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內訌之王,甲午戰爭失敗的元兇,卻曾被教科書稱爲民族英雄

太平天國被鎮壓後,幫助清朝剿滅太平軍的戈登曾給了李鴻章一個“二十條箴言”,其中一條尤其發人深省。他說:“中國有不能戰而好戰者,皆當斬首。”這句話雖然不中聽,但是卻十分有道理,對比工業化的列強,以農耕文明為主的清朝,無疑於大人和小孩,是斷然難以取勝。如果主動開戰,無異於以卵擊石。

晚清內訌之王,甲午戰爭失敗的元兇,卻曾被教科書稱為民族英雄

對於戈登的言論,李鴻章深以為然。在他眼中,培育中國的內功比什麼都重要,所以他著重於發展工業,在對外戰爭方面,經常處在消極避戰的態度之中。

然而,像李鴻章這樣清醒的人物,在清朝並不多見。而更多的,是那種“不能戰而好為主戰者”,也就是所謂的鷹派。他們不通洋務,更不懂國際大事,對於清朝的情況,與列強力量的對比,可謂一竅不通。然而就是這種人,卻特別喜歡言戰,將中國推入完全沒有必要的戰爭,最終將清朝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而光緒帝的老師,所謂的“主戰派”——翁同龢,就是這種人的集大成者。

晚清內訌之王,甲午戰爭失敗的元兇,卻曾被教科書稱為民族英雄

翁同龢是傳統儒家官吏,是清廷少有的清廉分子。由於精於儒學,翁同龢被任命為光緒帝的老師。光緒對於這位老師十分依賴,將他視為自己的父親,所以當自己“親政”後,每件事都要詢問翁同龢。所以,翁同龢作為軍機大臣,直接參與了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兩場大戰。而在這兩場戰爭中,翁同龢都極力主戰。

自宋以來,主戰成為一種政治正確,似乎只要主戰就成為愛國,妥協就成為賣國。由此,主張戰爭的翁同龢順理成章地得到了愛國之名,而極力避戰的李鴻章成為賣國之人。

晚清內訌之王,甲午戰爭失敗的元兇,卻曾被教科書稱為民族英雄

甲午戰爭之前,翁同龢主管戶部,負責給李鴻章的軍隊提供軍費。然而,翁同龢與李鴻章卻是政敵,於是在經費方面屢次刁難李鴻章。兩人的樑子是怎麼結下的呢?原來在圍剿太平天國時,翁同龢的兄弟翁同書被太平軍打得大敗,李鴻章負責了對他的懲處。李鴻章絲毫不給面子,直接將翁同書處以流刑,遠徙新疆。而翁同龢的父親也因此憂慮而死。

父死兄徙,這樣的大仇如何能不報?於是,翁同龢給李鴻章到處使絆子。自1888年之後,北洋水師的裝備就已經原地踏步,別說一艘船,就連一門炮也沒有添置。而在其中,翁同龢可謂“居功至偉”。

以買炮彈為例,北洋水師的德國工程師曾建議李鴻章,立即購買最新的開花炮彈,以供戰鬥艦的大炮使用。李鴻章簽發了命令,立即購買,結果直到甲午戰爭爆發都沒執行。原因是翁同龢不給錢,翁說:“你們北洋水師不是亞洲第一嗎?買炮彈純屬浪費錢!”

晚清內訌之王,甲午戰爭失敗的元兇,卻曾被教科書稱為民族英雄

翁同龢在軍費上“如此節約”,但在甲午戰爭爆發後,卻極力主戰,請問翁同龢又意欲何為呢?原來,他完全是想看李鴻章的笑話。他曾對自己弟子王伯恭說:“李鴻章搞海陸軍幾十年,難道連一仗都打不了?我正想讓他在戰場上試試,看他到底是騾子是馬,看到到底怎麼樣,將來就會有整頓他的餘地!”

原來,翁同龢主戰就是為了給整頓李鴻章找把柄,簡直誤國至極。

果然,完全沒有進行戰備的清朝倉促捲入戰爭,陸戰中,清軍一潰千里,從平壤逃到了遼東;海戰中,雖然北洋水軍奮勇作戰,但是因為艦船已經落後,而且炮彈數量不足,最終慘敗於日軍。

在甲午戰爭中,翁同龢在軍機處負責軍務,紙上談兵的他,幾乎沒有提出一項有價值的建議,只知不斷地彈劾李鴻章,說他貽誤戰機。甲午戰爭的失敗,很大程度要歸咎於翁同龢。但是在往後的教科書中,翁同龢卻作為主戰派被廣為讚頌,而辦了很多實事的李鴻章卻成了大漢奸、賣國賊。

晚清內訌之王,甲午戰爭失敗的元兇,卻曾被教科書稱為民族英雄

對於翁同龢這個不靠譜的師傅,光緒帝也十分無奈,對他的信任一天天的減少。在維新變法中,一貫守舊的翁同龢卻搖身一變,成了所謂的改革派。但是他對改革一竅不通,其所倡言的變法不過是他爭奪權力的說辭。前日,翁同龢還向光緒說康有為是個大人才,第二天,翁同龢卻說康有為居心叵測。對於師傅的出爾反爾,光緒感到十分失望,於是他親自罷免了翁同龢,並且永不敘用。

而在曾經的歷史教科書上,翁同龢是被慈禧趕走的。但從最近的檔案解密來看,翁同龢確實是被光緒親自趕走的。

在清朝,翁同龢的名聲一直不好,除了和李鴻章不對付,他與其他同僚,如張之洞等人,同樣也關係惡劣。翁同龢倒臺後,幾乎無人為他聲援,真無愧於他內訌之王的綽號。

翁同龢誤國誤民,卻成為愛國英雄、維信干將,這真是歷史評價的弔詭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