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張姓63位宰相

歷史上張姓63位宰相

宰相是中國古代各王朝的最高行政長官。自秦漢至明清有1463人,擔任過宰相,其中李(90)、王(88)、張(63)、蕭(60)、劉(51)、陳(35)、楊(33)、趙(31)、崔(31)、高(28)等姓宰相排在前十位,張氏家族的63個宰相,為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作了各自的貢獻,他們的功績值得紀念,他們治國平天下的經驗值得借鑑。

歷史上張姓63位宰相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君十年(前328)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秦武王即位,他入魏為相。

歷史上張姓63位宰相

張蒼(?-前152),漢歷算家,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秦時為御史,主四方文書,漢初,任代、趙相,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北平侯。遷為計相,以列侯主持郡國上計。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卒諡文侯。

張禹(?-前5),字子文,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初元年間,因其通曉並教授太子《論語》升為光祿大夫、東平內史。成帝即位,封為關內侯,官給事中、領尚書事。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安昌侯。專治《論語》,兼治《易》,改編今文本《論語》,合《齊論》、《魯論》為一書,史稱《張侯論》,在位六年,以老病歸。卒諡節侯。

王莽新朝時期,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人三公為宰相。張姓宰相1人。

張邯(?-23年),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讚,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東漢初依西漢之制,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人三公為宰相。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字,不久又改司馬為太尉,形成太尉、司徒、司馬三公為制。建安年間,曹操罷三公制,設丞相一人為宰相。東漢歷時196年,有宰相53人。張姓宰相13人。

張湛,字子孝,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歷史上張姓63位宰相

張純(?-56),字伯仁,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歷仕西漢、新朝,東漢初以太中大夫屯田南陽,封武始侯。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由太僕任大司空。在位十年,效法曹參,無為而治,選取名儒參政,修建陽渠,引洛水通漕運,多有成就。中元元年(56)卒於相位,諡號節侯。兒子張奮曾任和帝宰相。

張酺(?-104),字孟侯,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以通曉經學、精於《尚書》入仕,官到東郡東郡太守,封同義男。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100)年罷相。十六(104)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明帝時封侍祠侯,歷官中郎將,將作大匠、校尉、衛尉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拜為相,在位四年,政重禮樂,廉潔清白。九年(97)以病免相,十三年(101)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字伯達,東漢襄國(今河北邢臺)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任太尉。延平元處(106)改任太傅。永初元年(107)封安鄉侯,再任太尉,至五年(110)以陰陽不和免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字伯達,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歷任潁陽太守、尚書、校尉、議郎。安帝永初元年(107)拜相,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字叔明,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隨大將軍鄧騭入仕,歷官尚書僕射、彭城相、廷尉等。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以陰陽不和免相。元嘉元年(132)再任廷尉,雖為儒家,但對法家刑法多有研究,辦案公平無錯。

張歆,字敬讓,東漢河內(今河南步騭一帶)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由大司農任司徒。元年(151)免相。

張顥,字智明,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任太尉。同年以星象有變免相。

張濟,字元江,東漢汝南細陽人,漢和帝宰相,張酉酺曾孫。靈帝光和元年(179)拜相,任司空。中平元年(184)以病免相。卒贈車騎將軍、關內侯,封子張根為蔡陽鄉侯。

張溫(?-191),字伯慎,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任司空,次年任車騎將軍,討平北宮伯玉於美陽。三年(186)再次拜相任太尉,四年以農民起義而免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字公威,東漢河內人,漢木桓帝宰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五月拜相,任太尉,次年二月以病免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張酉[甫]曾孫,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任司空,至建安元年(196)免相,在位四年。

三國時,魏雖置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但不與朝政,職由司尚書錄、尚書令、尚書僕射分任。魏產國46年,有24位相,蜀漢初設丞相,後以尚書令為宰相,共立國43年,有8人擔任過宰相。東吳有三公而不以為相,立丞相(間分左右)為宰相,其立國59年,有11人任此職,三國僅東吳有1位張姓相。

