在縣城買房,孩子跟著進城了,受城裡人一樣的教育。不能到城裡的大都是父母不夠上進的,你能指望這樣家庭孩子成績好。


二、留守兒童不易成才。不僅僅是留在農村在農村學校上學的孩子,就是進城的孩子也大都由爺爺奶奶管著,父母出去打工。老人溺愛孩子,孩子成績不好也得不到及時輔導,從而越來越厭學。

三、農村父母的觀念較落後,不重視教育。因為有部分農村孩子上大學後缺乏相應的人脈資源,也一樣在外打工,並且混得不太好,從而讓村民認為上不上大學一個樣,何必費錢又費力去瀆書呢?

四、農村學校軟硬件設施相對落後。農村學校年輕老師不願去,老教師相對知識陳舊,從而導致師資I上不去。而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更差,從而使農村教育質量上不去。

個人的一點淺見,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轉發。希望農村孩孑也有逆襲機會。


良心老師


原因一: 無效陪伴

在我們這兒,大多數的田地荒蕪,年輕人寧願外出務工掙錢也不願回家種田!然後把子女扔給爺爺奶奶照看,所以大多數孩子成了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基本上屬於溺愛型,孩子更加有恃無恐!

況且街上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好些大人把孩子送去學校後,自己卻走近了茶館――打麻將!這樣蕭條的小鎮,只有茶館人氣永遠火爆,放學後不是家長接孩子,而是孩子習以為常的去找家長。

經常會聽見家長說,孩子太皮了。希望老師對他們嚴厲些,因為他們覺得只有老師的話才管用,可是不知道自己的言行舉止早已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這就是留守兒童,沒有優質的親子陪伴,有的只是電話的激勵!

那我們這裡的城市又是什麼情況呢?

週末帶孩子去商場玩兒,為了方便,特意打了滴滴車。路途中看著車窗外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陌生建築,我不禁感嘆了一句城市的發展,師傅就和我閒聊了起來,他說:“這幾個樓盤賣的貴!如果不是政府同意新修一所名校,又怎麼可能一搶而空!”

對呀,城裡的家長只要有條件,都會給孩子創造更多無限的可能。早教、輔導班、興趣班等等……去新華文軒找答案吧,在這裡可以看見資源與陪伴!

原因二:學校和老師

近年來,網上頻發的學生跳樓事件,讓教師們談安全色變,一重重的壓力下,教師又多了一種責任――安全責任!首先應付各種檢查就讓人應接不暇!在農村這樣的大班級,寄希望於老師也是不可取的。

學校師資緊缺,教師常常教幾門科目,新老師到位,通常是學校缺什麼老師就教什麼課,專業不對口!

原因三:學生自身

從舉手看問題,每次,舉手的總是一兩個孩子,不得不承認在閱讀題這個難關,能思考並且回答精準的同學也只是少數,其他同學可以說不思考或者停止思考,不排除個別膽小!

從作文看積累,一提到作文,孩子們就面露難色。最後一半同學寥寥幾筆,草草了事!這就是學習的態度。

大多數孩子靠天資前行!可是自律較差,高年級又出現青春期,叛逆期、談戀愛都是他們人生的重要考驗!

當他們明白時,已經為時過晚,只能破罐子破摔。

如果成績平平,需要交高費讀高中的情況下,很多人又只能面臨分流,於是只能選擇進入技術學校!

有人說,農村也能考大學啊,陳文龍不就是河南的理科狀元嗎?確實,這屬於極少數人。

那麼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說的。他說,自己高考成功有三寶:習慣、態度和目標。

他非常喜歡讀書,不管是散文、小說、時評、傳記還是各類雜誌,他堅信這個習慣會陪伴他終生。並且遇到問題自主的向老師或者同學求助。

可是家長對於閱讀根本沒有重視,反而說孩子不喜歡看書,我們也沒辦法。學生習慣玩耍,教室裡也有圖書,卻總是孤寂的挺立著……

古時候還有孟母三遷呢?
孟子年少時,家住在墳墓的附近。孟子經常喜歡在墳墓之間嬉遊玩耍。孟母見此情景,就覺得這個地方不適合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下來。可是,孟子又玩鬧著學商人買賣的事情。孟母又覺得此處也不適合孟子居住,於是又搬遷到書院旁邊住下來。此時,孟子便模仿儒生學作禮儀之事。孟母認為,這正是孟子所適宜居住的地方,於是就定居下來了。  

環境造就人才, 良好的人文環境對生活與學習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農村學校環境與家庭環境導致了農村考上大學的學生越來越少!真的令人嘆息!

