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考古發現顛覆了人們以前的認知?

稻場晚風


史記上記載,秦始皇本來想立扶蘇,然後趙高和李斯沙丘之謀,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讓胡亥篡位,勒令扶蘇自盡。這段歷史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千真萬確的。但是前段時間北大竹簡發現了《趙政書》裡面有石破天驚的發現:

昔者秦王趙正(政)出遊天下,至白人(柏人)而病,病篤,喟然流涕長太息,謂左右曰:“吾忠臣也,其議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

說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秦始皇出遊得病之後,覺得自己不行了,讓手下眾臣推薦繼承人,結果李斯、馮去疾推薦胡亥,秦始皇同意了,於是胡亥就做了天子。

這實在非常的顛覆認知。雖然這個《趙政書》也是個孤證,需要進一步考究是文學性大一點呢,還是史學性大一點,但是其所言倒也不無道理。自古以來帝王出巡,太子或者跟著一起出行,或者坐鎮首都監國,但是無論如何也不太可能放到邊疆去領兵。所以扶蘇不太可能就是秦始皇內定的接班人。而秦始皇不帶其他的兒子專門帶胡亥,就算不說一定要立為太子,但是至少說明秦始皇對胡亥是有偏愛的。

即便如此,沙丘之謀還有一個最大的真實性的漏洞。那就是時間!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史記的原文: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鹹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

沙丘在邢臺廣宗縣,距離山東德州的平原縣,從地圖上看,大約相距150公里,按照古代皇帝巡遊的速度,這個距離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考慮到秦始皇當時正在生病,大概要四五天才能到。難道趙高,李斯就知道在平原得病的皇帝一定會掛掉,所以壓著詔書不發?如果皇帝真的恢復了過來,一旦問起,趙高豈不是滅門之罪?

當然這裡面我們可以摳字眼,說皇帝是在平原津生病,後來病很重了,臨要到沙丘了才發詔書,這麼解釋倒是可以。

但是即便如此,詔書內容又如何解釋了?『於喪會咸陽而葬』這七個字怎麼也看不出,秦始皇想要傳位給扶蘇的意思,頂多只是說自己不行了,讓扶蘇準備回去,在咸陽給他出殯。秦始皇的時代,沒有什麼柩前即位這一套,傳位不傳位總要有一個交代。

而秦始皇在什麼時候立的胡亥呢?根據《趙政書》,是在柏人。柏人和廣宗(沙丘)都在河北邢臺,但是兩者相距七八十公里,並且從平原津來的話……我們可以看地圖:

平原在山東在東邊,秦始皇發現自己病重就往回走,結果走到柏鄉縣的時候不行了,立胡亥,然後走到沙丘徹底掛掉了。這一路按照現在發達的交通,也有253公里,在秦朝只會更多,也就是說秦始皇從生病到死,也撐了十天左右,這十天裡面,趙高和胡亥想要徹底的掌握秦始皇,並不容易。

那麼歷史的真相是什麼呢?結合趙政書和史記,真相很可能是這樣的:秦始皇想立的是胡亥,群臣想立的也是胡亥,但是秦始皇知道自己不行了,就下詔給扶蘇,讓他到咸陽準備給自己出殯。但是在李斯和趙高看來,扶蘇手握三十萬大軍,又有蒙恬扶持,如果把皇帝病重的消息洩露出去,扶蘇又有長子的名分,難保不會先進了咸陽,加冕正位。那個時候扶蘇名分在手,就算胡亥手握始皇遺詔,也毫無辦法。

於是趙高和李斯扣住了通知扶蘇的詔書,密不發喪,火速奔往秦朝的中心咸陽,搶先登基稱帝。稱帝之後,矯詔處死了扶蘇這個定時炸彈。這樣一來,整個過程就非常符合常理了。

李斯和趙高為什麼能夠肆無忌憚?是因為人家本來就擁有大義的名分。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描述的偷天換日之謀恐怕是莫須有,有的只是向扶蘇隱瞞秦始皇死訊,以期讓胡亥先入咸陽的計謀。


看靠譜的歷史,學有趣的經濟。

關注經史通義,做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歷史上有很多著名事件,被人們普遍認為是真相,甚至很多還寫進了教科書。然而,考古界在考古探究的過程中,一次次顛覆了這些認知!(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歷史隨時看!)



