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與與年近八荀的王洛賓是什麼關係?他們到底是怎樣的感情?

劉小賤689


王洛賓(1913.12.28-1996.3.14),漢族,出生於北京,我國民族音樂家。被稱為"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

他一生收集民歌,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民謠歌曲。

比如《在那遙遠的地方》、《達坂城的姑娘》、《半個月亮爬上來》、《掀起你的蓋頭來》、《阿拉木汗》、《在銀色的月光下》。

《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旋律優美婉轉的歌兒打動了無數人,奠定王洛賓"西部歌王"的身份。

1、初定情緣

1988年,這首民謠《在那遙遠的地方》傳入臺灣,聽到這首歌三毛感動得流淚。

對於寫過《橄欖樹〉的三毛來說,《在那遙遠的地方》正是對自己心靈的慰藉,她認定作者一定是能夠跟自己心意相通的人。

1989年,作家夏婕在新疆訪問王洛賓後,發表了幾篇關於他的文章。

1990年三毛在《臺灣日報》上讀到一篇關於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的報道。

其中講述了一位老人曾在年少時邂逅了一位美麗的姑娘,併為其傾倒痴迷,短短三天就為她寫下了這首絕代名曲。

報道還講述了這位老人的生活習慣態度!並且還提到這位老先生還經歷過很長時間的牢獄之災。

看到這些文章的三毛,欣喜若狂。她急切的去尋找夏婕,並向她討要了王駱賓的聯繫方式。

此時的三毛是孤獨的,她的丈夫荷西已經去世十年,她覺得自己與王洛賓之間有神交,在感情上應該能夠溝通,並希望通過看望進行精神上的交流。

經過各種想象和艱難準備,4月16日,三毛第一次以旅遊者的身份見到了77歲的王洛賓。

在王洛賓家中,她為他演唱了自己的歌曲《橄欖樹》。三毛把自己的心交付給了對方,王洛賓請媒體人陪同帶三毛遊玩。

帶著欽佩,奔著幸福而去的三毛,是從自己的感情需要出發的,並沒有更多地想一個年近八旬的老人能否接納自己。

剛見面時,老人也是被激發得熱情高漲,可兩次入獄的經歷和老人本身具有的思考能力,使得他不得不面對現實:能否接納對方?

三天後三毛走了,回到臺灣後,她寫王洛賓的文章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她也不斷給王洛賓寫信,表達自己的情感意願。

畢竟有年齡的差距,王洛賓不僅回信婉拒了她,還故意延緩書信往來。可一往情深的三毛毫不顧忌地一味升級著自己的情素。

王洛賓通過權衡輕重和本來的戒備心理,漸漸變得拒絕接受感情。

除了年齡,還有世俗觀念、子女、最終的結局還會讓三毛經歷喪夫之痛,心目中對妻子地位的感情等因素都考慮到,畢竟老人不再是毛頭小夥可以為情感奔放而不顧一切。

2、再次相聚

越是老人有顧慮,三毛越想用自己的實踐行動證明自己的愛有多深。

五個月後,8月份就著到北京《滾滾紅塵》的劇本改編,三毛做了決定,徹底拋開世俗的眼光,事情一結束就奔向王洛賓家中。

王洛賓已為她準備了單人席夢思、書桌、被蓋。

她穿著他喜歡的衣服,為他洗衣、做飯、唱歌、遊玩,他時刻陪伴著她。如果沒有年齡的限制,他們真的很像一對熱戀中的情侶。

佔有慾太強,我想要的生活你得配合我。三毛單方面想成為王洛賓心中那個唯一,至少也是現在的唯一,她要求他摘下臥室裡他前妻的照片。

畢竟他還有兒子、還有對妻子的感情,王洛賓沒有同意,引起三毛誤會,認為我願意為你拋棄一切來找你,你卻不能為我捨棄這點小事?

