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開故事|法隆寺:一股流淌在歲月江河裡的信義清流

金开故事|法隆寺:一股流淌在岁月江河里的信义清流

金开故事|法隆寺:一股流淌在岁月江河里的信义清流

編者按:7月13日,金華開發區宣傳部、創建辦、金華日報開發區分社聯合面向社會公開徵集與江南街道金錢寺社區、法隆寺有關的傳說故事,得到讀者的積極響應,至今已徵集到各類故事30多個。我們在對這些故事進行整理、分析的基礎上,聘請金華籍知名編劇、網絡劇創作家傅戰備創作這一圍繞法隆寺展開的“信義”“仁愛”故事。

引子:

據韋昭度的《讀皇室運尋》和令孤澄的《貞陵遺事》記載,唐武宗李炎擔心叔叔李忱跟他搶皇位,千方百計要除掉李忱,幸得宦官搭救,逃離長安,開始了長達三年的逃亡生涯……而在逃亡背後,在文字之外,關於李忱與金華,流傳著一段美麗動人的關於“信義”和“仁愛”的故事……

金开故事|法隆寺:一股流淌在岁月江河里的信义清流

禍起龍床

公元846年初春,錢塘江上游江面,一葉小舟逆水而行。逃亡多年的李忱和高僧智信禪師立於船頭。李忱舉目四望,眼前景色優美,但他的內心卻一派悽苦。傷心往事像滾滾江水洶湧而來。

李忱幼年時,經常坐在兄長唐穆宗李恆的龍床上,模仿皇帝接見大臣。李恆和弟弟玩這樣的遊戲十分開心。可是,李恆的兒子李炎卻對叔叔“搶”了他未來的皇位很是耿耿於懷。

公元843年,當上皇帝的李炎每每想起在父皇寢宮所見的情形,總是擔心李忱會威脅到自己的皇位,於是派中常侍四人將李忱抓來,浸在宮內廁所裡。所幸一個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謊稱已殺死李忱,而將其送出皇宮。

仇公武對穿著沙彌服的李忱說道:“從今天起,你已經‘死’了,從此不要再踏入長安城半步。”

李忱一臉驚魂未定。宦官指著一旁的和尚接著說:“他是智信禪師,今後他就是你的師兄了。”驚魂未定的李忱隨智信禪師一道離開了長安。

婺州如夢

李忱和智信禪師開始浪跡天涯。三年後的一天,二人來到杭州。在靈隱寺,二人遇見齊安禪師。齊安禪師對婺州的描述令李忱嚮往不已,於是決定前往婺州。幾日後,小舟終於抵達婺江上。這天風和日麗,漂泊逃亡了三年多的李忱忽然對婺州這座小城生出莫名的親切感。

他指著江岸對智信禪師說:“師兄,這裡就像我在夢中經常見到的地方。”於是,小舟便向金華小碼頭緩緩駛去。

片刻之後,李忱行走在江堤上,他遠眺著金華江南的廣袤大地。只見起起伏伏的山崗間隱隱約約有一條石板路。陽光下,排列有序而閃爍微光的石板,彷彿一串佛珠,一直延伸至更遠處的荒野。

李忱走在石板路上,他的腳步也變得輕快起來。

身後的智信禪師朝李忱喊道:“師弟,那邊荒無人煙,根本找不到吃的,我們還是回頭進城去吧,”李忱不理智信禪師,徑直前行。智信無奈,又喊道:“師弟,我進城化緣,你在前面山頭等我。”

禪師說完,轉身朝金華城內走去。

法隆施茶

李忱則沿彎彎曲曲的石板路往南走了約莫三里,見一山坡微微隆起。坡下一塊石頭,上書:南關村。李忱遠遠的望見前面不遠處有一株大樟樹,更遠處有隱隱約約的村舍。李忱會心一笑,朝村內走去。

李忱來到大樟樹下,只見一位老者在樹下賣茶水。李忱又餓又渴,但苦於身無分文。當老者得知李忱來自遠方,第一次來到婺州,便熱情的給李忱斟茶喝,又跟客人介紹婺州的風土人情,令李忱很是感動。

告別時,李忱才知道老人名叫葉法隆。

八詠飛龍

李忱來到南關村的山頭遙望婺州城,只見三江交匯,灘塗斑駁,鷗鳥翻飛,一派美麗景色。而對岸,剛才老者所說的八詠樓若隱若現,彷彿正向李忱招手呢。

李忱從江上浮橋經過,鷗鳥聚集在他頭頂飛翔,鳥的叫聲令人心曠神怡。

李忱不由的發出感慨:“素聞江南多妖嬈,哪得婺州更多姿!”