1、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幾乎人盡皆知。


指西周時期的周幽王,為了搏美人(褒姒)一笑,點燃了示警的烽火臺,將急匆匆、浩浩蕩蕩趕來救駕的八方諸侯,給戲弄了一番。冷美人褒姒看了,果然笑彎了楊柳細腰。


後來犬戎真的來了,周幽王再點烽火沒人信了,諸侯以為周天子又在玩“過家家”,沒一人前來勤王救駕,犬戎大軍攻破周王都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2012年初,北京清華大學在整理一批戰國竹簡時,該竹簡卻明確記載:周幽王因為主動進攻申國,申侯聯絡戎族,組成聯軍,打敗了周王,西周因而滅亡。而且竹簡上沒有關於“烽火戲諸侯”的任何記載,那就更不會僅因為一美女而亡國了。


由此看來,“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純屬一個烏龍。


2、上古“禪讓制”


司馬遷《史記》記載:中國上古時期,帝位傳承是“禪讓制”,即一個君主會將帝位禪讓給德行好的人。



堯和舜之間非親非故,因為舜的德行極好,而堯傳位舜,是為禪讓制,是一種美德。所以,古人崇尚上古社會,古人在讚美人時經常會說一句話:“足下有古君子之風”。


而後來,從戰國時期魏襄王墓中出土的《竹簡紀年》記載:舜是篡奪了堯的帝位。堯晚年喪失德行,舜反叛,把堯囚禁,為了得到帝位還把堯的兒子丹朱給流放了。


《竹簡紀年》原文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戰國時期的書簡,比後來的西漢司馬遷《史記》要早很多年,那個時代更接近上古時期。


何況竹簡刻字有限,頗為珍貴,比後來紙誕生後用紙寫字要費勁的多,而且墓主人魏襄王身為一代君王身份尊貴,不至於把“造假的竹簡”視為珍寶,連死也要帶進墓中。


3、孫臏和孫武是同一人


長期以來,歷史界曾普遍有一種認知傾向:認為孫臏和孫武可能是同一個人,《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只是同書異名。



因為都說孫臏多麼牛逼,可卻一直從未見過有孫臏的兵法著作流傳於世,所以認為孫臏並不存在,或者孫臏就是孫武。


直到1972年,臨沂銀雀山兩座漢墓的竹簡出土,居然同時驚現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部著作,證實了孫武和孫臏並非同一人,而是兩個人,兩部著作各有千秋。


有人說,孫臏本來就是蘇武的後裔啊,這我知道啊,要知道那是竹簡出土以後,後來人們才弄清楚了二人關係。


4、蘇秦、張儀“合縱連橫”對抗


據《史記》記載:蘇秦、張儀都是鬼谷子的高徒,張儀是蘇秦的師弟,兩人以“連橫、合縱”相對抗,各自使出平生才學,以天下為棋盤,鬥智鬥勇,左右天下格局

。(關注:峰子奇觀,後續更多趣歷史!)



戰國時期,各國互相攻伐,時友時敵,誰也不相信誰,各自打著對方領土的歪主意。


蘇秦主張“合縱之策”

,即主張六國合縱,六國抱團則勢力遠遠大於秦,則可以從各個方向壓縮強秦的擴張空間,唯有如此才能六國皆存。


而張儀則站在秦國一邊,主張“連橫之策”,即主張做強秦的盟友,受秦國保護,既能讓別國不敢再攻打你國,還可帶著盟友國你一起分肉,秦大你也會跟著大。否則,秦老大揍你勿怪。


戰國七雄局勢圖


但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卻表明:


蘇秦的年輩比張儀要晚,張儀在秦國混到相國時,蘇秦小子尚未踏入政壇。而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的主要活動時間,均在張儀死了之後。


既然張儀都死了,又何來兩人“合縱連橫”同場對抗一說呢?


