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跳舞背後,阿里的戰略定力

誰說大象不能跳舞?

8月23日晚間,阿里公佈2019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阿里在收入、用戶、市場份額等個方面增長強勁。正如阿里集團CFO 武衛所言,(阿里)又收穫了一個出色的季度。

此財季,阿里收入達809.2億元,同比大增61%,已實現連續6個季度保持超過55%的高速增長,其中核心電商收入增幅同樣超過61%達到692億元。本季收入增幅超出彭博、路透等機構分析師預期,在全球領先的互聯網企業中,包括FANG (Facebook、亞馬遜、NETFlix與谷歌)在內,只有阿里的增速超過了50%。

除了電商業務表現出強勁的盈利能力外,阿里的年度活躍消費者增至5.76億,連續4季度淨增超兩萬,新零售業務收入超340%。此外,阿里在雲計算、數字媒體及娛樂等方面均獲得卓越的增長。在強勁的市場表現下,阿里加碼投資新零售、全球化、技術等領域,員工股權激勵開支也達到歷史新高,其正在持續投資未來。

貝聿銘說,對一個城市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建築而是規劃。那麼對於一個企業亦是如此,那張規劃的藍圖尤為重要。

作為全球一大經濟體的阿里,在如此大的體量下還能擁有如此高增的勢頭,大象跳舞背後,什麼作為主引擎驅動?對於阿里未來的走向,馬雲“We build to last”而不是“ build to sell ”的戰略藝術早已經拉開了序幕。

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一個關於阿里“宗教之爭”的故事。

兩年前,馬雲在阿里投資者日中透露2009年一次關於技術革命的爭論。

“2009年,王堅跟我討論,你想過阿里巴巴10年後怎樣嗎?我說我們會這樣、這樣,王堅說那你想過服務器、數據庫會花多少錢嗎?我說小錢!結果一算,我們會破產。

那時,我們決定做雲,7年前做這個決定非常痛苦,因為沒有人知道雲是什麼,我們管這個叫登月計劃,王堅說應該叫奔月計劃,永不回頭(Moon Landing,Moon Forwarding)。

那次的技術革新的爭論,好像宗教之爭,他們在我的辦公室大吵,拍桌子,摔椅子,非常痛苦。10個 DBA Oracle ACE,7個為此離開了公司,非常痛心,因為他們認為我們在做的技術沒人試過,會掛掉。但還好我不懂技術,我們堅持下來了,因為我堅信我們必須做成,而且如果我們做成,我們會幫助更多小企業。”

不懂技術的馬雲在創業之初追到了“互聯網之光”,也迅速意識到沒有自主的技術是會要你命的。即使內部對雲計算爭議很大,馬雲也非常堅定自己的目標:每年對雲計算投入10個億,連續投10年。

2009年,阿里雲誕生了。

從2009年2月寫下第一段代碼開始,阿里雲上上下下的負責人就一直在試圖解釋阿里雲、雲計算到底是什麼。一個多月前,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在央視《朗讀者》節目中回憶道,“現在阿里雲的成就是工程師拿命換來的,其實也是最早一批客戶拿命在填,就像第一個用電的人一樣”,從思想上的雛形到成熟,阿里雲走過了5年多。在最困難的階段,80%的工程師離開了阿里雲。

王堅提到的這個“拿命在填”的客戶,其中之一就是今天網商貸的前身——阿里金融。胡曉明也從阿里雲的第一個客戶變成了阿里雲的現任總裁,帶領阿里雲成為與亞馬遜AWS、微軟Azure並列的3A。

馬雲,贏啦!

這場有關技術的革命,也讓阿里長出“雙腿”,走上了自己發展核心技術的道路。

另外一個故事的畫面切換到從北京返回杭州的高鐵上。

“冠華,你火了。”冠華是支付寶“五福”團隊的帶頭人,在返城補覺途中被電話驚醒。他得知“集福卡”活動第一天上線,就有幾千萬人在玩,第二天參與用戶上億。街頭巷尾的,從白領到攤販,人人都在集福卡,出租車司機拿張福卡都能抵錢,滲透度空前高。

據瞭解,支付寶“五福”的誕生源於一個意外。

2016年春節前夕,支付寶競標成功,獲得央視春晚的獨家合作互動平臺。在前期方案設計裡,主線活動是“咻一咻”,即整點搶紅包。還有一條副線,叫做“讚賞”,觀眾根據春晚節目點贊,會獲得支付寶和商家的金額回饋。

前方競標成功消息傳來,作為“讚賞”項目負責人,冠華第一時間組建團隊,主產品經理霽晴是他的屬下,主管運營的子衿是前屬下……核心團隊8名女將,冠華取名“八美鬧春”。很快,技術團隊也加入進來,這幫年輕的群體在一起,沒日沒夜做方案。

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方案經歷了推倒重來。

不用細想,推倒重來,必定是不停的頭腦風暴,作為80後,關於玩的年輕一代記憶總能在集體的小宇宙中爆發。買乾脆面集送小浣熊卡,是共同記憶。在這一共同記憶靈感激發下,加上春晚一位“老先生”關於“中國文化”元素的耳提面命。

