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梁峁上的「革命」——會寧縣實施「一戶一策」產業精準扶貧側記

幹梁峁上的“革命”——會寧縣實施“一戶一策”產業精準扶貧側記

“我的故鄉並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一條時常乾涸的小河依戀在小村周圍……”進入會寧縣,記者耳邊響起了 20 年前成方圓以粗獷、蒼涼的西北風唱紅的這首歌。

會寧縣位於甘肅省中部,年平均降雨量 370 毫米,年蒸發量達到 1800 毫米,在這塊面積相當於上海市的土地上,低矮的植被焦灼地訴說著乾渴的生存狀態。車窗外那不時掠過的溝壑、斷崖,直觀地暴露出黃土高原的截面,就連路邊白楊樹的葉子,也缺少 5 月裡應有的光澤。每戶農家都建有收集雨水的水窖,夏天的雨水順著院裡的斜坡流到地窖裡,經過簡單過濾和生石灰消毒,就用來淘米做飯。這在城市或雨水充沛的南方,幾乎是不可思議的。

幹梁峁上的“革命”——會寧縣實施“一戶一策”產業精準扶貧側記

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與百姓共憂樂,是王科健的工作方式

採訪中,縣委書記王科健蹲在地上,一邊熟練地用樹枝在地上勾勒著會寧地圖,一邊介紹著會寧的總體情況,“水是生命之源,我們會寧嚴重缺水。我來會寧工作 9 年了,時間越長,就越深地體會到悲天憫人這個詞的含義。我們會寧老百姓的條件太艱苦了。”2014 年精準識別之初,會寧有貧困人口 16.99 萬,貧困發生率高達 31.44%。擺脫貧困,實現全面小康,在這片土地上顯得異常沉重。

土話裡的智慧

“家有萬擔糧,不如兒孫在學堂。”在這片乾渴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會寧人把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孤注一擲地寄託在兒孫讀書成才上,家家戶戶勒緊腰帶苦供學生,近年來每年能有五、六名學生考進清華、北大,是赫赫有名的“西北狀元縣”。

用會寧幹部的話來說,會寧群眾並不缺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關鍵是,如何讓他們“苦供學生”的手頭寬裕起來?如何讓這片乾渴的土地變得地肥水美?“會寧夢”,山長水遠,路在何方?

當然在問計於民。

來會寧工作之前,王科健在白銀市委政研室工作,隨時隨地做調查研究已經內化為習慣。來會寧後,一次,王科健到黨家峴鄉毛坪村入戶調研,遇到一位農民,他家的地種得又多又好。“咱農民就得守哈(下)一頭子,把地種好,保住咱的底兒。”王科健從這樸實的話語中受到啟發,後來,“守住一頭子”就成為全縣脫貧攻堅的基礎工程——發展100萬畝全膜玉米,100 萬畝黑膜馬鈴薯。會寧縣有 390 多萬畝耕地,農村人口人均耕地 7 畝多,但水澆地只有 20 萬畝。這兩個“百萬畝”是會寧人應對土地乾旱的“道道”,也是會寧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

目前,會寧縣保水保墒的覆膜面積已達 226 萬畝。遠遠望去,黃土高原上,層層梯田美如畫,道道地膜閃銀光,會寧人以智慧和勤勞交上的這份錦繡答卷,讓這片原本貧瘠、可憐的土地倍加精緻,令人感動。“多做幾樣子”,是王科健向另一位農民取的經。楊崖集鎮東陽村一位養殖戶養牛、養羊還養豬,“豬牛羊行情不穩定,咱農民說了不算。咱就得多做幾樣子,一樣行情不行,還有另一樣彌補,這就能把日子過穩當了”。這位養殖戶“多做幾樣子”的智慧,使王科健陷入深思。

幹梁峁上的“革命”——會寧縣實施“一戶一策”產業精準扶貧側記

會寧縣畜牧局局長牛軍(右一)被人稱為“牛司令”

