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情侶的七夕羊毛越來越難薅,“情人節”經濟得換個姿勢了。

七夕,大概是中國最浪漫的節日了。辦公室裡的玫瑰多了起來,酒店裡的婚宴熱了起來。連朋友圈裡的段子,都圍繞著中國情人節抖機靈:曬紅包、曬禮物,甚至喪心病狂曬定位。有男生問,七夕送女友的、兩百元以內什麼禮物最好,網友回覆說“不如送她一個自由”。

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在商業消費主義浪潮的裹挾之下,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化成最本土的情人節,就像雙十一是如何從“光棍節”變成了購物狂歡節一樣,節日文化的流變,擋不住的潮流。

這一天,心中暗暗念想的他、她、它在做什麼,該送什麼禮物,該如何獲得對方的芳心。這樣的荷爾蒙無處不在,在通勤地鐵裡,在安靜的辦公室,在睡不著覺的晚上……部分人會將意念轉化為行動,他們掏出手機、IPAD,一次次享受著指尖購物和1秒支付到賬的快感。

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通過七夕節為理由,以“愛情經濟”為賣點的經濟行為開始流傳下來,從服裝到珠寶,從化妝品到餐飲,從鮮花到羞於啟齒的兩性經濟,不論是實體商家還是網絡店鋪,形成了七夕經濟。

七夕版她經濟

從祈禱出嫁到朋友圈曬禮物

古時候,年方十四五的少女們在自家庭院裡排排站。長髮窈窕,雙手合十,虔誠祈禱,在七夕當天,向織女星許下三個願望:一願織布織得好,二願自己長得美,三願嫁個好男人。

難道當時男人太少,姑娘們都乞盼嫁出去?不是的。原因是不早點嫁出去,國家就要罰款,還會連累家人坐牢。

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15歲是適婚年齡,30歲還嫁不出,就會被罰款,金額是“五算”,相當於一年口糧。辛辛苦苦長這麼大,過了15就變成了“賠錢貨”,少女們能不急?

怎麼才能嫁得好呢?繡工好點,自然是媒婆口中的加分項。可惜當時既沒藍翔也沒新東方,沒有進修方案,除了交流討教,只剩對天祈禱。

相比今天的“敗家娘們兒”,當時的少女們真是又單純又勤儉。

幾千年後,杭州白領帕拉(化名)的七夕禮物陸續到達公司站,引起了辦公室的小小圍觀。原因是:多。

七八個包裹摞起來比姚明還要高,包裹裡是化妝品、護膚品和鞋子,全是天貓上買來的。

不過,這些禮物並非男朋友送的,而是自己花了3000多元買的。用她的話說,“自己買的,更合心意呀!”

戀愛一年多,帕拉並不指望男朋友能送出能讓人喜出望外的禮物。

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剛戀愛的時候,過節必須收禮物,提早很多天就開始期待。現在我有錢呀,哈哈。”

打開朋友圈,女生們紛紛曬出了自己買的禮物,口紅、包包、護膚品·····價值上千到上萬元不等。

大部分人把女性的千年演化歸功於經濟獨立。

今年3月,智聯招聘發佈《2018年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稱,女性月平均收入為6589元,但相比男性的8006元,女性仍然處於劣勢。

但是這並不妨礙女人給自己花錢,尤其是在重大節日期間。

周大福珠寶在這個傳統節日裡迎來了新一輪銷量的增長。周大福電子商務中心常務副總經理陳宇航告訴「電商在線」,周大福天貓旗艦店的男性消費者比例都有25%上下的提升。

想不出怎麼哄女孩子開心,買珠寶還是比較穩妥的。而另外一個數據又顯示,從2011年到2018年的10年間,七夕節男性消費者與女性消費者的比例從6:4變成了3:7。

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周大福七夕“穎火蟲”系列新品

針對女性的研究,周大福也在逐漸調整對女性消費者的整體戰略。“過去人們買黃金飾品是為了保值,現在更多的是追求時尚和美好的寓意,周大福也會通過宣揚正能量來吸引更多的女性消費者,比如宣揚女性獨立、讓女人更加自信等等。”

