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考滿分更重要的是這些能力

比考滿分更重要的是這些能力

別總揪著孩子的名次不放了,第一名只有一個,可孩子的人生有千萬種可能。

可以教育孩子儘量追求最好,但不能苛責孩子拿不到第一。

這些能力,比考滿分更重要。

比考滿分更重要的是這些能力

1

交際能力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優秀的孩子大都可以分為兩類:一者是成績滿分的學霸,一種是社交活躍的達人。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後者。

他們恰巧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往往學習成績中等,但有很多朋友;往往是班幹部,可以組織很多活動;雖然不是學霸,但也同樣能吸引同學,團結同學,得到老師父母的喜愛。

不少學者認為,孩子成年後的人際狀況,往往與兒童期的交際能力密切相關。換句話說,兒童期交際能力越強,長大後人際關係越好。

教給孩子交際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將溝通、交流、洽談等交際能力不著痕跡地教給孩子。從日常交流中教會孩子關懷別人。

為孩子創造交際環境

家裡的大多數問題,都應採取民主的方法,並讓孩子也能夠參加討論,聽聽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選擇。

鼓勵孩子走出家門

只有通過與人交際才能學會交際能力,然而在大多數的中國家庭裡,孩子處於中心位置,很難獲得平等交流的機會和環境,因此,家長要鼓舞孩子走出家門,廣交朋友。孩子只有在和同齡人交流的時候,才會真正學會平等交流。

比考滿分更重要的是這些能力

2

獨立的能力

從放心到放手那一步,足夠溫柔,帶著父母滿滿的愛,不會讓孩子感覺被拋棄和被拒絕;足夠有力,帶著父母和孩子的自信,讓孩子能夠勇敢地離開父母的懷抱,自己去嘗試挑戰未知的世界。

《親愛是我小魚》說:“總有一天,我親愛的小魚,你會大得沒辦法再待在小小的魚缸裡。我會把你帶到大海邊,看你自由地離去。”

父母總歸是願意孩子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但是啊,也總放不下心,放不開手。

希爾弗斯坦在《橋》裡寫到:“這座橋只能把你帶到半路,你必須自己走完剩下的幾步。”孩子總是要自己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的,我們早一天放手,孩子就會早一天學會自己走,從踉踉蹌蹌到穩穩當當,自信從容地走完剩下的幾步。

比考滿分更重要的是這些能力

3

接受失敗的能力

一切都很順利的時候,往往無法看出一個人的特別之處;只有在面對挫敗的時候,才能看出人的偉大。

比起把目標放在第一,努力邁進,更重要的應該是對任何事情都盡力的心態。

你想過普通的生活,就會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過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會遇到最強的傷害。根據保羅•斯托茨教授的“逆商理論”,培養孩子的挫折感可以從控制、歸屬、延伸、耐力等方面出發。

培養孩子細心樂觀的心態

樂觀最大的作用就在於,它幫助我們相信,即便生活讓我們遍體鱗傷,但是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堅持興趣愛好的培養

孩子的興趣廣泛了,掌握的東西多了,眼界也隨之開闊,與其他人交往時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發生更多的互動,性情也會變得更加開朗,朋友也會越來越多。

讓孩子把批評當成禮物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需要做的是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孩子往往是很聰明、很敏感的,很快就會明白父母的用意,也比較願意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育,而且,父母這樣做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比考滿分更重要的是這些能力

4

懂得感恩的能力

看起來,每一代人都在抱怨,和多年前相比,“如今”的孩子更不懂得感恩。但是這一次,這種說法或許並不無道理。許多人發現,在自拍盛行的今天,與善良和謙遜相比,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感恩的表達有所減少。

在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都成了向日葵。

懷有感恩之心的青少年與同齡人的關係更好,心存感恩的孩子,會想要去服務,想要去奉獻,想要去回饋。

播下感恩的種子

讓孩子從小就浸潤在感恩的環境裡,利用一切機會言傳身教。

給孩子付出的機會

每個人都有愛。付出愛的時候,也會得到愛。如果一味把愛填塞給子女,卻不讓孩子有付出的機會,會使孩子失去愛的能力,甚至可以說,你剝奪了孩子對你付出愛的快樂。

“計較”孩子的付出

別讓孩子覺得父母對他一無所求,他根本不需要為父母做什麼。可這不等於我們就也應跟孩子一樣隨和、大度。否則,孩子會覺得你對他一無所求,他根本不需要為你做什麼。要讓孩子懂得索取是要付出的,不能無條件地進行索取。

比考滿分更重要的是這些能力

現在,我希望這篇文章已經在你心裡產生了一點點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