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灭亡后,大将罗宪坚守白帝城2年,为何最终投降魏国而不是吴国?

冬季凯风


公元263年8月,在司马昭的命令下,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三路魏军合计18万人,大举伐蜀,9月魏军进入汉中,到10月时,钟会大军被姜维阻挡在剑阁,前进不得。

与此同时,魏军西路军将领邓艾偷渡八百里阴平小道,突然出现在成都外围的江油,蜀汉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突然出现,不战而降,接着邓艾大军又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率领的成都最后一支军队,兵临成都。



11月,刘禅在谯周的劝说下,举国投降,一边向邓艾投降,一边下诏书命令蜀汉全境向魏军投降。

当时蜀汉的情况是这样的:成都刘禅已降,北边还有姜维率领蜀汉的主力与钟会在对峙,同时汉中的汉城和乐城还在蜀军手中未失,南边安南将军霍弋镇守南中,随时准备带兵北上救援成都,东边巴东太守罗宪镇守江州,右将军阎宇率军向西救援成都。



不久,蜀汉各地军民收到刘禅的投降诏书,相继向魏国投降,首先是大将军姜维率蜀汉主力向钟会军投降,由于霍弋和罗宪的职责所在,一个守南疆,一个守东境,需要守卫边境,防止动乱及外敌入侵,因此只能原地驻守,同时派出使者向魏国投降。

为何罗宪向魏国投降而不是吴国?



道理很简单,因为皇帝刘禅的命令,虽然说亡国之君,但君命如山,不得不扣从,况且罗宪是一个忠义之人。

当然,在蜀汉灭亡的过程中,也发生一些事,导致罗宪一是必须坚守城池,二是必须向魏国投降。

罗宪是荆州襄阳人,是最早随刘备、诸葛亮等人来到益州的那一批荆州人后裔,曾经做过太子舍人,也就是太子府的东宫护卫长,兼秘书及侍从职务,当时的太子是刘禅,罗宪显然与刘禅早已熟悉。



蜀汉后期,宦官黄皓开始插手朝政,就连大将军姜维也要避开黄皓的迫害,罗宪因为性格正直,不原意依附黄皓,被黄皓贬为巴东太守,成为右将军阎宇的副手,镇守永安。

263年,魏军伐蜀,成都投降后,消息传到永安,永安城中引起骚乱,有不少官员弃城而逃,罗宪为了维持治安和民心,斩杀了一名作乱者,才让永安城平静下来,罗宪在听说刘禅投降后,曾带领所统辖的军队到郡县的治所都亭待了三天。



在魏国攻打蜀汉之时,东吴也得到消息,以支援蜀汉的名义发兵,却实际上想吞并蜀汉的东部地盘,东吴建平太守盛曼与镇军将军陆抗、抚军将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率军围攻蜀汉巴东太守罗宪镇守的永安。

东吴此举是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行为,身为永安守将的罗宪当然不会将永安拱手相让东吴,况且罗宪已经投降了魏国,当然要抵抗东吴的入侵,正是由于罗宪的顽强抵抗,才让东吴无法前进一步,守住了东部边境。



罗宪尽到了一个守将的职责,不管是蜀汉,还是对魏国,哪怕是后来的晋朝,也是尽职尽责的,先后两次打败东吴的进攻,捍卫了领土完整,还得到司马炎的召见,司马炎评价罗宪是:忠烈、果敢、刚毅。

以罗宪的为人和性格,东吴趁火打劫,罗宪就算是战死,也不会投降东吴。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罗宪算是蜀汉的后起之秀,也是蜀汉后期难得一遇的人才。可惜的是罗宪没有生活在刘备时代,也没有生活在诸葛亮时代。诸葛亮去世之时罗宪只有十六七岁,如果罗宪生活在诸葛亮时代,说不定罗宪会受到重用,说不定能够培养为独当一面的统帅。罗宪的父亲罗蒙是蜀汉的广汉太守,罗宪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官二代。罗宪这个官二代绝对青出于蓝胜于蓝,罗宪年纪轻轻就声名远扬。罗宪最大的功劳在军事,但是罗宪出名靠的却是文采。罗宪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后来师从蜀汉儒学大师谯周,人称谯周的子贡。可见罗宪在学业上算是一个学霸。后来罗宪在蜀汉担任太子舍人和宣信校尉。在此期间罗宪的名声已经远播到了东吴。

