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山東全省的GDP全國排前三,卻沒有一個城市比的上蘇州,南京等非一線城市?

fantacyjsl27469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啊。

打個比方,靜夜史在高中時候的語文和文綜比較強,英語比較差,也就是表示偏科嚴重,但是總成績能排到班級第10。而靜夜史的同桌,各科成績都一幫,單科成績比較平均,最後的成績能排到班級第15。

江蘇,就相當於偏科的孩子,個別地市比如南京蘇州特別強,但是蘇南蘇北差距很大。而山東雖然也有差距,但是相對比較平均,所以 各科都不突出,也沒有像南京江蘇這樣的大城市!

那麼,為什麼GDP排名全國前三的山東省,卻沒有一個城市能夠超越南京蘇州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南經北政大環境下,北方難有特大城市

唐朝滅亡後,經濟重心不可避免地向南轉移,從此經濟重心從長安洛陽轉向江浙地區。

經濟重心南移後,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被廢棄,海上絲綢之路繁榮起來。加上大量人口的南遷,南方的城市陸續發展起來,廣州、泉州、揚州等地成為新的經濟中心。

而北方的北京等城市,則作為政治中心來存在的!

由於戰亂頻繁,大量人口南下,因此南方人口在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中超越了北方。再加上南方面積小於北方,人口密度更大,更容易產生大的城市。

而北方由於天災和戰爭的摧殘,很難出現能和南方大城市比肩的情況。

所以,宋朝以後,南方始終遙遙領先於北方。鴉片戰爭後,南方城市比如上海陸續開埠,經濟發展更加迅速。

山東作為北方省份,歷史上也面臨著戰亂人口流失的情況,因此歷史上山東很難有大城市的出現。

一路走來,因為歷史積澱的不同,所以也深刻影響了今日的城市地位!

2、安土重遷觀念下,人口不易集中

在之前的文章中,靜夜史曾經分析過山東地區自然災害頻繁,特別是黃河改道對山東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影響,加上膠東地區的海侵,導致山東地區難以發展農業。

而作為一個人口大省,在農業無法滿足生活的情況下,山東人不得不大量向周邊省份遷移,比如北上遼東,稱為“闖關東”;西去河北、河南、陝西;南下安徽、江蘇等。

從這裡可以看出,山東人的人口流動,是被動的,是為了躲避天災的。作為北方省份,山東人也有著濃厚的鄉土情結,具體表現就是安土重遷。如果不是無法生活,他們基本不會主動告別世代生活的土地的。

建國後,對黃河水患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終於使山東人不用為黃河的決口而提心吊膽。在災害威脅大大減小的情況下,很多山東人又一次選擇了呆在原地!

大城市的形成,需要大量的人口注入。而在人口不願意遷移的情況下,加上因自然災害外省人不願意到山東生活的情況下,山東內部很難自然形成大城市!

相比之下,南方在重商主義的傳統下,人們樂於外出闖蕩,到機會更多的大城市討生活,他們自古以來就敢於到競爭更激烈的地方去打拼。

這些人的到來,使得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而城市發展水平越高,又越能吸引更多的人口前來,形成城市擴張的正循環!

因為人口的大量流動,南方省份更容易出現嚴重的分化,但是這客觀上促進了特大城市的形成!

3、位置尷尬,難以享受政策紅利

山東省的位置,是比較尷尬的。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分析過山東到底屬於華北還是屬於華東。從地域的取捨中,就能看出山東確實比較糾結。

經濟重心南移後,江浙和北京形成了經濟政治中心遙相呼應的局面,山東處於兩個中心之間!看似都方便,實際最邊緣!

建國後,重工業先行,東北成為我國新的經濟重心,而北京則繼續作為政治中心存在,山東還在邊上。

改革開放後,東南沿海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經濟重心再度南移,珠三角和長三角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深圳、廣州、上海、南京、蘇州等成為新的特大城市乃至超級城市,而遠離兩個三角洲的山東省難以享受政策上的支持。

不過,山東省距離北京和天津比較近,不過這兩個北方特大城市,空吸效果強悍,並不能給山東帶來城市崛起的外在動力!

