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广东人,是不是古代举族迁移到广东的中原汉族精英的后代呢?有什么历史依据?

所谓的马来人


从基因来看,广东大三族群父系都是中原汉族南迁为主,母系以当地土著为主。当然,这个在全国范围内内都比较适用。

所以体质,容貌受母系遗传影响,和相对南方的长江流域、更北一点的中原等地不太一样。

从语言来看,粤语保留了完整的古汉语发音,但混有大量百越的词汇形成如今的粤语。

广东三大族群中,说粤语的广府人形成的最早。但不是什么中原精英,更不是举族迁徙,广府人形成主要组成是中原南下的秦军,汉朝灭南越国后主要也是军人驻军,大量和当地通婚形成的。

东晋时衣冠南渡和南宋时的南迁主要方向也不是广东,但也有少量迁徙到了广东,这些不同时期的移民形成了后来的客家人和闽南-潮汕人。


茗居枫海


我自己就是广东人。说广东人就是汉族精英后代,这话有偏颇。\n 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想从语言的角度来叙述广东人的迁徙历程。广东人大体由三个群体组成,一是广府人,二是客家人,三是闽南语系的潮汕人。广府人应该是最早进入广东的外族,秦始皇统一六囯后,挥兵南下,十多万秦兵(陕西人),越梅岭入粤将土著百越人赶走,百越人往广西,云贵,越南迁移,秦人后来建立了南越囯,这应该就是最早的入粤外族,以兵为主,是广府人的基础,据说遗传的父系基因不明显,可以断定女性土著还是占绝对优势,第二次入粤人数较多的是五克乱华其间,较多的士族阶层避战乱大举南下,这些人仍然以陕西地区为主,语言上同先前的秦兵区别不大,构成了广府人的主体,这就是为什么唐诗以及后来的宋词同现在的粤语相通的原因,就是用粤方言读唐诗比较押韵,跟现在的普通话用字不同的原因。第三次入粤人数较多的,应该是宋末元初,宋室末代一直南逃,至广东江门新会雁门口投江,这次带来的人口数量大和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以河南地区的人口为主,语言上尽管有区别,但可能区别不大,也可能先前来的广府人成了主体,秦宋期间,广府曾迁移到现封开,悟州,肇庆等地方设府。后期清朝全国只留广州一个海关,更造就了广东的繁荣,贸易的促进,使广东占尽优势,广州也产生了世界首富,当然人口的迁移就随经济增长而来。\n 至于潮汕人应该也是五胡乱华等较早入粤的人群,但迁徙的路径应该是到了福建再入广东的,所以语言有所不同,客家人就更后进入广东了,就三四百年历史,以河南中原人避战乱而来,来到江西后部分人往福建入广东,有的短暂停留到台湾,有的人从返江西入广东。客家人也是士族居多。\n 这就是粤人的大体构成。\n


行胜于言大道至简


文化意义还是种族意义?

文化当然是汉族。

血统如下:

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结果----DNA数据

北吴(包括苏南、上海、杭州湾两岸)人父系:汉血统65%,苗瑶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5%,越人O1血统20%;

北吴人母系:越人50%,棕色人种5%,苗瑶族20%,汉人25%。

南吴(不包括苏南、上海、杭州湾两岸)人父系:汉血统40%,苗瑶族(主要是畲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40%;

南吴人母系:越人60%,棕色人种10%,苗瑶族10%,汉人20%。

广东省广府人父系:越人O1血统40%,秦汉汉族血统10%,宋朝汉族血统50%;

广府人母系:越人血统80%,汉族血统20%。

闽南人父系:陈元光系汉族40%,其他汉族10%,

越人O1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

闽南人母系:越人60%,棕色人种20%,汉人20%。

闽北人父系:王审之系汉族50%,苗瑶族(主要指畲族)O3d血统10%,越人O1血统30%,棕色人种CD血统10%;

闽北人母系:越人50%,棕色人种10%,苗瑶族10%,汉人30%。

客家人父系:秦汉汉族10%,宋朝汉族30%,苗瑶族(主要指畲族)O3d血统30%,越人O1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10%;