罗宪为人正直、轻财好施,自然不会趋炎附势。蜀汉后期,宦官黄皓专政,许多人都依附黄皓。罗宪却不买黄皓的账,由此引得黄皓记恨。罗宪由于得罪了黄皓,被贬为巴东太守,也就是永安宫附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罗宪在巴东却得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罗宪受到了当时大将军阎宇器重,罗宪有了军事上的表现。没有想到的是,罗宪在军事上表现更加出色。曹魏伐蜀的时候,阎宇奉命回调,罗宪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虽然阎宇留下罗宪镇守永安,但是只给罗宪留下2000多士兵。没有想到的是,蜀汉政权如此不堪一击,刘禅在谯周的建议下举国投降。刘禅投降曹魏之后,罗宪的位置就显得比较尴尬。罗宪做为镇守一方的将军,祖国却灭亡,摆在罗宪面前路只有三条。第一条是坚守永安,为蜀汉殉葬。第二条是投降曹魏。第三条是投降东吴。

成都陷落的消息传到永安之时,永安城内立即炸开了锅。城内老百姓发生了骚乱,许多官吏甚至弃城逃走。罗宪斩杀一人,才安定了城内局面。此时罗宪并没有因为城中混乱、国家灭亡而乱了阵脚。罗宪还在继续等待消息,直到邓艾和钟会都死于乱兵之后,罗宪才下定决心投降曹魏。

孙吴和蜀汉能够立足的重要基础是孙刘联盟,孙刘联盟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也是暗藏玄机,孙吴不止一次破坏孙刘联盟。蜀汉和东吴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唇亡则齿寒。蜀汉灭亡的时候,作为盟友的东吴没有派兵援助蜀汉,东吴也没有想到蜀汉会如此不堪一击。蜀汉灭亡之后,东吴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东吴知道蜀汉灭亡之后自己的西部门户将彻底暴露在曹魏面前。所以东吴决定在蜀汉混乱之际抢夺蜀汉的土地,以求将来同曹魏的对抗中占据有利地位,东吴派将军盛曼率领军队西进。罗宪知道盛曼名为救援蜀汉,实为抢夺蜀汉土地。罗宪把盛曼拒绝于永安之外,并且痛斥东吴将军。史书记载:“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罗宪坚守永安,阻挡吴国大军之后,投降了魏国。

钟会作乱被杀以后,蜀地陷入一片混乱,整个蜀地都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这时候东吴又一次看到了浑水摸鱼的机会。于是孙休派步协率领军队西征蜀地。西征蜀第必然要经过罗宪坚守的永安。罗宪在永安城整理甲兵,鼓励士气,修缮城墙,坚决抵抗步协的进攻。罗宪在永安城打败步协,打得步协丢盔弃甲,步协军队始终不能前进一步。步协战败令孙休恼羞成怒,孙休派出最后的王牌陆抗率领三万大军支援步协。罗宪面对东吴名将陆抗丝毫不落下风,陆抗和步协始终不能前进一步。罗宪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坚守永安城半年之久。虽然此时城中出现了瘟疫城中军民死亡大半,而且援兵无望,罗宪依然坚守孤城,陆抗也始终不能攻克永安。陆抗眼看攻克永安无望,后院又着火,于是撤军回到东吴。从蜀汉灭亡,到陆抗撤军前后长达两年时间,罗宪凭借自己的能力挡住东吴军队的轮番攻击。东吴不仅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在战后失去了武陵地区。

由于罗宪死守永安城,司马昭保住了自己伐蜀的成果。否则蜀汉灭亡之后,蜀地归魏还是归吴还真不好说。如果不是罗宪在永安挡住了吴军,说不定蜀地还会再一次遭受兵灾。如此罗宪如果用来对抗曹魏政权,或者让罗宪坚守汉中或者绵竹,蜀汉说不定还能续命。可惜的是蜀汉刘禅不会使用如此良将。其实蜀汉灭亡之后,罗宪降吴还是降魏都差不多,反正都是投降,为什么罗宪宁愿降魏而不是降吴呢?

