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山东全省的GDP全国排前三,却没有一个城市比的上苏州,南京等非一线城市?

fantacyjsl27469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

打个比方,静夜史在高中时候的语文和文综比较强,英语比较差,也就是表示偏科严重,但是总成绩能排到班级第10。而静夜史的同桌,各科成绩都一帮,单科成绩比较平均,最后的成绩能排到班级第15。

江苏,就相当于偏科的孩子,个别地市比如南京苏州特别强,但是苏南苏北差距很大。而山东虽然也有差距,但是相对比较平均,所以 各科都不突出,也没有像南京江苏这样的大城市!

那么,为什么GDP排名全国前三的山东省,却没有一个城市能够超越南京苏州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南经北政大环境下,北方难有特大城市

唐朝灭亡后,经济重心不可避免地向南转移,从此经济重心从长安洛阳转向江浙地区。

经济重心南移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被废弃,海上丝绸之路繁荣起来。加上大量人口的南迁,南方的城市陆续发展起来,广州、泉州、扬州等地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而北方的北京等城市,则作为政治中心来存在的!

由于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下,因此南方人口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超越了北方。再加上南方面积小于北方,人口密度更大,更容易产生大的城市。

而北方由于天灾和战争的摧残,很难出现能和南方大城市比肩的情况。

所以,宋朝以后,南方始终遥遥领先于北方。鸦片战争后,南方城市比如上海陆续开埠,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山东作为北方省份,历史上也面临着战乱人口流失的情况,因此历史上山东很难有大城市的出现。

一路走来,因为历史积淀的不同,所以也深刻影响了今日的城市地位!

2、安土重迁观念下,人口不易集中

在之前的文章中,静夜史曾经分析过山东地区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黄河改道对山东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影响,加上胶东地区的海侵,导致山东地区难以发展农业。

而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在农业无法满足生活的情况下,山东人不得不大量向周边省份迁移,比如北上辽东,称为“闯关东”;西去河北、河南、陕西;南下安徽、江苏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山东人的人口流动,是被动的,是为了躲避天灾的。作为北方省份,山东人也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具体表现就是安土重迁。如果不是无法生活,他们基本不会主动告别世代生活的土地的。

建国后,对黄河水患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终于使山东人不用为黄河的决口而提心吊胆。在灾害威胁大大减小的情况下,很多山东人又一次选择了呆在原地!

大城市的形成,需要大量的人口注入。而在人口不愿意迁移的情况下,加上因自然灾害外省人不愿意到山东生活的情况下,山东内部很难自然形成大城市!

相比之下,南方在重商主义的传统下,人们乐于外出闯荡,到机会更多的大城市讨生活,他们自古以来就敢于到竞争更激烈的地方去打拼。

这些人的到来,使得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而城市发展水平越高,又越能吸引更多的人口前来,形成城市扩张的正循环!

因为人口的大量流动,南方省份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分化,但是这客观上促进了特大城市的形成!

3、位置尴尬,难以享受政策红利

山东省的位置,是比较尴尬的。

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分析过山东到底属于华北还是属于华东。从地域的取舍中,就能看出山东确实比较纠结。

经济重心南移后,江浙和北京形成了经济政治中心遥相呼应的局面,山东处于两个中心之间!看似都方便,实际最边缘!

建国后,重工业先行,东北成为我国新的经济重心,而北京则继续作为政治中心存在,山东还在边上。

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重心再度南移,珠三角和长三角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深圳、广州、上海、南京、苏州等成为新的特大城市乃至超级城市,而远离两个三角洲的山东省难以享受政策上的支持。

不过,山东省距离北京和天津比较近,不过这两个北方特大城市,空吸效果强悍,并不能给山东带来城市崛起的外在动力!

不过,虽然山东南北两头不挨,但是山东和日韩隔海相望,相当一段时间内,山东吸引了大量日韩的投资,经济发展获得巨大进步。不过随着对韩对日关系的降温,山东的发展再度失去强劲助力!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很多人也对此很纳闷!为啥湖北、四川、陕西这些比山东经济要差很多的中西部省份都能冒出一个特大城市,而经济实力这么强的山东愣是没打造出一个特大城市呢?

作为一名城市研究者,我对这个问题也有长时间的思考,今天就谈谈我的观点:

1、改革开放前,山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农耕文明社会

浙江、安徽、福建、山西等省份自古就有重商主义传统,乡土观念不浓,不甘心守着家乡过穷日子。与之相反,改革开放前山东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社会,山东人喜欢守着土地过活,不愿意出去闯,除非没饭吃,活不下去了,山东人是不会轻易离开故土的!这导致1949-2000年这60年间,山东人口流动性极低,错过了中国最大的一波造城运动。

2、近代以来,山东没有形成大的商业中心

武汉、成都、西安、天津、广州等城市,凭借特殊的交通和地理因素,成为方圆数百公里范围内最大的商业重镇,人烟辐辏,逐渐形成了人口众多的特大城市。而山东近代以来,没有哪座城市的交通和地理优势特别突出,没有形成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商业重镇。另外,大运河没落后,中国最大的商道从京杭运河转到长江沿岸和南方沿海,山东彻底远离中国商业中心舞台!