周大福在天貓上的銷量在十年內實現了10倍的增長。這足以說明不是給女人買首飾的男人少了,而是給自己買首飾的女人變多了。

《2018年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在評價成功女性的標準中,半數以上女性選擇了“在其所處的領域有一定成就”,而2016年我們在做同樣的調查時,“有自己的處世態度,不隨波逐流”還是首位要素。女性在逐漸打破傳統觀念中“依賴”、“順從”標籤,從家庭角色中突圍,希望在職場上取得更大成就,樹立事業領域的新形象。

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儘管女性的經濟實力在大面上還不如男性,但女性思想的獨立讓“她經濟”更加繁榮了。

七夕版單身經濟

從幫找對象到標榜單身

男人們的七夕在做什麼?

古代沒有七夕情人節,但是也有單身漢。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在他的論文中提到,在相對富裕的沿海地區(蘇州),典型農村約有2成多的男人打上了光棍。這麼一看,單身的最大的原因,就是“窮”。

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為了解決單身問題,皇帝和各地官員也是煞費苦心。比如通過法律規定強行要求女人早嫁,如果女孩適齡不出嫁,家裡人都要跟著坐牢。在清代,如果男子被髮配去新疆,政府就負責給這些光棍找對象。

除了這些,還有支持寡婦再嫁、鼓勵男人娶二婚、限制富人娶妾這樣的做法。

單身,這個困擾中華5000年的大問題,到了今天似乎並沒有扭轉。

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和過去不一樣的是,單身狗俗稱光棍從被動單身,變成了主動單身和佛系單身。單身的原因也不是窮,相反,很多單身的人還挺富有。

速途研究院 5月30日發佈的調研結果顯示,單身群體的月收入主要集中在6K-10K之間,其佔比為42.84%,月收入是3K-6K的人群佔比為29.74%,月收入在10K以上的人群佔比約為20%,而月收入不超過3K的人群佔比僅有7.49%。單身群體擁有較高的可支配收入和較強的消費水平毋庸置疑。

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與此同時,各大論壇、知乎上卻出現了“為什麼要找男朋友(女朋友)”、“為什麼要結婚”的天問,是網劇不好看還是遊戲不好玩?

七夕前一週,“單身狗”這個關鍵詞也在天貓上被搜爆。生意參謀的數據顯示,七夕前一週,天貓上就有好幾萬人搜索“單身狗”關鍵詞,各種跟單身狗相關的衍生品也都銷售火爆,從單身狗糧薯片、單身狗抱枕,凡是打上單身狗標籤的產品在七夕前都成了眾多90後消費者pick的對象。

僅一週時間,天貓上單身狗T恤的銷售件數就同比去年增長了3倍。不少90後選擇了佛系的“女施主請留步”文化T,另一些人則選擇了“我叫單身狗”。

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越到各類情人節,單身人士的標籤也會被突出和強化。單身消費才在混混沌沌的浪漫情人節經濟中異軍突起。在網上經營單身狗T恤的店主告訴「電商在線」,這段時間,進店來諮詢買衣服的消費者翻了好幾倍。

數據顯示,這群單身群體最常用的購物方式是天貓購物,選擇的人群佔比為64.56%,其次是去實體店購物,佔57.87%,選擇淘寶購物的人群比選擇實體店的人群佔比略微低一點,為57.83%。

人們掏出手機、IPAD,一次次享受著指尖購物和1秒支付到賬的快感。將對別人的念想轉化為行動,這正符合在線購物本身的方便快捷以及單身群體形單影隻的特點。

“單身狗在情人節最後的倔強,就是買一件單身狗T恤。”97年的小舟剛剛畢業,目前是失戀+失業的“雙失”青年,這也不妨礙他參與這個節日。七夕節剛到,他就穿起了剛剛到手的單身狗T恤。

