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華佗張仲景齊名的建安三神醫之一,醫家被稱爲杏林就來源於他

提到建安三神醫,有兩位我們比較熟悉,一位是被後人尊稱為醫聖的張仲景,他寫的《傷寒雜病論》,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為後世創造了巨大的貢獻;還有一位是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的華佗。而另一位我們都不太熟悉,不過後世稱頌醫家“杏林春暖”就是源於他,他是誰呢?

與華佗張仲景齊名的建安三神醫之一,醫家被稱為杏林就來源於他

他就是董奉,字君異。出生於建安二十五年。他小的時候就開始學醫並且修道,長大後擔任了官縣的小吏,但是沒做多久就辭去了官職,歸隱於在村後的山裡,一邊醫治病人,一邊練功。董奉醫德高尚且醫術高明,治癒了許多的病人,還分文不取,只不過有個特殊的要求,就是被醫治的病人要在山中種杏樹,重病的人被醫治好種五棵樹,病的不嚴重的人被治好種一棵樹。而這種杏樹的背後是董奉濟民的苦衷,當杏樹開始結果的時候,他就告訴人們如果想要買杏,只用拿一罐穀子倒進倉房,然後拿走杏就可以了。董奉每年都把剩下的杏換成穀子,然後再拿穀子救濟貧窮的人。他一生行醫濟世,救死扶傷,不收錢財,高尚的醫德由此被傳頌開來。

而且董奉經常在南方出行行醫,這樣他可以一邊救治病人,一邊訪名山大川,並在山中採的草藥做成丹藥用於治病。有次在出行行醫的路上,他遇到刺史杜燮食物中毒多天,他就拿出了三丸藥放在病人口中,又灌水下去,讓人抬著病人的頭慢慢的搖。沒有多久病人的手腳開始慢慢地動,氣色也開始變好。到了第四天可以說話了,告訴大家:“我看到十幾個穿黑衣服的人接我到了車子上,進入了一個大紅門內,一直向獄中走。把我帶入了一個門內,這個房間只能容納一個人,然後用泥土把門封起來,看不到外面的光線。這時聽到外面有人大喊,太乙派使者來接你了。隨後又有一輛馬車帶我回到那個大紅門,我才清醒。”為了報答董奉,杜燮在庭院中給他建造了一座小樓。但董奉不吃別的,只吃乾果再飲一些酒,每次過來後都不知不覺地離去。一年後,董奉說他要離開了,杜燮問他去哪裡,要不要大船相送,董奉說只需要一口棺材。第二天中午董奉就死了,杜燮用那口棺材將他埋葬了。七天後有人傳話給杜燮,說董奉感謝他的款待,讓他好好調養身體。杜燮聽後,打開了棺材,發現裡面只有一塊布,裡面是人的形狀,另一面是一道符,原來這是董奉想謝絕杜燮好意想出的一種辦法。

與華佗張仲景齊名的建安三神醫之一,醫家被稱為杏林就來源於他

之後董奉就去了廬山隱居,繼續行醫。有一個官員的女兒得了怪病,請了許多名醫來醫治,一直都不能痊癒。於是找來了董奉,告訴他,如果能醫治好這個女孩,就讓她嫁給董奉。董奉立即寫了一道符,驅除了邪魅,不久女孩的病就好了,於是這個女孩成為了董奉的妻子。不過很長時間過去了,這女子也沒有生育子女,而董奉要經常外出行醫,怕妻子孤單,就找了一個小女孩養著,侍奉妻子。

與華佗張仲景齊名的建安三神醫之一,醫家被稱為杏林就來源於他

董奉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還在廬山上建了董奉館。雖然董奉不在了,但是他“杏林春暖”的高尚醫德值得後世讚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