張悌(?-286),字臣先,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歷官屯騎校尉、軍師。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晉設丞相、相國及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等,但不領事,中書監、中書令充任。兩晉共歷156年,有40餘人任過此職,張姓有1位宰相。

張華(232-300),字茂先,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晉時,拜黃門侍郎,封關內侯。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泰康三年(286),任都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桓校尉、安北將軍,撫降納叛,懷柔各族,保境安民。永熙元年(290)任太傅。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永康元年(300),被趙王司馬倫陷害。太安二年(303)平反,詔復原職追封廣武侯。著有《博物志》。後人輯其文為《張司空集》。

唐代以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長官為宰相。三省長官名稱多有變化,尚書省有尚書令、左右僕射、左右丞相等,中書省有中書令、右相等;門下省有侍中、納言、左相等主要稱呼。同時皇帝又選一些低品位官員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名號參政,使之成為宰相。唐代共290年,有推動73人,張姓宰相17人。

張行成(587-653),字德立,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永徽四年(653)卒於相位。終年67歲,諡號定,生為兩朝推動,死則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都督,享受哀榮。

張文灌(605-678),字稚圭,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貞觀初年明經及第,歷官幷州參軍、員外郎、雲陽縣令等,乾封二年(667)任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12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儀鳳三年(678)卒於相位。贈幽州都督,諡號懿。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與劉訥言等共注《漢書》。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曾任司農少卿、文昌右丞等。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灌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代替其外甥李嶠為宰相。次年,以洩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中宗時,復工部兼修國史,任哀都留守。唐隆元年(710)韋后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以工部同中書門下三品。僅十餘天,韋后被殺,他亦被為絳州刺史,後累封平原郡公卒。

歷史上張姓63位宰相

張柬之,字孟將,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當太學生時,祭酒令德芬期為“王佐”之材。後中進士,任清涼丞。永昌元年(689)七十餘歲,召為賢良,千餘人對策,取第一。授監察御史,歷鳳閣舍人,合州、蜀州刺史,荊州大都府長史。武則天長安四年(704),以秋官侍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不久封漢陽郡王免相,為政深厚有謀,剛正直爽,能斷大事。後被主席誣告,流放瀧州。憂憤而死,終年82歲。景雲元年(710)平反,憎中書令,諡號文貞。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武則天當政時,曾任殿中御史大夫、幽州都督、幷州都督長史、屯衛大將軍兼洛州長史、朔方軍總管,作戰英勇,威振大漠。唐中宗復辟,於景龍二年(708)春任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拜為宰相,封韓國公。景雲元年(710)免相。開元初,以兵部尚書加光祿大夫致仕,次年病死,贈太子少傅。其行為秉政不阿,執法嚴正,用人得當,為將則“號令嚴明,將吏信伏”,與李靖、郭元振齊名,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以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字道濟、說之。唐洛陽(今屬河南)人。武則天永昌元年(689),選賢良方正第一,授太子校書郎,曾以得罪皇帝流放欽州。中宗復辟,歷兵部員外郎,工、兵二部侍郎等。睿宗即位,升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以與蕭至忠不合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以平定太平公主叛普立功,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被姚崇誣陷免相,貶為相州刺史,歷任河北道、嶽州、荊州、幽州等地地方長官。唐玄宗開元九年(721),以軍功第三次拜相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後改中書公,加集賢院學士。在位五年,整頓軍備,與吐蕃和好,裁減冗弱之兵20萬還農,多有政績,且以善作詩深得玄宗寵幸,當朝大臣無人可比。開元十四年(726),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十八年(730)卒於尚書右丞相任上。贈太師,諡號文貞。有《張燕公集》。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以通五經舉為平鄉尉。歷官監察御史,兵部員外郎,中書舍人,梁州、秦州都督,幷州長史等。唐玄宗時任天兵軍綏護使,安置臣服的突厥族九姓有功,於開元八年(720)拜相,後加銀青光祿大夫,改任中書令。以議政不合,開元十一年(723)免相,歷任幽州、台州、定州刺史,戶部、工部尚書,封河東候。卒諡恭肅。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歷史上張姓63位宰相