王洛賓是個男人,雖也喜歡三毛,但被冤枉或強迫的事也會傷及自尊。隨著三毛私自摘下的照片又被掛上,表現出他們之間的感情存在著問題。

感性的三毛帶著朝聖的心情去見被自己賦予巨大熱情和想象空間的情歌王子,激情燃燒過後,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實。

不被對方毫無顧慮地接受,也有隔著的相處方式。

畢竟大陸和臺灣之間也還有著"距離",終於有了被拒在心外,進不了對方心裡的感受,只能知難而退,這使已經對生活沒有了樂趣的三毛大受打擊。

因為王洛賓年齡大坎坷多,三毛未獲得與自己所希望得到的匹配的愛情,認為沒法走進他的內心深處。

有不被接受的絕望令她痛不欲生。

所愛不得,從雲上落入塵間,再次失去情感的寄託,變得情緒低落,走不出自己的悲傷。

她之前已在服用治療抑鬱症的藥物,她想再投入愛中獲得救贖,誰知遇到了不被接納,也就失去了對留於人世的眷戀。

失去了精神支柱,生的希望再次崩塌,飽受事業、愛情與疾病三重困擾的三毛,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毫不留念地選擇了離開這個自己不再依戀的世界。

3、追悔莫及

王洛賓以高齡老人的睿智避免了一場悲劇,令他沒有想到的卻是發生了另一場悲劇,三毛回去後不久就選擇了自殺。

聽到她的死訊的情歌王子懊惱不已。對用情太深的女子,認真又有責任感的男人,在沒有完全投入之前,是不敢輕易接受的。

他覺得是自己做錯了,開始自暴自棄鬱鬱寡歡。

誰遇到這樣極端的事情都會後悔,都會認為如果自己接納了對方,肯定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就算是幫助對方渡過難關也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何況自己還辜負了對方的一片痴情,"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老人也被自責擊潰了心理防線,畢竟年歲不饒人,他借酒澆愁,最後憂鬱而終。

所謂愛情,兩情相悅即是天堂,若不對等即是地獄。

表面上看雙方很般配,他們都是充滿熱情的人,但畢竟是不同的煙火,有一方有顧慮,說明存在著不適合的問題,只能"發乎情,止乎禮義"。

有的時候,兩個人碰到一起時,明知有問題存在還一方還飛蛾撲火般投入,就需要有一方理智清醒,避免之後還是發生必然的問題。

但生活中的許多人卻是:明明知道兩情相悅不會有結果還奮不顧身,不管不顧地視而不見,或者是選擇忽視問題的存在。

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是認為愛情能戰勝一起的精神勝利法,最終結果是要敗給現實本已存在的問題。

違背自然常理的行事極少有皆大歡喜的結局,往往多以悲劇收場,只有用理智才能避免讓事情變得不可收拾。

真希望他們當初是以朋友相處,心靈相同,做靈魂伴侶,相互慰藉。

多希望三毛多在意一些親情友情,能多為家人朋友著想,能接受他們的寬慰,多一些對世間美好事物的留戀,也不致於失去荷西之後一個人尋找不到精神寄託。

只希望,他們倆在另一個世界相遇時,能達成和解,成為親人。


有書博物館


1991年1月6日,三毛自殺後的第二天,王洛賓在日記本上寫下一段話後,就扔掉筆失聲痛哭起來。

三毛的死,為何會讓這個78歲的老人如此失態?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三毛死後,向來注重養生的王洛賓突然開始日日將自己浸泡在烈酒裡,表面看,他是想靠酒精麻醉自己,實際上,他卻是想借助酒精慢慢自殺。他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早點見到三毛,告訴她他心裡的真實想法。

在那遙遠的地方

時光回到1988年,這年,民族音樂家王洛賓的一首民謠《在那遙遠的地方》傳入臺灣。這首旋律優美婉轉的歌兒在打動無數人,奠定王洛賓“西部歌王”身份的同時,也為他吸引了一位特殊女子,

沒錯,這個女子,正是文學家三毛。

此時的三毛是孤獨的,畢竟她的丈夫荷西已經去世十年了。她甚至感受到了寂寞,對,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太久,她漸漸已經不能再記起荷西的模樣,而只能靠那些所謂的“通靈術”來和荷西溝通。因為思念成魔,三毛的精神甚至都出現了一些問題,不得不靠“快樂藥(治療抑鬱症的藥物)”來緩解。

當這首《在那遙遠的地方》無意間飄過三毛耳邊時,三毛當即就熱淚盈眶,在這首歌裡,三毛聽到了感動,聽到了對愛情的渴望……這首歌,甚至喚醒了三毛即將沉睡的靈魂,荷西死後,憧憬熱望第一次在她的身體裡升起。

