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宗历史名人之窦晟

师宗历史名人之窦晟

【作者】窦善孝

窦晟(1724~1808 年),男,汉族,字方升,号曙斋,别号芸夫,又号柳庸,师宗县竹基淑基村人。乾隆癸酉科(1753 年)选拔贡生,乾隆戊子科(1768 年)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任建水县教谕管训导事,补赵州学政,擢升大理府教授,保举签制浙江宁波府象山县知县,特调山西洪洞县知县。敕授文林郎,晋赠中宪大夫、福建盐法道、屡赠浙江督粮道,浙江杭嘉湖海防兵备道。窦晟因治政有功,贤能廉洁,经道光皇帝恩准,入罗平州乡贤祠享受祭祀,事绩载入《国朝一统志曲靖府人物》。

师宗历史名人之窦晟

窦晟画像

持身谨严品行高洁

窦晟在父亲窦思仪的教诲下,勤学苦读,学业精进,闻名乡邻。12 岁考取生员(秀才),在罗平城买了一块砚台,他自刻“谨几慎独,毋自欺也;日新又新,戒牿亡也。”并让姐姐织个袋子装在里面,带在身边时时告诫自己。他在粮道衙门为地位高的人家教小孩读书,他不羡荣华,不贪享乐。在山西做官,每月节余的俸禄都寄给哥哥管理,维持家务开支所需。治家以“公正勤和”为准则,在家的庭柱上书写一楹联:“孝友居家,由此百行顺利;谦和处世,自然万事亨通。”其妻柏氏死后不再续娶,淡泊自如,立品持身。

他初任官职,把年迈的父母接来精心赡养,父母病逝,哀伤到迷糊错乱,消瘦衰弱。两次丧事,均遵守家族简易礼节,不做佛事和道事。哥哥死后,他主持料理丧葬,对哥哥的两个儿子视为己出,加以教育抚养。侄儿早逝,他又抚养侄孙直至成家立业。窦晟四代近百人不分家,一起和睦生活,实为不易,乡邻们敬慕并

纷纷效仿。

世代书香簪缨络绎

乾隆十八年(1753 年),窦晟经州、府、省学遴选为贡生。从家乡淑基到省城五华书院读书,与钱沣(字南园)结识,他年长钱沣十六岁,但二人惺惺相惜,友情笃深,是为莫逆之交。

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两人同时考中举人,窦晟中第一名,钱沣中第四十三名。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人赴京赶考,钱沣考中进士,窦晟未能及第落榜,回云南担任建水县儒学教谕兼管训导事。钱沣担任京官之后,二人一直保持书信往来,互相勉励。

师宗历史名人之窦晟

窦晟手稿

自窦晟之后,淑基可谓世代科甲,簪缨络绎,乡邻赠联:“父子为边将,祖孙领解元”(注:上联指一世至十一世,武功世袭。下联指十四世窦晟,十六世窦垿,祖孙领解元。)的美誉。据此后,淑基村出进士1 人,解元2 人,举人9 人,拔贡生12 人,岁贡生5人,廪贡生9 人,增贡生、廪膳生、增广生、文附生(庠生)共百多人。军政界:京官3 人、道台1 人、知州知府教谕学正5 人,少校以上军官10 人、中将1 人。

励精图治重视教育

窦晟在家时,他发动亲友在龙川(今龙甸)兴建书院,花完了家中积蓄,他就变卖妻子的发簪和手镯。窦晟任建水县教谕(教谕为学官,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时看到建水文庙年久失修,有庙无学,便捐银修复文庙,倡建崇文书院,主持了祭孔仪式,教诲生员重振文风,深受当地士绅百姓众口称赞。

窦晟任赵州(今大理祥云县)学政时,捐银设置了“乡试卷金”,鼓励贫寒学子通过读书成就功名。此时,与云南相邻的缅甸,不断骚扰清朝边境。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朝廷命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博恒担任经略,大学士阿桂担任主将,率军抗击入侵之敌。此间,窦晟结识了这两位朝廷重臣。阿桂被窦晟的

人品、学识所折服,平缅班师回京之后,面奏乾隆帝:窦晟“学政职上称职有为”,应加以提保。于是朝廷降旨擢升窦晟为大理府教授。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在阿桂等大臣的保举下,窦晟出任浙江宁波府象山县知县。窦晟履新之后,奖励农桑,引导渔民利用海滩晒制海盐,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窦晟奉调山西洪洞知县。他清正廉洁,秉公办事,课农劝耕,捐银三百两于学宫,修整乐器,配置钟鼓等,从山东孔府聘请专门乐师排演祭孔典礼,亲自到明伦堂主持了祭孔大典。后来他又捐出三年俸禄,兴修了社稷坛,对护城河和排水沟进行了疏浚清淤。他在大门牌坊上题写:“戴星”“鸣琴”,在暖阁柱上题写:“莫负他人称父母,方能自己荫儿孙。”以此勉励自己要勤政为民。洪洞县的百姓为他建德政牌坊,他竭力劝阻,把材料捐给了正在修葺的书院。告老回乡时,官绅、乡民争相为他设宴饯行,几里路上延绵不断,回到家乡后,洪洞县的人们还时常信函问候,表达怀念之情。