不過,雖然山東南北兩頭不挨,但是山東和日韓隔海相望,相當一段時間內,山東吸引了大量日韓的投資,經濟發展獲得巨大進步。不過隨著對韓對日關係的降溫,山東的發展再度失去強勁助力!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有點複雜,很多人也對此很納悶!為啥湖北、四川、陝西這些比山東經濟要差很多的中西部省份都能冒出一個特大城市,而經濟實力這麼強的山東愣是沒打造出一個特大城市呢?

作為一名城市研究者,我對這個問題也有長時間的思考,今天就談談我的觀點:

1、改革開放前,山東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農耕文明社會

浙江、安徽、福建、山西等省份自古就有重商主義傳統,鄉土觀念不濃,不甘心守著家鄉過窮日子。與之相反,改革開放前山東是一個典型的農耕文明社會,山東人喜歡守著土地過活,不願意出去闖,除非沒飯吃,活不下去了,山東人是不會輕易離開故土的!這導致1949-2000年這60年間,山東人口流動性極低,錯過了中國最大的一波造城運動。

2、近代以來,山東沒有形成大的商業中心

武漢、成都、西安、天津、廣州等城市,憑藉特殊的交通和地理因素,成為方圓數百公里範圍內最大的商業重鎮,人煙輻輳,逐漸形成了人口眾多的特大城市。而山東近代以來,沒有哪座城市的交通和地理優勢特別突出,沒有形成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商業重鎮。另外,大運河沒落後,中國最大的商道從京杭運河轉到長江沿岸和南方沿海,山東徹底遠離中國商業中心舞臺!

3、濟南、青島的中心地位形成的比較晚

明朝以前,山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淄博和青州一帶,濟南的崛起的比較晚,而且濟南成為省會後,也不是山東的經濟中心,明清時期大運河上的臨清顯然更發達。而青島的崛起已經到民國了。山東中心城市的頻繁變遷,不利於特大城市的形成。

4、濟南、青島雙中心格局阻礙了特大城市的形成

近代以來,山東形成了濟南、青島雙中心格局,以改革開放前山東的經濟實力,支撐不了兩個特大城市。

5、山東的高等教育水平低下

大學生是高層次外來人口的主力軍,而山東恰恰是中國高等教育落後省份,名牌大學少,外來大學生數量少,這不利於高層次人才向山東匯聚。

6、山東在城市化過程中,濟南、青島並沒有吸收多少省內人口

2017年山東人口突破1億,但山東境內城區人口突破500萬的城市只有青島一座,300-500萬隻有濟南一座。城市化的過程中,山東人口並沒有像湖北、四川那樣向省會聚集,而是向各自的地級城市聚集,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是,山東三線城市一大堆,但是二線城市只有青島、濟南、煙臺三座!這種局面的深層次原因還是山東人思想保守,戀家!

7、濟南、青島的高房價阻礙了外來人口

山東城市化開展的比較晚,大規模城市化開始於2010年左右,而這正是山東房價暴漲的時期,客觀上阻礙了人口向濟南、青島匯聚。

8、山東製造業、服務業不發達,能提供的就業機會較少

山東強在重工業,製造業和服務業並非山東強項。這種產業結構,所提供的工作機會更偏向於低層次人群,高學歷、技術人才就業機會反而少。這不利於城市人口沉澱,也不利於城市發展壯大。如魏橋提供的十幾萬工作崗位,是小城鎮工作崗位,而騰訊提供的幾萬工作崗位,都是城市白領。這就是區別!

9、山東城市在中國整體城市體系中地位偏低

中國11座中心城市:華南廣州、深圳;華東上海、南京;華北北京、天津;東北瀋陽;西北西安;西南重慶、成都;華中武漢。

這11座城市構成了中國頂級城市圈子,也是享受各項政策支持最多的城市,國家駐各大區的機構莫不在這些城市。外來的投資和資本也更青睞這些輻射力強的中心城市。

山東的青島和濟南在國家城市體系中,只能算是第二等,無法與上述城市競爭。

綜上所述:很遺憾,山東沒能形成特大城市,青島、濟南未來能進入中國十大城市的機會也微乎其微。這既是地理位置決定的,也是山東的文化和社會結構所造成的!