支付寶“五福”誕生了。

直至今天,支付寶“五福”經歷了三個春節,不僅僅之於冠華和他的同事們,更是之於中國的老百姓,“五福”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功能性的產品,更是一種親情的維繫,是一種新的年俗。

這是阿里年輕團隊的一個勝利果實。

兩個故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其中蘊含著阿里的戰略之光。一個是對未來的前瞻性戰略思考,另一個是戰略落地的新生力量。

三生萬物

“阿里是要活102年的企業,為了102年的目標,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有10年的長遠計劃。”馬雲如是說。

阿里對未來十年,未來三十甚至更長遠的未來有著十分清晰的戰略佈局,一是前瞻性,二是持續不斷的生命力。這就是阿里的履帶戰略。

馬雲認為,沒有一家互聯網公司能夠3年到5年都保持優勢的。所以需要形成梯隊發展、有機作戰,每一家公司,一個上,然後退下來,再另一個上,形成一個循環。這是早就定下的履帶戰略。

阿里巴巴B2B需要修復,淘寶就當第一陣營,然後是天貓,然後接下來支付寶起來了,過兩年再是雲計算,再是菜鳥,一輪一輪的,因為每一個的優勢只能保持3年,然後回來修復,再開始輪換。這樣持續的繁榮最終能達到整個公司的繁榮。

“三”是一個富含生命動力的字眼,而履帶式戰略中有著馬雲“三生萬物”的哲學洞察。

阿里巴巴集團在投資方面有“履帶式前進”的規劃,即旗下業務輪流領跑,以保持整個生態系統的領先地位,驅動阿里巴巴作為商業基礎設施的迭代和升級。按照計劃,2017-2019年螞蟻金服領跑,2019-2021年阿里雲接棒,2021-2024年菜鳥領頭......

回到1999年,當阿里十八羅漢在湖畔花園起草創業之時,馬雲就曾經描述當初面對過這樣的思考,不能複製搜狐、新浪,2006年,新浪的盈利比阿里的收入還大。

當2009年阿里趕上了新浪、搜狐、網易之時,結果騰訊崛起了,阿里的年度收入只是騰訊的季度收入。在2009-2012年,騰訊都比阿里遙遙領先,但是,在這兩年阿里和騰訊已經難分伯仲。

“想想蘋果、谷歌,想想蘋果和谷歌在一起,想想你如何看世界,如何決定你的未來。”馬雲的邏輯中對102年企業的戰略佈局似乎氣定神閒。

不復制,而是創新並保持活力。

1999年1月,馬雲在家中召集創業,啟動資金為50萬元,1999年10月高盛牽頭,阿里獲得第一筆5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2004年,在全球互聯網進入寒冬之時,馬雲為阿里引進了來自軟銀、富達等2500萬美元融資,此為阿里第二筆融資。2005年,阿里迎來另一個里程碑,雅虎以10億美元現金及中國業務資產,雙方走上合作之路。2007年,阿里B2B部分在港交所掛牌,當時按照收盤估值,阿里超過百度、騰訊成為中國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

後來經歷了B2B業務在港退市,到2014年,阿里赴美上市。

2014年之後,阿里華麗轉身,從被資本“輸血”變為一個跨界“送血”者。

2014年短短几個月,據不完全統計,阿里系已經跨界出手了文化中國、佰程旅行網、高德地圖、銀泰商業、恆生電子、招財寶等多家企業,投資或交易總額少則幾十億元,多則超百億元。

從2014年開始,阿里的投資佈局藍圖出現,無論是實物電商還是數字電商再到生活服務電商。

阿里實物電商從C2C的淘寶,B2C的天貓、聚划算等電商生態中衍生了支付寶和物流的生態佈局。其中,螞蟻金服、菜鳥物流在國內、國外雙線並進的步伐甚是生猛。從去年開始,在在阿里新零售的戰略部署下,手握有銀泰、百聯、大潤發、高鑫零售、盒馬等戰略棋局。

近幾年,阿里在娛樂方面高舉高打,通過收購和投資,目前阿里大文娛已經打造了從內容生產(阿里文學、UC頭條)到投資發行(阿里影業、博納、華誼、光線)到票務流通(淘票票、大麥)再到內容輸出(優酷、大地、華數)等全產業鏈條,在加上阿里音樂(蝦米)、遊戲(九遊)、阿里體育、阿里星球等眾多應用,阿里大文娛的版圖出現。

在生活服務上,阿里即將合併餓了麼和口碑,在到家和到店的服務中形成更大的合力,此外還有在酒旅方面的阿里飛豬,出行方面的永安行、哈羅單車等齊頭並進。

通過“履帶式前進”戰略,阿里巴巴持續加大在“五新”(新零售、新技術、新制造、新金融、新物流)方面的投入,為客戶和消費者創造更大價值,並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在阿里的戰略思路中,已經不能作為一家電商公司而定位,它給自己未來的定位是數據公司,是商業基礎設施提供者,無論在電商、金融、雲計算等等各個維度都將成為未來的賦能者。