“這首歌是誰寫的”?三毛眸子裡閃著光。

實際上,在還不知道作者是誰時,三毛就已經下定決心,要去見《在那遙遠的地方》的作者。三毛感覺出來了,這首歌的作者,和她走著某種說不出來的神合,這神合,一般人不會懂,那是靈魂的契合,那是一種超越凡塵的強烈共振。

三毛決心做的事,就是再難她也會努力做到,不然,她怎麼對得起“三毛”這個名字呢?但見這首歌的作者,對於彼時的三毛來說,的確有些尷尬。到此時為止,三毛僅僅知道他叫王洛賓,其他的一概不知。但沒關係,人說,只要你釋放出持續且強烈的願望,老天總會幫你掃清一切障礙,把你想要的帶到你眼前。

1989年,作家夏婕在新疆訪問王洛賓後,發表了幾篇關於他的文章。看到這些文章的三毛,欣喜若狂。她急切的去尋找夏婕,並向她討要了王洛賓的聯繫方式。就這樣,她和他之間的連接線:搭上了!

之後的日子裡,三毛每天都在盤算著,自己如何才能見到這位夢中情人一般存在的人物,儘管此前她從來就沒見過他。這一切,在常人看來不切實際的近乎幻想般的存在的,在三毛眼裡,卻是另一副模樣。“我一定會馬上見到他,我們還會發生某種不可思議的關係”,三毛在心裡篤定。

因為,早在他的歌裡,她就與他契合了,而靈魂的契合,有時候,似乎從來不需要凡塵的介入,對,這就是三毛的想法。

青春舞曲

1990年4月,三毛通過各種努力,報名參加了大陸旅行團。在彼時,臺灣同胞來大陸雖然已經開放,但是困難重重,因此三毛的這次大陸之行就顯得格外珍貴。可是,她卻把這難得的大陸之行,完全獻給了王洛賓,畢竟王洛賓是她朝思暮想700日夜的人。

當飛機抵達烏魯木齊,三毛匆匆告別旅行團,去了一個地方:王洛賓家中。在這之前,她甚至沒和他打過招呼,也沒徵求過任何意見之類。凡塵的這一套,她和他都不會在乎,她想。4月16日,三毛第一次見到了王洛賓,在王洛賓家中,她為他演唱了自己的歌曲《橄欖樹》。


事情發展到此,都證明三毛並沒有看錯王洛賓。三毛欣喜地把王洛賓介紹給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而王洛賓則帶著她馬踏天山、橫掃荒漠,領略了天山南北的異域風情。

三毛的心中充滿了感動,這是荷西去世之後,三毛第一次如此敞開心扉。這次見面,她真的為他傾倒了,這裡邊包含了太多的情愫,甚至連三毛自己都說不清,她只是覺得自己與這位老人心是相連的。

兩天後,三毛依依不捨的離開了王洛賓,可她的心卻留在了大漠,留在了天山,留在了王洛賓那裡。回到臺灣之後,三毛立即提筆給王洛賓寫信,信中滿是三毛熾熱的情感。

永隔一江水

僅僅兩三天的相處,就把真心交付,這很三毛!但面對這樣一份感情,王洛賓卻猶豫了。一輩子寫了那麼多情歌的王洛賓,又怎能不知道三毛信中表達的意思?可王洛賓此時已年近八旬,我想如果他再年前二十歲,必然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接受這份愛戀。可他沒有這個機會了,時光老去,不會再來。



“君生我已老”這是一種怎樣的無奈啊,再美好的靈魂契合,也不可能完全不顧世俗吧。況且,三毛曾經歷過如此多的苦痛,倘和他一起,幾年後,不就又是新一輪的生死別離麼,這個善良美好的姑娘,不應該有這種結局,她在塵世,理應有更好的歸宿。王洛賓這樣想著,忍痛提筆為三毛寫了回信。

王洛賓不僅寫信婉拒了她,還故意延緩書信往來。可一往情深的三毛毫不顧忌,兩人都經歷了大風大浪的情感波折,三毛又豈能不知王洛賓的心中所想?