地理志


從總量上來說,山東和江蘇的經濟總量,相差大概在一萬億左右。要說山東,沒有一個是比得上蘇州南京等一線城市,也不是完全準確。青島的經濟總量已經和南京差不多,但是南京是作為一個省的省會,政治地位更加突出,因此顯得更加,高高在上一點。

上圖是華東六省一市各個地級市人均GDP地圖。我們可以看出,山東和江蘇相比人均收入實際的比較多的,尤其是山東廣大西南部。山東省除了沿海的威海青島煙臺等人均收入較高外,省內中部和西部的廣大地市,人均GDP並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很多。和江蘇廣大的蘇南地區,因為屬於長三角,經濟普遍發達。

更重要的是山東的經濟模式和江蘇的經濟模式不一樣。山東省依賴投資和重工業驅動經濟發展。江蘇省有蘇南模式起家,更依賴民間投資和進出口。因此,山東省的重工業相對發達。而江蘇則是輕工業和外貿行業經濟較為強大。

山東省過於依賴東部沿海地區對全省經濟的拉動。作為省會的濟南,在省內的經濟總量並不大,應該排在第三第四的樣子。而江蘇走的是雙輪驅動的,方略,蘇州和南京作為兩個省內的龍頭,互相競賽拉動,全省經濟向上增長。


紅谷新視界


  雖然山東第三,但江蘇是第二,第三不如第二是正常情況,何況南京是六朝古都,又是民國首都,基礎實力雄厚,而蘇州是長三角核心城市,自古富庶之地。而山東自古就是饑荒易發區,真正起勢是在建國以後才開始,又是靠農業為主,能有現在成就已經很不容易。所以對實力更強的地區抱著謙遜和學習的態度即可,沒必要去在意比不比得上。

  另外從橫向對比來說,山東也不是沒有能和南京蘇州媲叫板的城市,因為一座城市的實力不能只看經濟,而是要綜合來看,所以除了經濟以外,還有陸路交通、海空交通、國防地位、三甲醫院數量、高校數量、科研能力、行政級別等主要因素。青島在GDP層面和南京很接近,雖然比蘇州差很多,但常住人口少400萬的同時,上述其他幾個方面幾乎全面領先於蘇州,所以按經濟來比,山東最強的青島也比不過南京蘇州,但是城市綜合實力,排序應該是:南京>青島>蘇州。

  其實山東真正落後的不在於GDP,而是實際收入水平。因為山東人均收入目前也就和蘇北地區水平相近,離蘇南的差距遠遠不是GDP能體現的。山東所有的城市裡邊,除了東營和威海,幾乎沒有城市能和蘇南的城市抗衡,包括青島和濟南在內。蘇南地區人均收入四五千已經十分尋常,月入上萬的到處都是,而膠東作為山東經濟最發達地區,還處於人均3000出頭的水平,達到七八千都就高薪,上萬的幾乎只有金融系統和研發類、銷售類等工種。所以提升民生水平,增加實際收入,這才是立民之本,立省之本,省富先民富,就像浙江,根本沒人在乎GDP的名次,這才是民生強省的樣子。


子夜的風


因為山東的各個地級市的發展較為平均。且各有優勢和特點。因此,不適合孕育特大城市。

首先,山東具備特大城市潛力的無非就兩個副部級城市:是濟南和青島。就濟南而言,發展是有侷限,濟南三面環山,一面靠水地理位置並不優越。本來靠水是好事,可濟南靠的是黃河,非但不能提供便利的水運,反而成了懸在頭上的危險。三面環山也影響了其城市規模的膨脹。至於青島,本身主城區位於一個小半島內,三面環水,向外擴張嚴重受限。雖然如今有了橫跨膠州灣的大橋。但離中心市區太遠了。總體來說,兩個城市的位置都不適合孕育特大城市。