張九齡(673-740),字子壽,一名博物,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進士出身,歷官校書郎。司勳員外郎、中書舍會、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等,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至副宰相。因受到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的排擠,四年後被罷相,改任尚書左丞相、荊州長史等。有《曲江集》傳世。

張鎬(?-764),字從周,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天寶中歷官左拾遺、侍御史。肅宗至德二年(757)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為宰相,兼河南節度使,都督淮南諸軍事,主持平定安史之亂,收復東西兩京,加銀青光祿大夫,封南陽郡公。其間發現史思明叛亂之跡,但肅宗聽信與史思明勾結的宦官讒言,以“不切事機”罷免宰相。後來,史思明果然叛變。代宗即位,以為撫州刺史、洪州觀察使,封平原郡公。廣德二年(764)卒於江南西道觀察使任上。

張鎰,字季權、公度,蘇州人。玄宗時以父蔭任左衛兵曹參軍、元帥帥府判官、殿中付款御史。代宗朝,累官至汴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任中書付款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學士兼修國史。以剛正不為同僚所容,次年免相改任鳳翔右節度使。因與吐蕃結盟以改善關係,為叛將李夢琳所殺。詔贈太子太傅。

張延賞(727-787),唐玄宗宰相張嘉貞之子,年僅兩風,父親即病逝,自幼“博涉經史,通吏治”,經父蔭入仕,玄宗賜名延賞。肅宗朝官至殿中付款御史。代宗時歷任河南君,哀都留守,淮南、荊南、劍南、川西節度使,揚州刺史,吏部尚書等。為政簡約,“治行第一”。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以與同僚不和罷相。三年,再次拜相,支持德宗和好吐蕃的政策,並罷免全國冗官1500人,引起反對。同年卒於相位,諡成肅。

張弘靖(760-824),字元理,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以父蔭入仕,德宗時歷官監察御史、戶部付款郎、河中節度使。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為宰相,兼刑部尚書,封高平縣侯。在位三年,治獄公平。元和十一年(816),因張宴案與肅宗意見不和免相。歷太原節度使,吏部尚書,盧龍節度使,吉州、撫州刺史,長慶四年(824)卒於太子師任上。

張浚(?-902),字禹川,河間(今屬河北)人。性通脫,通經史,曾隱居金鳳山學縱橫家方術,口才很好,喜歡高談闊論。曾任太常博士、度支員外郎等。黃巢起義後,他在漢陰幫助縣令李康保境安民。廣明六年(880)當攻入首都長安後,他被逃到漢陰的僖宗取用為諫議大夫,遊說大將王敬修引兵勤王。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為政主張以強兵安天下,認為天下大亂的原因是宦官專權、節度使割據,力主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割據勢力,與權臣李克用矛盾日深,受到排擠,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棄使。後來朱全忠想廢唐自立,害怕張浚反對,遂於天覆二年(902)派人將張氏一家一百餘人全部殺害。

張文蔚(?-908),字右華,河間(今屬河北)人,進士出生身。唐昭宗時任翰林院學士、兵部侍郎。天覆四年(904)初,昭宗被朱全忠至洛陽時,拜為宰相。挺身罅內部傾軋,極力維持殘局。天佑四年(907),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讓,建立後梁政權,唐朝滅亡。他亦隨之被任命為後梁宰相,制訂各種制度。後梁開平二年(908)卒於相位。

五代各個王朝,均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共歷53年,其中梁、唐、晉、漢、周分別有13、16、6、6、9人任過宰相。張姓梁2人,後唐1 人。

張文蔚,後梁太祖朝廷宰相兩年,見唐舉世張文蔚。

張策(?-912),字少逸,敦煌(今甘肅敦煌西)人。年少好學而通經史。初仕唐朝,官至中書舍人、翰林院學士。朱溫(即朱全忠)建立後梁,歷任工部、禮部侍郎。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郎。同年以病辭相,改刑部尚書致仕。著有《典議》、《制詞歌詩》等。

