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貨幣史(一):貝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併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縱觀中國貨幣史(一):貝幣

“天然貝幣”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它成為了原始經濟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統治時間長達千年之久。可後來,人們發現“天然貝”出於大海。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在這種情況之下。“貝幣”無法在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

縱觀中國貨幣史(一):貝幣

由此,人們開始有意識地製作新的錢幣,華夏諸地就地取材。有用木頭製作“木貝”有用石頭打磨“石貝”、有用獸骨雕刻“骨貝”、還有燒製“陶貝”的。更有甚者用象徵權力和地位的美玉來製作“玉貝”,這種玉貝一出來就不是流通的錢幣而變成了象徵身份的奢侈品。

縱觀中國貨幣史(一):貝幣

雖然如此,這些人工製作的貝幣,製作起來費時費力,而且形態不一很難適應社會的需要,撼動不了天然貝幣的經濟地位,所以這一時期是人工“貝幣”和天然“貝幣”共存的時期。直到夏末商初,“銅貝”的出現,這才使天然貝幣退出了經濟流通領域。成為了純粹的裝飾品,也由錢幣變成了【寶貝】。製作費時費力,而且形態不一很難適應社會需要,撼動不了天然貝幣的經濟地位。直到夏商時期銅貝出現了,這才使天然貝退出了經濟流通。成為了純粹的裝飾品,也由錢幣變成了【寶貝】。但它對人們的影響是深遠的,至今,財、貪、販、貨、購、貴、貿 、贓、賂、等這些跟錢有關係的字,還保留著原始貝幣的影子。

縱觀中國貨幣史(一):貝幣

商代中後期,社會體制有了根本性的變化,由夏代的原始奴隸制社會,演變成商代的封建奴隸制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絕後的發展。此時出現了專門以經商為生計的人群。他們不但在華夏之地做生意,而且將生意做到的華夏以外的領域。據史學家考證,“商朝”這個名稱就是由此而來的。

為了經濟發展,商朝鑄造了大量的銅貝。處以物易物的經濟交往之外(以物易物的方法直到如今仍然在使用,例如換大米、換雞蛋)。幾乎所有的經濟流通都由貝幣來完成。

縱觀中國貨幣史(一):貝幣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這種小面額的“銅貝”不堪重負,便出現了體型稍大的“銅貝”,而且還出現了帶有銘文圖案,且製作與“天然貝”不盡相同的“銅貝”由此錢幣漸漸脫離了原始貝幣的外形束縛,走進了嶄新的時代。

大約在商朝中晚期,以崇尚農耕的大面額“布幣”出現了。原始布幣的出現,解決了經濟發展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