其次,山東的物價總體偏低,而濟南和青島的物價相對較高,尤其是房價,這使得原本就吸引力不足的兩個大城市的擴張速度更慢了。

再者,山東歷來是個農業大省。很多農副產品的產值高居全國榜首,由此可見,很多農村的小鎮發展可觀,同時,山東平原較多,各地交通較便利。因此扎堆城市變得不那麼有必要了。

還有就是山東人歷來思鄉情結濃厚,人口流動性嚴重不足,缺少在大城市裡抱團的興趣。加上山東人口眾多,相關的第三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後,外來務工人員較少。而省內基本都能半天內到達。因此,大城市的吸引力嚴重不足。

最後,國家對兩個大城市的扶持有限。

正因如此,山東才出現了,好的不是高高在上,差的也不是地瘠民貧的城市格局。各城市憑藉著自己的特點和優勢發展自己的相關產業。2017年,全國城市GDP排名最高的是青島,第12位。排名最低的是棗莊,第91位。其次是第88位的濱州。一個是正在轉型,一個是新發展的年輕城市。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總體來說,山東出現特大城市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


遊子天涯君莫問


現在國家已經不把GDP作為衡量發展好壞的唯一標準,多年來形成的唯GDP論該降溫了。

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居民幸福指數上。

隨著年底各省市GDP的排名出籠,又引發了新一輪討論和爭執。


山東的發展不均衡,特別是魯西,相對較為落後,江蘇也好不到哪裡去,喊了多年的蘇北地區,一直是江蘇的短板。

山東青島在省內的地位一直相當牛,得益於沿海和眾多名企的存在,在山東風頭蓋過省會濟南;

江蘇也一樣,蘇州因為靠經上海,經濟發展水平一直較高,省會南京一直不敵蘇州。


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雖然蘇州16年GDP全國排在第七,201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萬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但蘇州距離上海只有84公里,高鐵車程只有半個小時。與一線城市上海在地理上的接近,讓蘇州享受到了很多的“外溢作用”。但與此同時,卻也讓蘇州很難擺脫“大上海”的陰影。

青島屬山東半島,從地理位置上比較靠北,算是一個區域性的中心,GDP比不上蘇州,發展沒有一線城市比如上海的帶動,蘇州的經濟活力是有目共睹,所以青島和蘇州有點差距是正常的,但是青島和南京相比,基本上差別不太明顯。

所以說山東沒有城市能趕上南京,有點誇大其詞。

實幹興邦,只有切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是真正的為人民某福祉,而不是讓人民感覺遙遠的GDP大比拼,單純唯GDP論這個毫無意義。


在記錄中前行


山東有個梁山泊,曾聚集了一些人替天行道,打家劫舍,雖說是好漢,官家稱之為土匪。當時開封府現在屬於河南,也就是說,宋朝首都離梁山幾百裡,今天的動車都不要一小時。

貧瘠的地方民風剽悍,反過來,山東出大漢,也就是說山東一直比較窮,在古代。而蘇州、金陵在那個時期就是發財富庶之地。

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稱江寧府。宋朝以後南京城市就是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礎上逐步擴建而成。宋置升州,北宋稱江寧府,南宋改稱建康府,為江南東路首府,相當於南方的政治中心。

南宋立國江南,將相士大夫多喜卜居吳中。名將韓世忠的住宅即舊為北宋詩人蘇舜欽所有的滄浪亭,韓氏夫婦身後亦埋骨於靈巖山麓。范成大著《吳郡志》,其中描述當時的蘇州:“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曰:蘇湖熟,天下足。”蓋南宋之時,蘇杭富庶實甲於天下。

比較江蘇和山東,地理位置山東略差,主要差在魯西,但臨沂發展還不錯。另外,江蘇省會城市南京知名度遠蓋過山東濟南。不過沿海的膠東半島和江蘇有一拼,青島、蘇州都是很有影響的城市,只是近年蘇州作為地級市裡的排頭兵,光鮮亮麗罩住了青島,其實青島真心不錯。