客家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种10%,苗瑶族30%,汉人30%。

湘人(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话的地区和东部操赣语的地区)父系:赣人(剔除里面的汉血统成分)血统15%,赣人汉血统15%,其他汉血统30%,苗瑶族O3d血统30%,棕色人种C血统10%;

湘人(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话的地区和东部操赣语的地区)母系:越人10%,棕色人种10%,苗瑶族50%,汉人30%。

赣人父系:汉血统50%,苗瑶族O3d血统2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20%;

赣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种10%,苗瑶族20%,汉人40%。

江淮人父系:汉血统70%,苗瑶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5%,越人O1血统15%;

江淮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种5%,苗瑶族25%,汉人40%。

西南人(云南、贵州、广西北部、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父系:赣人(剔除里面的汉血统成分)血统10%,赣人汉血统10%,其他汉血统50%,苗瑶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10%,藏缅O3/D人血统10%;

西南人母系:藏缅人(主要在四川)20%,棕色人种10%,苗瑶族(主要在湖北)30%,汉人40%。

中原官话区西部父系:汉血统90%,阿尔泰P血统5%,棕色人种CD血统5%;

中原官话区东部父系:汉血统90%,阿尔泰P血统1%,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1%,棕色人种CD血统5%,越人血统3%;

兰银官话区:汉血统85%,阿尔泰P血统10%,棕色人种CD血统5%;

秦晋方言区父系:汉血统85%,阿尔泰P血统10%,棕色人种CD血统5%;

北方官话区之冀鲁官话区:汉血统85%,阿尔泰P血统5%,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2%,棕色人种CD血统3%;

北方官话区之北京-东北官话区:汉血统80%,阿尔泰P血统10%,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3%,棕色人种CD血统3%,越人O1血统4%;

北方官话区之胶辽官话区:汉血统80%,阿尔泰P血统10%,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3%,棕色人种CD血统1%,越人O1血统6%。

藏族父系:棕色人种D血统50%,汉血统炎帝系O3/O3e血统50%;

藏族母系: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汉血统炎帝系血统90%;

羌族父系:棕色人种D血统20%,汉血统炎帝系O3/O3e血统80%;

羌族母系:棕色人种ag/axg血统0%,汉血统炎帝系血统100%;

氐族父系:棕色人种D血统100%,汉血统炎帝系O3/O3e血统0%;

氐族母系: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汉血统炎帝系血统90%;

新疆蒙古人(西蒙古)父系:阿尔泰P血统60%,雅利安血统10%,汉族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20%;

新疆蒙古人(西蒙古)母系:阿尔泰血统60%,雅利安血统10%,汉族血统10%,棕色人种血统20%;

东蒙古父系:阿尔泰P血统45%,雅利安血统5%,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

东蒙古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60%,雅利安fb1b3血统0%,汉族血统30%,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

满族(扣除祖先是汉军旗的人)父系:阿尔泰P血统40%,雅利安血统0%,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10%;

满族(扣除祖先是汉军旗的人)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40%,雅利安fb1b3血统0%,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越人血统10%;

北朝鲜父系:阿尔泰P血统30%,雅利安血统0%,汉族血统5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10%;

北朝鲜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50%,雅利安fb1b3血统0%,汉族血统20%,棕色人种ag/axg血统15%,越人血统15%;