暫時先講四個吧。以上,本期回答。更多趣史更新中.....咱們下期見!


【歡迎關注@峰子奇觀,下期不錯過,更多趣史等你!作者/峰子哥】


峰子奇觀


1.對中國古代城市遺址的佈局經過多年的考古積累,學界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對中國古代鄉村的面貌,由於不易留存、考古發現的結果很少,所以一直以來只能通過文獻記載和現代鄉村佈局來猜測。

根據傳世文獻的記載,漢代的“農村”應該是:多處院落毗鄰相連,相近者構成“鄰居”關係,共同構成為“裡聚—村落”社會;每“裡”應該是相對獨立的,有“里門”的存在,以其開闔狀態決定著與外部世界的聯繫與否;在村落的外面則有大片的土地可供耕種。農夫入居在裡,出耕在田,斯為常態。——孫家洲·《從內黃三楊莊聚落遺址看漢代農村民居形式的多樣性》

2.但是,內黃三楊莊遺址的發掘,使人們能夠認知到漢代鄉村生活的一個實例。內黃三楊莊遺址發現於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村黃河故道地下淤沙土內,是漢代一處鄉村的建築遺址。初步的發掘發現了十四個由瓦房組成的院落,其中仔細發掘的四個院落的大致結構是這樣的——兩進院,坐北朝南,由西門房、東廂房、西廂房、主房(堂屋)組成,庭院周圍或水溝環繞,或毗鄰池塘,庭院一週綠樹蔭翳,樹外即是田疇,前有水井,後有廁所。但是這兩個院落卻並不相鄰,前後左右相距的距離有遠有近,最近的相距為25米,遠的可超過500米,相互之間均被農田相隔。每家庭院南門外均有通向田間大道(一般寬約5米,有的地方寬約7米)的獨家小道(一般寬約3米),每家的庭院均在自己的田中。

3.所以,這一發現告訴我們,至少記載漢代社會生活史料中所述的漢代鄉村不僅僅只有類似於大部分現代農村比鄰而居的“裡聚”一種模式,至少還有內黃三楊莊遺址這樣的獨居形態。


螺旋真理


大澤鄉,陳勝吳廣起義,裡面牽扯到一點秦朝的律法。對於服役的人,失期,按律當斬。這也是起義的根本原因。接著說了一段很經典的話:“逃跑也是死,起義也是死,都是死,為什麼不起義呢?”



當時看了,一是熱血沸騰,佩服陳勝吳廣,兩人是真漢子;二是認為秦法未免太過苛刻了吧,“天下苦秦”也不無道理。

但在1975年出土的1155枚雲夢竹簡中,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失期不是重罪,因客觀原因造成的失期,是可以免去處罰的。而且對於不同的失期還有具體的規定,失期4天左右只是遭到斥責,過了6天才開始罰錢,如果不去,也是可以交錢的。



史記記載和考古文物資料明顯矛盾,但想到史書都是由勝利者書寫,頓時也釋懷,歷朝歷代編寫前朝史書,也都是這麼幹的。那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呢?是否也是黑秦始皇的呢?