感情嘛,就要有一個人主動一些,三毛從來都不是畏手畏腳的人。

第一次見到王洛賓的五個月後,藉著為電影《滾滾紅塵》修改劇本的機會,三毛來到了北京。這一次來大陸,三毛帶來了自己的生活物品,她打算在大陸多待一些時間,原因嘛,自然是為了更加接近王洛賓。完成編輯工作之後,三毛匆匆趕往烏魯木齊。

這一次,三毛徹底拋開世俗的眼光,大搖大擺地住進了王洛賓家中。她穿著他喜歡的衣服,為他洗衣、做飯、唱歌、遊玩,他時刻陪伴著她。如果沒有年齡的限制,他們真的很像一對熱戀中的情侶啊。

即便如此,王洛賓依舊沒能放掉世俗的眼光,他心中的顧慮太多了,這些世俗的東西,擊碎了他的勇氣。


三毛看出了王洛賓的猶豫糾結,人世間再沒有比一番真情被生生拒絕更讓人痛心的了。半個月後,來時義無反顧、滿懷期盼的三毛也開始有了撤退的心思。王洛賓始終是和她不完全一樣的凡塵,他心裡有管顧……

愛,真愛,從來都是不管不顧的,這點三毛清楚,王洛賓也清楚。說到底,王洛賓對於三毛,終究離愛還差一點點。這一點點,就是三毛和王洛賓此時的距離,這也是塵世間所有並不真心相愛情侶之間的距離。這一點點,不能再由作為一個女人的三毛去夠了,她也夠不著。

三毛是通透的,對於感情,她從來深情卻不痴纏。於是,三毛拖著她的旅行箱,離開了烏魯木齊,離開了王洛賓。臨行前,她的心情如手中的皮箱一樣沉重。來時,因為揣著一顆熱心,她是何等輕巧,如今歸時,哎!可嘆,荷西走後唯一的一次心動,就這樣被無情撲滅。

1991年,在離開王洛賓之後不久,她在醫院用絲襪吊頸的方式,自殺身亡。

流浪與橄欖樹

三毛死了,不,她是去流浪了。正如她筆下的《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 流浪 。還有 ,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橄欖樹……

心,無處棲息,靈魂,無處安放。於是,只能流浪,註定流浪。

三毛去流浪後,王洛賓在家中為她設了一個小小的靈堂,那是三毛生活過的屋子,如今物是人不在,箇中滋味,只有王洛賓才能體會到吧。

你走了,人間就冷了!直到三毛死時,這個男人才恍悟,終究是自己錯了。“後悔吧!後悔安慰不了她的在天之靈!實際上後悔又是在責備自己。”王洛賓攥著深情懊悔苦痛,在日記裡寫下這一字一句。

但這些,三毛卻永遠也看不到、聽不到了。愛情,有時候就像戈多一樣,永遠都等不來。他們兩人的愛情,卻永隔一江水。



奇扒公式


三毛與王洛賓是互相愛慕、互相欣賞的關係。他們一生雖見過不多的幾次面,但有種會面就如故人,毫無芥蒂。


三毛在少女時代就是王洛賓的粉絲,那時候她就非常喜歡聽王洛賓的歌,尤其《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曾經打動過無數人的心。也激發了三毛那顆熱愛流浪的心,無限祈及未知的遠方。

1989年,作家夏婕在新疆訪問王洛賓後,發表了三篇《王洛賓老人的故事》,三毛看到之後,異常興奮,立即索要了王洛賓的聯繫方式。

隨即三毛在朋友處瞭解到關於王洛賓的生世和所有經歷的坎坷,妻子病逝,他孤苦的一人苦守在新疆,卻一直沒有放棄他所熱愛的音樂,依然在展轉各地,不辭辛勞的蒐集整理民間歌搖。每日坐看夕陽西下,彈一曲音樂給已逝的太太聽。

當三毛聽完關於王洛賓的故事後。尤為感動,對王洛賓產生的濃厚的興趣。她說:“這個老人太可愛了,她要立刻寫信安慰他,她恨不得飛到新疆去看望他。”

三毛與王洛賓的開始就是這麼一種神交,冥冥之中有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把這兩位相隔萬水千山的文化人拉到了一起。


三毛是個非常重情義的女子,在現實生活裡,她從沒遇到過一位象王洛賓一樣信守愛情,以愛為信仰的人,當她瞭解王洛賓後,大喜過望,如遇知音。

於是,她真的就給王洛賓寫信了。而且通過種種努力才參加了大陸的旅遊團。

1990年4月16日,到達烏魯木齊的三毛沒有隨團去參觀名勝風景,而直奔王洛賓的住處,王洛賓正獨自一人在家。看到這位長髮美女作家,王洛賓也是驚豔到了。

三毛說明來意之後,兩人如故友相見,長談互慕情致。甚是相見恨晚。

她為他唱了自己的代表作《橄欖樹》,異常動情。

他為她唱了《高高的白楊》愛斷情殤。

從些兩人的交往便真正的開始了。


三毛和王洛賓分別在臺灣和大陸媒體上發表了讚美對方的文章。並且開始了鴻雁傳書,千里寄情。短短的三個月間,三毛給王洛賓寫了15份信,可見,三毛真的是對王洛賓動了情念。

