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軍統」那些事

軍統(局):全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BIS)。

藍衣社

前身為1927年建立的軍事委員會密查組、1928年創立的“藍衣社”( 又名復興社特務處,一說為1932年4月建)。1934年4月,蔣介石將南昌行營調查科與藍衣社特務處等合併,成立軍事委員會特務處,由戴笠任處長。
歷史|“軍統”那些事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1937年4月,蔣介石重組特務機關,組成“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由國民黨中央秘書長陳立夫兼任局長。“軍統局”內設兩處,第一處負責黨務調查(即後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中統)的前身),由徐恩曾任處長;第二處為特務處,戴笠擔任處長。

1938年9月,第二處升格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仍由戴笠掌管,主要內設組織有軍事情報處、黨政情報處、電訊情報處、警務處、懲戒處、訓練和策反處、特種及心理作戰處、特種技術研究應用處等。外勤組織在各大城市設“區”,在各省設“站”,在一些重要城市設“特別班”,其基本組織為“組”及直屬情報人員。
歷史|“軍統”那些事

1943年軍統和美國海軍參謀部情報署合作,共同組成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抗日戰爭期間,軍統從事了蒐集敵方情報並對敵施行恐怖活動,對打擊日本侵略者及漢奸起了積極作用。1946年軍統局進行改組,其公開特務武裝部分與軍事委員會軍令部二廳合併為國防部第二廳,由鄭介民任廳長;秘密核心部分組成國防部保密局,毛人鳳為局長。

1949年,軍統主要機構撤至臺灣。

“軍統”在其最鼎盛的時期,擁有特工以及各類準軍事的交通警察大隊共約10.2萬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勢力分佈到國民黨的軍隊、警察、行政機關、交通運輸機構,乃至駐外使領館,專門以監視、綁架、逮捕和暗殺等手段進行活動。軍統局在許多地方設有集中營、秘密監獄和看守所。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BIS一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效率最高同時也是電訊破譯技術最先進的情報機關。而那時,CIA前身美國戰略情報署(OSS)不過才剛剛起步而已。
歷史|“軍統”那些事

在全面抗日戰爭中,軍統特工深入淪陷區,製造針對日軍的恐怖活動,而隸屬軍統的各個“遊擊司令部”和“交通警察大隊”則深入日寇佔領區開展廣泛的游擊戰,對打擊日寇和漢奸,起了不小的作用。比如,軍統先後策劃了對唐紹儀(1938年接受日軍邀請出面組織“政府”)殷汝耕(組織‘華北自治政府’的大漢奸)、季雲卿(上海青幫‘通’字輩大佬,汪偽‘76號’後臺老闆)、汪精衛、周佛海等大漢奸的刺殺行動。儘管這些行動並未全部成功,但無疑有效地震懾了投敵叛變人員。對日情報工作的軍統“特種技術研究應用處”(6處)的池步洲,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的5天破譯出日本海軍將要偷襲珍珠港的密電。

抗戰期間,軍統局的正式在冊人員和學員,在抗日戰爭中犧牲者就達18000人以上,而抗戰結束時全部註冊人員為45000餘人,其他附屬人員犧牲者更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