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下之鄉」山打根

“风下之乡”山打根

新媒體編輯|李雨欣 撰文、攝影楊海冬

世界上有這樣一處神奇的地方,它在地理位置上處於眾多熱帶風暴發起之地,然而卻在造物主的眷顧之下,常年不受風災的影響。

美國女作家艾格尼斯·凱斯在作品《風下之鄉》(Land Below the Wind)中,描繪了馬來西亞沙巴州的獨特風光。從此,“風下之鄉”的名號不脛而走,成為沙巴州最知名的別號。

“风下之乡”山打根

△風平浪靜的山打根。

而我們前往的沙巴州第二大城市山打根市,坐落在世界第三大島嶼加里曼丹島上,也正是艾格尼斯·凱斯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吃貨的福地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山打根伐木業興盛時期,許多華裔富商紛紛在此落腳,盛況空前,一時無兩,山打根因此被冠以“小香港”之稱。後來伐木業在環保人士的聲討中日漸凋敝,取而代之的是水產業。

“风下之乡”山打根

△山打根的天然良港。

山打根的漁獲,除了供應本地市場,也出口到中國的香港、臺灣等地區,以及日本等國家。沙巴砂拉越海域蘊藏著非常豐富的魚類資源,作為一個天然良港,山打根理所當然地成了海鮮的集散地,也由此得到了“海鮮天堂”的美譽。

大名鼎鼎的森森海鮮美食城坐落在海灘邊,與獨具特色的吊腳樓混在一起。美食城裡貼著一排關於山打根城市的老照片,過去它曾經是沙巴的首府,二戰時期是日軍在東南亞的一個重要據點,後來被美軍炸成廢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在城市終於恢復了昔日的繁華。這些老照片就像一幅歷史畫卷,不動聲色地為我們講述著這段歷史。

“风下之乡”山打根

△漁民直接將漁獲送上海鮮酒樓。

大約只有最市井、最接地氣的地方,才能反映這個地方的本色。所以,我每到一個地方便會去逛當地的菜市場。在有“海鮮天堂”之稱的山打根,我怎能錯過這裡的海鮮市場呢!這裡的海鮮非常便宜,且不說如龍蝦這樣“昂貴”的海鮮也不過50馬來西亞令吉(約合人民幣100元)一公斤,用來做生魚片的金槍魚,在這裡只要5馬來西亞令吉一公斤。

“燕屋地產”

由於山打根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0%,為棲居的各種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食物鏈,所以哥曼洞至今仍舊保持著金絲燕和蝙蝠同居一穴的奇觀。為了不騷擾這些“原住民”,景區現在只開放了不到十分之一洞穴供參觀,每天參觀遊覽的人數則限制在300人以內。

“风下之乡”山打根

△哥曼洞裡保留著蝙蝠和燕子同居的奇觀。

哥曼洞的金絲燕不僅是一道自然奇觀,在當地還是原住民養家餬口的“金飯碗”。金絲燕在天然洞穴裡築下的燕窩,經過巖壁礦物質的滲透,其中鐵元素佔多數的時候便會呈現出部分不規則的暈染狀的鐵鏽紅色,這種極富營養的燕窩就是極品“血燕”了。

“风下之乡”山打根

△巨大的哥曼洞。

當地原住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600多年前,大航海家鄭和的遠洋船隊在海上遇到了大風暴,被迫停泊在馬來群島的一個荒島避風。由於食物緊缺,他們無意中發現荒在斷石峭壁上的燕窩。於是,鄭和就命令部屬採摘,洗淨後用清水燉煮,用以充飢。數日後,船員個個臉色紅潤,中氣頗足。回國時,鄭和帶了一些燕窩獻給明成祖。從此,燕窩就成了珍貴的貢品。雖然是傳說,但在馬來西亞最有名的燕窩品牌就叫“鄭和貢燕”。

同時,我們還在紅樹林叢生的小島上發現了一些整齊劃一的吊腳樓,這些小樓和普通的民居很不一樣,都沒有安裝門窗。其實這些吊腳樓是建給燕子居住的,在寬敞的屋內,能看到已經有金絲燕開始築巢。

“风下之乡”山打根

△靠採集燕窩為生的原住民。

在馬來西亞流傳著“你養燕三年,燕子養你一輩子”這句話。投資者只需投入100萬元人民幣,便能擁有產權期限為60年的海島燕屋。一座成功引燕的“燕屋”,經過3~5年的培育,可以吸引2萬~8萬隻金絲燕,年產燕窩80公斤以上,幸運的投資者四五年就可收回成本。

攀巖壁採燕窩本就是險而又險的勞作。在懸崖峭壁之間,採燕窩的人一旦失足,就會墜入深壑,即刻粉身碎骨。而當地華商不同凡響之處就是想了這樣一個萬全之策,他們搭起燕屋,招引金絲燕來這個更舒適的環境築巢孵化,而待孵化後再採摘燕窩—對生態、對靠燕窩維持生計的人來說,都是一種巧妙的應對。

探訪“原住民”

離開海島燕屋,我們接著又去探訪了山打根的另一個“原住民”長鼻猴。長鼻猴與我們常見的猴類最大的區別,是成年雄性的鼻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大,最終能達到七八釐米。由於顏色紅豔,遠遠望去,就像掛在臉上的一隻茄子狀的紅氣球。這條大鼻子一直懸垂到嘴的前面,晃晃蕩蕩,長鼻猴在吃東西的時候,就不得不先將它歪到一邊,十分可愛。

其實,在雄性長鼻猴可愛的面孔下,卻藏著一顆極其“冷酷”的心。長鼻猴是群居動物,年輕的雄獸長大後,會向群體中的首領挑戰,經過激烈的搏鬥,新領主將接管原來族群。有時為了除掉原來首領的後代,甚至要殺死這個社群中的所有幼仔。

在加里曼丹島上,由於土壤貧瘠,適合體型較大長鼻猴的食物並不豐富,很多植物的樹葉也都很粗糙,根本無法消化,因此在樹上的果實尚未成熟的季節裡,要找到可吃的食物是很困難的。於是長鼻猴每天都要走幾公里的路才能尋找到足夠的食物,有時甚至涉險要向居住在島上的居民和遊客討吃的。

望鄉之塋

看過日本電影《望鄉》的人,應該都會對“阿崎婆”這一電影角色都有著深刻的印象。

“风下之乡”山打根

△電影《望鄉》劇照。圖片來源於網絡。

明治時期,日本政府為了積累資金髮展資本主義,曾把販賣妓女到海外作為謀取外匯的一個手段。一些貧苦人家的女兒,為了替家裡還債,被迫去南洋賣身。她們為國家賺取了外匯,命運留給她們的卻是精神和肉體上無法癒合的創傷。《望鄉》反映的正是這段歷史,而電影中的“阿崎婆”正是被賣到了山打根。

“风下之乡”山打根

△電影《望鄉》中的阿崎婆。

到了“阿崎婆”墳場的大門口,繞過一個小山丘,墓園赫然出現在我們面前,整整一個山坳裡,排滿了逝者的墳塋,約有數千人安葬於此,他們的墓碑大多為荒草遮蔽,只在起風時,影影綽綽看到些輪廓,我們扒開齊腰深的荒草,看了幾座墳碑。

這裡的墓碑統統面朝北方,而他們的故土正好就在那個方向。野外的荒冢已經多年無人祭掃,這些客死他鄉的遊子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都還在惦記著家鄉,而他們的國家日本,似乎早已經將他們遺忘。

| 好文精選 |

“风下之乡”山打根“风下之乡”山打根

●●●

以上內容由《世界遺產地理》整理

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