南韩父系:阿尔泰P血统30%,雅利安血统0%,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


livejoys


不是举族,太激进了想法。根据我们黄氏族谱记载,和所了解其他姓氏老人口传,广东境内多数族性是从南雄这个地方放射性向全省逐步慢慢迁移、深入、并分散定居。因为韶关南雄是北方进入岭南的要地,衔接南北的重地。中原地区人口比较集中,而偏远和南方地广人稀,古人或为逃避战乱、赋疫、税收、更多土地等原因,需要向这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开枝散叶争取更多资源。比如黄姓,就有黄公生七子,遣各子奔马往不同方向去定居开拓发展的古老传说。广东都是汉族多,其实都是从中原各姓氏其中一脉繁衍出来的。像我们族谱记载,大概有十七八世,古时寿命较短算他平均50吧,也有六七百年历史了,而且仅仅是南雄开始算哦。大概每一两世代人都会迁移一个地方,指的是他们繁衍出来的后代哦,可能是往他们认为更好的地方去吧。古代的户籍跟现在不一样,土地也更便宜,到各处定居很容易,我太爷,太太爷那代都是在刚搬并还欲再搬的状态的。如果说广东人跟中原人比长相不是那么好看,比较矮黑,没有像河南江浙这样貌美,这些也好理解:古代经济发达的地方是中原、江南这种的大城市,人种融合比较完整,岭南算是开发较晚的南蛮地方,但是广东的大地方大城镇也有不少好看肤白的广东人啊,这些应该是有传承的大家族后代,长得端正。应该是有地位派遣官员啊,家族经商之类的,最后定居下来所以也不乏中原人特征。其他的偏矮、黑居多者应是贫苦、地位低下的人群,他们才会选择迁移。如果他能在原地混得好会走吗?而且广东不论多山区的地方都有村落,证明生活给予他们不少压迫,才会不断的往深山、偏远地方迁住。然后他们跟当地人结合,或者跟同等的人结合,基因融合当然会跟中原人有区别,加上广东偏热导致偏黑。中原汉族也是经过五胡时期与各族人大融合基因多样化才成今天样子。综合人类发展史,就是一篇迁徙史


星魂215875275


历史记载秦朝派赵陀等将领五十万伐南蛮,一直驻兵广州;群雄逐鹿时自立为南越王,建都番禺。刘邦称帝建立大汉派贾仪为使节来到招降……按理分析五十万年轻秦(七国之士)远征战士因该没带家眷,中原战乱只能留在广东等南方地区,大多数必定与当地居民通婚生活;三国吴建象郡(包括现在越南一部分)治所番禺名“广州”乃广大地区之意;达摩大师“西来初地”是广州上下九登陆;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会有北方人士躲避战乱迁移到岭南地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广州出发,以现在的文物古迹也很多是中原文化;其实如果读“唐诗宋词”用广州话念唱还挺好听、顺口。其实现在的“普通话”是满族的方言+北京地区土语发展而来,需知清朝通过文字狱、四库全书等有计划有系统的改写历史与文化;欧美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有很多与清朝所写“历史”不一样的中华文化遗产。有机会各位朋友可以去看看“欧美版”的中华文化!


DrBen147901582


告诉您一个只有同姓人才知道的秘密。在广州有一间“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是广东七十二县陈氏族人于上世纪初集资建成的。陈氏族人均称他们的祖先来自颍川堂。颍川古时候叫颍川郡,在现今的河南省。最早来广东的陈氏名人就是《滕王阁序》中所提及的陈蕃,他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大学者。还有就是江门市的有名大儒,明代的陈白沙先生。现在,在江门还有遗迹“白沙钓台”供人凭吊。还有,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明末的陈子壮、陈子升两兄弟。均是现在荔湾区横沙(古时属南海)人。一个是抗清英雄。另一个就是《烟锁池塘柳》五行诗的主人公。古汉人入粤,大致有三个方向。一是秦始皇时期通过湖南,经灵渠至广西,然后经梧州由西江入粤。一条是从江西,梅关古道入粤。有很大一部份人先在江西南部及粤北南雄珠玑巷(中转站)定居一段时间后,然后于明朝万历年间沿北江南下分布于珠三角。第三部份是现在居住在粤东的潮州人和粤北的客家人主要是从陆路由福建及江西陆路迁入。在潮州民系及客家民系中,陈氏族人仍然不少。由于,笔者不善引经据典。所知知识仅局限于个人所知者。专此。。


三榴斋主


首先讲一下广府人的由来,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的军事行动虽已结束,但在边疆,北有凶奴,南有百越,不时扰袭,秦始皇分兵抗之。北守南攻,而兵力分配就有一定的差异。据《淮南子》与《史记》记录,秦始皇分别派三十万大军抗凶奴,五十万大军征百越。