山東已經很不簡單了,宋代還屬於荒蕪之地,建國初期,因歷經戰亂,經濟也是十分落後,上世紀6、70年代發展不錯,改革開放後排位略有下降,現在GDP全國坐三望二,曾經差一點就超過江蘇,應該屬於了不起的成績。

山東經濟主要還是產業比較單調,資源型的東營、兗州缺乏後勁,其它則依賴韓國,相當於韓國的生產基地,後勤保障基地。經濟特點是各市比較均衡,不像江蘇,蘇州與宿遷有近6倍的差距。

最近江蘇提出強化省會,被江蘇人吐槽把南京加強成安徽人的省會。其實山東應該突出濟南,一個區域沒有強有力的中心城市作支撐,四平八穩的模式看上去不錯,但終究缺乏爆發突破口,中部緊鄰的河南,估計不要幾年,就可超越山東,它有鄭州帶動。


布衣吳新建


山東為什麼缺少中心城市

山東經濟總量已經達到全國第三,山東對比浙江、江蘇,缺少的並不是蘇州、南京等大城市,實際上缺少的中心城市。



山東經濟發達,各縣市區經濟發展很均衡,並沒有“一家獨大”的現象。

改革開放政策:“先富裕部分人再帶動周邊人”山東缺少的是城市“領頭羊”青島、濟南都或多或少缺少點什麼。

因為發展均衡,所以造成濟南、青島吸引力不足,名聲不大,其實青島、濟南實力與南京、杭州等城市差距不大,最主要的是人口吸引力不足才導致外界對城市的誤解。

山東經濟發展均衡是件好事,人民富裕、安居樂業。

感謝大家閱讀我的文章,喜歡可以點贊、關注


武漢小斑馬的晚年生活


山東經濟地位排在全國前三和省內各兄弟城市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為什麼山東經濟總體很強,真正的大都市卻沒有呢,其實在山東只有青島和濟南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力,濟南的文化軟實力排在全國前三,而青島經濟排在全國前十。其他城市像煙臺威海知名度不是太高,但是經濟還是比較可觀。看其他省份自己的老大哥,也就是省會基本上都是省內政治經濟中心,因為其他省是舉全省之力發展省會,讓其在全國排名靠前,影響力非常之大,反觀省內其他城市經濟遠遠不行,只有少數,經濟還可以,話說回來,山東省以前的領導班子是大力發展山東半島地區,也就是俗話說的膠東地區,這就使得像青島煙臺濰坊威海這幾個城市經濟幾乎佔了省內經濟的三分之一,省會濟南也被扣上大縣城的帽子,不過在近期,山東省開始發展各大城市,老工業城市淄博,革命老區臨沂,牡丹之鄉菏澤,省會濟南,這就有以前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那種現象,各個城市經濟你超我我趕你,對此,我還是認為這種現象是非常好的,因為經濟總量已經全國前三,現在看來從全國排名省內拿的出手的不多,但是,如果各城市一起發力,那將是一種怎樣的局面,核裂變,爆發式增長,那時候,我相信山東省經濟文化現代化成績,絕對名列前茅,國內知名城市百花齊放,近期 京滬二線 ,魯南高鐵,濟青高鐵, 濟濱城際鐵路,濟萊城際鐵路,後期 濟萊城際南延伸臨沂,及其省內的高速公路工程,新舊能源試點工程,醫療試點工程,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畢竟會讓山東經濟騰飛。我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我是一個壞孩子


從國家層面,山東有兩個副省級城市,國家計劃單列市,江蘇就南京;從民生講各有千秋,山東富饒集中在膠東半島,三個市下轄全是縣級市,全國百強縣佔比達到65%;江蘇是集中在蘇南,佔比也差不多;但南京蘇州沒多少知名企業,青島曾經是德國、日本殖民地,有雄厚的基礎,到處都是德、日、韓的企業,像世界最大家電生產商海爾,海信、澳柯瑪等家電企業,青島啤酒、中車高鐵(現在國內運行的高鐵、地鐵大半是青島出的),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這種國字唯一的,南極考察隊駐地,航母駐地,說不完了,蘇州、南京都不錯,知名的東西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