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识趣(29):真仿识玉一点通(4)型纹一瞟识仿翁

掌握古玉型纹特征的历史文化要素

古玉是一个精细赏玩的过程,要的是一份平心、静气、微辨、细赏的心路历程,如此,即使一丸普通的石头也会辨读出其曾经的自然质态变化和附加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乐无穷,乐在一个“赏”,玉我两得:玉得到被识,我得到玩赏,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骨子里的“玩玉人”,必然与玉有缘、与玉结缘。

古玉鉴赏,料工型纹沁(沁色)浆(包浆)几要素一一观摩、面面俱到,不难在真、仿之间找到一个突破口。其中料沁浆是自然质态变化范围、工型纹是历史人文信息体现,前者侧重玉之内、而后者着眼玉之外,两者不可或缺。

辨识要的是一个静心赏玩的过程,真、仿要证据确凿,不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不着边际。

玉友藏品(图1)求辨:

古玉识趣(29):真仿识玉一点通(4)型纹一瞟识仿翁

图1-1

古玉识趣(29):真仿识玉一点通(4)型纹一瞟识仿翁

图1-2

从何处识起?

最先到眼前的是翁仲的造型,那就先从型上看了。

不要急于知道真、仿,先静心了解此类玉玩的历史文化内涵,步步探索,真相自然而然会到来,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看一件识一件,看懂几件就识一类,就往入门方向慢慢靠近了。

玉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约在秦汉时代就被汉人引入关内,当作宫殿的装饰物。初为铜制,号曰“金人”、“铜人”、“金狄”、“长狄”、“遐狄”,但后来却专指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成为中国两千年来上层社会墓葬及祭祀活动重要的代表物件。玉翁仲乃是驱邪祛魔的‍佩饰‍。

玉翁仲与玉刚卯及司南佩是汉代流行的辟邪三宝。

汉代玉翁仲常雕刻为一老者持立状,长须大袍,头戴平冠有孔穿绳便于佩带。

作为辟邪物,玉翁仲的制作特点是——抽象:以几何图形的简明线条组成,脸部及胡须为一个等腰三角形,长圆筒形躯体,配合曲线特征的弧形双臂,具象中半带抽象。

在制作工法上,早期(西汉)的玉翁仲采用“汉八刀”的雕琢方法:头上一横,显示戴帽;面部只琢眼和口,仅用三至五刀短阴线雕成眼鼻,呈倒“品”字形,有的就是素面脸,连眼、口都不刻划;胸肩2刀,显示三角形的大胡子双肩;腹下二刀,显示古人宽衣大袖(图2)。

古玉识趣(29):真仿识玉一点通(4)型纹一瞟识仿翁

图2

汉代玉翁仲的颈部和腰下都用撤刀法,使颈部和腰下部出现平塌,呈三角形斜平面,这样使头部更为明显,腰部有轮廓感,服装下摆呈鸡笼状。这是汉代翁仲的风格特征,概括为“刀法简练,粗犷有力,刚劲挺拔,简单俐落。”

后期(东汉)的玉翁仲有向具象化靠近的趋势(图3),但依然不失简练的风格特征。

古玉识趣(29):真仿识玉一点通(4)型纹一瞟识仿翁

图3:从左至右:南京博物院馆藏、《中国玉器全集》图片、台北故宫馆藏

玉翁仲是用来佩戴的,所以穿孔多为"人"字形,从头顶直到腹部,再分两路由腰部两侧出来,呈"人"字状的绳子也是从头部而下至腰的两侧系一结,这样翁仲人悬挂时就可以立着。

回头看藏友的这件藏品:把写意的翁仲做成了“写生”,把本应呈鸡笼状的下摆做成了边饰出脊镂空,把素面做成了似是而非的如意云纹(图4)等等,工法粗劣,是一件臆仿的玉翁仲了。

古玉识趣(29):真仿识玉一点通(4)型纹一瞟识仿翁

图4-1

古玉识趣(29):真仿识玉一点通(4)型纹一瞟识仿翁

图4-2

古玉识趣(29):真仿识玉一点通(4)型纹一瞟识仿翁

图4-3

汉以后,玉翁仲一直有仿古之风,到清代更盛,一般仿前汉风格更多一些(图5);到民国时期仿古玉翁仲也时有所见。

古玉识趣(29):真仿识玉一点通(4)型纹一瞟识仿翁

图5

早期的仿古玉翁有些在开孔上出现破绽——有些穿孔从上至下呈直孔状的通天孔,有些为从头顶至腰部两侧的倒"丁"字孔;也有些在体形上出现破绽——把整个身体做成直筒状等等,不一而足。

本件仿古在型纹上显得有些“无厘头”,加之整体未见入埋的沁色特征和传世的包浆特征,应该不在老仿范畴,是一件实实在在的现代仿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