“當然還是想脫單啊,可是單身也不錯。”

七夕版寵物經濟

從馴化到反馴化

這兩年,七夕的參與者除了男人和女人還有不少貓狗主子。養牛的董永(牛郎)要是知道世界會這樣,不知道三觀會不會被毀。

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貓和狗都是被人馴化的,很久之前狗主要用來打獵、看家和食用,當時的農人也沒想聰明到發明老鼠藥,只能用貓來抓老鼠。

現在人們對著貓貓狗狗自稱奴才,寵物完成了對人類的“反馴化”。

80、90後,隨著異地求學工作,單身現象普遍,“空巢80、90後”也更容易把這些寵物當作情感寄託。擼貓擼狗成為一種減壓手段。

在根據招商證券發佈的《中國寵物經濟投資邏輯》報告,2015年中國家庭寵物平均每隻的年消費為3762元,平均到每個月的花費約為300元。

而《2016中國寵物行業產業及消費者行為調查報告》則顯示,80後、90後養寵人士的月均寵物消費已經接近500元。

隨手記發佈的《2017年輕人消費趨勢數據報告》裡還有一組有趣的數據,在它的調查對象裡,年度寵物支出最高值達11.5萬元,人們自己理髮平均每次的花銷是47元,為寵物剪毛的平均花銷則是69元。

繼“男朋友和狗你選哪個”的靈魂拷問之後,七夕節的寵物情人黨再次祭出大招:天貓國際數據顯示,今年寵物用品消費同比增長300%以上,天貓上活躍著2000萬人,主子奴們不遺餘力地用各種進口口糧、漱口水、腳掌墊、貓狗安全座椅等伺候貓狗。

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七夕期間,天貓國際寵物美容清潔用品、寵物零食環比增幅雙雙突破500%大關,貓主糧和犬主糧也很猛,增幅也都達到200%以上。

90後的芝麻(化名)經歷了一場失戀,心情很down。

7月6日加入擼貓大軍,入手一隻美短貓,取名“小米”。

深夜回家,還沒來得及給自己熱一口飯,先看看貓糧夠不夠吃;出差幾天,最擔心的莫過於家裡貓過得好不好成了芝麻生活的縮影,也是國內寵物經濟火熱的印證。

儘管傳統寵物行業發展還屬初級,但寵物電商卻異軍突起。寵物電商已成為我國寵物商品消費最主要的渠道,根據《2017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的統計,在當前我國寵物商品的購買渠道中,線上渠道佔據了73.6%的份額。

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在養貓的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芝麻已在天貓買過近20種貓糧貓砂,還有各色貓零食、寵物玩具、專用指甲鉗、除臭香波等。凡是與寵物相關的產品,她都不吝重金。

七夕是“小米”陪她度過的第一個情人節,儘管家裡囤的貓糧足夠吃上好幾個月,芝麻還是花了近500元在天貓國際給它買了貓罐頭啫喱。對芝麻來說,七夕要有儀式感。

“寵物乖的時候非常天使,放好零食鏟好屎就行,男人行嗎?不知道要生多少氣。”

天貓上的寵物用品商家們沒有在營銷上多下很多功夫,卻在七夕收穫頗豐。

七夕經濟“殘酷”物語

10年之前,七夕還意味著,情侶在小山坡看牛郎織女一期一會。然而10年後的今天,過不過節真的不重要,找個理由買買買才是。為了在這個節日能收穫更多,單純的節日促銷已經不是“高級玩法”。

每逢七夕,商家們都會絞盡腦汁搞一套“七夕浪漫經濟”的營銷方案,各類促銷優惠不斷。短短几天,鮮花、巧克力和安全套銷售量都會迅猛上升。

不過,今年七夕似乎有點兒不一樣。浪漫元素悄悄淡化,針對各種消費人群的不同營銷策略粉墨登場,這讓不少精於“精準營銷”的商家們賺得盆滿缽滿。情侶的七夕羊毛越來越難薅,“情人節”經濟得換個姿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