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加強生態扶貧建設助力脫貧攻堅 綠了青山富了百姓|民生髮展

丹巴加强生态扶贫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绿了青山富了百姓|民生发展

丹巴縣位於四川省西部,地處大渡河源頭甘孜、阿壩兩州結合部,這裡山高谷深,人口居住分散,是川西高原集中連片貧困和老、邊、少地區,是全省88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幅員面積5649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185個行政村(包括4個社區),域內居住有以藏族為主的11個民族,總人口7.01萬人。全縣有54個貧困村,貧困人口2245戶、8564人。2018年,全縣將實現貧困戶脫貧、貧困村退出、貧困縣摘帽目標。為確保全面實現扶貧目標,丹巴縣環林局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林業在扶貧攻堅和助農致富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的扶貧新模式和新方向,精準發力,精準施策,紮實推進生態建設扶貧工作,全力助推全縣脫貧攻堅,切實為全縣經濟發展構築重要綠色屏障。

丹巴加强生态扶贫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绿了青山富了百姓|民生发展

落實政策性補助

讓廣大林農直接受益

“去年,我家領到了退耕還林政策補助資金620元,集體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2702.75元,草原生態獎補資金806.2元,還有農村低保金、困難補助金……,感謝黨和政府。”巴旺鄉瓦蘇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阿布初杜吉澤郎拿出“一折通”讓筆者查看,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

丹巴加强生态扶贫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绿了青山富了百姓|民生发展

生態保護政策性資金,是農牧民群眾重要的政策性收入,是生態效益的最直接體現。縣天保中心負責人介紹,自天保工程實施以來,丹巴縣認真抓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工程,有效管護全縣集體公益林143.73萬畝和國有林面積136.17萬畝,鞏固退耕還林7.9萬畝。通過精準核實補償對象,每年足額兌現集體公益林、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等林業各類補償補助資金。僅2017年,就通過“一折通”的方式足額兌現集體公益林、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補助資金2562.03萬元,全力助推全縣脫貧攻堅工作,讓廣大的農牧民群眾在生態保護中直接受益。

造血式”扶貧

讓貧困戶變身生態護林員

“大家進入林區,不能帶火上山,林區不能抽菸!”佩戴生態護林員紅袖章的丹巴縣巴旺鄉瓦蘇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丹巴澤郎正在路口向進入林區實施集體林森林撫育的群眾進行防火宣傳。過去,丹巴澤郎一家2口依靠種地和打零工維持生活,父親年老多病,自己又患上慢性病,加之瓦蘇村山高坡陡,出產不好,一家人生活極其困難。“感謝政府把我選聘為生態護林員,工作穩定了,收入穩定了,還可以照顧年老的父親,在也不用外出打工了,我會盡自己的職責把這片林區守好”,他憨厚的笑著說。

丹巴加强生态扶贫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绿了青山富了百姓|民生发展

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生態護林員,是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和強化生態資源保護的一項重大舉措。讓貧困戶“變身”為生態護林員,一方面為貧困戶創造了就業機會,解決了貧困戶的生產生活困難,改善了貧困戶的生活條件,另一方面讓群眾也參與到生態建設當中來,有效的保護了森林資源。縣環林局局長劉成告訴筆者,自2016年以來,丹巴縣按照省林業廳“使當地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轉為生態護林員”的要求,採取“造血式扶貧”的精準扶貧模式,共投入資金522.34萬元,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868名,選聘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參與森林資源管護工作,每人每年可獲得6000元的管護補助金。有力助推貧困家庭脫貧,達到了保護青山綠水和促進貧困群眾脫貧雙贏的目的。

創新造林機制

讓貧困群眾參與生態建設

在梭坡鄉澤周村,剛剛組織合作社社員栽植完雲杉樹苗的合作社領辦人八忙甲抽告訴筆者,“今年我們在鄉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成立了脫貧攻堅造林合作社,吸納了本村的1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同時縣環林局在我村安排了300畝高山人工造林任務,我們通過評議的辦法承擔了造林任務,貧困戶通過參與造林獲得了勞務報酬,這個政策太好了”。

丹巴加强生态扶贫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绿了青山富了百姓|民生发展

為打贏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兩場戰役,保障貧困群眾直接、深度參與林業生態建設促農增收。丹巴縣將造林綠化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吸納貧困人口加入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參與造林綠化工程就業增收,這是一條生態建設和扶貧攻堅的雙贏之路。2018年,丹巴縣環林局指導涉及有造林任務的6個鄉鎮組建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6個,吸納107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參與綠化工程建設,完成高山人工造林面積3000畝,共創造9600個勞動工日,貧困群眾累計實現勞務增收86.4萬元,達到推動生態建設與貧困群眾精準脫貧互促雙贏的目的。

“下一步,丹巴縣將進一步加大扶持發展脫貧攻堅造林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採取議標的方式,將造林綠化工程優先承包給脫貧攻堅造林合作社實施,讓更多的貧困群眾參與生態建設,著力把造林合作社打造成生態治理與農牧民增收的橋樑。”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謝德剛說。

“以點帶面”

加快發展特色產業基地建設

丹巴加强生态扶贫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绿了青山富了百姓|民生发展

產業扶貧是解決脫貧的根本手段,是脫貧的必經之路。走進太平橋村各洛寨村,一片片新栽種的花椒苗吐露出嫩芽。 “今年在縣環林局的支持下,各洛寨村建立了300畝的花椒種植基地,預計3年後可以掛果銷售了,老百姓脫貧致富渠道拓寬了,後勁更足了。” 駐村第一書記李正良高興的說。

丹巴加强生态扶贫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绿了青山富了百姓|民生发展

各洛寨村是丹巴縣著力探索林業特色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為助力脫貧攻堅,丹巴縣環林局利用林業產業發展資金,在充分徵求群眾發展意願的基礎上,根據丹巴縣土地資源優勢、立地條件和長遠經濟效益,圍繞“調結構、提品種、增效益”,大力調整林業種植結構,在優化佈局原有經濟林的同時,積極推廣優質核桃、花椒等特色經濟林基地建設,全面提升經濟林質量效益,貧困群眾的經營性收入有效增加。自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656.14萬元,新培育花椒基地9432.5畝, 新培育核桃基地3476.8畝,低產園改造核桃1142畝、花椒7967畝,新培育優質蘋果基地574.2畝,發放有機生物複合肥494.46噸、修剪工具5065套。初步實現群眾增收和環境綠化雙重效益。同時,丹巴縣環林局還成立了林業科技服務小分隊,深入扶貧一線,開展林果富民技術培訓活動,發放培訓資料1萬餘套,培訓達1萬餘人次,使林業科技真正服務於貧困林農,有效促進林農、果農脫貧致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脫貧致富,潛力在山,希望在林。按照這一綠色發展理念,下一步,丹巴縣將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佈局,按照“先易後難,分步實施”的原則,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推進林業精準扶貧工程為主線,突出“國土增綠、生態添景、產業發展、資源保護”四項任務,積極推進大規模綠化全縣“九大行動“,積極開展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和生態保護紅線工作,繼續改善縣域人居環境,堅決打贏深度貧困脫貧攻堅戰,實現扶貧攻堅與改善生態、產業發展的互利共贏,為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丹巴貢獻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