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營銷二十年:萬億個險君臨天下,銀保僅剩三成江山

壽險營銷二十年:萬億個險君臨天下,銀保僅剩三成江山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從坐商到行商,從團險到個險、再到銀保,壽險是一部營銷史,王者乃渠道。每一次渠道的演進都將帶來市場格局的重劃。

如1992年友邦保險引入的保險代理人營銷體制,誰能想到改變中國保險史,不僅令壽險超越財險,更締造了龐大的千萬人的保險營銷軍團,奠定國壽、平安、太保等世界500強級險企底蘊。

誰又可以預料,北美大市場幾無聲音的銀保渠道可在中國大放異彩,撐起半邊天,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銀保放大了中國保險業。

這一次走過虛華與狂躁,銀保“主角”光環暗淡,銀保個險之壽險雙簧演變為獨角戲。

觀中國壽險發展史,幾乎全部為雙主角時代——團險個險、個險銀保、銀保個險,這一次將是哪一個渠道與個險搭戲?完成歷史使命的銀保是否還可捲土重來?

下一個十年,誰又將在中國壽險史上畫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01

跨躍十年,個險再奪渠道“一哥”

69,新中國保險之年齡;26,中國個險之時長。

隨著友邦踏入中國保險市場,老人保結束一統江湖之領地,新華、泰康等市場化險企加入、保監會順時而生……90年代中後期,真正的中國內陸保險發展啟幕,個險也在中國正式亮相。

從初出茅廬到獨領風騷,到“雙雄爭霸”再到“奪回主角”,20年時光,營銷員渠道之中國曆程上下起伏。但無論怎樣變換,個險依舊是抹不去的主角。

近日,《今日保》獲得一份行業交流數據顯示:

2018年上半年,個險代理渠道保費達9757.33億元,同比增長20.1%,在人身險保費中佔比達59.70%;

銀郵代理渠道保費為5004.18億元,同比下降40.02%,在人身險保費中佔比30.62%。

個險以絕對優勢,站上渠道“一哥”的位置。

回想個險最後一次站上渠道之巔,乃十年前。

2007年,人身險規模保費中,個險佔比52%,銀保佔34%,團險與直銷佔12%;

2008年,個險佔比降為42%,銀保佔比升至49%,團險與直銷佔比8%,個險失掉渠道第一。

此後數年,個險雖與銀保並駕齊驅,依舊不敵銀保“短平快”的發展速度。

憶往昔,銀保渠道大殺四方之利器——高收益產品。尤其是2015年後的歲月,對比同期銀行理財產品,中短存續期保險產品無論是在收益還是流動性方面均頗具優勢。

2017年,銀保的“揮斥方遒”戛然而止。

從監管倡導的“保險姓保,迴歸保障”到“134號”文的發佈,再到一系列產品監管文件的下發,迴歸長期保障型產品的趨勢讓保險行業的渠道焦點再度魂歸大個險。

曾經風光無限的銀保去勢頗絕,頹勢亦明顯。

02

個險:永不退色的“主角”光環

自1992年友邦引入保險代理人紮根滬上,個險26年造就800萬營銷員軍團或已攀上巔峰,也一舉奠定了中國壽險行業的發展根基。

1995年,個人代理製成為國內壽險營銷的主渠道。壽險業由1992年之前在總保費收入中佔比不到20%,迅速發展到2003年的80%左右。

1996年-2004年間,中國壽險保費收入更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長。其中,代理人渠道的貢獻居功至偉。

在此過程中,中國的保險營銷渠道經歷了從“團險個險雙渠道發展”到“個險單渠道領先”的歷史階段。

1997-2002年,個險渠道保費在人身險保費中的佔比為43%、51%、77%、80%、81%、79%;

團險與直銷渠道保費佔比為57%、49%、23%、20%、19%、21%。

輝煌過後,問題顯現,業內外逐漸對這支隊伍提出質疑。究其原因,在發展營銷員隊伍的過程中,保險公司常以營銷員的人海戰術拉動業務,管理粗放、大進大出、與險企關係不順等問題日益突出。

尤其是營銷員的准入門檻不斷降低,退休員工、下崗工人、甚至連認字不多的待業人員都湧入保險營銷隊伍,導致其整體素質偏低,嚴重損害了保險業的形象,降低了消費者對保險的認同度和有效需求。

