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大公国际,却因为评级造假被罚,它的评级靠谱吗?

dddddddc_


大公国际,国际大笑话。


先说说大公国际是个做什么营生的。从名字就能直观看到,它就是做评级的,给国家、公司主体评级,以及给这些国家、公司发行的债券评级,和标准普尔、穆迪、惠誉这样的国际评级机构是同行。(下图为大公国际董事长关建中,这人很重要,后面会继续聊)



评级机构是靠什么赚钱的呢?当然是通过评级赚钱——企业如果想发债券了,那么可能找到评级机构,付费让评级机构来评级;或者一些投资者,想要知道某家公司的评级情况,他们也需要从评级机构那里买评级报告。


不要以为这是一笔小生意,其实里面油水还是很丰富的,毕竟全世界那么多公司要发债,那么多人需要买债券,加总起来这是一个价值数百亿美元的行当。当然,评级机构更为显赫的是它的话语权——通过它的评级,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家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生死(比如希腊)。


按照评级机构这个行业的商业道德,不论是想发债的公司有没有给评级机构钱,评级机构都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撰写好评级报告,确保评级报告是中立、客观的。这是评级机构公信力的来源,是它们安身立命之本。


但这样的行规,在大公国际这里,就变成了赤裸裸的敛财手段。大公国际是怎么敛财的的呢?(下图来自大公国际官网)



一是直接收钱,把本来评级低的公司,弄成高评级。据报道,大公国际向东旭集团等31家发债的企业提供所谓的咨询服务,合计收了2亿元。收费后,相关企业评级迅速调升。


为了捞钱,大公国际敢于挑战行业规则底线。比如早就被视为垃圾债的新光债,面值100元而市场价已经跌到了80元以下(即一张债券亏损超过20%,而且最低跌到过51元,参加下图),但大公国际却将该债券的AA级上调至AA+级,整个市场都蒙了——这几乎等同于给贾跃亭发一张“诚信模范”的锦旗。



二是卖所谓的软件。大公国际开发了一套所谓的信用管理系统,一套价格970万,以后每年服务费80万元,买它的系统,就给你高评级;不买你的评级,就给你低评级。


在这些购买了大公国际软件的企业名单当中,有很多明星企业,比如三胞集团(也是出了债务大问题)、红星美凯龙。而那些坚决不买的,就会被打击。比如获得恒丰银行100亿元授信和邹平县政府力保的西王债,就被大公资信下调评级至AA,原因就是西王集团不肯买大公国际的管理软件。这其实和敲诈没有什么两样了。


大公国际,和之前的汉芯造假,以及最近的红芯浏览器造假如出一辙——都是大打民族牌,却干着谋私利的买卖。关建中曾表示,西方的评级,都不行,有根本性缺陷(意思是他大公国际的才是好的);当然他最得意的作品,就是四次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将美国的评级居然下调到BBB+,远远低于中国的AA+的评级,比印度只高一个等级(BBB),低于中国的城投债评级,

这显然就是儿戏了,哗众取宠的心态昭然若揭。而他之所以要这么做,无非是把自己包装成“中国民族评级”的斗士,对抗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为中国评级行业争夺话语权。但这样蹩脚的把戏,只要有点常识的人,肯定是不屑一顾的。


总之,关建中用这种非正常手段,外加不怕丢失脸面的高调,纵横中国评级行业20多年,因为它的评级而利益受损的人有多少?很难计数。但如今,除了大公国际被停业一年,它并没有受到其他惩罚。


关注孔方财经,让你第一时间了解热点财经事件背后的经济原理。


孔方财经


刚看到新闻:一手收黑钱,一手卖报告,评级机构“老大哥”大公国际接到了史上最严处罚,因内部管理混乱等因素,被两监管部门开出重磅罚单,其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和证券评级业务被双双暂停。

第一反应,这太“正常”了,这类事情即使发生在国际上顶级的“三巨头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惠誉和穆迪(moody'sratings),我都不会震惊。

通常来说,公司付费让标准普尔和惠誉评估发行债务凭证级别,其结果是这些评级机构受惠于发行商,赚钱变成了他们的主要目的,评级倒显得次要了。事实上,这个以“付费玩”("payto play")为目标的模式,使他们的评级往往变得毫无意义。如果用更精确地话来形容,评级——可以说是三个卡蒙特(ThreecardMonte)游戏中“抬价”的角色。