因農業上的靠天吃飯,會寧百姓窮則思變,形成了悠久的養羊傳統,當地有全省最大的肉羊交易市場,每天清晨 4 點,一車車會寧人養出來的羊,就在一陣陣“咩——咩”聲中被運往省內其他縣乃至陝西、寧夏等地。於是,會寧縣委、縣政府結合立地條件和產業特點,做出了在肉牛、肉羊、大棚蔬菜、中草藥種植等方面“多做幾樣子”的部署。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守住一頭子,多做幾樣子”,這來自農家、帶著“土味兒”的智慧,經縣委、縣政府的精心規劃和部署,在脫貧攻堅期的會寧縣迅速演化為 58 萬人民齊謀產業“達標”的宏闊脫貧實踐。

咬定“達標”不放鬆

“達標”,是一個在會寧縣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熱詞。

2018 年,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方略,針對全省產業基礎薄弱現狀,甘肅省委書記林鐸提出了在全省制定落實“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的工作策略。會寧縣在實施這一策略時,將工作重點放在脫貧致富的富民產業上,具體就是精準到戶的“產業達標”。

達標的規定為,除個體經營戶、有技能外出務工戶和整戶常年外出有固定收入戶這“三類貧困戶”,且戶均純收入達到兩萬元以上外,其餘脫貧戶或未脫貧戶均要實現 :飼養基礎母牛 5 頭以上、基礎母羊 20 只以上,種植蘋果、核桃、中藥材 5畝以上、瓜類 10 畝以上。這就意味著所有的達標戶,僅憑達標產業這一項,戶均純收入至少可達2萬元,加上其他補充產業的收入,完全能夠實現穩定脫貧。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一戶一策,貴在到戶。會寧縣對剩餘貧困戶即 13964 戶 63656 人的達標產業進行詳細摸底,根據群眾意願劃分類別 :其中,依託肉牛養殖脫貧 3337 戶 15483 人,依託肉羊養殖脫貧 5585戶 25762 人,依託蔬菜種植脫貧 2276 戶 10455 人,依託其他特色產業脫貧 307 戶 1396 人,依託個體經營脫貧 251 戶 1142 人,依託有技能務工脫貧 604戶 2748 人,依託整戶外出多人固定務工脫貧 344 戶1924 人,依託政策性兜底保障脫貧 1260 戶 4746 人。會寧縣的達標產業,真的能讓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這個目標嗎?“達標”的依據從何而來?記者發現,不論是職能部門還是鄉鎮幹部、駐村工作隊,都能細細道出依據。

以“飼養基礎母牛 5 頭以上”為例。縣扶貧辦主任童琳介紹,2017 年省定的脫貧戶人均年純收入要達到 3700 元以上。一頭懷牛犢的基礎母牛價格在13000 元左右,懷孕 10 個月後產下牛犢,牛犢養到10 個月能賣到一萬元。養 5 頭基礎母牛,保守地按出欄 4 頭牛犢計算,一年收入最少能有 4 萬元,除去養殖成本,每年純收入最少能保證 2 萬元。按每戶 4 口人計,人均年純收入就是 5000 多元,這就充分保證了一戶 4 口之家的穩定脫貧。

為讓群眾早達標、早受益、早脫貧,會寧縣制定瞭如下激勵政策 :對養殖基礎母牛達到 5 頭以上的達標戶,每年補助 2500 元,連補 4 年。同時,會寧縣的幾家定點幫扶單位——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天津和平區也對會寧縣產業扶貧傾力支持,貧困戶新引進一頭基礎母牛,兩家單位給予補貼 3000 元,縣財政再配套 2000 元。甘肅省的白銀有色集團還投入 1000 多萬元支持會寧縣壯大肉羊養殖產業,並幫助土高山鄉興建了肉羊交易市場。這樣的激勵政策,加上全產業鏈的周到服務,使會寧縣貧困戶肉牛養殖戶達到 9096 戶。