張延朗(?-936),汴州開封(今屬河南)人。初仕後梁,擔任租庸使,管理賦稅。後唐明宗朝,任忠武軍節度使,長興元年(930),任三司使,掌管全國錢糧。清泰元年(934)拜相,兼吏部尚書,次年,因病改任三司使。為政工於心計,主張財糧之權歸中央,制止石敬瑭等分方官自留儲備。三年(936)十一月,石敬塘攻入京城,延朗被殺害。

遼代設南、北宰相府總理軍國大政,各設人,其中實權在北府宰相。南北府宰相通常由皇族(耶律氏)、後族(蕭氏)但任。遼聖宗後,始有個別漢族官員躋身其列。遼代歷210年,有宰相81人,張姓僅2人。

張孝傑,遼建州永霸(今遼寧朝陽西南)人。家貧好學,重熙二十四年(1055)進士。靖害年間,官至樞密直學士,鹹壅二年(1066)參政事同樞密院事,加工部侍郎。鹹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為相八年,夥同太子耶律乙章陷害忠良。太康六年(1080)免相貶為武定軍節度使。大安年間病死家鄉。乾統初年(1101)被開棺揚屍,以平民憤。

張琳(?-1122),遼瀋州(今瀋陽)人。少有大志,道宗壽隆末秘書中戲。天祚帝即位,官戶部使,乾統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保大二年(1122),天祚帝為金兵所敗,從京中出走雲中,留張琳與李處溫輔佐魏國王耶律淳守南京。受李處溫脅近迎立耶律淳為帝,封太師平章軍國事,但無實權。同年憂鬱而死。

宋代初年,依唐制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參知政事為副職,後來分領三館,首相為昭文館大學士,次相監修國史,再次為集賢殿大學士。元豐年間改官制,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並以尚書左右丞相代替參知政事為副相。北宋末曾以太宰、少宰代替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南宋乾道八年(1172)改依漢制,以左右丞相為宰相,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兩宋共320年,有宰相33人,張姓宰相6人。

張齊賢(943-1014),字師亮,北宋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遷居洛陽。太平興國進士,歷衡州通判、江南西路轉運使。淳化二年(991)拜相,任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年(993)罷相。鹹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1000),以冬至朝會酒後失儀罷相,次年,任涇、原等州軍安撫經略使。後歷任兵部、吏部尚書,太常卿分司西京,知青州等,以司空致仕。卒贈司徒,諡號文定。著有《洛陽縉紳舊聞記》等。

張知白(?-1028),字用晦,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端擇進士,歷知劍州、判三司開拆司、權管司京哀轉運使等。知審官院,工部尚書等。大中祥符九年(1016)任參知政事,因議政與宰相王欽若不合,稱病辭職。仁宗皇帝即位,進為尚書右丞。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發兵對抗契丹。為相奉公無私,雖為顯貴,但清儉如寒士。三年後卒於相位,贈太傅、中書令,諡號文正。

張士遜(964-1049),字順之,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淳化進士,歷官射洪、襄陽、邵武等縣縣令,為政“寬厚”,深得民心。薦為監察御史,累遷太子詹事,兼知審刑院、判史館等。天聖六年(1028)拜相,任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間事。次年,為曹利用開脫罪責被罷相,改刑部尚書,出知江寧府。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出判許州、知河南府。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位,封郢國公。康定元年(1040)罷相,以太傅、鄧國公致仕。九年後病逝,贈太師、中書令,諡號文懿。

張商英(1043-1121),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治平進士,知南川縣。徽宗即位,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崇寧元年(1102)歷尚右丞、左丞。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政。政和元年(1111),因與技郭天信往來,罷知河南府,時蔡京復為宰相,貶之為崇信軍節度副使,衡州安置。太學生為之請願鳴冤,蔡京害怕,令其自便。不久官復原職。宣和三年(1122)病逝。紹興中追賜諡號文忠。著有《宗禪辯》等。

