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今何在

新三板,今何在

01

當大潮退去的時候,每個人都拼命上岸。

他們驚慌失措的看著周圍,他們互相嘲笑,互相欣慰。

似乎所有人都忘了,潮起潮落中方顯乘風破浪之氣概,方可見最美之風景。

理性,最終還是會迴歸。

不可否認,對於企業而言,尤其是16年之後掛牌到新三板的企業,從來沒吃過甜棗,所謂“甜”大都已經成為記憶,很多企業老闆現在跟人說他掛牌了新三板,對方往往是一臉驚愕。

有人說:“你問我新三板市場到底了麼,我覺得應該到底了,因為你和誰推薦新三板,他們已經覺得你很奇怪了。”

從“天下誰人不識君”到“感覺很奇怪”。市場或已忘記,2015的新三板市場比在大牛市中的A股更有財富效應。

然而,很多人同樣也忽略了一個問題。

他們都忘了,新三板,為什麼要被民間叫做新三板。因為,它是一個新生的市場。

新生,代表了無限的可能。

1989年,偉人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要發展中國的資本市場。

僅僅一年後,上交所成立,隨後一年深交所成立。如今,這兩個中國資本市場的先鋒已經28歲了。這28年中潮起潮落才有了今天的規模和特徵。

在滬深兩市的創建之初,也如同今天的新三板一樣,潮落後每個人都驚慌失措,因為當所有人面對一個新生的初級市場,一個新興的產物,面對各種不確定的政策因素、各種可觀存在的環境問題,每個人都會擔憂未來會怎麼樣。

並不是他們不聰明不敏感,而是人性所致。

任何的發展和完善都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40年了,在這40年裡面我們看到了非常多驚喜的變化,儘管不會每個人都滿意也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滿意,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資本市場建設到了如今已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世界倒數的體量變成世界第二。

我們不可能去一直對標美國,美國資本市場幾百年歷史,中國到現在不過28年。

而新三板,從真正成立到現在,僅僅6年。

也正因為僅僅6年,正因為出生在了資本大躍進的中國,每個人對新三板的期望無比的高,每個人都希望能夠馬上對標上滬深市場兩個大哥。

這不現實,也不可能。拿一個才發展了6年的小孩子對標一個發展了28年的長子,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不同的時代環境下,伴隨著政策環境的不同,每個市場的發育自然也是不一樣的。

沒有哪個市場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經歷在不同的政策環境下經歷過潮起潮落才能發展壯大。

如果說滬深兩市的發展環境正是因為改革開放,那麼新三板呢?

我想,沒什麼時期會提及去槓桿比現在提的更多吧?

縱觀新三板,從創建之初到現在,每一步都打上時代的烙印,一個符合當前去槓桿環境的烙印。

沒有哪個高層是盲目的去推動一個市場的,一個市場的產生和發展必有它的客觀性和存在性!

新三板,今何在

02

如果將新三板過去的五年劃分階段,2015年至今資本市場環境經歷了劇烈變化,穿越牛熊,新三板市場參與者的情緒也經歷了跌宕起伏。

第一個階段2013-2015是市場的建立探索期,投資者熱情高漲。

第二個階段2016-2017上半年是市場的實踐磨合期,估值迴歸。

第三個階段2017下半年-2018則是市場的改革發展時期。

這當中註定新三板要回歸理性,讓優質公司浮出水面,企業優勝劣汰、政策不斷改革。

而事實上,如果我們客觀的去看待之前的新三板政策,都沒有比2018年所有關於新三板的政策更加符合新三板的需求和當前的政策環境。

五部委在6月20日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8月3日,五部委再次印發《2018年降低企業槓桿率工作要點》

在6月20日《意見》中明確提到:持續深化新三板分層、交易制度改革,完善差異化的發行、信息披露等制度,提升新三板市場功能。推動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進入新三板。

這是官方文件第一次明確提出公募入市的改革措施。

而在8月3日的《要點》中,則明確提到,要“積極發展股權融資,加強主板、中小板和新三板等不同市場間的有機聯繫。穩步推進股票發行制度改革,深化創業板和新三板改革,規範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

去槓桿堅定不移,興實業是歷史重任。這些,高層看的很清楚。

就在五部委印發《意見》的同一天,劉鶴上任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他曾經說過:“中小企業面臨兩難的選擇,一方面依靠自身的積累,不足以形成規模,另一方面又不可能獲得財政的支持。因此,只能通過資本市場的發育來獲得發展的資金來源。”

別忘了,現在是一個去槓桿和產業升級的環境。

浪潮退去的時候,也是下一波浪潮來臨之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