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看出金庸寫小說的水平有多高

一句話看出金庸寫小說的水平有多高

問:

我怎麼看不出金庸寫小說好在哪裡?

前幾天狂黑金庸老爺子,今天要收斂一下,扭轉一下畫風了。

不然老爺子怕不肯再當我的後臺靠山了。

金庸小說高明在哪?來舉一句話作為例子。

對大家寫作文、寫小說也會有啟發。

話說《鹿鼎記》裡,有一次,韋小寶帶著七個老婆,在通吃島上埋葬祭拜師父陳近南。

韋小寶很傷心,見黃土蓋住了師父的身子,“忍不住又放聲大哭。”

其它幾個夫人也一齊跪下,在墳前行禮。

可是金庸忽然寫了一句建寧公主。她和韋小寶、別的夫人反應都不一樣,而是這樣的——

當下委委屈屈的也跪了下去,心中祝告:

“反賊啊反賊,我公主殿下拜了你這一拜,你沒福消受,到了陰世,只怕要多吃苦頭。”

這一句話,是神來之筆,能見出金庸寫小說的深厚功力。

你大概會說這句話很普通啊,有什麼了不起的?這麼說吧,這句話有三個妙處。

先說次要的。第一個妙處,在於消解過度的悲傷。

書寫到這裡,過於悲傷了,忠肝義膽的陳近南被黃土掩埋,韋小寶像失去了父親一樣放聲大哭,小說的情緒要跌到谷底。

金庸不會放任小說這樣一悲到底的。他要寫的是《鹿鼎記》,不是《悲慘世界》。

所以他派出公主,在墳前搞笑一把,把濃重的悲傷消解掉,把這種肅穆和莊嚴解構一下。

所以說這是神來之筆,能看出一位大師把控小說和情緒的嫻熟本領。

最重要的是第二個妙處,凸顯公主的個性和立場。

在小說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有自己的個性、視角和立場的。他們說話、做事,都只能從自己的立場出發。

能做到這一點,才是好小說。

韋小寶看師父陳近南,是豪傑、是偉人、是父親,那是你韋小寶的立場和視角。可在公主眼裡,他就是個反賊。

在他韋小寶甚至我們大多數讀者眼裡,都覺得陳近南比公主傑出、偉岸。可是在建寧公主眼裡,肯定覺得自己比陳近南這個草民高貴一百倍。

一個不高明的作者,寫起書來就會導致“主角吃掉配角”,讓主角的立場淹沒配角的立場。

比如祭拜陳近南,如果金庸也隨手一筆:七個夫人也都一起拜下去哭,那就是韋小寶“吃掉”了公主了。

可是金庸在墳前的一大堆人物中,沒有忘記公主的獨特心思,專門給了公主一句“反賊呀反賊”的臺詞。

她拜陳近南的心情,和老公不一樣,“委委屈屈”,心裡暗懟:反賊啊反賊,我公主殿下倒了血黴居然來拜你……這十分合情合理。

一個大師,才能胸中同時裝得下這麼多人物,能照顧到書中每個人的不同立場,傾聽他們的聲音,關懷每個人的細微心事。

所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作者寫書也是一樣的,高手寫人物,才能多多益善。

有時候,人物多到了一定份上,就算是大師也會出現照顧不到、駕馭不了的局面。

例如《水滸》,好漢一多起來,作者就吃力了,所以你會發現許多好漢們上了梁山後就失掉了面目,沒了性格。其實不是沒了性格,是作者照顧不到了。他只能顧及宋江、吳用等少數幾個人,其它一些配角只能被主角“吃掉”。

你比如“一丈青”扈三娘,簡直讓人覺得不可理喻、不合常理。她全家老小都被梁山殺得精光,卻反而一秒投降梁山,還覺得宋江“義氣深重”,死心塌地、沒心沒肺跟著梁山混。

拜託,殺你老母的人,你會覺得他“義氣深重”?

這個問題當然不在扈三娘,問題在作者。這除了作者自身的理念、三觀有問題外,還有一大原因就是他已經力不能及,實在照顧不到扈三孃的立場和視角了。

注意,我絕不是說金庸的水平就比《水滸》作者高明。《水滸》寫的年代早、人物多,受的限制也多。你要拿這個來把我批判一番,我絕不接受。

我們看現在一些小說和電視劇,總覺得裡面人物的行為“怪怪的”,做事不可理喻、沒心沒肺,其實說白了原因也就在這裡——配角的立場總被主角吃掉,主角的立場又被導演、作者的意志吃掉。

所以裡面的人物走著走著就打起來了,走著走著就愛上了,莫名其妙就仇恨人,莫名其妙就原諒人,甚至莫名其妙就自殺了。

最後,之前講了,這句話有三個妙處,第三個妙處大概是:

它提醒了我們,公主就是公主,作為草民陳近南,你反對她,她絕不會覺得你“義氣深重”。這是不可能妥協的。後來的陳近北、陳近西們不要有這種幻想。

除非,你能幫她做公主,幫她世世代代做公主,她才會覺得:陳公公義氣深重,是個大好人,來,給我摸摸頭。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