事实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部分原因,恰恰是标准普尔和其它评级机构造成的。因为从2007年开始,被标普赋予AAA(可用的最高等级)评级的担保债务凭证(CDO),即意味着低风险。

然而,标普把AAA的信用评级给予风险最大的贷款池,当投资者购买了大量标有AAA的CDO之后,等于背负着惊人的损失而无法出售。例如,瑞士信贷发行的3.41亿美元CDO债券,尽管被标普评为AAA级别,最后竟落得1.25亿美元损失。

再如2011年8月5日,评级公司标准普尔表示,全球金融体系的基石被动摇,美国国债不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安全的投资产品,将美国信用评级从AAA降至AA+,金融市场为之哗然。结果是标普的财务分析报告,出现2万亿美元的计算错误,可算是摆了个大乌龙。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篇幅有限,不另赘述,点到为止吧。

总之,对于那些评级机构(哪怕国际顶级评级机构)的评级,仅供参考即可,不必太当真。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陈思进


当年给美国评级的时候已经暴露出问题,实际上国际评级机构虽然各有尺度,略微有些口径差异,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评级,大致是要反应这个国家的国债走势的。当然更专业的投行评估会参照国债的CDS价差。这个怎么理解呢?实际上评级机构大多数是被动的接受市场对于风险的报价,CDS是什么呢?是债券的违约保险,如果债券违约了,持有CDS的债券持有人可以从第三方获得赔偿。那么CDS的价格则体现为一个国家国债违约的概率,当然是非常小的。如果国债的CDS市场没有体现出上涨,也就是说,大家没有大量持有CDS来防风险,那么为什么要给予其BBB+这样恶劣的评级。所以这个评级本身的问题非常的大,体现了一种并不太严谨的态度。当然,即使国债的CDS没有体现出问题。你找出一个债务违约的点也可以,诸如2008年的时候房地产相关CDS出现了价格飞涨。所以即使国债没有问题,说明经济的某个领域有问题,但是如你所见,美国经济最近一段时间表现的着实强劲。

所以说,一斑而窥全豹,其没有按照国际惯例和专业的风险评估流程来做出判断,也不知道其内部体系是如何控制的。在国际上信用高于一切,即使两国打仗,你依然对敌对国放款,这就是荷兰人最初建立的高于国家利益的信用体系。也就是说,国际上很多机构理论上需要秉持公允和公正,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才可以建立信誉。当然一般企业就无所谓太严苛。可是你是信用评级机构,本身是要对母国做出客观评级的,诸如美国的穆迪也是要对美国的主权信用做出评级判断。不客观,怎么搞?

不客观,当然就变成了现在这样。证监会查的好,实质上由于一些明显不客观的评级,业界基本上很少参考大公的评级数据了。早点了结,然后有可能,建立一个真正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机构。当然,这里要说一点,信用评级机构可以略微的偏向于母国,比如当年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于美国次贷的评级就是欠缺完全的公正,但是,至少逻辑上要过得去,形式上要完备,让人看上去觉得有道理。


凯恩斯


不能因为大公国际造假,就全盘否定它的成绩。

大公国际在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还是做出很大的贡献。

大公是中国最早一批成立的评级机构,创始股东是中航技、社科院、中国金融学会等几家机构,在创建早期,也是有很多贡献的。

但问题在于,这样一个机构,来钱的渠道是不多的。大公国际在早期,是没有什么收入,简单地说就是处于亏损状态。后来就由关建中接手。

关建中接手初期,也是投入不菲,为大公国际的创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作为一个商人,或者说投资者,关建中接手大公国际的最终目标,还是赚钱。

大公在早期评级方法、评级理论研究方面非常深入、科学,发现了许多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技术缺陷,做了许多自主创新。包括发布了大公自主知识产权的评级原理和方法,保持了评级公司独立的评级技术这一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还建立了我国评级业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还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不盈利的研究员。而且,大公国际评级,也获得了欧洲证券市场和香港证券市场的评级许可,说明还是具备国际公信力的。

但评级机构想赚钱,没那么容易。比如给国家信用评级,哪一个国家给你钱?这些都是免费的,也是大公国际品牌宣传的需要。而有实力的企业,如果没有特别需要,又不需要你给予评级。在将大公国际品牌包装好之后,在市场上有较大的影响力之后,关建中就带领大公国际在赚钱的道路上狂飙猛进。