越人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面积很广,各自独立,互不相属,称为“百越”。主要有闽越、南越和西瓯。秦灭楚后,派尉屠睢率兵50万,分五路向越人发动进攻。秦军很快攻占闽越,但在南越和西瓯却遇到抵抗。他们利用当地山高林密、河谷纵横的地形,不断袭击秦军,使秦军遭到重大挫折,连统帅尉屠睢也被击杀。并称“宁與鸟兽居,不为秦人虏”。百越各部依仗地型,天气,环境等有利因素,使秦军寸步难进,战争前后持续进行了8年。战死病死士卒过半,最后秦始皇派戍卒增援,才取得胜利。

秦军在战争过程和取胜后主要办了三件事:一是开凿灵渠,主要是为了解决运输粮饷的困难。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全长34公里,现叫兴安大运河。在兴安境内发源两条河,一条是湘江,向北流入长江;一条是漓江,向南流入珠江(元军也是走此路线才打入两广)

灵渠的开凿是把湘江水截住流到漓江,灵渠设计灵巧,技术复杂,是我国古代运河建筑史上的奇迹。灵渠开凿后把长江与珠江水系连结起来了,打通了南方的水上交通。两千多年来灵渠一直作为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在沟通南北,维护统一上起着很大作用。

二是 为永久占领百越地区,秦始皇下旨赵佗一定要留下开拓。徵发1.5万年轻妇女配给作战军士,50万刑徒罪犯家眷到岭南支援开垦,取得胜利后又陆续征发几十万人民到那里戍守,(秦国统一后人口在二千万左右,可见秦始皇对百越的重视程度)。他们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文化,对于开发珠江流域作出了贡献。也从侧面说明中原大乱时,赵佗为什么不回军参战的具体原因。

三是战争结束后,秦在越地设置了闽中、南海、象、桂林四郡。

百越各族各奔东西,有的逃避到粤西北湘西南山区,广西地区,闽粤交界的山区。最大一部份逃到广东更南的地方及海南、越南及南亚各国。把分散的百越族基本赶到山上海边。赵佗归汉后又将治府迁到与广西交界的封开,并有了后来冼夫人统领百越各族归降的故事。

我可以肯定的是,广府人大多都是这时复杂环境下留下的遗民。至于后来的客家人,潮汕人是否属于这类型的人,我未深究过。


畬王婧


如今讨论这个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汉族本来就是一个文化民族,而非血缘民族,所谓的汉族无非是刘邦开始的两汉延续四百年朝祚的延续,但能否就可以认为那个时候的汉人血统就可以单一吗?很显然不是单一的,甚至还相当复杂!且不说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就北走匈奴,南有百越,西有犬戎,这些民族因战争和迁徒等原因持续融合!仅西汉就有大量的匈奴部落内迁,唐朝更是将东突厥内迁!哪里来的纯正汉族呢?



人口向广东迁徒是肯定的,但肯定不是全部都是熟悉汉文化精髓的所谓精英,当然当地以前还是有大量本地人口存在的,与这里人口融合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广东人,而且在明初和清初的时候还出现过湖广填四川等政府层面的人口迁移!


嘟嘟超


影响广东人口及民族的历史事件主要有四次

1秦朝 20万秦军南下统一南越,这场征战中伤亡很大但终归成功了,于是调遣50万秦民南下定居广东,迁徙过程中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跟生存环境的恶劣,至少有3分之1的秦民死于南下的路途及因水土不服导致的死亡!所以以致很长的一段时间,广东大部分都是荒地或者少数民族还在秦遗民在斗争,或者进行民族融合!使得南越王赵佗之后到唐朝才出现文人及对历史有推动作用的人物的气息,比如“张九龄,黄巢,高力士”

2唐末 战乱不断,中原汉人不得不南迁,早在五胡乱华时期南下迁徙的客家人也从江西湖南等地继续南下广东,后遭广府人的阻止,因为领土主权问题,只能迁居粤北等山区!至此广东这片土地有多了一个民系的气息!