严肃正直痛恨邪恶

在父亲的教导下,窦晟家里一切讲权术谋略、星占、卜卦、命相等不合正统的书统统都烧了,他从小就树立了唯物、刚正的思想。窦晟在会城某官宦家当家庭教师,一个人独住在园子的小楼上,他的学生说,晚上有鬼物来小楼吓唬人,他根本不介意。一天晚上他正躺在床上,觉得有什么东西窸窸窣窣地走进来,他起身

顿脚呵斥,有东西碰着鞋子,发出狗吠的声音。第二天早上他寻找这东西的窠,果然是邻居的狗从涵洞里爬进来,主人家的疑虑这才消除。在洪洞任县令时,他审理一件疑案,主凶被抓捕后,百般抵赖,始终不肯认罪,他利用罪犯的迷信心理,通过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犯人终就如实招供,疑案得到解决。他信仰儒家学说,对巫师、道士、释家的言论一概排斥,在家乡或在外做官,都仿效韩愈《祭鳄鱼文》和西门豹把巫师抛到江中去的做法。在洪洞任知县时,他还写过一首小诗《硕鼠》:“硕鼠硕鼠,来予语汝;衣垢莫院,予旅之苦;嚼而碎之,宁果尔腹?尔不能饱,予不可服;尔云寄食,尔亦客兹;高楼寂寞,宁不我知!器之忌矣,谁或投之!效之适矣,谁或怨之?”以表达他对贪官的憎恶,对劳苦百姓的深切同情。他在学署时,与一个张铁匠为邻,那个张铁匠辛勤劳动,每日五更便炉锤振响,数年如一日。他咏诗赞道:“何处炉锤手,争如张匠人。铮铮传锻响,夜夜趁鸡晨。是铁皆成器,非耕不食贫。我来六七载,长爱作芳邻。”窦晟面对张铁匠这个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从铁匠锻铁得到了启发,希望“是铁皆成器”,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体恤及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成就后学诱掖不倦

窦晟通读经史典籍,专心研究“宋代五子”的学说,他的文章含意深厚淳朴,每逢五华书院月考和接受学使的考试,他常居第一名,所著《观凤试拟董仲舒天人三策》一文,学使称其为滇中独一无二。他对后学,不断的引导和扶持教育,要求他们在文章和六艺方面都要有见长(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任教职、知县期间,礼贤下士,时常教导随从和部下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勤于学业、培养品性。他曾代替太守评阅童生试卷,取舍不循私情,他选中的人才后来都能成就学业,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

窦晟端正自身,教育家人继承先辈酷爱读书的志向。对经学、理学和《家礼》《四礼》《四礼翼》《吕子呻吟语》等书尤爱阅读,常说:“人生只是道德品行、文章学术这两件事。”家族中许多子侄都是他亲自教育。告老回乡二十余年仍笔耕不辍,时常用古训为勉。他学识渊博,一生著述颇丰。十七岁便著有《攘斥佛老浅说》《田家四时志》,他撰写的《缠足论》《地理说》《守节论》等文章,对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进行了驳斥,反映了窦晟的进步思想。中年著有《芸余草》,云南省图书馆存有手抄本《自芸斋诗草》一卷。他晚年著有《庸草》等著作,现存省图书馆。

师宗历史名人之窦晟

窦晟著文集《自芸斋诗草》

窦晟根据父亲的教诲,撰写了一副对联:“守祖宗义方教泽;愿子孙世代书香。”凡淑基窦氏族人都把这副对联作为神联,恭恭敬敬悬挂于供桌两侧,以此教育后人勿忘先祖,勤勉读书。此后,窦氏后人无论贫富,不分男女,皆形成识字读书的良好风尚。

1.《师宗史志资料》师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1991 年印刷

2.《罗平县志、罗平州志汇编》中共罗平县委史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纂德宏民族出版社

3.《罗平人物》钱彦林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4.《窦氏族谱》承恩堂藏版咸丰癸丑年刊2000 年续修版2012 年翻印

5.《师宗县志》师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年7月第一版

供稿:窦善孝

(本图文由《师宗历史名人》编委授权发布。)

师宗历史名人之窦晟

师宗历史名人之窦晟


滇云艺苑

▶ 文艺,点亮一盏心灯 ◀

(微信号:dianyunyiyu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