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你們回去探完親再來受死!第二年四百死囚全歸,無一人逃亡

在大多數人眼裡,李世民他通曉政事,明辨是非,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在其一生中,他開創一代盛世,功績過人,光輝熠熠,而"唐皇縱囚"的做法更讓其名垂千古,至今為人歌頌。那麼,"唐皇縱囚"說的是一樁什麼事呢?

皇帝:你們回去探完親再來受死!第二年四百死囚全歸,無一人逃亡

李世民

當年,李世民曾親臨監獄,視察被關押的囚犯。眼見死囚一個個滿目愴然、心灰意冷的樣子,李世民突然動了惻隱之心,打了一個新主意。他派人將死囚統統暫時釋放,讓他們歸家與家人團聚,等來年秋收時分,回到刑場執行死刑。

李世民的懿旨一出,死囚個個瞠目結舌,不相信有這檔好事發生。不僅死囚難以置信,連朝中大臣也不贊成這項舉措。於大臣們看來,死囚之所以是死囚,必定罪大惡極,一旦獲得短暫自由,很可能一去不返,天下大亂。李世民不聽勸,執意執行此項計劃。

最令人吃驚的是,等到隔年秋收結束,將近四百個死囚們竟接連來到宮中,沒有逃竄,慷慨赴死。

皇帝:你們回去探完親再來受死!第二年四百死囚全歸,無一人逃亡

死囚

看到這番場面,眾人皆驚,也令李世民十分動容。李世民心說這些人良心未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於是,他大筆一揮,讓所有守信的死囚都恢復了自由身。

因為此事,後世歌頌李世民的寬容大度,也讓其名垂千古,飽受好評。可是,假若我們不看表面,深入分析,會發現李世民的做法有悖人情,只不過是藉此邀取名譽的一種手段。

皇帝:你們回去探完親再來受死!第二年四百死囚全歸,無一人逃亡

劇照

歐陽修曾根據這一事寫過一篇《縱囚論》,批評李世民做法的不妥。於歐陽修而言,信義可以在君子中施行,刑罰則是在小人中執行。囚犯被判入死刑,必定是極惡之人。唐太宗即位第六年,放走將近400個犯人,約定到期回來接受死刑,這是連君子都難以做到的事情,而小人卻輕而易舉就做到了,這實在太過離奇。

有人反駁:對於窮兇惡極的小人,對他們採取恩德感化的手段,或許就能讓小人變君子,若是感化愈加深入人心,小人轉變的速度就會愈快,難道就沒有這樣的事嗎?

對此,歐陽修給出了一個觀點:唐太宗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得到這種名聲。唐太宗從上面窺測下面囚犯的想法,料想他們會回來才放他們回家;下面的囚犯窺測上面皇帝的想法,料想他們一定會被赦免死罪才會回來,這是一種上下相互窺測對方內心想法才形成了這種名聲。不然的話,唐太宗主政六年,做不到天下無罪犯,卻能只憑一天的恩德感化,讓小人視死如歸,做出比君子還要君子的行為,這完全說不通。

皇帝:你們回去探完親再來受死!第二年四百死囚全歸,無一人逃亡

死囚

針對這一行為,到底該如何做呢?對放回家又回來的囚犯,殺死他而不赦免,再放出一批囚犯,這些囚犯看到第一批的下場,還敢回宮中受死,如此才可看出是被恩德感化所致。只是,假若歷代君主都依照李世民的做法,那麼殺人犯都不會被處死,違背國家常法,難道就是聖人之法嗎?

縱囚一事,本身就不近人情,這不過是上演了一場"上下交相賊"的鬧劇,偶爾的縱囚也是解決不了問題。說到底,治理國家,標新立異並非高明,合乎人情才為標準,想要博取名譽,最忌違背常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