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識趣(29):真仿識玉一點通(4)型紋一瞟識仿翁

掌握古玉型紋特徵的歷史文化要素

古玉是一個精細賞玩的過程,要的是一份平心、靜氣、微辨、細賞的心路歷程,如此,即使一丸普通的石頭也會辨讀出其曾經的自然質態變化和附加的歷史人文信息,其樂無窮,樂在一個“賞”,玉我兩得:玉得到被識,我得到玩賞,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骨子裡的“玩玉人”,必然與玉有緣、與玉結緣。

古玉鑑賞,料工型紋沁(沁色)漿(包漿)幾要素一一觀摩、面面俱到,不難在真、仿之間找到一個突破口。其中料沁漿是自然質態變化範圍、工型紋是歷史人文信息體現,前者側重玉之內、而後者著眼玉之外,兩者不可或缺。

辨識要的是一個靜心賞玩的過程,真、仿要證據確鑿,不可模稜兩可似是而非,不著邊際。

玉友藏品(圖1)求辨:

古玉識趣(29):真仿識玉一點通(4)型紋一瞟識仿翁

圖1-1

古玉識趣(29):真仿識玉一點通(4)型紋一瞟識仿翁

圖1-2

從何處識起?

最先到眼前的是翁仲的造型,那就先從型上看了。

不要急於知道真、仿,先靜心瞭解此類玉玩的歷史文化內涵,步步探索,真相自然而然會到來,這叫磨刀不誤砍柴工,看一件識一件,看懂幾件就識一類,就往入門方向慢慢靠近了。

玉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約在秦漢時代就被漢人引入關內,當作宮殿的裝飾物。初為銅製,號曰“金人”、“銅人”、“金狄”、“長狄”、“遐狄”,但後來卻專指陵墓前面及神道兩側的文武官員石像,成為中國兩千年來上層社會墓葬及祭祀活動重要的代表物件。玉翁仲乃是驅邪祛魔的‍佩飾‍。

玉翁仲與玉剛卯及司南佩是漢代流行的辟邪三寶。

漢代玉翁仲常雕刻為一老者持立狀,長鬚大袍,頭戴平冠有孔穿繩便於佩帶。

作為辟邪物,玉翁仲的製作特點是——抽象:以幾何圖形的簡明線條組成,臉部及鬍鬚為一個等腰三角形,長圓筒形軀體,配合曲線特徵的弧形雙臂,具象中半帶抽象。

在製作工法上,早期(西漢)的玉翁仲採用“漢八刀”的雕琢方法:頭上一橫,顯示戴帽;面部只琢眼和口,僅用三至五刀短陰線雕成眼鼻,呈倒“品”字形,有的就是素面臉,連眼、口都不刻劃;胸肩2刀,顯示三角形的大鬍子雙肩;腹下二刀,顯示古人寬衣大袖(圖2)。

古玉識趣(29):真仿識玉一點通(4)型紋一瞟識仿翁

圖2

漢代玉翁仲的頸部和腰下都用撤刀法,使頸部和腰下部出現平塌,呈三角形斜平面,這樣使頭部更為明顯,腰部有輪廓感,服裝下襬呈雞籠狀。這是漢代翁仲的風格特徵,概括為“刀法簡練,粗獷有力,剛勁挺拔,簡單俐落。”

後期(東漢)的玉翁仲有向具象化靠近的趨勢(圖3),但依然不失簡練的風格特徵。

古玉識趣(29):真仿識玉一點通(4)型紋一瞟識仿翁

圖3:從左至右:南京博物院館藏、《中國玉器全集》圖片、臺北故宮館藏

玉翁仲是用來佩戴的,所以穿孔多為"人"字形,從頭頂直到腹部,再分兩路由腰部兩側出來,呈"人"字狀的繩子也是從頭部而下至腰的兩側系一結,這樣翁仲人懸掛時就可以立著。

回頭看藏友的這件藏品:把寫意的翁仲做成了“寫生”,把本應呈雞籠狀的下襬做成了邊飾出脊鏤空,把素面做成了似是而非的如意雲紋(圖4)等等,工法粗劣,是一件臆仿的玉翁仲了。

古玉識趣(29):真仿識玉一點通(4)型紋一瞟識仿翁

圖4-1

古玉識趣(29):真仿識玉一點通(4)型紋一瞟識仿翁

圖4-2

古玉識趣(29):真仿識玉一點通(4)型紋一瞟識仿翁

圖4-3

漢以後,玉翁仲一直有仿古之風,到清代更盛,一般仿前漢風格更多一些(圖5);到民國時期仿古玉翁仲也時有所見。

古玉識趣(29):真仿識玉一點通(4)型紋一瞟識仿翁

圖5

早期的仿古玉翁有些在開孔上出現破綻——有些穿孔從上至下呈直孔狀的通天孔,有些為從頭頂至腰部兩側的倒"丁"字孔;也有些在體形上出現破綻——把整個身體做成直筒狀等等,不一而足。

本件仿古在型紋上顯得有些“無厘頭”,加之整體未見入埋的沁色特徵和傳世的包漿特徵,應該不在老仿範疇,是一件實實在在的現代仿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