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家與家道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中國傳統的家與家道

“榮宗耀祖,光大門楣”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家與家道,

中國傳統的家與家道

有一位大德在《中國傳統的家與家道》一文中,這樣寫道:

在儒家中講到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根本就是如何齊家。家由家道、家學、家風和家業四事組成,中國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無後”不是單指生兒育女,而是指這一家有沒有繼承家道、家學、家風和家業的人。如果沒有這樣的人,這個家遲早還是要衰敗的。

現在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家了,讀到“家齊而後國治”,總不免生起疑惑。過去的家是一個大家族,有五代同堂、六代同堂的,人口少的也有七八十人,人丁興旺的由三四百人組成一個家。

中國傳統的家與家道

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家是明朝的鄭濂家,他的家族有一千多口人,七代同堂。這才是中國傳統的家。要想管理好這樣一個大家族,必須要有家教,而《弟子規》是中國許多家庭教育的集大成。首先要教育後代明瞭“孝道”。孩童不僅要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還要懂得孝敬父母的兄弟,還有自己的祖父母、曾祖父母,甚至還有高祖父母的兄弟。孩童犯過錯,每一個長輩都有管教的義務。

同時還要教育孩童懂得仁愛,從小就教育小孩不能自私自利,正如《弟子規》中所講,“物雖小,勿私藏”。家族中每一個成員做事都要為家族全體著想,不能為自己著想,心量要大。如果人人有私心,這個家就不能繼續維繫。大家族每個人一生的目標都是以“榮宗耀祖,光大門楣”為理想。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家與家道,“家”是自己一生的依靠、保障、支持者,也是一個人奮鬥進取的後盾。

齊家就要有家道、家風和家學,能夠使幾百人的家族和睦相處、互敬互愛、互助合作、平等對待,擴大到國家就能治國。如是國君自然可以垂拱而治,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家”。而家道就是要遵循五倫的關係,家風就是五常八德,家學就是孔孟之道,家業(事業)就要通過教育後代來傳承,這才是中國能夠綿延五千年長治久安、盛而不衰的原因。

中國傳統的家與家道

過去家的組合是靠血緣關係,現在要想恢復傳統的家,已經很難了,我於是想到了企業“家”:用企業團體來繼承家的精神與功能,一個企業也可以組成一個家,一個社團也是一個家。過去的家是血緣關係,而現代的家就要用“道義”。

如果一個企業能夠用道義來運作,使每一個人在這個企業中都能找到家的溫馨感覺與功能,這樣企業職工就沒有後顧之憂,就會視企業為自己的家。企業中的領導就像家族中的長者,將敬愛、關懷、照顧、互助和謙卑落實到每一個人的身心,使企業的員工都有一種歸屬感,人人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把他人都當成自己的親人,從內心真正化解對立,做到相親相愛如一家人。

(摘自《心態即命運》)

中國傳統的家與家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