張邦昌(1081-1127),字子能,宋永靜軍東光(今屬河北)人,進士出身,欽宗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州。

張浚(1097-1164),字德遠,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北宋政和進士,南宋建炎三年(1129),以傳檄勤王平定苗劉之變有功,知樞密院事。力主抗金,建議經勞川陝,以保哀南,遂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紹興五年(1135)拜相,部署沿江、兩淮諸路軍馬大舉北伐。七年(1137)因酈瓊兵叛,引咎辭職。秦檜執政,被排斥在外近二十年。三十一年(1161),金完顏亮南下攻宋,重被起用,孝宗即位,授少傅,封魏國公,隆興元年(1103)再次拜相,督師抗金。次年,為主和派排擠罷相,憂鬱而死。以抗鑫復國大志未酬,無臉見祖宗於地下,遺命葬湖南寧鄉。贈太師,諡號忠獻。著有《中興備覽》。

金代熙宗天會十三年(1135)前用女真舊官制,此後改用遼宋官制,以領三省事、丞相(有左右之分)、平章政事為宰相。領三省事為首相,由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兼領。丞相與平章政事主持國政,成為事實上的首席宰相。領三省事廢置時,亦以尚書令為首相。金代120年,有42人出任首相,張姓1人。

張浩(?-1163),字浩然,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曾祖高霸仕遼,始改姓張。金太祖時,任承應御前文字,天會八年(1130)賜進士及第,任秘書郎。天眷二年(1139)任大理卿,詳定朝廷內外禮儀程式,後歷戶、工、禮三部侍郎,升為尚書,行六部事。海陵五即位,任參知政事,進尚書右丞。天德三年(1151)主持擴建燕京(今北京)及皇宮。貞觀元年(1153)金遷都燕京,改名中都。因功拜為左丞相。正隆三年(1158)又主持營建汴京(今河南開封),拜太傅、尚書令,進封秦國公。六年(1161),海陵王南下攻宋,留守主持尚書省事。大定二年(1102),入見金世宗,又拜為宰相,任太師、尚書令,封南陽郡王。次年,自請以病辭職,卒諡文康。

明代初年以中書省左右丞相為宰相。洪武十三年(1380)起罷國書省,廢丞相制,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十五年(1382)仿宋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哀閣等殿閣大學士,任皇帝顧問或秘書,明成祖時命翰大院編修、檢討等官入值文淵閣參預機務,遂發展成“內閣”。到世宗嘉靖年間,內閣大學士才真正位列六部尚書之上,成為真正的宰相。內閣大學士為宰相集團,首席大學士稱首輔或元輔,為首席宰相,主持國政。明代277年,有宰相17人,張姓9人。

張璁(1475-1539),字秉用,後改名孚敬,改字茂恭,號羅峰,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次年世宗即位,議“大禮”,意見與世宗合,升為南京刑部主事,歷官給事中、翰林院學士、兵部侍郎。嘉靖六年(1527),以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次年,升為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嘉靖八年(1529),為內閣首輔,成為宰相。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但性情狠愎,報復不斷。十四年(1535),以病辭職。四年後逝世,贈太師,諡號文忠。著有《諭對錄》、《奏對錄》、《張文忠集》等。

張璧(?-1545),字崇象,明石首(今屬湖北)人。正德進士。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以尚書兼哀閣大學士,次年加太子太保。不久病逝,諡號文簡。性情雅直,不近流俗,愛好文學,著有《陽峰家藏集》。

張治(?-1550),字文邦,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正德十五年(1520)進士,授編修,歷官吏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書。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次年,加太子太保。為相慷慨有志,獎進士類,明習典章,究辨時務及治亂光衰之故,想有所作為而不得志,不久病逝。賜祭葬,諡號文隱,隆慶年間改諡文肅。有《龍湖文集》。

