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打仗梁山108将未损一人,为何遇到方腊八大王就死伤过半

此前打仗梁山108将未损一人,为何遇到方腊八大王就死伤过半

梁山自招安以来,为朝廷效力,东征西讨,先后在攻辽、打田虎、除王庆中都取得了胜利,而且还未损失过重要头领。可是,当遇到方腊后,方腊手下的八大天王以一杀十的本事,让梁山军头领阵亡59人,病死11人。这究竟是因为方腊太厉害,还是有其他原因?

此前打仗梁山108将未损一人,为何遇到方腊八大王就死伤过半

首先,朝廷希望梁山和方腊相互耗损,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梁山初归顺时,朝廷未曾给个人加爵,原因是“新降之人,未效功劳,不可辄便加爵,可待日后征讨,建立功勋,量加官赏。”况且梁山有数万之众,“甚为不宜”。所以朝中奸佞认为,“可将宋江等所部军马,原是京师有被陷之将,仍还本处。外路军兵,各归原所。其余人众,分作五路,山东、河北分调开去,此为上策。”也就是说,要将宋江的队伍解散,以免酿出祸端。但是梁山众头领都不肯分开,大为不悦,这就会再次激发梁山与朝廷的矛盾。

这时宿太尉给皇帝的建议是,北边辽国率犯,不如让宋江为先锋,带梁山军马征辽。如果成功,则是为梁山赚得了加官进爵的资本;反之,梁山军马自然被消耗掉(后半句宿太尉没有说)。皇帝采纳了宿元景的建议。宋江也很欢喜,有了立功的机会。

此前打仗梁山108将未损一人,为何遇到方腊八大王就死伤过半

宋江带领梁山人马征辽很成功,接二连三又为朝廷消除了田虎、王庆等内患。此时的梁山军声势高涨,政治资本越来越雄厚,让朝廷自然要害怕,必须将其消耗掉。方腊是块硬骨头,让梁山军去征讨最合适不过。就算成功,梁山军也会消耗很多。果然一切都在朝廷的预料当中。

在征方腊过程中,朝廷将神医安道全调走了。理由是“上皇乍感小疾”,所以“宋江不敢阻拦”。这桩普通的人事调动为梁山带来了致命后果。皇帝不过是得个小病,朝中那么多太医不用,偏偏点名要前线战场上的安道全?这明显是朝廷对梁山的“掣肘”,弄得宋江哑巴吃黄连。

安道全医术高明,为很多受伤头领治好了病。在方腊之战中,没有了安道全这样的神医,受伤的头领无法得到好的救治,白白死去。而且杭州城一场瘟疫之灾就要了穆弘、张横等天罡星的命。此外,林冲、杨志、杨雄等梁山骨干都是病逝的。如果安道全还在梁山队伍中,这些人很可能免于一死,实在是可惜!

此前打仗梁山108将未损一人,为何遇到方腊八大王就死伤过半

其次,方腊集团确实厉害,四大猛将和四大元帅不是盖的,而梁山泊号称的“一百单八将”当中水分很大。

李忠、周通、孔明、孔亮等都是平庸之辈,就连“三十六天罡”里的解珍、解宝也没有无论将才还是帅才都谈不上。

方腊集团的阵容不像梁山泊,所谓将帅确实有两把刷子。比如,“南国第一名将”方杰三十回合杀死梁山泊排位第七的霹雳火秦明,他使用的方天画戟可不像吕方、郭盛那样,把方天画戟只是当作仪仗队装饰物;绰号“小养由基”的庞万春箭法不在小李广花荣之下,史进、欧鹏等人被其射死;南离大将军石宝就连大刀关胜都说其刀法“不在关某之下”,秒杀燕顺之流不在话下;和鲁智深同样以禅杖当武器的邓元觉和鲁单挑时,鲁大有不敌之势。

梁山泊秦明、董平、张清这些猛将都敌不过方腊手下的这些将领,何况原本水平就不高的头领们,遇到他们就只能怪命不好了。

此前打仗梁山108将未损一人,为何遇到方腊八大王就死伤过半

最后,梁山军不停征战,过度疲劳,形势不利

梁山军征辽,目的只是让辽妥协,并不是真正消灭辽国。所以打起来就很轻松。再说这个时期的辽国也是末世,不再是杨家将当年所面对的虎狼般的辽国。田虎、王庆这些地方割据势力,本身与梁山军实力差不多,而且梁山又有朝廷协助,所以也能轻易化解。但是这三次征战接连不停,梁山军没有喘息机会,头领们受伤刚好又再上战场。再强大的军队也经不住短时期内连续作战。

方腊是南方新兴政权,正如旭日东升,由占据着“东南形胜,钱塘自古繁华”的富庶之地。方腊本身实力就远强过梁山,队伍有好几十万之众,梁山不过是几万人马。而且梁山军主要是在北方征战,到了南方难免水土不服,失去主场优势。方腊在优渥的南方正好以逸待劳。

此前打仗梁山108将未损一人,为何遇到方腊八大王就死伤过半

方腊与代表朝廷的梁山是你死我活的战斗,江湖规矩和官方程序在这里没有任何可讲。当方腊军捉住郝思文后采用的是凌迟处死,如此陋行让梁山好汉知道只要落到方腊手中不但没有生的希望,死法海会很难看,所以阮小二在被困乌龙岭后干脆自刎。另外,公孙胜趁功成之后身退,使梁山与方腊集团在斗法之战中彻底处于劣势,导致武松成了残废,王英夫妇被郑彪用法术杀死。这些因素也让梁山在与方腊集团的正面战事上,没占到什么便宜。最后还是靠“堡垒从内部攻破”隐蔽战线上的胜利取得征方腊的成功。

招安后的梁山军不是被朝廷分散开逐个击破,就是成为朝廷的征讨工具。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文:刘樱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