3、济南、青岛的中心地位形成的比较晚

明朝以前,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淄博和青州一带,济南的崛起的比较晚,而且济南成为省会后,也不是山东的经济中心,明清时期大运河上的临清显然更发达。而青岛的崛起已经到民国了。山东中心城市的频繁变迁,不利于特大城市的形成。

4、济南、青岛双中心格局阻碍了特大城市的形成

近代以来,山东形成了济南、青岛双中心格局,以改革开放前山东的经济实力,支撑不了两个特大城市。

5、山东的高等教育水平低下

大学生是高层次外来人口的主力军,而山东恰恰是中国高等教育落后省份,名牌大学少,外来大学生数量少,这不利于高层次人才向山东汇聚。

6、山东在城市化过程中,济南、青岛并没有吸收多少省内人口

2017年山东人口突破1亿,但山东境内城区人口突破500万的城市只有青岛一座,300-500万只有济南一座。城市化的过程中,山东人口并没有像湖北、四川那样向省会聚集,而是向各自的地级城市聚集,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山东三线城市一大堆,但是二线城市只有青岛、济南、烟台三座!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山东人思想保守,恋家!

7、济南、青岛的高房价阻碍了外来人口

山东城市化开展的比较晚,大规模城市化开始于2010年左右,而这正是山东房价暴涨的时期,客观上阻碍了人口向济南、青岛汇聚。

8、山东制造业、服务业不发达,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

山东强在重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非山东强项。这种产业结构,所提供的工作机会更偏向于低层次人群,高学历、技术人才就业机会反而少。这不利于城市人口沉淀,也不利于城市发展壮大。如魏桥提供的十几万工作岗位,是小城镇工作岗位,而腾讯提供的几万工作岗位,都是城市白领。这就是区别!

9、山东城市在中国整体城市体系中地位偏低

中国11座中心城市:华南广州、深圳;华东上海、南京;华北北京、天津;东北沈阳;西北西安;西南重庆、成都;华中武汉。

这11座城市构成了中国顶级城市圈子,也是享受各项政策支持最多的城市,国家驻各大区的机构莫不在这些城市。外来的投资和资本也更青睐这些辐射力强的中心城市。

山东的青岛和济南在国家城市体系中,只能算是第二等,无法与上述城市竞争。

综上所述:很遗憾,山东没能形成特大城市,青岛、济南未来能进入中国十大城市的机会也微乎其微。这既是地理位置决定的,也是山东的文化和社会结构所造成的!


地理志


从总量上来说,山东和江苏的经济总量,相差大概在一万亿左右。要说山东,没有一个是比得上苏州南京等一线城市,也不是完全准确。青岛的经济总量已经和南京差不多,但是南京是作为一个省的省会,政治地位更加突出,因此显得更加,高高在上一点。

上图是华东六省一市各个地级市人均GDP地图。我们可以看出,山东和江苏相比人均收入实际的比较多的,尤其是山东广大西南部。山东省除了沿海的威海青岛烟台等人均收入较高外,省内中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市,人均GDP并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很多。和江苏广大的苏南地区,因为属于长三角,经济普遍发达。

更重要的是山东的经济模式和江苏的经济模式不一样。山东省依赖投资和重工业驱动经济发展。江苏省有苏南模式起家,更依赖民间投资和进出口。因此,山东省的重工业相对发达。而江苏则是轻工业和外贸行业经济较为强大。

山东省过于依赖东部沿海地区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为省会的济南,在省内的经济总量并不大,应该排在第三第四的样子。而江苏走的是双轮驱动的,方略,苏州和南京作为两个省内的龙头,互相竞赛拉动,全省经济向上增长。


红谷新视界


  虽然山东第三,但江苏是第二,第三不如第二是正常情况,何况南京是六朝古都,又是民国首都,基础实力雄厚,而苏州是长三角核心城市,自古富庶之地。而山东自古就是饥荒易发区,真正起势是在建国以后才开始,又是靠农业为主,能有现在成就已经很不容易。所以对实力更强的地区抱着谦逊和学习的态度即可,没必要去在意比不比得上。

