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了他,我到河北省来!

| 中央之国系列4 |

一、5000年前的陆上马六甲

对身处在著名关中盆地的早期黄帝族群来说,四周高大的山脉既在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但另一方面,当他们希望向外部拓展空间时,这些山脉也成为了自己最大的障碍。

好在山脉和河流总是联系在一起的,雨水和山中所蓄积的所谓“地下水”会顺着两山脉两侧分水岭流下,在山脚下自然形成溪水、河流,这些河流两侧的流域往往就是天然的道路。

反了他,我到河北省来!

四塞之地的关中盆地(北陕北高原,东黄河,西六盘山(陇山),南秦岭)

对于处在黄土高原上的渭河平原来说,沟通东面的华北平原最佳的路径当然就是顺着黄河流向而开辟道路。

由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自然地理结构上的差别,黄河中游并不会象下流那样频繁改道,它更多的是在两条山脉之间冲出一条通路,因此在黄河中游地区我们会看到很多著名的峡谷。这种结构也使黄河中游河道更具有稳定性和唯一性。涉及到我们今天所要讲到的“殽函通道”而言,很多时候它是人们东出渭河平原的重要通道,甚至可以称之为唯一通道。

反了他,我到河北省来!

“殽函通道”示意图

将“殽函通道”理解为陆上的“马六甲海峡”并不为过,事实上如果你不走这条通道的话,那就只能向东北方向越过黄河,穿过汾河平原,再想办法越过太行山脉才能到达华北平原。

反了他,我到河北省来!

明代《坤舆万国全图》中被译为“满剌加”的马六甲,位于今新加坡

当然如果从理论上讲,向北进入蒙古高原,向向东通过辽河平原进入华北平原也是可行的。不过能够做这种选择的往往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

对于黄土高原上的农耕民族来说,控制“殽函通道”仍然是必须的。

对于这条通道,我们可能会感到陌生。不过提起它沿路的那些地理名词:华山、潼关、函谷关、渑池等等,都能够令大家联想到各种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这些都将我们今后所要说到的历史中一一解读。

反了他,我到河北省来!

秦赵渑池会盟

对于从黄土高原上走下来的“黄帝族”来说,一开始并无可能走得太远,选择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区做为新的聚落区是最佳的选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能够积蓄力量,继续向华北平原及至山东半岛渗透;另一方面也可依托黄土高原的故地,做到进退自如

黄帝族所选择的这一聚落区也就是所谓“河洛平原”,(洛河下游与黄河交汇处周边地区),洛阳正是位于这一地区的中心,这一地区的东界可以延伸到现在的郑州市。当然就“郑州”这个城市名而言,它是一个新兴的城市,也是一个平原城市。不过在它的西面及南面你仍然可以看到山,这其中就包括登封和新郑。前者是著名的嵩山少林寺所在地,而后者据信就是黄帝建都之地。

反了他,我到河北省来!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平原形势——山川邻绕,八方辐辏,关隘重重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建立在传说当中的历史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毕竟做为向东拓展生存空间的黄帝族来说,嵩山是他们进入平原地区之前所能见到的最后一组有显著特征的山峰。将所谓“都城”选在嵩山以东方向最后的丘陵地带,对于刚从山地高原上走下来的“黄帝族”来说可以将它作为自己最后可依托的“靠山”。

到了这时,黄帝族已经将他们的据点延伸到平原的边缘了,那么另一支进入汾河平原的“原始西羌”族,也就是“炎帝族”,也正在向北拓展他们的领地。

反了他,我到河北省来!

炎帝与黄帝部落 “阪泉之战”形势图

二、 快,抢夺山西省!