我們一直在講終身學習,農村人總說,會不會讀書,那得看天分。天資聰穎確實容易吸收知識,但還有一個重要條件――後期培養!是培養孩子如何考出好成績嗎?不是,是培養孩子學習和思考的能力以及眼界和自律!


有書共讀


為什麼農村考上大學的學生越來越少?

相比於城市學生來說,農村地區考上大學的學生人數確實特別少,而且隨著城鄉差距的逐步拉大,教育之間的差異也會越來越大。拿我自己的生活環境來分析,當時我們小學有120個人,考上初中的有118個,考上高中的有50個,考上大學的只有4個。其升學率從99%,到50%,再到最後的最後的3%。從小學到大學我親眼看著我的同學們一個個離開學生,走上打工的路,到最後變成自己父母的樣子和生活狀態。那麼為什麼農村考上大學的學生越來越少呢?我談下我的看法:


第一城鄉教育資源的差別。雖然近些年已經對於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給予了很大的扶持,但是農村的教育資源還有很大的問題。教師老齡化現象,音體美教師缺乏,教學的硬件設施沒有辦法得到完全的利用。現有的情況就是,圖書室有,可是永遠也不開放,體育設施有,卻永遠不給學生用。教學資源廢置,寧願放著吸灰塵,也很少給學生們利用,這就是農村學校的問題。

第二生活環境的影響。農村地區學生從小接觸到的都是農民、都是外出打工的,對於他們而說接受的理念就是,大不了出去打工。身邊的人嘴上說著讓好好學習,自己卻身體力行的踐行著自己不讓孩子成為的人。要知道行勝於言,你的孩子第一個老師是你,他是向他的父母看齊的。從小生長在這種環境中,即使老師給灌輸多少學習的重要性,也會被家族親戚的一個舉動打破。


第三農村地區學生自己的問題。按照老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的孩子是不是應該更早的挑起生活的重擔。我覺得不應該這樣,做人做事都應該學會延遲滿足感,延遲自己對於物質需要的渴望。有些農村地區學生一畢業就出去打工,說是為了掙錢養家,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可能是家沒養成,卻在花父母的血汗錢吧。農村地區的學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自省,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不足之處,然後再去尋求改變。

我一直在想當我那些高中沒畢業、初中沒畢業的同學外出打工的情景,第一次坐著火車出遠門,可能有30多個小時,人生地不熟的去到一個地方,幾年換了幾個地方,進了工廠,上了流水線,看似在組裝手機、電腦,實際上是在拆卸自己的靈魂。工作幾年以後,回到家中花天價彩禮娶了媳婦,接下來就過起了還款的生活,成功將自己的妻子帶進了一個毫無希望的家庭,到最後有了孩子,孩子又變成了自己。就這樣無限制的循環下去,沒有希望,沒有未來,誠然,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活,那為什麼我們有能力將日子過的更好,而不去走這條路呢?偏去走上最難、最苦、最沒有希望的路。歡迎關注花開隴上,和有趣的人做朋友。


花開隴上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農村人的價值觀變了。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人們看待事物的標準也發生了改變,比如對於成功的認識,上世紀8O年代之前,農村人掙錢的門路還不是很多,很多農村人樸素地認為,作為農村人能夠通過上學吃上商品糧就是成功,因此,很多農村的家長,還有孩子,對未來有點想法的,就從小學開始一直到中學,全家一條心,鉚足勁兒搞好學業,一個家庭或一個村莊有一人考上學,或大學,或中師,或中專,全家高興,全村人都來祝賀,辦酒席者有之,放電影者有之,唱大戲者更有之,總之,那個時候的農村,考上學,尤其是考上大學,絕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兒;而現在的,農村人掙錢的門路多樣化,對成功的認識也趨於多元化,絕大多數人認為,上學不再是成功的唯一途經,條條大路通成功,不上學也照樣能成功,寒門難出貴子,有了這種思想的支配,家長、孩子在學業上不再較真,不再執著,當然,考上大學的幾率自然就會降低。



二、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這一點更是有目共睹,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無論在教師的分配上,還是教學資源的配置上,絕對存在著較大差異,這樣的後果當然很嚴重:農村學生成績日益堪憂,考上大學者更是日漸減少。


三、農村學生怕吃苦,不學習的有增多趨勢。我認為這一點在學生中普遍存在,農村學生尤甚。也許這和他們的思想有關,認為大學考上考不上無所謂,學習上不踏實,不認真,怕吃苦,再加上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難有大的起色。

當然,原因還有很多,我在此不再贅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