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的人道

說起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相信有很多人都知道。而白起最讓人記得的原因相信就是長平之戰了,白起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也因此得了個“人屠”之名。不少人指責白起在長平之戰中過於殘忍,而且殺降不祥。那具體長平之戰是怎麼樣的呢?為什麼白起要坑殺降卒?

白起的人道

白起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根據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的策略,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截斷。於是,韓國的國君韓桓惠王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 。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之後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

趙國的平陽君看穿了馮亭的心思,知道這是馮亭打算禍水東引,接收上黨郡得到的好處遠遠抵消不了為此引來的秦國的憤怒。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兩人卻覺得要浪費多少兵力才能攻下一座城池,如今白白得了十七座城池,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怎麼可以錯失。趙孝成王最後接受了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兩人的建議,接收了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

秦昭王為此大怒,派出王齕為大將,意欲奪取上黨郡,然後再攻擊趙國。

白起的人道

長平之戰秦趙攻守圖

趙國大將廉頗在長平佈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里石長城。但是空倉嶺防線很快被突破,廉頗考慮到秦國補給線遠比趙軍漫長,後勤保障比趙國困難,決心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銳氣,堅守待變。這一守就守了三年,秦軍無論怎麼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線,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

這時秦國的丞相范雎派人到趙國散佈謠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加上閼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使得趙國心存僥倖心理,如果集中兵力決一死戰,或許秦國並不是不能戰勝,所以改變了堅守的策略,用趙括替換了廉頗。

趙孝成王這時早已忘記了當初在接收上黨郡之前,平原君跟他說過的話,當時趙孝成王問平原君:“我們接收了上黨郡,秦國肯定不會善罷甘休,必定派武安君白起來進攻,到時候什麼人能夠抵擋?”平原君回道:“別人或許難以跟白起爭鋒,但我們有廉頗將軍,廉頗將軍勇猛異常,而且素有謀略,雖然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綽綽有餘。”

白起的人道

秦趙位置圖

秦國聞聽趙國更換了趙括作為將領,私下裡雖然高興敵人中了自己的計謀,但也不敢掉以輕心。將原本的王齕換成白起,意圖一舉將趙國主力徹底消滅。白起利用趙括沒有上戰場的經驗,戰場對陣之際,佯敗而逃,誘敵深入,切斷趙國供給線,趙軍主力全部被圍困。趙軍將領趙括在突圍中被秦軍射殺,四十萬趙兵全部投降。

怎麼處理這四十萬趙兵呢?按照慣例,對方將領已被擊殺,大軍也已投降,接下來該做的就是將大軍驅散。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兩百多年,期間戰死的人有兩百萬,而白起佔了二分之一。從這一方面可以看出白起的恐怖,但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看出,戰國延續了這麼久,國家間的戰鬥雖然有所損失,但國家的主要兵力卻沒有動搖,無法傷及筋骨。也許白起就是發現了這個問題,他知道只有徹底消滅一個國家的核心戰鬥力,才能從根本上毀滅一個國家,才能統一六國。

白起的人道

長平之戰遺址

於是就發生了坑殺四十萬降卒的事件,雖然從一些人的人道上來看,白起過於殘暴。但站在白起的角度,他想的是忠君愛國。最重要的一點是,延續了兩百多年的戰國禍亂,最終禍害的還是百姓,而加劇國家的統一才能讓百姓安穩,免受戰亂之苦,這才是根本上的人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