既然我们说到炎帝族的主力已经越过黄河进入汾河平原,我们就很有必要对这一区域地理特点作一个分析。如果套用现在的行政区划,这里正是今天的整个山西省。

我们大致可以将整个山西的地貌理解为“两山夹一沟”,“两边”指的是西面的吕梁山与东面的太行山,中间的“沟”则是南北走向珍珠般依次串联的一块块平原。

这一块块平原基本上与河流冲击关系紧密,因此我们需要知道这些平原间都有哪些重要的河流。

一般而言,汾河是山西的代表河流,但它所滋润的土地仅仅是山西的中南部,也就是汾河中下游地区。山西北部的平原主要是由桑干河为联系纽带。

反了他,我到河北省来!

山西省主要山脉和河流

因此,炎帝族(这只是个代号,也可以理解为其他“原始西羌”族的分支)越过黄河进入汾河平原之后并不会是他们旅程的终点,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继续寻找合适的土地拓展生存空间是必须的。

既然炎帝族首先进入的是汾河下游地区,那么延着汾河自下而上向北走就是很自然的选择了。按照地形特点,这些位于汾河流域的平原从南至北又被分别称之为: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太原盆地。

如果我们随着原始先民们的脚步走到现在的山西省会太原,就会发现再延着汾河向北走的话便已经不再是平原地带,这显然不是已经向农业社会转型的“原始西羌”族所追求的目标。

不过好在只需要将视线稍稍向东北方向偏一点,他们马上又会发现一个新的盆地区,那就是忻定盆地。

这里同样是一片适合耕种的土地,只不过是由另一条叫做“滹沱河”的河流冲击而成了。由此再向北,炎帝族还可以跨越恒山山脉进入

“大同盆地”,从而完成他们对整个山西境内的大体开发。

反了他,我到河北省来!

居于大同盆地中心的大同,历代都是今山西北部军政重镇。图为始建于北魏的大同云冈石窟

除开这个恒山山脉,整个汾河流域平原的三个盆地间并没有高大的山脉阻隔。而著名的北岳恒山也正是在这条山脉之上(并非上古的恒山,后面会分析到)。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恒山山脉的军事用途一直显露无疑:在最北边大同盆地失守于北部游牧民族的时候,华夏族可以在恒山山脉再次构筑一条新的防线,这条防线在明朝时被称之为“内长城”。事实上这条防线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今后的历史当中,我们会发现不断的有游牧民族侵入大同盆地并以此为跳板南下进入黄土高原核心地区。

反了他,我到河北省来!

▲ 外有高山、内有大河,山河相依。故而山西地区被誉为“表里山河”

当然,上古时期的炎帝族暂时还不必有这些烦脑,马匹还没有为蒙古高原上的原始游牧民族所利用,因此缺乏机动性的“牧民”们暂时还没有能力南下“打草谷”。

对于炎帝族来说,最为现实的向北继续拓展空间已经不现实了(因为再走就是蒙古高原了),再想获得新的土地就只能延着桑干河向东走下高原,象他们南边的兄弟(也是曾经的敌人)一一黄帝族那样进入华北平原了。

多说一句,山西地理结构上的半封闭状态使得山西在战乱之时的人口损失相对较小,以至于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移民的来源(另一个有类似人口储备作用的地区是江西)。当然这也让民国军阀混战时的阎锡山阎长官能够长期在此做它的“土皇帝”。

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也是有价值的。所谓“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之所以有条件保存如此众多的地上文物,与它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反了他,我到河北省来!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三、飘过河北来打你

当炎帝族在太行山西侧进行扩张时,并不会遇到多大阻力。但当他们沿桑干河向东前行,准备跳下华北平原时

,等待他们的将是来自东部沿海的“原始东夷”

我们并不能确认东、西两大部族是谁先行到达太行山东麓的。事实上原始东夷们也很有动力迁移到此。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原始位置注定他们只能向西迁移(因为往东是大海)。另一方面是由于桑干河的下游地区正好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即今北京-石家庄一线以西以北),而这里正好处在“黄泛区”(广义上的)所覆盖不到的地区。

反了他,我到河北省来!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扇状河道变迁区域

谁先到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具有不同文化的族群都有意将此地作为新的聚落区。从后世文化的角度来说,这种碰撞意味着文化的融合。不过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这种“融合”却意味着战争与杀戮。

由此,双方在太行山的边缘——桑干河下游地区展开了激烈争夺。根据史书的记载,西部的代表是“炎帝”,而东部的代表是“蚩尤”。关于这两个名称,习惯于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史官们将之具体为两个帝王式的人物,实际上更应该是两大部族的名称。

反了他,我到河北省来!