如同養 5 頭基礎母牛可以達標一樣,其他達標產業如肉羊養殖、蔬菜大棚種植等規劃,也都是會寧縣結合市場行情、生產實際,與農民在田間地頭掰著指頭算出來的脫貧道道,戶均年純收入也都在 2 萬元以上,同樣可保證解決一家 4 口人的脫貧問題。貧困戶發展這些產業,同樣享受激勵政策。為推進產業達標,會寧縣還出臺了對貧困村的激勵政策:貧困戶產業達標率 100% 的村,視貧困程度,可獲得 50 萬元—100 萬元的獎勵,用於鞏固提升貧困戶的產業。這樣的激勵政策,讓鄉村幹部、駐村工作隊熱情高漲,同時也加速了全縣生態農業的推進力度 :種植業產生的秸稈粉碎後發展養殖業,養殖業中產生的有機肥滋養種植業,以農養農,良性循環。以全面小康為目標,以“產業達標”為任務,會寧縣各行各業勠力同心,眾志成城,打響了脫貧攻堅這場新時期的“新長征”。

“長征精神”再傳承

長征的勝利,離不開偉大的長征精神。如今,會師之地,“長征精神”傳承激盪。

1936 年 10 月 10 日傍晚,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歷經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於會寧成功會師,標誌著長征的結束,是中國革命的新起點。紅軍離開會寧北上抗日時,會寧人“最後一碗米,端來做軍糧 ;最後一尺布,用來做軍裝 ;最後一床老棉被,蓋在擔架上 ;最後一個親骨肉,也要送到部隊上”。會師結束後,會寧人民還熱情接納紅軍傷病員 400 餘人。會寧人民對中國革命的無私奉獻,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動人篇章,也是長征“會師精神”的重要財富。

在脫貧攻堅這場新時期的“長征”中,長征精神再度傳承,成為產業“達標”的珍貴財富和堅強支撐。“要用組織化、市場化的路子,大力培育富民產業、致富家業,讓貧困戶附著在產業上脫貧奔小康。”這是白銀市委書記蘇君對產業扶貧的要求。如何實現組織化、市場化?會寧全縣一盤棋,勁往一處使,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產業扶貧上斬關奪隘,為“長征精神”注入了新時代的內涵。

牛軍,會寧縣發展畜牧產業的“牛司令”。2016年4 月,被縣委安排到縣畜牧局任局長,助力全縣迅猛發展的畜牧業。會寧百姓原先有養羊的傳統,養牛並不突出。百萬畝紫花苜蓿和百萬畝全膜玉米的種植,為全縣發展養殖業提供了充足的草料保障。為發展牛產業,壯大羊產業,“牛司令”每天奔走於養殖戶家、鄉村畜牧站、龍頭企業、交易市場,從品種改良到牛羊防疫、到飼養培訓、到養殖管理、到養殖保險、到市場建設、到情況監控,忙得沒有上下班、節假日,每天跟著牛屁股跑,成了名副其實的“牛司令”。

現在,會寧不僅養殖品種豐富,還在每個鄉鎮建有畜牧站,每個村派有蹲點技術員,每個村成立了養牛協會,每戶都加入了微信群 ;現在,貧困戶飼養的每頭牛耳朵上都佩戴了能體現身份特徵的耳標,“001 快下犢了”“015 再養倆月就該出欄啦”,貧困戶說到某頭牛時都是直呼耳標代碼 ;現在,經過培訓的貧困戶們不僅掌握了自己科學配制飼料的能耐,還享受著坐等龍頭企業上門收購的服務……在“牛司令”體貼的服務下,養殖戶們很是舒心,對新生活的信心洋溢在他們黝黑的臉龐上,目前會寧的養牛達標戶已達 2912 戶。脫貧攻堅期的會寧大地上,肩挑重擔、四兩撥千斤的“牛司令”們越來越多。

