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今日处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有处暑,七月中

处,止也,同「出」

暑,煮也,热如煮物

“处暑”即是“出暑”

暑气至此而止矣

热气将尽

炎热即将过去

气象学意义上秋季的开始

秋天的第二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

处暑不同于小暑、大暑,

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

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度的节气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处暑一到,秋天就真的来了

早晨醒来清风拂面

中午的阳光也不太灼热

在经历了夏日的一番热烈炙烤之后

处暑带着一种温婉平和的美向我们走来

当此时暑气渐止,天地始肃

此时节,早晚凉风袭,南庭落叶沙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秋风,秋蝉,秋月,秋云

此时的天高而云轻,最宜赏星

江南向晚的院子里露席而眠

都要备条薄被了

在北方,若下雨仿佛一夜知秋

若晴朗也无复暑气

就这么着,泡一碗浓茶,剥一剥菱角

院子闲坐,开始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你好,秋天。

物候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一候鹰乃祭鸟 | 处暑之日“鹰乃祭鸟”,说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冷酷地搏杀猎物。先猎之物要先陈列为祭,古人称之“义举”。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二候天地始肃 | 后五日“天地始肃”,这个“肃”是“肃清”,天气因“肃”而清,因“肃”必“肃杀”,所以,肃清后必带来萧瑟之气。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三候禾乃登 | 再五日“禾乃登”,禾是五谷各类,天气肃杀后,庄稼才有收成,成熟曰“登”。

习俗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祭祖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出游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放河灯 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诗词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早秋曲江感怀》

唐•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处暑时节的景色:处暑到来,暑气散去,凉风袭来。娇艳的荷花在初秋已变成结满莲子的莲蓬。后面几句则借此时此景,感叹时光易逝。 此诗是诗人的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长江二首·其一》

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处暑之后夏季余温仍在,凉爽的天气价值万金。天气变化,岁月更迭,让人不禁感慨,世事难明,即便长寿者也不能尽知。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秋凉闲卧》

唐·白居易

残暑昼犹长,早凉秋尚嫩。

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

幽闲竟日卧,衰病无人问。

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

夏末的时候白天尤其的长,早秋的凉爽天气还没形成气候,带着露珠的荷花散着清香,稀疏的竹子更显风韵。闲着无聊整日躺在家里,年老多病没人关心探望。早上的门前,落下的槐树花铺满地面都有一寸深。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夏末秋初,草衰蝉鸣,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处暑时节诗人居家所见所感的天气变化和生活闲景,读来令人仿佛也和诗人一样,感受到处暑疾风骤雨带来的清凉,听到小儿在朗朗初秋中诵读诗书的声音,可谓是身临其境。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宋•王之道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暑期间“大旱千里”的情况下,人们期盼已久的一场大雨姗姗而来,真可谓“久旱逢甘霖”。这场雨不仅解了大旱之围,更带来了秋日的清凉,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宋•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人间处暑节气还未到来,山中人却已新加了秋衣。露气中的蝉声渐显悲切,初秋的阳光已开始衰微。任凭各地仍然战乱频繁,我这残生早已没了生机。漂泊经年,徒然老矣,世间万事总是不如我心意。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元宫词》

明·朱有燉

白酒新篘进玉壶,水亭深处暑全无。

君王笑向奇妃问,何似西凉打剌苏。

本诗描述的是元代宫廷以新滤的白酒,在水亭避暑,与高丽奇妃共饮的情境。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闲适》

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四季都有可喜的事情,但最好的还是初秋之时。门前流水自在流淌,我可以约了邻居老者闲话家常。意境非常淳朴温馨。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诗词里的处暑清凉如许

《七夕处暑》

清•胤禛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

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

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

推荐:《把日子过成诗:2018年日历》

[作者]王迩晓 [出品]新华先锋

181幅传世字画,184首隽永古诗

让每一天,如诗如画


©内容简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学宝库,其中的名篇佳句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根脉,融入了国人的日常生活。《把日子过成诗—2018年日历》按照节气、物候、风俗……选取相关古诗,并选配中国历代绘画,读者可以在读诗赏画中,具体而微地体会诗之美,把日子过成诗。

©作者简介:王迩晓,国学爱好者、古诗词爱好者,沉醉于古典诗词或婉转低徊,或豪情比天,或去国怀乡的广博世界不可自拔,长期致力于推广国学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攻读古典文献学,后进入出版社工作,参与编译多部国学经典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