为了赚钱,赚更多的钱,大公国际逐渐走上独特的赚钱之路。

一是卖报告,评级机构就是靠卖报告赚钱。但大公国际与众不同,只要你愿意交钱,本来低评级的,就有可能给你出具高评级的信用报告。企业拿到评级机构的信用报告,就可以发债融资。因为投资者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企业实力,有不少企业,需要信用报告装点门面。这时候信用报告就成为投资者购买债券很重要的依据。

因为收钱了,大公国际就根据企业需要,把本来没有实力的企业,包装成很有前途的明星企业;而一些很有实力的企业,因为不给钱,它就给予较低的评级。

而愿意花钱买信用报告的行为,最终必然被市场淘汰。因为花钱买信用,说明企业本身实力有限,说明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担心发债发不动。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恶性循环。

二是卖软件。大公国际开发了一套信用管理系统,一套价格970万,以后每年服务费80万元,买它的系统,就给你高评级;不买你的评级,就给你低评级。这就是利用自己的行业地位,赤裸裸的“抢劫”了。

总而言之,在大公国际发展初期,它的评级还是比较靠谱的。这时候是建立自己品牌的关键时候,要给别人评级,首先要让自己“有级别”。在最近几年,大公国际就不那么靠谱了。

但大公国际经过20年的发展,建立了独立于评级业务团队的数据中心,积累了几万家企业连续多年的跟踪数据,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只要有一个正确的经营策略,未来还是有很前途的。


波士财经


恭喜大公国际再次出现在风口浪尖。大公国际的存在意义不仅仅是面向债券评级,更多还有战略意义。不过这次的行为明显存在了商业利益行为,那么他的做法确实有点过分了。

专注于金融知识普及,让知识深入人心,如果觉得回答的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关注,回复

信用评级机构是干啥的?

这个机构有点类似我们的芝麻信用一样的独立的征信机构,但是与个人征信不同,它主要面向的是机构或者其他主体类组织或者国家进行评级征信,给他们打分,其实它的评级结果和腾讯征信等以字母评分为体现方式的评级方法都很像,都是以A到C的评级方式。有了这种评级机构的打分,那么这个被打分的机构或者国家在承认评级机构的区域发行各种信用类的资产时,就可以有所参考,毕竟不是谁都是专家,看评分远远比看材料顺眼。

大公国际是怎么来的?

简单的说大公国际是我们国家的信用评级机构,创办的主要牵头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因此它带有厚重的行政色彩。本来它与标普、惠誉、穆迪的身份差不多,但是在全球的话语权来讲,没有他们低位高,但是在国内由于其创办背景,低位非常的高。

评级机构的评价靠谱吗?

评级机构的原则应该是专业、审慎、独立的原则去评价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公正,但是纵观全球机构来讲,我国就曾经深受国际评级机构的危害,曾经标普等机构在我国经济上行期间,擅自下调我国主权信用评级,而恰恰因为标普等机构的背景中不乏美联储等政治背景,目的更是瞄准我国的经济。这就是经济打击手段。而我国其实也在利用同样的方法予以反击。所以评级机构的评级一般以主观评价为主,而评价维度更是以自身模型作为调查核心,而也就这种多维度自我搜集整理的方式,给评价结果带来了更多的弹性。

但这次作为国内地位最高的评级机构对债券的评级缺乏了审慎原则,而以商业利益作为了出发点。我认为监管部门的处罚是非常正确的。毕竟他们代表着公正,而不是见利忘义。很多的金融机构或者金融相关机构被利益冲昏的头脑,在最近一两年做了很多超出其职能甚至道德底线的事情,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利用自身优势为少部分人赚取利益,但作为评级机构来讲这样做不但有损公正形象,而会导致金融的公信力下降,本身现在市场就缺乏公信力,没有公信力就没有信心,也就没有支撑,如果不做出处罚,会愈演愈烈的,因此,希望它能够吸取教训,别再做这样的事了。


张小帅说理财


评级靠不靠谱,得看他评级的企业表现如何。

今年债券违约的公司中,不少都是大公评级的客户,比如新光,三胞集团,凯迪等,更有甚者,已经违约的公司,比如去年11月亿利集团债券违约,结果今年6月,大公将其评级还调高了。

