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反董卓,真實只有十三路,三國演義爲何虛構另外五路?

《三國演義》當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章節,十八路諸侯反董卓。那感覺就像是在聽評書一般,酣暢淋漓。羅老先生在寫這一段時,為了小說更具戲劇性,真的是“添油加醋”加了不少料。

明明歷史上反董大軍是三路進攻董卓,但在《三國演義》中各路諸侯就齊聚棗陽了;明明歷史上最先發出討董文告的是東郡太守橋瑁,《三國演義》卻把這登高一呼的功勞記在了曹操名下;明明歷史上是孫堅殺了董卓大將華雄,《三國演義》卻說成了“關公煮酒斬華雄”,等等。

不僅如此,羅貫中在寫這段歷史時,除了“移花接木”之外,甚至連主人公(十八路諸侯)都有“無中生有”。

十八路諸侯反董卓,真實只有十三路,三國演義為何虛構另外五路?


羅貫中“無中生有”了哪五路諸侯?

根據《三國志》等記載,參加討伐董卓的部隊(姑且稱之為“諸侯”)實際只有十三家,分別是:渤海太守袁紹、南陽太守袁術、河內太守王匡、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長沙太守孫堅,以及奮武將軍曹操。

被羅貫中“無中生有”出來的另外五路諸侯,分別是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北海太守孔融、上黨太守張楊(按《三國志》記載,張楊也是河內太守,王匡的後任)。

為什麼是虛構這五路諸侯呢?

當時另外存在的割據勢力還有劉表、劉焉、公孫度。為什麼是上述五家諸侯被羅貫中選中虛構呢?道理很簡單,為塑造劉備的仁義英勇形象做鋪墊,為襄助漢室的正統氣氛做烘托

十八路諸侯反董卓,真實只有十三路,三國演義為何虛構另外五路?


1、虛構公孫瓚。如果不是虛構公孫瓚參加反董聯盟,那麼作為公孫瓚的手下,劉、關、張就沒法寫進這段歷史了,更沒法留下“關公煮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的經典片段。

2、虛構孔融。孔融也是和劉備關聯度很高的一路諸侯。《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反董聯盟之後)寫到,孔融擔任北海相,被黃巾軍管亥所圍,情勢緊急。於是派太史慈向平原國相劉備求救。劉備驚奇地說:“孔北海竟知道天下還有個劉備呢。”於是立即發兵解圍。這個故事在《三國志》中也有記載。

3、虛構馬騰。馬騰和劉備是在衣帶詔這個橋段發生密切關係的。實際上,到底有沒有衣帶詔,本身就是個歷史謎題,劉備有沒有參加更是不確定,馬騰當時遠在西涼,根本不可能像《三國演義》所說那樣參與衣帶詔。但為了表達有更多實力派襄助漢室的正統氣氛,羅貫中就把馬騰拉了進來,以及一併拉進了反董聯盟。

十八路諸侯反董卓,真實只有十三路,三國演義為何虛構另外五路?

4、虛構陶謙。陶謙三讓徐州給劉備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是劉備仁義滿天下的巔峰,光靠名聲就有人拱手送地盤。這樣的人物當然要在反董聯盟中先露個臉。但實際上,陶謙在歷史上對漢室真的算不上忠誠,他曾經和一個自稱天子的狂妄傢伙——下邳闕宣聯合行動,這在當時可是大逆不道的。

5、虛構張楊。

張楊和劉備看似沒有直接關係,但張楊是真正的“保皇派”,在天子流離東歸的最狼狽時候,張楊率軍帶著糧食把漢獻帝迎進洛陽。不管張楊之後是否有行為失當(把洛陽新修的宮殿命名為“楊安殿”,用了自己的名字),他護衛、襄助漢獻帝的功績是不能忘記的。

虛構張楊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當時就這麼幾個諸侯,劉表、劉焉、公孫度隔的距離太遠,在後續《三國演義》中,也一時和劉備發生不了關係。為了湊足十八路諸侯之數,羅貫中“就近”拉來了張楊。

本文由三國摸金探秘記出品。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