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楊柳」做上句,「明月梅花」做下句,中間添什麼字好?

清風拂面,楊柳依依,春色動心,煙景撩人,賀知章有《詠柳》詩寫得好: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風楊柳”做上句,“明月梅花”做下句,中間添什麼字好?

此詩妙就妙在把春天擬人化,把看不見的風,比喻成剪刀,把婀娜多姿本的柳葉,說成是被無形的巧手

裁成,這就使本已無甚新意的賞春詠柳詩,一下子變得意趣盎然。所以說只會遣詞用典,斟字酌句的不

是詩人,能給司空見慣的事物賦予生命,讓平實無華的文字動起來,那才是詩人。

“春風楊柳”做上句,“明月梅花”做下句,中間添什麼字好?

比如王荊公的那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原先用過“到”,或“至”,總覺得失於平

淡,後來改為一個“綠”字,整首詩便成了一幅流動的畫面。

“春風楊柳”做上句,“明月梅花”做下句,中間添什麼字好?

再比如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著名典故,賈島在推和敲二字之間躊躇不決,以致擋了韓愈

的車駕。韓愈給他的建議是用“敲”字,為什麼呢?因為上一句“鳥宿池邊樹”是寫靜,如果用“僧推

月下門”,那麼畫面還是靜態的,就顯得寡然無味。而下句用“僧敲月下門”,一個“敲”字,便打破

了上一句的寧靜,一靜一動,相得益彰,有畫面,有聲音。使得讀者不僅是在看,而且是在聽。

“春風楊柳”做上句,“明月梅花”做下句,中間添什麼字好?

再回到春風楊柳的話題上來,我看到有網友以“春風拂楊柳”為上聯,徵求下聯。我以為“春風拂楊柳

”,雖然不錯,但無甚出彩處。且聽我改動一字,拋磚引玉。

春風怨楊柳,素月妒梅花。

說明:怨字,出自羌笛何須怨,春風不度玉門關。人們只喜楊柳依依,婀娜嫵媚,卻不知楊柳之態,皆

來自春風吹動。而風吹之功卻被楊柳奪取,故有春風之怨。

“春風楊柳”做上句,“明月梅花”做下句,中間添什麼字好?

陶淵明詩曰: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

把酒賞月自是人生樂事,然而臘梅一放,便將明月光華掩蓋。只因月有舉頭遙望而不可及之嘆,梅有推

窗映目可攀可折之喜。月有一分白,梅有一段香。月白徒清冷,梅香沁人心。所以梅花能遭月之妒。

“春風楊柳”做上句,“明月梅花”做下句,中間添什麼字好?

一個怨字,一個妒字,便將他們擬人化了,使得文字有了感情,活潑生動起來,境界全出。諸君看過以

為如何?各位如有興趣,看看是否能組成更好的句子。

期待看到諸位更精彩的下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