歷史上張姓63位宰相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嶽,江陵(今屬湖北)人,因而又稱作張江陵。12歲中秀才,16歲考取舉人,人稱“神童”。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僅23歲即成進士,隆慶元年(1567),任右侍郎,進入內閣。隆慶六年(1572)元月穆宗逝世,年剛十歲的太子登基做皇帝,史稱神宗,他接任內閣首輔,成為中央行政首腦。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取得了重大成就。

張四維(1526-1585),字子維,號鳳磬,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授編修。隆慶年間,以熟悉邊防事務,促成與俺答議和萬里得內閣首輔高拱器重,歷官翰林學士、吏部左侍郎。萬曆三年(1575),為內閣首居正引薦,以尚書兼哀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輔助改革,累進少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起用一些反對派人士,以迎合時議,收拾人心。次年,以父喪離職。卒諡文毅,有《條麓堂集》。

張位,字明成,號洪陽,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二年(1568)進士,授編修,參加撰寫《世宗實錄》。萬曆元年(1573)以救吳中行等,懺張居正,出任徐州同知。十一年(1583)復為國子監祭酒、右侍郎。十九年(1591)任吏部侍郎兼哀閣大學士,次年入閣,參預機務。力薦楊鎬主持朝鮮抗務,並以鎮壓甘肅農民起義之功,加封太子太保,遷吏部尚書、文淵閣及武英殿大學士。為相果敢善斷,但弄權示威,終被彈劾。二十六年(1598)因楊鎬兵敗朝鮮,削職閒住。後以主謀撰寫“妖書”除名為農。天啟年間,平反覆官。卒諡文端。有《問奇集》、《詞林典故》、《閒雲館集鈔》、《叢桂山房匯稿》、《老子註解》、《警心類編》等。

張瑞圖(1576-1641),字長公,號二水,明晉江(今屬福建)人,萬曆二十五年(1597)進士,授編修,歷官少詹事、禮部侍郎。天啟六年(1626),以尚書、東閣大學士,參預機務。因阿奉宦官魏忠賢,累升文淵閣、武英殿、中極殿大學士,晉左柱國、吏部尚書。崇禎元年(1628)為言官彈劾罷相。後入逆案,贖身為民。遂轉攻書畫,長於山水,尤工書法,與刑侗、米萬鍾、董其昌齊名,時稱刑張米董。有《白毫庵集》。

張至發(?-1642),字聖鵠,號憲松,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萬曆二十九年(1601)進士,歷官玉男、遵化知縣,主事,河南按察御史等,以厭惡黨爭稱病辭職。天啟元年(1621)起為大理寺丞。三年(1623),又以終養歸。崇禎五年(1632),再起為順天府丞,進光祿卿,釐正積弊。八年(1635),以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歷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等。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時明王朝經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打擊,已近滅亡,為政維持則已,無大作為。次年,因他人牽連罷相歸家。十四年(1641)詔用,堅辭不就。翌年病逝,贈少保。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進士出身,由庶吉士任檢討。崇禎初年,官曆禮部侍郎,十二年(1639),以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十年(1642)退休,後降清。

清代初年,以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內三院大學士三人共為宰相。順治十五年(1658)改賒三院為賒閣最高行政機關,分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四殿及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以內閣大學士為宰相。三年後復內三院制。康熙九年(1670)再改內閣制。康熙十六年(1677)起,南書房行走瓜分部分內閣相權。雍正七年(1729)設軍機房,三年後改稱軍機處,自此軍機大臣成為真正持宰相。軍機大臣三至六人不等,以滿、漢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及京堂等以並官充任。清代歷時275年,有宰相219人,張姓7人。

張瑞,山東掖縣人。明末進士,選庶吉士。李自成攻入北京,降歸大順政權,清兵入官,繼降清。順治初任弘文院栓討,歷升為侍郎。順治十年(1653)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贈太子太保,諡文安。