  另外从横向对比来说,山东也不是没有能和南京苏州媲叫板的城市,因为一座城市的实力不能只看经济,而是要综合来看,所以除了经济以外,还有陆路交通、海空交通、国防地位、三甲医院数量、高校数量、科研能力、行政级别等主要因素。青岛在GDP层面和南京很接近,虽然比苏州差很多,但常住人口少400万的同时,上述其他几个方面几乎全面领先于苏州,所以按经济来比,山东最强的青岛也比不过南京苏州,但是城市综合实力,排序应该是:南京>青岛>苏州。

  其实山东真正落后的不在于GDP,而是实际收入水平。因为山东人均收入目前也就和苏北地区水平相近,离苏南的差距远远不是GDP能体现的。山东所有的城市里边,除了东营和威海,几乎没有城市能和苏南的城市抗衡,包括青岛和济南在内。苏南地区人均收入四五千已经十分寻常,月入上万的到处都是,而胶东作为山东经济最发达地区,还处于人均3000出头的水平,达到七八千都就高薪,上万的几乎只有金融系统和研发类、销售类等工种。所以提升民生水平,增加实际收入,这才是立民之本,立省之本,省富先民富,就像浙江,根本没人在乎GDP的名次,这才是民生强省的样子。


子夜的风


因为山东的各个地级市的发展较为平均。且各有优势和特点。因此,不适合孕育特大城市。

首先,山东具备特大城市潜力的无非就两个副部级城市:是济南和青岛。就济南而言,发展是有局限,济南三面环山,一面靠水地理位置并不优越。本来靠水是好事,可济南靠的是黄河,非但不能提供便利的水运,反而成了悬在头上的危险。三面环山也影响了其城市规模的膨胀。至于青岛,本身主城区位于一个小半岛内,三面环水,向外扩张严重受限。虽然如今有了横跨胶州湾的大桥。但离中心市区太远了。总体来说,两个城市的位置都不适合孕育特大城市。

其次,山东的物价总体偏低,而济南和青岛的物价相对较高,尤其是房价,这使得原本就吸引力不足的两个大城市的扩张速度更慢了。

再者,山东历来是个农业大省。很多农副产品的产值高居全国榜首,由此可见,很多农村的小镇发展可观,同时,山东平原较多,各地交通较便利。因此扎堆城市变得不那么有必要了。

还有就是山东人历来思乡情结浓厚,人口流动性严重不足,缺少在大城市里抱团的兴趣。加上山东人口众多,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外来务工人员较少。而省内基本都能半天内到达。因此,大城市的吸引力严重不足。

最后,国家对两个大城市的扶持有限。

正因如此,山东才出现了,好的不是高高在上,差的也不是地瘠民贫的城市格局。各城市凭借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发展自己的相关产业。2017年,全国城市GDP排名最高的是青岛,第12位。排名最低的是枣庄,第91位。其次是第88位的滨州。一个是正在转型,一个是新发展的年轻城市。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总体来说,山东出现特大城市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游子天涯君莫问


现在国家已经不把GDP作为衡量发展好坏的唯一标准,多年来形成的唯GDP论该降温了。

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居民幸福指数上。

随着年底各省市GDP的排名出笼,又引发了新一轮讨论和争执。


山东的发展不均衡,特别是鲁西,相对较为落后,江苏也好不到哪里去,喊了多年的苏北地区,一直是江苏的短板。

山东青岛在省内的地位一直相当牛,得益于沿海和众多名企的存在,在山东风头盖过省会济南;

江苏也一样,苏州因为靠经上海,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较高,省会南京一直不敌苏州。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虽然苏州16年GDP全国排在第七,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但苏州距离上海只有84公里,高铁车程只有半个小时。与一线城市上海在地理上的接近,让苏州享受到了很多的“外溢作用”。但与此同时,却也让苏州很难摆脱“大上海”的阴影。

青岛属山东半岛,从地理位置上比较靠北,算是一个区域性的中心,GDP比不上苏州,发展没有一线城市比如上海的带动,苏州的经济活力是有目共睹,所以青岛和苏州有点差距是正常的,但是青岛和南京相比,基本上差别不太明显。

所以说山东没有城市能赶上南京,有点夸大其词。

实干兴邦,只有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某福祉,而不是让人民感觉遥远的GDP大比拼,单纯唯GDP论这个毫无意义。


在记录中前行


山东有个梁山泊,曾聚集了一些人替天行道,打家劫舍,虽说是好汉,官家称之为土匪。当时开封府现在属于河南,也就是说,宋朝首都离梁山几百里,今天的动车都不要一小时。

贫瘠的地方民风剽悍,反过来,山东出大汉,也就是说山东一直比较穷,在古代。而苏州、金陵在那个时期就是发财富庶之地。

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称江宁府。宋朝以后南京城市就是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逐步扩建而成。宋置升州,北宋称江宁府,南宋改称建康府,为江南东路首府,相当于南方的政治中心。