位于今山东省巨野县的蚩尤墓。虽为后世追加,但“民不祀非族”,墓地的位置也侧面证明了蚩尤的东夷族属性

双方最终展开争夺的地区被称为“涿鹿”(绝不是今天的河北涿鹿县)。如果仔细研究它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特点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区域与黄帝“建都”的郑州—洛阳(河洛地区)之间有很大类似,即都处于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区,地形都已经演变为丘陵向平原区过渡。换句话说就是进一步就是华北平原,退一步亦有山可靠。

事实上作为上古族群之间的争斗,是不大可能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来解决问题的。决定东西两大部族命运的“涿鹿之战”更有可能是一系列冲突的统称。关于这场“战役”的过程与结果,“历史”大概记载如下,一开始是炎帝独立与代表东夷的“蚩尤”作战,其结果是以失败而告终。后求助于黄帝族,最终双剑合璧打败了“蚩尤”。这就是“涿鹿之战”。

反了他,我到河北省来!

“涿鹿之战”(油画)张文源 何哲生

这种记载有一定的合理性,炎黄二族所占据的三个区域(即河洛地区、渭河平原、汾河及桑干河流域)之间是相互连接的,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及信息的互通是很自然的。但按照上古的交通能力,让黄帝族的战士越过黄河,沿太行山北上去驰援在“涿鹿”作战的炎帝族是不可想象的。注意下图里“涿鹿”的位置,以及它与河洛地区的距离

反了他,我到河北省来!

炎黄集团与原始东夷的蚩尤部落冲突形势图(传说中的涿鹿之战)

其实,在东西两大族群展开大规模冲突之前,双方实际上已经开始接触了。象旧时港片那种不问青红皂白、遇见就打的情况并不会存在。矛盾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

仅从军事角度来看,黄帝部落沿太行山北上加入“涿鹿之战”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按照后世的兵法来看,直接向东进攻“原始东夷”的大本营一一山东丘陵是最佳的战法。

最终,果然是黄帝族的东线进攻取得了胜利,这一方面是因为原始东夷的主力已经被炎帝族吸引在北线了;另一方面则是黄帝族对河洛地区的经营时间更长,所积累的资源要更多。

而之所以认定黄帝族并没有北上直接参与“涿鹿之战”,还因为这场“战役”胜利的标志是黄帝族攻取了“原始东夷”的核心地,也是他们的圣山——泰山,在原始部族的争斗中,没有比占据对方的“圣山”更具有标志性了(在以后黄帝族与更具原始性的“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你仍然会看到类似现象)。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毕方并锖,蚩尤居前······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韩非子·十过第十》

关于黄帝“封禅”泰山一说,有如上较为明确的记载。根据我们之前的分析这应该是相对可信的,当然,形式上这次所谓“封禅”肯定和后世儒家所说的帝王封禅大有区别。但毕竟在这之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惯例:即每一位自认为有所作为的帝王都会去“封禅”泰山。

对于黄帝族来说,“封禅”的举动既可以用来标志胜利,另一方面也是对以蚩尤为代表的“原始东夷”表示尊重。因为依当时的情况来看,双方都没有实力一口吃掉对方,这场大规模的冲突更应该被看作双方融合的开始。自此以后,东西两大族群正式开始“部落联盟”时代。

往期内容:

(待续。下一节主题为 大禹治水与先夏诸国家)

原文:温骏轩 重编:程澄

本文地图绘制于“发现中国”——地图分享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