然而,王洛賓面對三毛的執熱和真誠卻有點招架不住。或許他從未見過象三毛這樣率真又坦誠的女子。王洛賓也不是心無波瀾。但他還是以國人克已復禮的方式拒絕了三毛。他從內心逾越不了那道現實的鴻溝。他給三毛回信寫道:“他就象蕭伯納的那把破舊的雨傘。”

三毛回信說:“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柺杖。”

但是,三毛還是再次來到王洛賓家,這一次本來是要長住的。他們二位本就是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怎麼可能不引起媒體的關注呢,在關於採訪事情上,兩人之間出現了一些不愉快。王洛賓也考慮到自己本就是位行將就木的老人了,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最後,三毛不得不闇然離開。

三毛在回到臺灣121天后死於醫院。王洛賓聽到噩耗,悲痛不已,沒想到自己善意的拒絕,卻從此天人兩隔。此時悔已晚矣。王洛賓寫了了最後一首情歌《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

可惜,三毛已經聽不到這情深似海的呼喚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評價文人,必須有若干標準。首先要看是否有利於國家、民族和廣大人民?是否有利於新興文化的健康發展?其作品是否為廣大人民所喜愛,這是鑑別文藝作品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標準。

王駱賓是音樂人,主要成績是收集整理了若干民間歌曲,使那些侷限於某些地區的民歌民謠得以發揚光大,登堂入奧,成為經典。這份成績是相當不錯的,所以,有好事者美其名曰:“西部歌王“。但仔細想想,即使王駱賓不去收集整理,民歌民謠仍然會傳唱存在,因為所有的民間文學和民間藝術是深深地生髮紮根於民間的。總會有人發掘利用,使之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正好這個人是王駱賓而不是別人。於是,過分誇大王駱賓的價值,是不公平的,也是無效和無用的。當代著名作曲家有洗星海、聶耳、賀綠汀、李叔同等,還有劉天華、華彥均、馬思聰、成鋼……。在中國音樂家排行榜上,王駱賓或許不可以被忽略,但無論如何都進不了一流音樂家的花名冊。

至於臺灣女作家三毛,好事者唯一可拿出來炫耀的,無非是女人的細膩與柔美。2011年北京十月文學社出版了《三毛全集》,全集共11本作品。嚴格來說,只有10本,因為有1本是書信集。三毛作品,無非現代叛逆女人的嘮叨與細鎖,既非宏大敘事,亦非社會脈博。凡是稍有深究歷史社會及人性本源之心的讀者,決不會看重它們。相比之下,古今中外有太多的經典名著讀不完,三毛的書,掃一兩眼足矣!無聊之徒,無能之輩,酸腐文人,或以為圭臬,其實也不過枕邊廁後,飯後茶餘,消遣的玩藝。說到底,三毛只不過是個三流作家,甚至比抗日戰爭期間,避戰禍於香港,編俠義故事混飯吃的查良鏞差多了。人民的取捨和時間的淘汰才是終極裁判。任何吹捧也都是無效的和無用的。

袁子才《詠苔》詩云: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花,可作為王駱賓與三毛價值形象的定位,而無他矣!至於他倆人的私人關係,只有狗仔隊們津津樂道,賢人正士皆不屑於與聞,夫復何言?


華中小隱


三毛在荷西死後,每天都沉浸在對荷西的思念裡,悲傷不己,且孤獨寂寞。恰逢此時,聽到王珞賓創作的這首歌,再次勾起起她對遙遠荷西的懷念,並對音樂人王珞賓與她的心靈契合,思想共嗚萌發強烈想見他的願望,但當時對這份隔山隔水,遙不可及的願望,是三毛持續強烈的堅持尋求……感動老天成全了她。通過一次昂貴的旅遊機會,見到了王珞賓本尊,而時至王珞賓老先生年事己高,三毛對王珞賓的那分情素,真摯而熱烈,為了愛不顧世俗的眼光,毅然走向王珞賓,而王老先生對這份熱烈的情感卻顧慮重重,三毛是那種對爰熱烈卻不痴纏的人,最終,三毛為爰退卻,離開了王珞賓回到臺灣,在三毛自殺後,王珞賓後悔不己,非常傷感,逐寫下了戀歌《等待》並在手稿上寫下獻給死者的戀歌。三毛往生,這對忘年戀就成了生者對死的追憶。


