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破坏规则?只因其动了西方国家的奶酪

“一带一路”倡议破坏规则?只因其动了西方国家的奶酪

(图为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首个墩身成功浇筑,表明五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正逐渐从愿景变为现实。图片来源 新华网)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在国际上得到热烈响应,依托“一带一路”框架的国际合作不断扩大、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也正从愿景变为现实。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也在通过各种论调抹黑“一带一路”建设,其中包括“地缘扩张论”“经济掠夺论”“规则破坏论”“债权帝国主义论”“环境破坏论”等,其中尤以“规则破坏论”为典型。

为何总有人拿“一带一路”的规则来说事儿?可从三个维度分析:

时间维度。规则维护先发者利益,质疑“一带一路”的规则,是殖民心态作怪。担心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另起炉灶,甚至指责中国搞新殖民主义,就是这种规则既得利益者的本能反应。事实上,“一带一路”自始至终强调国际规则,唯如此才能行稳致远,但也要实事求是,“一带一路”之六大经济走廊沿线65国中,有8个最不发达国家,16个非WTO成员国,24个人类发展指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如何能一刀切实行西方倡导的高标准?如果西方推崇的市场原则真那么灵,这些国家为何如此处境?“一带一路”动了西方规则的奶酪,是因为他们老往后看。

空间维度。谁在制订规则?新的规则越来越由中国制订?如此发问折射出一些国家的霸权心态。“一带一路”动了全球和地区霸权国家奶酪,于是拿规则说事儿,反映出他们不甘心中国制订规则,不认可、不看好中国发展模式,担心中国推广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有针对性地指出,中国的成功不是简单输入发展模式,而是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的结果,从而也不会输出发展模式。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精髓。

自身维度。规则之争,争什么?一些国家向中国提出的要求,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质疑“一带一路”是中国单方面的倡议,不是真正多边和国际性的倡议;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抱怨中国没有提供实施细节。中国一直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共商”的,只有加入才能一起制订规则,而不是以旁观者指手画脚。

再说,规则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发展的眼光,注重统筹兼顾,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唯规则是从,是先验论的表现,反应了他们自以为是的心态。“一带一路”推行一国一策,先双边再多边,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国际合作的大格局。不能搞路径依赖,秉承先验论,而应秉承实践论,发展导向。正如王毅外长日前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根特时指出的,“一带一路”也是规则导向的。我们尊重国际通行的法律和规则,希望与各方共同开展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以及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合作。中英法合作建设的欣克利角核电站就是典范。当然,在具体合作中也要因地制宜,尊重和照顾不同国家的国情特点和实际需要,这与高标准、高质量并不矛盾。

西方,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担心“一带一路”是中国输出自身发展模式、制订中国规则的过程,从近代西方历史观看中国,看“一带一路”。其实,没有纯粹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学习借鉴又结合自身国情而不断实践的产物,不存在中国模式挑战或取代西方模式一说,也不存在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制订国际规则的可能。“一带一路”是遵守、适应并进而更好维护、创新国际规则,使之更能符合“一带一路”国家实际的过程,也推动国际规则更可持续、更包容、更公正。

(参见:《为何总有人拿“一带一路”的规则说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