會寧“小群體、大規模”的養殖方式,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2014 年,經縣領導多次做工作,會寧名人——北京西部馬華餐飲集團董事長馬曉華女士安排其弟弟馬曉軍,注資千萬元在會寧成立了甘肅弘利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擔起會寧縣肉牛養殖、品種引進、檢驗防疫、牛羊回收、屠宰加工的重任。據瞭解,西部馬華已在全國開有 60 餘家連鎖餐飲店。

經弘利公司屠宰、精加工後的牛肉,每 3 天冷鏈直運北京、西安等市的分店,供不應求。為降低貧困戶們的養殖風險,弘利公司簽訂協議承諾“五保”:保品種——引進西門塔爾等優良品種基礎母牛 ;保保險——為所有調出母牛購買保險,出現意外死亡由保險公司賠付 5000 元 ;保退換——飼養一個月內出現疾病或常年不具備生育能力的基礎母牛保退換 ;保服務——在飼料配製、疾病防治等多方面提供跟蹤化服務 ;保回購——不低於市場價回購牛犢,確保養殖收益。這兩年,會寧牛羊大發展,引得周邊省份的牛羊販子也紛紛趕來收購,導致弘利公司“吃不飽”。對此,馬曉軍說 :“牛羊被搶購,對養殖戶來說是好事。我們作為龍頭公司,就是要把帶動作用發揮得更好,把養殖戶的利益維護好,讓畜牧業發展更順暢、有序。”脫貧攻堅期的會寧大地上,反哺家鄉、返鄉創業的馬曉軍們越來越多。

乾旱之地如何發展種植業?會寧縣也邁出了大步伐。一是開源。加速引洮一期會寧北部供水工程的投入使用,全面改造人飲工程。縣水務局人飲站站長姚新永告訴記者,就全縣種植業規劃來說,水利支持定會全力跟進,絕不“掉鏈子”。二是節流。發展覆膜種植、大棚蔬菜、高原夏菜。目前,全縣高原夏菜種植戶達6200 戶,其中承包經營 4 座塑料大棚以上的“達標戶”為 2450 戶,這一進展的背後,是鄉鎮幹部“新長征”精神的大發揚。

記者瞭解到,韓家集鎮袁家坪村 850 座塑料大棚的崛起,就是在今年歲末年初 3 個多月中搶時間、鬥嚴寒、趕進度拼出來的。從蔬菜育苗到市場銷售全過程中,鎮村和農牧、扶貧等部門堅持“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服務”的原則,統籌推進每個環節,做到服務第一,質量第一,效率第一。在育苗過程中,通過補助資金的方式引進了全自動育苗機,解決了菜苗出苗率不高、育苗成本高的問題。在栽植過程中,通過引進土專家現場指導,解決了農民不會種的問題。在田間管理方面,採用農技人員分片包乾方式,解決了田間管理不規範的問題。在蔬菜儲藏方面,採取自建氣調庫,解決了菜品儲藏難的問題。如今,2 萬座大棚在會寧拔地而起,荷蘭豆、西藍花等塑料大棚高原夏菜以訂單方式漂洋過海,遠銷英美、歐盟等國家地區和國內福建、廣東、浙江等地。脫貧攻堅期的會寧大地上,向著勝利、排除萬難的鄉鎮幹部越來越多。

會寧縣扶貧辦主任童琳是位女同志,個頭不高,拼勁十足,為把縣委、縣政府的決策迅速落實到會寧的 128 個貧困村、10 多萬貧困人口上,熬夜加班成常態。“有一次深夜加班後下樓,我覺得周圍人說話的聲音好遙遠,走路搖搖晃晃身不由己,那一刻,感到自己肩頭的擔子好重好重……”童琳說。春雨潤桃紅,和風吹柳綠。聚力攻堅中,會寧貧困戶們的日子和精神狀態大變樣了。在丁溝鄉沈屲村,記者見識了一位特別的脫貧戶——楊克勤。

楊克勤的幸福生活

“山字有撇為屲。”70 歲的楊克勤看到記者不識建檔立卡手冊上村名中的“屲”字,便用粗糙有力的食指一邊比劃著,一邊解釋道。楊克勤只上過小學三年級,很愛學習,待人熱情。