人淡如菊146652626


我並不是想貶低三毛,只是實事求是地說說自己的看法。三毛小時候就有點叛逆,學習不好,和父母的關係也不是太融洽,尤其是和她的父親關係不夠融洽,因為父親對她的要求很嚴格。三毛的性格偏男性化,喜歡冒險,不要束縛。長大以後,逐步離開父母,獨自闖蕩。她不愛學習但喜歡讀書,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後來向報紙投稿,主要是散文,逐步走向寫作之路。三毛的性格,從小我就有點野性,喜歡獨處,有點尖銳和偏執。她的這種性格,有真誠率真執著的一面,也有熱烈激烈強勢的一面。說到她對王洛賓的愛,不能說不是真摯的,但是也絕不能說是成熟的,深思熟慮的。她的愛偏於理想化,精神成分更多,有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有飛蛾撲火的熱烈。也因為如此,她的愛,在柴米油鹽面前不堪一擊,在現實生活裡無處安放。因為太過感性,直白,銳利,她的愛也是那麼的沉重,給人以壓力,有種透不過氣的感覺,能承受如此之愛的人,也需要與她一樣的直率性情和浪漫情懷。如果假以時日,如果逐步培養,或許尋得真愛,可惜的是,她急於求成,愛就是愛,來得急如潮水,洶湧澎湃,激情似火,烈火烹油。王洛賓深受傳統文化的滋養,謙謙君子,愛的從容不迫,要就不愛,愛就地老天荒。正因為慢熱,王洛賓愛的持久。正因為激烈,三毛的愛缺乏韌性,經不住挫折,來得洶湧,退的也快。兩個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人,只能擦肩而過。有遺憾嗎?有。兩個人不愛嗎?愛。這不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時間問題,是家教,閱歷,學養,性格等等因素的不具備造成的。今生他們倆未得善果,但願來世攜手來一場心靈契合的愛情,為人間來一段美好姻緣,把今世的缺憾彌補。願兩個好人,靈魂安息!


紅楓詩箋


三毛與年近八旬的王洛賓是什麼關係?他們倒底是怎樣的感情?

三毛與王洛賓應該是紅顏知己的關係,他們距離情人關係僅僅隔了一層窗戶紙,這窗戶紙就是他們的生存環境造就的。三毛年輕叛逆而感性的性格讓她對王洛賓深深的崇拜且著迷,而年老的王洛賓卻顯得感性而理智;雖說他們一見如故並能水乳交融的聊天散步遊玩但總有點東西阻礙關係再進一步。

人生經歷和生長環境及文化的薰陶阻礙了他們。三毛感性又熱情如火,忘了患抑鬱症的軀體裡始終藏著個角落:她深深愛過的荷西。她那時似乎已沒有了他的存在。情歌王子王洛賓雖心裡已接受了她。但他理智卻始終說:不行不行不行!當然也有點兒“君生我已老”的悲涼。

如果王洛賓不這麼理性,拿出當年寫《在那遙遠的地方》的激情,那麼他們就會衝破這層窗戶紙,進入一段嶄新的生命!

但這僅僅是假沒而已。

失望之極的三毛離開了王洛賓,才發覺自己深深眷戀的還是逝去十餘年的愛人荷西,不久她就在醫院自縊追隨他去了。聽到她的死訊情歌王子懊惱不已,開始自暴自棄鬱鬱寡歡;才發覺他自己真錯了。

然而一切都顯得太遲了。


殘陽餘暉3


我相信三毛是一隻深愛著荷西的,兩個人的感情,是上升到靈魂高度的。至於王洛賓,個人認為三毛聽了他的歌聲之後,更仰慕的是他的才華。

三毛是一個執著的人,有一點小孩子的天真爛漫。她仰慕王洛賓,就千方百計的想去找他、認識他、瞭解他。

在得知王洛賓的住址之後,她跨越千山萬水,跑到烏魯木齊,只為了見到王洛賓一面。此時,王洛賓已是78歲高齡,世間一切對他而言,彷彿過眼雲煙。

第一次見面,王洛賓毫無防備,他對三毛也不甚瞭解。只覺得她是一位有趣的姑娘,是一位值得深交的才女。很顯然,王洛賓並不知道三毛早已名聲在外。

這一次離開之後,雙方互有書信往來,王洛賓對三毛的瞭解,也漸漸加深。

很多人都說他們二人是在搞黃昏戀,我倒是不相信這種流言蜚語,這個世上哪有那麼多的楊振寧!