張玉書(1642-1711),字京江,號素存,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為內閣學士、充筵講官,後歷刑部、戶部尚書等,二十九年(1690)升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三十五年(1696),隨康熙皇帝徵噶爾丹叛亂,參預機密,頗得信任。次年,任《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三十七年(1698),以母喪辭歸。四十年(1701)再召入閣。為相勤於政事,廉潔謹慎,遠避權貴,為康熙皇帝所倚重。曾奉監治黃河。五十年(1711)卒於相位。諡文貞。

張英(1637-1708),字敦復,又安夢敦,號樂圃、圃翁。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初年進士,授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侍讀學士。十六年(1677)設南書房,首中入選,一時制誥多出其手。二十八年(1689)遷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歷充《國史》、《一統志》、《淵鑑類涵》、《政治典訓》等書總裁官。三十八年(1699)拜相,任文華殿大學士兼尚書。為相恭敬謹慎,忠諍直諫,知無不言,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1701)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諡文端。有《聰訓齋語》、《恆產鎖言》、《張文端集》等。其子張廷玉,雍正、乾隆兩任宰相。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一字寬宇,清四川遂寧人。康熙初年(1662)進士,歷任郎中,蘇州、兗州知府等。隨索額圖勘定中俄東段邊界。三十九年(1700)任河道總督治理黃河,逢灣取直,助黃刷沙,多有成效。後任刑部尚書,兩江總督等。曾奉命赴陝西輸貪汙案,康熙之為“天下廉吏”。又曾往陝西賑濟旱災,敲詐勒索,時人稱其患更甚於旱災。世宗即位,加太子太傅。雍正元年(1723)拜相,任武英殿大學士。時黃河決口,再往治理。三年(1725)卒於相位,諡文端。有《張文端公全集》。

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號研齋。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授栓討,官至刑部右侍郎。雍正初年,歷官禮部戶部尚書。四年(1726)文淵閣大學士,成為宰相,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設置軍機房,奉命制訂所有的規章制度,深得皇帝倚重,朝廷曾賜帑金萬兩修建桐城張氏家祠,賜內府秘書五十餘種及各種財寶等。雍正皇帝死時還下遺詔,廷玉日後配享太廟。他因此成為代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乾隆皇帝即位,仍任宰相,處理軍國大事,特許免去早朝,晉為三等伯爵。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在任期間任《明史》總裁官,完成全書。乾隆十四年(1749)冬,以老病免相退休,至二十四年(1754)病死,終年83歲,諡文和,配享太廟。廷玉從政,慎刑恤民,“公正無私,奉職恪恭”,但過於謹慎,無大作為。有《傳經堂集》。

張之萬(1811-1897),字子青,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咸豐二年(1852)任河南學政,以條陳防剿太平天國軍事宜,升內閣學士。同治年間,歷官禮部、工部侍郎,河南、江蘇巡撫,江南、閩浙總督等,鎮壓捻軍起義,主持漕運。光緒初,歷兵、刑二部尚書。光緒十年(1884)以刑部尚書任軍機大臣,又充上書房總師傅、協辦大學士。十五年(1889)加體仁閣大學士,後轉東閣大學士。為相隨和,安靜無事,為相十年,無甚成就。二十年(1894)免相。三年後病逝,贈太傅,諡文達。

歷史上張姓63位宰相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自號無競居士、廣雅,別號壺公抱冰。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清末洋務派首領。同治二年(18693)中進士,踏入仕途,歷任侍講學士、內閣學士、鄉試主考官、學政、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代理兩江總督,官至軍機大臣兼管學部大臣,成為宰相。在其46年有官宦生涯中,他憑著“大中至正”之心,做出了非凡的成就(詳見《晚清名臣張之洞》)。宣統元年(1901)八月二十一日,在“國運盡矣”的哀嘆聲中離開人間,享年73歲。諡文襄,贈太保。受吊之日,各國駐京公使都祭靈致哀。次年,湖北、江寧(今江蘇)省城,各建專祠,歲時祭祀,以志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