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精言三句,讓你醒悟人生,脫胎換骨,值得牢記

被稱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的《易經》,自然是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歷久常新的義蘊,也熔鑄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這樣廣大精微的一本國學經典,很多人都會覺得很難讀、難記、難懂、難應用。然而,弄通弄懂了這本書裡三句話,即可醒悟人生,脫胎換骨。

《易經》精言三句,讓你醒悟人生,脫胎換骨,值得牢記

1.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易.坤.文言》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個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餘福,這個餘福能夠蔭庇子孫;如果造了很多惡事,那這個家族不可能長久,子孫必定遭殃。

古人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其實,就算不從“善因一定感善果,惡因一定感惡報”的因果報應的角度來講,之所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家風的必然結果。家風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庭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在傳統中國文化中,家庭是人格形成的第一課堂。

《易經》精言三句,讓你醒悟人生,脫胎換骨,值得牢記

司馬光家訓裡面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意思是,別墅財產留給子孫,他們未必能守住;把書給他們,他們也未必能讀,不如佈施行善,多積陰德,子孫才能長久地受到我們護佑啊。

父母傳給子女的生活知識和人格修養來自於他們的長輩,這種代代相傳的價值觀、處世原則、行為規範,為一個家庭自覺或不自覺地加以遵守、模仿,乃至傳承下來,成為這個家庭世代相沿的家風或門風。好的家訓家風傳承,會成為一個家族每個人一生的航標。一個人如果從小就受良好家風的薰陶,在生活、處世上則會有“法”可依,堅守內心不被外物所影響,人生之路才會走得更好更遠,家族才會越來越興旺。

2.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易經》裡面多次提到一句話:“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關於這句話的解釋,很多人都認為“自天佑之”是來自於上天的保佑,這是有失偏頗的。在《易經》的世界裡上天不會保佑任何人。“自”並不是“來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自天佑之”的正確意思是:自己努力,老天才會幫助我們,也就是“自助者,天助之”。

這是一條屢試不爽的真理,它早已被漫長的人類歷史進程中無數人的經驗所證實。秦末起義,項羽率幾萬楚軍在鉅鹿大敗四十萬秦軍正是如此。當自己兵力明顯弱於秦軍,所有諸侯義軍卻又作壁上觀的時候,項羽沒有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最終大敗秦將王離,迫使章邯領二十萬秦軍降楚,至此秦軍主力被全殲,秦朝名存實亡,百二秦關終屬楚!

《易經》精言三句,讓你醒悟人生,脫胎換骨,值得牢記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當宋高宗帶領群臣紛紛南逃,越過長江,避禍海上,文臣紛紛請降時,是岳飛擔起家國重擔,北拒金兵,重拾山河!不論金軍“鐵浮屠”是多麼不可一世,岳飛始終沒有動搖打敗金軍的決心,勤練備戰,最終在郾城大敗金兀朮,讓金人留下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

有句古語講:“盡人事以聽天命”。不盡人事,就不要期待有什麼天命。天命是計劃,人是執行。沒有執行,計劃也等於空。在困難面前,不要等待別人的援助,要自己想辦法克服,挺過去。

《易經》首卦“乾”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梁啟超在解釋這句話時說:“亁象言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人之生世,猶舟之航行於海,順風逆風,因時而異。如必風順後揚帆,登岸無日矣!”

自助之人,能傲立於世,能開拓自己的天地,得到他人的認同。勇於駕馭自己的命運,學會控制自己,規範自己的情感,善於分配好自己的精力,自主地對待求學、就業、擇友,這是成功的要義。所以,做人處世,也應像天道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靠自己最實在,自強者有天助,越努力越幸運!

3.順天應人。

順天應人出自《易.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事大矣哉!”大意講的是,夏桀、商紂暴虐無度。商湯、周武順乎天道,合於民心,放桀誅紂,革故鼎新,改變舊制。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與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這是名篇《曾子》裡的話,講的正是順天應人的道理:當自己能力有限時,善於發現和利用周邊大勢所產生的巨大力量和自身所處環境的特點,推動著事情向前發展,最終事半功倍取得成功。

國學大咖曾仕強教授說:“中國人講求天人合一,其實就是要順天應人,順乎天理而適應人情。”所謂順天,就是按照天道的客觀規律辦事,應人就是要得到人民大眾的擁護,就是正確的為人處事,這樣才會有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易經》精言三句,讓你醒悟人生,脫胎換骨,值得牢記

楚漢戰爭時期,劉邦順應人心,與關中臣民“約法三章”,懂得安撫百姓,人盡其用,終得天下人擁戴;而項羽殺伐無度,逆勢而行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分封割據,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最終兵敗垓下,烏江自刎。

有句俗語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知世故、明人倫是順天應人的又一重要方面。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能知人,而且還能夠與人進行友好的交往,與人為善,善處人際關係,不失原則的同時,又能與人保持友好和諧的關係。

應人,要求我們既要有責任感,義務感,知所當為,有所不為,根據自己在人倫秩序中的地位,來正確行動,既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又要“當仁不讓”,勇於承擔,盡倫盡份。

國學文化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作為國學典籍的鼻祖——《易經》亦是如此,其內蘊豐富的哲學思想,奠定並指導著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讓後人不斷獲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