国内的都整不明白,还去国外丢人,真的是脸都丢到国外了,给整个中国评级行业蒙羞。

目前,中国评级机构,比较有名的大概四五个,中诚信,大公,东方金诚,联合资信等。

评级机构整体影响力不大,和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缺乏独立性

在为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违背了独立原则。

企业为评级买单,如果评级不高,评级公司可能就会失去客户,这就会导致评级虚高。所以高评级公司债券违约,也不是什么意外了。

二:评级市场恶性竞争严重

恶性竞争通常导致行业做不大,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却不出了几个有影响力的评级公司其实已经说明了问题。

为提升业务,弄虚作假,篡改资料,就这样,砸了自己的招牌。


每天坚持原创,已经很多年了,其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也希望各位能够给些鼓励,关注,点赞,留言都可以!感谢读者,感谢粉丝的长久陪伴!

赵冰峰


专业上存在明显漏洞,然而偏偏爱拔高自己,高调打情怀牌,结局只能是向大公一样名誉扫地。成立了24年的大公国际,在这个炎热的8月份,遭遇了最大的信用危机。


评级机构大家都不陌生,国际三大巨头——穆迪、惠誉和标普基本垄断着这个国际市场,通过揭示受评对象违约风险的大小,来给出响应的等级评价,为投资者提供信息支持。评级机构给一家企业的评级越高,这家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越低。


因此,一个评级机构得以立身,最根本的是作为市场中立方的信誉,有了这份信誉,不仅能获得投资者信赖,更能得到国际市场统一的认可,掌握有重要的话语权,甚至某种程度的定价权。而信誉依靠什么,靠的是这家评级机构的专业资质,和不偏不倚的市场中立地位。


而大公,这次栽就栽在这一核心问题上,简单地说,就是它的“评级给钱就卖”、“谁钱给够就调高谁的评级”。具体做法是,承诺给企业调高信用评级,条件是这些企业必须购买大公集团的一套数据管理咨询系统,而这套系统,售价高达970万人民币,每年的服务费还得将近80万人民币。简而言之,就是“敲诈”受评企业。


一家这么不珍惜自己的信用和专业性的公司,偏偏爱打民族情怀牌,大公官网的介绍是这么写的“大公资信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战略也是“民族品牌战略,....保障中国海外债权资产安全,承担起民族复兴赋予的评级责任”。


拜托,作为一家企业,不老老实实、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专业干好,偏偏拉上整个民族来背书,大公,你这么写,经过我们中华民族的同意了吗?


(大公绝对“掌门人”关建中)


北海图


对于资信评级机构来说,市场的公信力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失去市场公信力,其资信评级将变得一文不值。

一般来说,很多投资者受能力、精力等方面制约,很难对众多国家、地区或企业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而资信评级机构可以成为企业和投资人之间的桥梁,其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评级体系,梳理研究公开信息或深入相关国家、地区或企业调研,从而对相关国家、地区或企业做出评级,一方面激励企业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挖掘市场潜力,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而获得更高的评级,为企业融资以及与其他企业合作创造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投资人更好的把握相关国家、地区或企业的机遇,从而降低投资风险,追求更稳定更高的投资回报。

然而,资信评级的生命力是其评级报告的专业性、严谨性和客观性,否则,资信评级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从大公国际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受到证监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加之媒体报告的情况来看,其资信评级存在明显缺陷,如果不做好后续整改工作,将会失去市场公信力,甚至失去评级市场。


经济好望角


很痛心的事情。很多专家一边说大公不专业,一边拿照搬美国、明显有局限性的理论来说专业。局限性指的是它的实际表现对于次贷危机是基本无效的,按它的预测中国因地方债早就崩溃了。今天成体系的理论是西方的,但它有局限性。要突破这个局限,还缺少成体系的新理论。同时,还有一个情况也是西方主导的,就是被评级机构付费。大公可能做得不够公正,希望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出发,为评级领域的改革留一个希望。


billchj1


从成立那天就觉得是扯淡,他自己的信用是从哪来的?就这么个没有出处的大公国际就诞生了,谁会以为它的评级值得信耐?就是个笑话。只要西方有的我们都要有,结果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人家二百年建立起来的信用评估体系,我们可以像发豆芽一样多浇水就行了,调低美国的评级显然又是爱国的情怀需要,满足某种政宣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