三毛對於自己仰慕的人,更多的應該是尊敬。你會愛上你尊敬的人嗎?更何況,她對於他的仰慕,還不足以擺脫荷西對她的束縛。

或許,三毛的這種仰慕真的有那麼一絲上升到愛吧,就如同她在給他的書信裡寫的一樣:你無法要求我不愛你,在這一點上,我是自由的

難道這就是三毛對王洛賓的愛?如果這就是愛,三毛在第二次尋找王洛賓的時候,怎麼會輕易離開?

三毛藉著去北京修改劇本的機會,在王洛賓家裡住了許久。這一次,她為他洗衣做飯,他為她吉他輕彈。如同所有平淡的生活那樣,他們的這一次見面,沒有半點波瀾。

王洛賓沒有責怪三毛,也沒有告訴她愛或不愛。一段時間的接觸之後,三毛離開,從此,再也沒有來過烏魯木齊,沒有來過大陸。

通過這一段時間的接觸,王洛賓讓三毛明白一個道理:愛情,本就沒那麼轟轟烈烈,反倒是粗茶淡飯,才是愛情的真諦。

當三毛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原本的世界觀轟然倒塌,她愛的人是荷西啊!那就追隨他而去吧。


山鬼祗樹


三毛和王洛賓的故事,曾經有一本書寫的很詳細,三毛到新疆與王洛賓見面,是奔著與他一起生活去的,她愛王洛賓,想與他一起創建未來的新生活,這是作家的生活素材的需要,和創造激情的需要,當然更是三毛感情空巢,需要更多的愛來拯救的需要!

年齡的差距雖不是最根本的障礙,但生理與心理的差異,尤其是生活環境的差異,還是會明顯的存在兩人之間,有人說四十歲以後新認識的朋友,很難深交了,雖然說的偏激,但也切中要害,互相最精彩的人生畢竟是錯過的,又能強求什麼了!

最終,由於認知的差異,讓兩人產生誤會,書中寫都,三毛把自己幻化成遙遠地方的一位好姑娘,希望王洛賓也給她寫這麼一首曲子,但這種創作的衝動,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另外,三毛單方面的想成為王洛賓心中那個唯一,至少是現在的唯一,要求他摘下臥室前妻的照片,因為他們之間有兒子,或許還有其他的想法,王洛賓沒有同意,引起三毛誤會,認為我願意為你拋棄一切來找你,你為我捨棄這點都不行嗎?王洛賓是個男人,雖也喜歡三毛,但被人家冤枉和強迫的事總傷及自尊,隨著三毛私自摘下的照片又被掛上,預示著他們的感情之舟也擱淺了!

或許這是大陸和臺灣長期接受不同理念的緣故,對感情和生活都是如此,經管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人,對音樂和文學有巨大的貢獻!但畢竟是人,也總有侷限性!但兩人都是真性情的熱血男女,只可惜老天在感情上讓他們欠點火候,最終留下的是遺憾!


陸浩如


在此僅推測一下。個人之見。絕無對王洛賓和三毛的不敬。

作家三毛應該是個非常感性的人。非常、非常的感性。

她對傳奇人物王洛賓先生的人生經歷感到很驚訝、很崇拜、很嚮往。

甚至或曾有靈動一刻她覺得自己就是氈房裡的那個好姑娘。

當她見到王洛賓時,有一種朝聖的心情。

而且彼時三毛孤獨寂寞。

而王洛賓先生也是一個感性的人,一生可稱是多情、坎坷。

上了歲數的王洛賓或更感孤獨寂寞無人和鳴。

一種難以描述的情感或曾真的在兩顆孤獨寂寞多愁善感的心靈中碰撞出火花。

但王洛賓終於因為種種原因而理智自惜,沒有放任情感。

而三毛也終於因為種種原因也不再像年少時的不顧一切。

所以二人終於留下了一段美好的曖昧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