猛將如雲

“弓馬殷實,猛將如雲”,在阿里草創之初,阿里很難招到員工,因而馬雲有著這樣一個願望。如今阿里巴巴員工已逾8萬人,通過搭建電商生態,阿里巴巴還為全社會創造了超3000萬工作崗位。

在阿里102年的願景中,其內生的動力來自於人本身。毋庸置疑,人才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在飆升的股權獎勵成本背後,是阿里巴巴選人、用人、留人的決心。馬雲始終強調,在阿里巴巴“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據統計,自上市以來,阿里巴巴用於員工股權獎勵的累計價值超過800億。在中國互聯網公司中可以說絕無僅有的高額股權激勵,展現出阿里巴巴對人才的堅定投資和以人才為核心的發展觀。

眾所周知,阿里有武俠文化。“俠肝義膽”講求一個“仁”字。二人者成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種企業文化。地歌網參加過阿里的很多活動,比如雙11晚會,全球潮流盛典等等,其中的點子和創意正如支付寶“五福”一樣,總有諸多年輕人的思路擦出超預期的火花,同時可以看到,阿里為真正實現健康、持續發展的102年願景,在人才培養,在組織和文建設上,別具風格和特色。

從2003年開始,阿里對每一個崗位都實施了接班人培訓計劃,把文化、價值觀以及團隊合作納入每個同事的業績考核。

2009年,阿里成立十週年時,為了確保阿里文化未來的傳承,正式啟動了合夥人制度建設。

2012年,阿里開始實施阿里領導層年輕化的整體換代升級準備工作。同時,為了更好地平衡集團整體戰略的延續性、穩定性,以及提高執行管理指令的快速反應能力和創新能力,阿里集團成立了戰略決策委員會(董事長擔任主席)和執行管理委員會(CEO擔任主席)。

2015年可謂具有標誌性的一年,一大批老阿里人開始交棒,號稱史上最大規模的管理層更替。自從2015年5月10日起,陸兆禧將卸任阿里集團CEO一職,出任集團董事會副主席。王堅、邵曉鋒、曾鳴和王帥,也將把日常管理權移交給培養出來的70後管理團隊,轉而專注於戰略、人才培養、文化建設和傳承。

1972年出生的張勇接棒陸兆禧,一定程度上標誌者阿里將全面由70後掌控“兵權”。張勇背後有一批70後猛將,B2B的吳敏芝、淘寶系的張建鋒(行癲)、阿里雲的胡曉明(孫權)、菜鳥的童文紅、移動互聯網的俞永福,還有身經百戰、坐鎮中場的姜鵬(三豐)、戴珊(蘇荃)、吳泳銘(東邪)、蔣芳。

經過這幾年的努力,阿里巴巴管理層中,70後的管理人員佔45%,80後佔52%,而60後只佔3%,還有3000名優秀的90後人才加入了阿里巴巴集團。

根據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年輕”也是阿里人的一大特點。阿里巴巴員工平均年齡31.5歲,來自68個國家和地區。外籍員工中,來自美國、印度、俄羅斯、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的人數最多。阿里巴巴目前共有36位合夥人,平均年齡為45.06歲,其中有兩位80後。

從最近的一系列人士調整來看,阿里的戰略之光無處不在。

跟隨馬雲創建阿里集團的十八羅漢之一彭蕾,在37歲時臨危受命,出任螞蟻金服CEO,40歲出任董事長,帶領螞蟻金服成為估值超過千億美金的獨角獸。在四個月前,彭蕾交棒給阿里新生力量井賢棟。2017年,阿里將核心電商業務交給了加入阿里不到5年的80後蔣凡以及70後靖捷。

不久前,俞永福辭去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董事長後,阿里巴巴大文娛將實行班委基礎上的輪值總裁制,班委由優酷土豆總裁楊偉東、移動事業群總裁朱順炎、阿里影業CEO樊路遠(木華黎)、阿里音樂CEO張宇(語嫣)、常揚(劉墉)與阿里文學CEO黎直前(宇乾)組成,楊偉東擔任第一任輪值總裁。

阿里大膽啟用新人,兵權移交是對年輕和企業活力的一種持續培養。不難看出,在人才戰略上,同樣是“履帶戰略”的思維。

“沒有無所無能的企業和企業家,只有在人才發掘、價值創造、文化組織等傳承機制上不斷進步和突破,才有可能讓企業和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無所不能”。馬雲如是說。

阿里能讓那麼多正處於黃金職業生涯階段的高管交棒,給新生代力量讓路,這一點在全球企業都是獨一無二,這其中是阿里102年企業願景的源頭活水。

如果說騰訊沒有夢想,百度沒有文化,但是對於阿里而言,其102企業的願景中閃動著清晰的戰略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