國內保險業引入營銷員銷售體制十年之後,爆發了那場著名的危機——本世紀初的“投連風波”徹底震痛了略顯稚嫩的中國保險業,將營銷員制度衍生出的種種弊端集中放大,令社會大眾遷怒於整個保險業。如果不是相關部門及時強力介入,後果難以預想。

對於個險渠道,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還是出現了。2003年-2006年,個險營銷員增幅速度大幅下滑,2005年的營銷員人力增幅甚至出現了負增長2%。此前,營銷員人力增幅均超過20%,可見其中差異。

03

應運而生的銀保渠道

面對困境中的營銷員渠道,1996批次的泰康人壽和新華人壽,分別與銀行簽訂保險分銷協議,藉助銀行渠道強大的銷售能力,實現原始積累、快速做大。

2004年,銀保渠道保費佔比達24%,一舉超過團險渠道,成為中國壽險第二大銷售渠道。隨後多家保險公司紛紛跟進,歷經2001年、2005年擴容潮,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進入“蜜月期”,“個險+銀保”式的雙渠道發展也在慢慢形成。

期間,歷經銀保政策幾度變化,銀保渠道一度受限,但出於巨頭公司的營銷員渠道先發優勢和粗放打法壁壘,銀保還是在2008年超越個險成為第一大渠道。

這一點在2011、2012中國壽險業的至暗年代,更為明顯,直至2017年的銀保新政之前,銀保渠道發展始終強壓個險。

這一階段的個險營銷隊伍,與銀保的上漲之勢相反,呈下降趨勢。

2011-2014年,中國的營銷員隊伍人力分別為335萬人、277.68萬人、289.96萬人、325.29萬人。

四年,營銷隊伍幾乎無增長。

縱然2015年取消保險營銷員資格考試,保險營銷員數量激增帶來保費強勁上漲。此時恰逢壽險費改“三步走”收官,以中短存續期產品為主打的資產驅動負債型險企君臨天下,洗牌壽險市場格局。大發展中的個險依舊沒有超越銀保渠道,佔比甚至下降到38%。

那幾年的歲月似乎過度透支了銀保渠道的未來,銀行、保險公司雙方盆滿缽溢中引來雷霆政策,渠道降溫、產品降溫,銀保腰斬。

2018年上半年,個險再以近萬億保費、六成市場佔比成為市場第一大渠道,反觀銀保佔比僅餘三成。若拋開部分還在繼續的“放水”類產品,銀保渠道保費佔比將更低。

04

走過銀保風華,下一個雙渠道的主角是誰?

個險迴歸的路上,另一主角會否是完善歸來的銀保渠道?

今年以來的系列政策證明,加速轉型時代的到來,銀保窗口期已經關閉。

銀保渠道難以銷售長期保險產品的特點,銀行網點用戶老齡化的趨勢中,還有多少年輕人流連銀行網點,新技術的迭代支付手段的變革……

看北美市場銀保份額5%的數據,聯想國內銀保之路,伴隨快速變化的社會變遷、行業進化,銀保的歷史使命是否已經告一段落?

事實上,銀保之外尚未有渠道可以承接銀保滑落之後的保費體量。

縱然互聯網保險實現了6年近17倍的增長速度,從110.7億元增長至1835.29億元,甚至有機構預測2021年中國互聯網保險市場規模將超越萬億元。

互聯網之下,網銷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有力的保險發展渠道尚不得而知,值得關注的是苗頭已現。

作為一個年輕的保險市場,事物更替之間,自有規律。專業互聯網險企順勢而生,互聯網巨頭接連湧入之時,一場保險渠道的破局或許在醞釀之中。

銀保時代已過,中國保險似乎正在一條以個險為主的“單渠道”路上發展。世事輪迴,中國保險會否迎來下一個“雙渠道”時代?

平臺型經濟的崛起、流量巨頭的“殺入”,從 阿里、騰訊、百度、京東到小米、蘇寧、攜程、新浪、唯品會……以流量為基礎的互聯網公司不斷加入,成為保險市場一級大勢力。所持者,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消費觀、消費行為之改變。

渠道為王亦是他們證道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