其实罗宪已经告诉了我们一部分答案。史书记载:“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罗宪认为孙刘本是盟友,理应互相帮助。蜀汉灭亡之际,东吴没有帮助蜀汉渡过危难之际,反而想趁蜀汉灭亡之际趁火打劫,获得利益。罗宪对东吴的这种行为非常不齿,认为东吴的行为完全是背信弃义。面对真实的敌人和虚伪的盟友,罗宪宁愿选择投降“真小人”也不愿意投降“伪君子”。其实我们现在也有这种想法,我们也往往恨伪君子超过真小人。真小人坏在表面更容易预防,伪君子坏在背后难以预防。

如果罗宪投降东吴,蜀地的东大门将会对东吴开放,将会有大批东吴军队进入蜀地。届时进入蜀地的吴军和魏军势必会展开激烈的争夺,到时候蜀地将会成为战场。蜀地经历亡国之战,已经受到过战争的摧残。其实由于刘禅举国投降,蜀地大部分地区并没有遭受太大摧残。但是如果吴国和魏国争夺蜀地,两国势必会每城必争,势必会进行长期战争。到时候蜀地会遭受远比亡国更大的摧残。蜀地的老百姓将会受到更大的伤害。罗宪历来有美名,也是一个爱民的将军。一个爱民的将军,自然不忍心看到蜀地人民再一次遭受兵祸。

罗宪降魏而宁死不降吴其实走的是刘禅和谯周的老路。邓艾军队围城的时候,刘禅接受谯周的建议,决定举国投降曹魏。刘禅举国投降了曹魏,自然意味着蜀汉的臣民也一起投降了曹魏,蜀汉臣民奉曹魏为正统。刘禅投降曹魏以后,不光罗宪所在永安投降了曹魏,其他蜀汉的城市也都投降了曹魏,几乎没有出现投降东吴的情况。就算东吴不攻打永安,罗宪最后也会投降曹魏,只不过东吴来攻打永安,给了罗宪对一种选择。罗宪对多出来的选择并没有好感,他反而反感多出来的这种选择。罗宪投降曹魏完全在情理之中。

蜀汉灭亡之后,罗宪所在的永安城确实可以降吴也可以降魏。罗宪在选择的时候,也必然要掂量一下两个政权的实力。魏蜀吴三国的实力,曹魏最强,就算蜀汉和东吴加在一起也不是曹魏的对手。蜀汉已经灭亡,曹魏的实力进一步增强,东吴的实力则相对削弱。此时的东吴更加难以和曹魏抗衡。罗宪如果投降曹魏等于投靠一个强大的靠山。如果投降东吴等于投靠一个弱者。这个弱者东吴如果再被强者吞并,届时罗宪将再无退路。罗宪如果投降东吴等于得罪了曹魏,将来要是东吴在灭亡,罗宪说不定会遭到清算。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罗宪选择投靠曹魏确实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永安保卫战结束以后,罗宪被封为陵江将军、领武陵太守。司马炎篡位之后,改封罗宪为西鄂县侯,其子罗袭也被封为给事中。公元270年,罗宪病逝于任上,谥号为“烈侯”。罗宪的儿子和侄子在罗宪去世之后也都身居高位。


依稀说史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罗宪不投降吴国,说到底是罗宪,甚至也是包含当时蜀汉所有人在内的群体对于东吴政权的内心的不信任和十分恼恨,蜀汉人对于东吴的反感使得东吴政权在蜀汉人心中的政治号召力并不强,所以蜀汉将领很少有人会投降东吴。

这种蜀汉人对于东吴政权的反感要追溯到当时的关羽北伐时期,孙权背盟攻打荆州,导致关羽进退失据,最终关羽被东吴所杀。要知道当时的蜀汉和东吴是盟友,蜀汉对于东吴的偷袭是不知情的,而且在此之前都孙权和刘备就荆州的问题做了最后的和议,刘备割让长沙郡,桂阳郡给孙权,孙权则同意最初的南郡长江以北的土地归刘备所有,双方划界完成后,再度接为盟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湘水划界”。刘备集团此后一直在西面围绕汉中作战,而孙权则是继续攻打合肥,但是在汉中被刘备攻克之后,关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北伐襄樊地区,关羽在进攻之时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孙权折道返回,同时向曹操称臣,暗中派吕蒙袭击荆州的江陵,公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而此时刘备集团并没有准备,因为孙权叛盟的突然,这导致关羽被迫撤退,最后士兵崩溃,关羽被杀。孙权的叛盟导致荆州丢失,刘备此后发动夷陵之战意图夺回荆州,但是功亏一篑。