南宋立国江南,将相士大夫多喜卜居吴中。名将韩世忠的住宅即旧为北宋诗人苏舜钦所有的沧浪亭,韩氏夫妇身后亦埋骨于灵岩山麓。范成大著《吴郡志》,其中描述当时的苏州:“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盖南宋之时,苏杭富庶实甲于天下。

比较江苏和山东,地理位置山东略差,主要差在鲁西,但临沂发展还不错。另外,江苏省会城市南京知名度远盖过山东济南。不过沿海的胶东半岛和江苏有一拼,青岛、苏州都是很有影响的城市,只是近年苏州作为地级市里的排头兵,光鲜亮丽罩住了青岛,其实青岛真心不错。

山东已经很不简单了,宋代还属于荒芜之地,建国初期,因历经战乱,经济也是十分落后,上世纪6、70年代发展不错,改革开放后排位略有下降,现在GDP全国坐三望二,曾经差一点就超过江苏,应该属于了不起的成绩。

山东经济主要还是产业比较单调,资源型的东营、兖州缺乏后劲,其它则依赖韩国,相当于韩国的生产基地,后勤保障基地。经济特点是各市比较均衡,不像江苏,苏州与宿迁有近6倍的差距。

最近江苏提出强化省会,被江苏人吐槽把南京加强成安徽人的省会。其实山东应该突出济南,一个区域没有强有力的中心城市作支撑,四平八稳的模式看上去不错,但终究缺乏爆发突破口,中部紧邻的河南,估计不要几年,就可超越山东,它有郑州带动。


布衣吴新建


山东为什么缺少中心城市

山东经济总量已经达到全国第三,山东对比浙江、江苏,缺少的并不是苏州、南京等大城市,实际上缺少的中心城市。



山东经济发达,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很均衡,并没有“一家独大”的现象。

改革开放政策:“先富裕部分人再带动周边人”山东缺少的是城市“领头羊”青岛、济南都或多或少缺少点什么。

因为发展均衡,所以造成济南、青岛吸引力不足,名声不大,其实青岛、济南实力与南京、杭州等城市差距不大,最主要的是人口吸引力不足才导致外界对城市的误解。

山东经济发展均衡是件好事,人民富裕、安居乐业。

感谢大家阅读我的文章,喜欢可以点赞、关注


武汉小斑马的晚年生活


山东经济地位排在全国前三和省内各兄弟城市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什么山东经济总体很强,真正的大都市却没有呢,其实在山东只有青岛和济南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济南的文化软实力排在全国前三,而青岛经济排在全国前十。其他城市像烟台威海知名度不是太高,但是经济还是比较可观。看其他省份自己的老大哥,也就是省会基本上都是省内政治经济中心,因为其他省是举全省之力发展省会,让其在全国排名靠前,影响力非常之大,反观省内其他城市经济远远不行,只有少数,经济还可以,话说回来,山东省以前的领导班子是大力发展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俗话说的胶东地区,这就使得像青岛烟台潍坊威海这几个城市经济几乎占了省内经济的三分之一,省会济南也被扣上大县城的帽子,不过在近期,山东省开始发展各大城市,老工业城市淄博,革命老区临沂,牡丹之乡菏泽,省会济南,这就有以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那种现象,各个城市经济你超我我赶你,对此,我还是认为这种现象是非常好的,因为经济总量已经全国前三,现在看来从全国排名省内拿的出手的不多,但是,如果各城市一起发力,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局面,核裂变,爆发式增长,那时候,我相信山东省经济文化现代化成绩,绝对名列前茅,国内知名城市百花齐放,近期 京沪二线 ,鲁南高铁,济青高铁, 济滨城际铁路,济莱城际铁路,后期 济莱城际南延伸临沂,及其省内的高速公路工程,新旧能源试点工程,医疗试点工程,等一系列惠民工程,毕竟会让山东经济腾飞。我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我是一个坏孩子


从国家层面,山东有两个副省级城市,国家计划单列市,江苏就南京;从民生讲各有千秋,山东富饶集中在胶东半岛,三个市下辖全是县级市,全国百强县占比达到65%;江苏是集中在苏南,占比也差不多;但南京苏州没多少知名企业,青岛曾经是德国、日本殖民地,有雄厚的基础,到处都是德、日、韩的企业,像世界最大家电生产商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家电企业,青岛啤酒、中车高铁(现在国内运行的高铁、地铁大半是青岛出的),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这种国字唯一的,南极考察队驻地,航母驻地,说不完了,苏州、南京都不错,知名的东西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