3南宋 南宋末年战事失利政府南迁广东,把南宋政府官员及江南数十万的军民迁入广东,这给当时广东的人口再添新生息。在次次的民系迁徙中,使得广东的文明跟语言得以推进的应该数“南宋”作用最大!让当时的广东多了几分江南的味道!

宋亡之际,因为蒙元的残暴,破使福建莆田些爱国志士不得不背井离乡举族迁徙(潮汕,雷州半岛),给广东这篇人烟荒芜的土地再添光彩……

4,因为地理优势,明清两代,政府实行海禁,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迅速的把广东推向历史前沿,一座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外来人口的付出与贡献,在明清之际,不少沿海地区的省份跟国家(浙江,江苏,福建……)陆陆续续进行民族文化交流跟民族同化……虽然这对于堂堂近亿的广东人来说,这点民族融合不算什么,但是近600多年的文化,人口的输出与进入,不容小视!


明日mmmmm


古代的广东和广西,称为"百越",是少数民族氏族部落。秦朝统一中国后,先在番禺(今广州越秀区)设南海郡治。接着派大将带兵全面征服百越,后来,陈胜、吴广趁机起义及"楚汉双雄"刘邦、项羽逐鹿中原,南下征服百越的一名大将违抗秦朝要求他带兵返回中原平叛的命令(实际是受当时南海郡尉临终前的劝说),竟在百越地区自立为王,将其控制的百越及越南北部地区称为“南越国”,并将行政中心(郡)定在 “番禺”(今广州越秀区)。


"南越国"被汉武帝收复后,将行政中心(郡)由"番禺"迁往现两广交界处的“肇庆市封开县”,并将封开县城的一条小河命名为“广府河”,寓意汉武帝“广布恩泽”。从此,该县城以东称为“广东”,以西称为“广西”。400多年的汉朝,使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拥有统一文字和语言,以及统一文化和民俗的强大“汉族”。

三国时期的两广地区被"东吴"政权统治,行政中心又迁回“番禺”,并改名为“广州”。自此“广州”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广州也一直是广东的行政中心。

\n带兵征复和收复两广地区后,留在当地驻守和生活的兵,也算是小规模的汉人"迁徙"吧。

大规模的汉人迁徙从西晋时期开始,因当时发生大规模的、长时间的战乱,先是“八王之乱”,接着是“五胡乱华”,再到后来的“南北朝混战”,一直到唐朝战乱才彻底结束。


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源源不断的大规模南迁,大都是整个家族、整条村庄在族长、村长(太公)带领下,扶老携幼南下,自然地,当时的中原汉语、文化、习俗等全都带到了广东。

南下的汉人族群翻越岭南山脉来到粤北韶关南雄县,因岭南山脉的阻隔,岭南山脉以南一带并不受中原战乱影响,于是这些汉人就在南雄县休养生息,繁衍后代。但由于南下的人越来越多,加上南雄一带多是山区,耕地稀少,无法满足生活甚至生存需求,所以在那里繁衍了几代人后,他们大部份人又继续沿北江南下,沿西江西进,到达珠三角、粤西、甚至广西东部的平原地区。因此,南雄县的“珠玑巷”被称为广东人的发源地,很多广东大姓氏的后人都在那里修建了“太公祠”。


同一时期,在浙江、福建一带的汉人也有部分南迁到粤东地区的潮汕平原,成为潮汕人的祖先,因此潮汕语与“闽南语”是同一语系,与来源于中原古汉语的粤语不同。

唐朝建立后,中原战乱平息,汉人南迁停止。二百多年的"大唐盛世",让广东地区的汉人得以安稳生活,繁衍生息,到唐朝末年,全广东境内除从湖南迁徙过来仍留在粤北山区的少量瑶族人和居住在粤东潮州的原住畲族人及粤西的壮族,其余地区全是汉人了。中原汉语再次重新统一。后来,广东汉人以同音字"粤"取代"越",以示今"粤"不同古"越"。

所以,南迁至广东的大部份是中原汉族的平民百姓,历史上三次"衣冠南渡"目的地都不是广东,而是南京,杭州等地,但也不能说南迁至广东的没有精英,当然也会有一部份。\n\n\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