其实在夷陵之战中,蜀汉人的选择就已经看的出来,当时的蜀汉将领黄权被东吴阻隔了回益州的路,他选择了向曹魏投降而不是投降孙吴。

就以罗宪为例子,蜀汉灭亡的时候,东吴派盛宪前来救援巴蜀,但是东吴军队到达的时候,刘禅已经投降了,于是东吴就想着趁机占领长江上游的巴东郡,但是罗宪对于东吴这种乘火打劫的行为十分愤怒,他就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

蜀汉要灭亡了,吴国本来和我们蜀汉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现在我们国家快要灭亡了,吴国不体恤我们的苦难,还来乘火打劫夺取国家疆土,我怎么可能当一个降人。

很快刘禅下令投降的诏书也来了,于是罗宪就投降了曹魏。罗宪修缮城池,准备铠甲。很快东吴皇帝孙休派将领步协前来征讨巴东,结果被罗宪大破。孙休恼恨,于是派陆抗和步协再次西征巴东,罗宪在永安城固守等待西晋的援兵,当时守了六个多月,但是援兵始终没有来,在这六个月里,永安城内大部分人都因为战争产生的瘟疫而去世,形势十分危及,当时就有人劝罗宪弃城南出牂柯郡,或向北奔上庸郡,我们在这里也能看到即使是弃城,罗宪等人也只是选择退到此时西晋的益州腹地,也不是向东吴投降,可想而知蜀汉人对于东吴的态度。但是最终荆州刺史胡烈出兵,东吴被迫撤军。

其实这个选择不单单表现在罗宪的身上,当时的驻守南中的霍弋,也是选择了向曹魏投降,而不是选择东吴,要知道南中和东吴的交州接壤。霍弋也是有选择向东吴投降的,可见当时的蜀汉人宁为曹魏所征服,也不屈服于东吴,这种蜀汉对于东吴来源孙权背盟袭击荆州,这也是当年孙权偷袭荆州的政治代价。



人者仁义也


名义上是孙刘联盟,可实际上孙刘是世仇,孙刘联盟,不过是迫于形势的一种联盟,所以从西蜀人的心里,其实是很反感和排斥东吴的。其次,到蜀国灭亡时,魏国的实力远远大于吴国,吴国被魏国所灭是大势所趋,是迟早的事,与其先投降吴国再跟着吴国投降魏国,还不如直接投降魏国。


广羊老人


魏国攻打蜀国的时候,东吴坐山观虎斗,想要从中捞取一些好处。刘禅投降,吴国就派遣大将兵临白帝城。吴国想趁火打劫,却美其名曰要“援助蜀国”。


突击历史


蜀国被灭,吴国趁火打劫,落井下石,令人不齿。且魏国势大,吴国也迟早步蜀国后尘,与其待吴国被灭再降一次,再多受一次屈辱,还不如直接投降魏国。


相忘于江湖7555


刘关张之死俱都和吴国有关,关羽死于吴国进攻,张飞于伐吴准备中为叛将所杀,叛将投吴。刘备伐吴失败心力交瘁死于白帝城。这次蜀国危殆,吴国又来趁火打劫,落井下石,这是旧恨未了,又添新仇。罗深厌之。因此上,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投魏。


荠菜糰子


魏国势大,除非是和魏国朝中大官有死仇,否则谁会选不归路啊。让你选单位么你也会选家正规,待遇好,盈利不错的大企业的啊


是阿睿阿


吴国没有魏国势大,而这次又趁火打劫,纯属小人。如果吴国这次没有趁火打劫,说不定蜀国和吴国再次联盟。


Liang诗文


这就和黄权是一样的,一辈子都在和吴国作战,怎么能投降自己的敌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