幹梁峁上的“革命”——會寧縣實施“一戶一策”產業精準扶貧側記

楊克勤朗讀《會寧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致全縣貧困戶的一封信》

記者採訪中,無意發現這位自稱文盲的農民,竟能把近千字的《會寧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致全縣貧困戶的一封信》念得一字不差且抑揚頓挫,那鏗鏘有力的節奏,配上挺拔的肢體語言,倒彷彿是鄉鎮幹部在作報告,以至於入戶調研的幹部們盯著楊克勤看得目不轉睛,眼中滿是驚喜、欣慰之情。

有文化,有幹勁,又趕上了“一戶一策”的好政策,楊克勤的日子過得很是帶勁。老楊家 7 口人,和大多數淳樸厚道的會寧農民一樣,楊家父子倆也未分家。老楊有 3 個孫子,兩個讀大學,一個讀高中,3個讀書娃每年的生活費就得 4 萬元。錢咋來?“守住一頭子,多做幾樣子”!

老楊有 40 畝地,種了 15 畝玉米、6 畝馬鈴薯,全部覆了地膜;還種了 6 畝小麥、5 畝胡麻、8 畝扁豆。15 畝玉米全部用來發展養殖業,老楊自己花 2000多元買來秸稈粉碎機,這種機械沈屲村家家戶戶都有——因為家家都需要。種玉米雖效益不高,但玉米和秸稈經牛羊的肚子一轉化變成畜產品,可就值錢了。2015 年起,楊家父子利用 5 萬元的精準扶貧專項貸款開始養牛,他們學會了以自家玉米秸稈為主、購買配料為輔科學配制飼料,學會了給基礎母牛接生,學會了待牛反芻後再添加飼料讓牛上膘……村上有 3 名畜牧技術員,負責上門收牛、防疫、處理一切疑難問題,只需一個電話就能趕來。3 年間,老楊喂的牛犢們都茁壯成長,從未發生過病死現象。目前,老楊家牛羊的存欄量分別為 12 頭、80 只,去年純收入達到了 10 萬元。“一頭小牛犢一落地,就值三千(元);以後每養一個月,就多賺一千(元)。”老楊自豪地說。

這 3 年,老楊的時光就是在種地、產牛、養牛、賣牛的節奏中度過,寒來暑往,牛的“哞哞”聲越發響亮,老楊一大家子的日子越過越殷實,這個 7 口之家的小康夢,已然實現。當說起今年那 5 萬元 3 年期的貸款已到期,老楊輕鬆而肯定地說 :“咱已經發展起來了,還貸款,沒問題!”

告別時,楊克勤熱情送出院門,我們勸他留步,楊克勤得體地回答道 :“那就不遠送了,歡迎再來。”看到記者的驚愕,一位鄉鎮幹部會意地說 :“這就是我們的會寧農民,介紹村名時會說山字有撇為屲,告別時會說不遠送了,很有文化內涵啊!”

產業達標的老楊一家,2017 年已脫貧,脫貧攻堅期的共和國檔案中,少了7 位貧困人口,但對他家的幫扶政策還要持續到2020年。

截至記者發稿時,沈屲村的產業覆蓋率為 100%,達標率為 89%。讓這個村的所有貧困戶在 6 月底前實現產業達標,是村兩委、駐村工作隊的明確任務。

到今年 6 月底,會寧縣 2018 年預脫貧人口全部實現產業達標覆蓋 ;今年底,2019 年預脫貧人口全部實現產業達標覆蓋 ;到 2019 年 6 月底,2020 年預脫貧人口全部實現產業達標覆蓋。老區會寧向貧困發起的總攻,密鼓緊鑼戰正酣……

本文刊於《中國扶貧》雜誌 2018 第16期 記者 王曉霞 張瓊文 本刊內容歸《中國扶貧》雜誌社版權所有,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