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互金歷史,大概可以用兩句話概括。
2013年,理財端P2P崛起;
3年後,貸款端消金崛起。
花了5年時間,互金完成了一個完整閉環。
而如今,曾經萬億市場的行業,完成了其使命,走出黃金髮展期,又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
文 | 零 和
來源 | 一本財經(ID:yibencaijing)
1
洞門與口子
一家P2P平臺,週一上午進行了一次秘密會議。
3位合夥人坐在一起,討論的是:如何限制用戶資金的轉出。
他們想到的辦法,毫不考慮用戶體驗,沒有轉圜迂迴,全部都是強制性的。
譬如,將“轉出”按鍵隱藏、限制每月轉出額度,或者直接讓轉出頁面看起來出了Bug和異常。
而5年前的某一天,他們也曾坐在這個辦公室裡,討論如何創造極致的用戶體驗。
他們提出了盡善盡美的策略,比如,轉出鍵的大小設計,怎麼讓用戶手指按上去剛剛好,且極為美觀。
5年時間,兩個場景形成了鮮明對比,如一場略帶諷刺的荒誕劇。
5年前,他們進入這個行業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2013年6月13日,餘額寶誕生,撞開了中國互聯網金融的時代洞門。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理財端,就是從此時萌芽、崛起。
平臺數最多的時期,多達3000多家,以每天1到2家上線的速度,瘋狂增長。
它們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勢不可擋。
監管開始注意到這一特殊的產物,卻一時半會,沒法摸透其本質。
為此,監管還特地成立了普惠金融部,對行業進行觀察和監管。
要知道,P2P行業的本質,就是“吸儲”。
而在此之前,吸儲和放貸,到底掌握在誰的手中?
銀行。
在中國,這是最為強大而頂尖的金融機構,背靠國家,管理得密不透風。
金融服務的單一化和壟斷化,給了網貸行業難能可貴的時代機遇。
當時我們聽到最多的故事和言論,就是:普惠金融,讓小白也能享受到理財服務,是傳統金融的補充。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金融以往是服務頂尖人群的產物,大量老百姓的金融需求,難以釋放。
P2P的出現,就像是金融行業撕開的一道口子,讓厚重的金融壁壘,得到一個切入核心的秘密通道。
吸儲,這個曾經“至高無上”的權力,被以高科技、互聯網的名義,下放到民間機構。
此時,整個行業吸引了大批精英進場。
華爾街歸國精英,傳統銀行翹楚,都試圖緊緊握住這一時代機遇,並將其視為金融行業的轉捩點。
但是,精英來了,牛鬼蛇神也來了。
這個“無上”的機遇和機會,開始被闖入的逐利者和投機者,攪得渾濁不堪。
2
危機與續命
2015年,行業爆發巨大危機。
“真實情況是,這就是一個騙局,典型的龐氏騙局。”某租寶的總裁張敏,坐在冰冷的鐵窗之後,略帶哽咽地坦白。
這個涉及90多萬人、700多億資金的龐氏大戲,在2015年年底,一如匕首,刺進行業的軀體中,留下永恆的傷疤。
前一刻,還被捧為“普惠金融的踐行者”,下一刻,卻開始承受“騙子、龐氏”的攻訐和謾罵。
P2P行業的從業者,此時體會到輿論的冷漠與無情,投資人的非理性和“毫無忠誠度”。
大量的平臺被擠兌,行業出現第一波暴雷潮,一度被推至懸崖邊上。
行業從業者,開始悲觀地意識到,行業可能難以為繼。
此時,輿論來了,監管也來了。
“如果你們安分守己,成為傳統金融的補充,自然是好的。但如果你們影響穩定,且將觸手伸向了傳統金融,那就毫不客氣。”
輿論愈發關注,監管越收越緊,就如千萬隻手,掐住了行業的咽喉,讓其難以喘息。
此時,P2P的市場規模,已過萬億。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的我國金融行業市場規模,達到53萬億元。
而網貸市場,不過是金融盤子中,小小的一顆滾珠,儘管叮噹作響,卻影響不了大局。
對於監管還和金融行業來說,拿走這麼一顆小滾珠,就如舉手抬足,毫不費力。
就在生死危機時刻,行業轉機卻意外間出現。
中國的消費金融崛起,理財端對應的另外一端——貸款端,突然成為時代的風口。
這是中國金融科技出現的第二大機遇。
而究其背後的本質,是因為一個新生消費群體的崛起:90後成為消費的主力軍。
這是一群怎樣的人群?