李忱來到八詠樓前,感覺非常疲倦,就坐在牆根的木椅上睡著了。李忱做了一個夢。在夢裡,李忱看見自己乘著飛龍在空中翱翔……李忱一夢好幾個時辰。等他醒來,太陽快要下山了。夕陽的餘暉映照著婺江水,無比輝煌而極富詩意。

李忱揉著眼睛,連忙起身往八詠樓上去。

八詠樓乃城市制高點。李忱再次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他貪婪地欣賞著眼底的迷人風光,口中吟起了沈約的詩句:“上有離群客,客有慕歸心。落暉映長浦,煥景燭中潯……”忽然,李忱發現南關村方向閃現異樣的光芒,便匆匆下樓而去。

金开故事|法隆寺:一股流淌在岁月江河里的信义清流

法隆遇害

李忱回到南關村,只見許多村民圍著一座房子的廢墟傷心不已。

原來,心性多疑的李炎一直沒有放棄追查李忱下落。李忱剛剛離去不久,朝廷殺手便追蹤而至,殺手問賣茶老者是否見過畫像中人。葉法隆見來者不善,暗藏殺機,且查問之目標竟然就是剛剛離開的李忱!他雖與李忱僅一面之緣,卻始終沒有出賣李忱。殺手露出殘忍面目,不僅一把火將葉法隆及他的房子燒了,還將灰燼四處拋灑。

悲慟的李忱在山岡上畫著房屋的地基——他要為這個大仁大義的老人造一座房子——只要灑有老人灰燼的地方都是他要造的房屋範圍!

望著眼前規模浩大的“房子”,智信禪師說:“造這麼大的房屋,憑我們兩個人,不知要多少年。”

李忱毅然道:“如果今生不夠,就拿來世再造。”

禪師也被感動了,感慨道:“師弟,當今皇上要是有你的這份仁心就好了。”

李忱登基

話分兩頭。在李忱盡一生努力報恩法隆之時,長安的大明宮內卻烏雲慘淡。公元846年4月22日,隨著一聲淒厲的“皇帝駕崩了”,視李忱為眼中釘的唐武宗李炎命隕仙丹。

宦官府內,仇公武召集大臣,說出“皇太叔”仍然在世的驚人消息。眾大臣一致同意馬上迎回李忱,拯救大唐社稷。

這天,仇公武帶領一眾宮廷侍衛騎著快馬來到龍瀆河江堤,宦官問橋頭的漁夫:“此處離南關尚有多遠?”

漁夫答道:“東南方三里許。”

侍衛一聽,紛紛下馬,牽馬而行。後來,這個地方就被稱作“下官橋”。

當侍衛們來到南關村時,李忱和禪師兀自在鑿石填基。宦官侍衛齊齊跪在李忱面前請罪。

李忱登基稱帝,時年三十七歲,是為唐宣宗。

大中之治

李忱離開南關之際,他以唐朝皇帝的身份御賜此屋為“法隆寺”,命智信禪師留下繼續造寺並下旨:法隆寺不成,不準回長安。

公元857年,氣勢恢宏的法隆寺終於落成,四方民眾及天下僧人一齊來賀。

金華人的信義品格時時鞭策著唐宣宗,開啟了他勤政愛民的大唐廉政。

在李忱的孜孜求治下,本已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他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直至唐亡,百姓仍思詠他,稱其為“小太宗”。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大中之治”,與漢文帝的“文景之治”和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並駕齊驅。

雄偉的經幢下,智信禪師雙手合十,講述著法隆的信義與李忱的仁愛故事……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作者|許新雲 傅戰備

供圖|吳思越 姚小雨

金开故事|法隆寺:一股流淌在岁月江河里的信义清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