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重臣左宗棠的長眠之地

探恪靖候左文襄公之墓

清朝重臣左宗棠的長眠之地

二零一八年勞動節假期,餘舉家驅車赴湘江之畔的長沙遊玩。長沙古稱潭州,別名星城,是湖南省省會,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經三千年城名、城址不變,有“屈賈之鄉”、“瀟湘洙泗”之稱。長沙的名勝古蹟眾多,兩天內先後遊歷了毛澤東故居、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等處。坐落在今長沙南環的左文襄公宗棠之墓是早早定下的念想,縱然霏雨紛紛亦不可改也。

雨瀝瀝淅淅亦時大時小,從嶽麓山而下穿過湘江之後又進入鄉村小路,約半個鐘左右我們就到了高德地圖上標註的“左宗棠墓”附近。相比韶山的“毛澤東故居”、花明樓的“劉少奇故居”,左宗棠墓附近則顯得冷冷清清。墓地坐落在白竹村內,行政上隸屬於長沙市雨花區跳馬鎮。左宗棠墓修建在路旁的一座小山之上,山下有幾戶人家和墓地比鄰而居,墓地依山勢建有護牆和黑色鐵門,路邊亦立有牌匾“左宗棠墓”。據說該墓經過破四舊、文革的數次破壞,左宗棠雕像、石像生等物件早已蕩然無存。左宗棠的棺木亦被人破開,後被守墓人黃志清重新收斂、安葬。千古功臣百年之後的遭遇令人唏噓不已,也讓我們反思在我們這個國家還有尊重英雄先烈、傳承浩然正氣的信心嗎?2018年4月27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是一份遲來的道歉,也是我們的政府和人民群眾對左宗棠這樣的英雄烈士的肯定。

清朝重臣左宗棠的長眠之地

在左宗棠墓園外觀看,因院牆較高,只能看到茵茵綠樹和臺階等外圍建築。此時大門緊閉無法進入,圍牆又有兩米多高,然止步返回亦心有不甘,稍作猶豫之下便翻牆而入。沿著幾十個臺階走到半山腰的小廣場後,站在這裡順臺階方向就清晰見到華表、墓穴等物件。 懷著無比激動又崇敬的心情拾臺階而上,左右華表、石香爐、墓穴、墓碑等盡入眼中。

整個墓室用水泥澆築而成,墓地左右角各有華表一隻,左側華表上書:“秦川隴道塞柳長青”,右側華表上書:“漢業唐規西陲永固”。左右華表的內容道出墓主人的最大貢獻是“西陲永固”,也就是收復新疆,建立新疆行省一事。墓穴前有石質香爐一個、石供桌一個、石凳兩套、墓穴前左右各立一小石獅子。墓穴頂部在中間,墓碑在墓頂後面,主碑在中間,書紅字“皇清太傅大學士恪靖候左文襄公之墓”,左側碑書紅字“公元一九八五年九月五日重刊,右側碑書紅字“左宗堂 字季高,清嘉慶十七年壬申十月初七日生於湘陰左家塅,光緒十一年乙酉七月二十七日薨於福州軍中,享年七十四歲”。

清朝重臣左宗棠的長眠之地

清朝重臣左宗棠的長眠之地

相關史料記載:左宗棠: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左宗棠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其歷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平叛陝甘同治回亂、剿滅阿古柏收復新疆以及新疆建省、赴福建督師中法戰爭等重大事件。時人亦有“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之語,左宗棠在當時的影響力可謂是“如日中天”。

大清帝國如同歷史上的其他王朝一樣,興起時朝氣蓬勃,文臣武將眾星捧月般圍繞在王朝的皇帝周圍。而到了王朝的末年,大多能人寥寥,似大廈將傾之時縱有能臣悍將也難出豐功偉績。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大清帝國的晚期就出了這樣一個慈禧皇太后口中說的“硬骨頭”,他的一生風塵僕僕又功勳卓著,轉戰疆場幾十年從無敗績,出兵新疆、西陲永固亦是其蓋世之功,生前身後其豐功偉績可流傳千古矣。

左宗棠是餘幼年時極為推崇、尊敬的英雄人物,能在其墓前鞠躬致敬實乃人生一大幸事。千年嶽麓書院自創辦以來,湖南一直人才濟濟,其早已不是戰國時期的那個被華夏所鄙視的楚蠻之地、化外之邦。也正是在“湖湘文化”、“嶽麓書院”的滋養之下,左宗棠、毛澤東、劉少奇、曾國藩、胡林翼、賈誼、譚嗣同、袁隆平等等偉大的歷史人物猶如一顆顆新星綻放在中國宏大的歷史時空中,他們的豐功偉績不但深刻的改變了中國的過去,也正在影響著中國的現在和未來。

公元1876年4月的一天,《清史稿》中記載:“宗棠輿櫬發肅州。”,意思就是:這一天左宗棠從北京出征新疆,身後竟然帶了一口棺材。在維護國家統一、反抗外國侵略的戰爭中,左宗棠的堅定意志和視死如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弘揚,而今日的左公墓地也應該成為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今天,反臺獨、反東突等正義行為也需要這種堅毅的精神,也願湘江大地能繼續誕生出一批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偉大英雄人物。左公雖已駕鶴西去,其精神卻永久存留在我們的心中。

惟願:青山常綠兮,忠骨得覆!族強國盛兮,英魂得慰!

作者舒穆祿·亦詩哈(徐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