他們幾乎不存款,對於超前消費和透支消費,十分擁抱。
他們享受生活,幾乎不想揹負任何的生活壓力。
這樣的一個群體,被互聯網完全覆蓋。他們被壓抑的金融需求,在2016到2017年這兩年,被完全釋放。
就連國外的頂尖銀行機構,都沒想到中國消金崛起會如此迅速,它們顧忌中國監管之嚴厲,一直遲遲未進入中國佈局消金。
就此,它們也錯失了中國最大的消金機會。
而傳統金融機構,對此還沒有反應過來,它們的基因以線下為主,也很難抓住線上消金的機會。
就此,外敵缺失,傳統主力未進場,中國的互聯網消金大軍,迅速攻城略地,成就了一段傳奇。
現金貸、場景分期,花式的資產端成功解救了岌岌可危的P2P行業。
“90%的資金來自P2P。”多位消費金融的創始人都曾透露,他們的資金來源,大多來自P2P行業。
而此時,中國的金融科技行業,終於自洽,成為了一個“閉環”:理財端和貸款端,相輔相成。
3
重回起點
2017年,是行業的盛歌時期。
P2P和消費金融相得益彰,發展急速。
但金融,幾乎難逃週期性。
暴利的口子,再次吸引了牛鬼蛇神的進入。
那是一個“人人都做現金貸”的時代,現金貸,替代了“遊戲”,成為了互聯網世界中,最賺錢的行業。
過度信貸、債務危機、多頭借貸暴增,這些高危信號,一一點亮。
而此時,一個更大的金融信號開始出現:金融開始進入監管的收縮期。
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國是一個金融強監管的國家。
當金融活力不足之時,監管放鬆,鼓勵創新。
而金融危機隱現之時,監管收緊,壓制創新。
金融的強監控,可能會降低創新的積極性,但2008年,中國在金融危機中,並未遭受過重的打擊,對早期監管的收緊和剋制,也有莫大的關係。
早在2017年年初,就有研究機構進行了風險提示。
IMF報告提到,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規模已達到GDP的三倍以上,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信貸敞口也有所增加。
2017年中國消費金融的急速發展,無疑進一步推高了槓桿率。
2018年,市場開始釋放危機信號,而毒素也點滴滲到金融行業之中。
其中一個有趣的信號,就是監管發現,很多消金領域的資金,居然折騰幾次,進入了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
本來用於拉動消費的資金,再次進入投資和投機市場。
而嗅探到信號的監管,開始收網。
國家從2017年年底開始,多次強調“去風險,降槓桿”,幾乎所有的行業從業者都知道,金融啟動“收緊”信號燈。
一旦信號燈亮,屬於互聯網金融的黃金時代,就此戛然而止。
這其中,永遠最有效的一招,就是釜底抽薪:收緊資金端,資金不得放給非持牌機構。
而同時,監管也啟動了P2P的備案制。
這也就意味著,傳統金融機構和P2P的資金,都難再進入消費金融。
互金的理財端和貸款端的愉快結盟,就此結束。
兩者分道揚鑣,各謀生路,各自艱難。
沒有消金續命的P2P,資產端缺失,加上監管的層層枷鎖,變得無比艱難;缺乏資金的消金,加上36%利率的紅線,只能依靠撞線式創新,尋找生存縫隙。
緊接著,P2P的暴雷潮開始,整個行業遭受重創。
進來揩油的逐利者,輕鬆離場,調轉方向;準備好好做公司的行業精英們,反而很難全身而退。
在擠兌和行業群體性恐慌之下,這群精英也毫無招架之力。
曾經的萬億市場,如今人人自危,寥落至此。
行業無法迴避的事實是,持續5年的互金黃金時代,就此結束。
那段遍地流量、創新無限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整個行業將何去何從?
曾經是金融舞臺最閃亮角色的互聯網金融,開始邊緣化,成為金融行業的附屬品和小跟班。
它們給自己的定位,是“賦能”。
給傳統金融機構提供流量、風控技術,而金融的核心:貸款和理財,全部再還給銀行。
大多數行業從業者都準備“熬寒冬”。
熬過這段艱難的監管緊縮時期,等待下一個放開週期。
5年時間,互金行業劃出了一道足夠漂亮的曲線。
理財端和貸款端的完美配合,開啟了中國線上為主的普惠金融歷史。
似乎,它們已完成了自己的創新和實驗使命,開始成為傳統金融的附屬與補充。
這大概是監管早已給它們劃好的發展路線。
悲哀也好,嘆息也罷,這就是金融行業的宿命。
你覺得你是主角,不過是按照別人的腳本在演戲而已。
但,下一個金融週期還會到來。
從來就沒有永久的退場和離開,只需蟄伏和等待。
(應受訪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
end
閱讀更多 商界雜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