當然,也不排除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司馬遷了解的東西已經“變味”或者說司馬遷被迫這樣寫;

二是秦二世上臺,改了秦律;

三是陳勝吳廣的別有用心。在賈誼的過秦論之中,有“以愚黔首”四個字,也就是統治者希望自己所統治的國民無知,這樣下面的人才會老老實實服從統治管理。為什麼“士農工商”排名?商人狡猾奸詐,不從管理唄。而陳勝吳廣恰恰利用這一點,製造輿論,帶著節奏,揭竿而起。



實際上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執行者出了問題,但云夢竹簡的主人也不是不懂法呀,二世皇帝改法更是不可能。我認為,很有可能是陳勝吳廣的別有用心。

後來的“魚腹藏書”、“篝火狐鳴”也是印證了這一點。司馬遷這樣寫,也不難解釋,當時的大勢是從秦朝滅亡吸取教訓,不乏貶秦。

最後,你怎麼看?


非常茴香豆


根據看到的一些資料,被考古發現顛覆的人們以前認知的歷史事件主要有下幾個。

一、孫武和孫臏、《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孫武和孫臏是同一個人,這是因為孫臏沒有著作流傳於世,所以無孫臏其人,同時也就認為《孫子兵法》就是《孫臏兵法》,是同書而異名。《史記》雖有關於孫臏的記載,但不足為據。1972年在山東銀雀山兩座漢墓中,同時發現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說明孫武和孫臏並非一人,而是兩人;《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並非同書而異名,是兩本不同的兵法。這就徹底改變了人們以前的認知。

二、關於“七損八益”。“七損八益”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七損八益”是對藥理或對病理的解釋。在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簡《天下至道》裡記載,“七損八益”講的是“房中術”,與藥理和病理毫無瓜葛。

三、關於“烽火戲諸侯”。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西周的滅亡,是由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造成的,這個說法流傳極為廣泛,甚至被選入了歷史課本。考古發現的竹簡記載,西周的滅亡,是因為周幽王主動進攻申國,申侯便聯絡戎族打敗了周幽王,西周因而滅亡。竹簡上沒有提到“烽火戲諸侯”的歷史事件,“烽火戲諸侯”純屬子虛烏有。

四、關於堯舜禪讓。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中國上古時期實行的是禪讓制,這個也被寫進了歷史教科書。根據《竹書記年》記載,事情並非如此,是舜篡堯位而不是禪讓。《竹書記年》上說:“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可見堯舜帝位的更替,並非禪讓。舜與禹是否禪讓,現在不得而知,說是禪讓,估妄信之。

五、關於陳勝、吳廣起義。根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吳廣押解徭役因遇大雨誤期懼斬而揭竿起義。《史記•陳涉世家》裡說:“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記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也被寫進了歷史教科書。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出土了一批竹簡,其中有:《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等。其中秦《徭律》規定:“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意思是說,徵發徭役,如果怠慢不加徵發,應罰二甲;遲到三到五日,斥責;遲到六到十日,罰一盾;超過十日罰一甲。如果遇到發大水下大雨,可免除本次徵發。根據這樣的秦律,陳勝、吳廣怎麼能僅僅因為大雨誤期而起義呢?看來《史記•陳涉世家》記載有誤。

以上這五件事就是被考古發現所顛覆的認知。僅共參考。


布衣閒人10


馬未都說,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或許很多我們對於歷史的認知,我們以為的真相,或許也只是我們自以為而已。

隨著考古的發展,的確改變了很多傳統人們的認知。鬼谷君是研究鬼谷子縱橫學的,那麼我們先從縱橫家開始。

一、蘇秦和張儀到底是不是一個時代的?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和《戰國策》的記載,蘇秦是張儀的師兄,兩人本為同窗,是鬼谷子的徒弟。

但是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此書中記載,張儀其實早於蘇秦,張儀才是蘇秦的師兄。

這徹底顛覆了傳統對二人的認知和了解。

二,孫武和孫臏到底是不是一個人?

現代人聽到這個問題,可能感覺比較滑稽。但其實鬼谷子的徒弟孫臏就是孫武一直是古往今來的大部分說法,原因很簡單,古人並沒有考據到《孫臏兵法》,缺乏有力的證據證明。

比如國學大師錢穆就信誓旦旦認為,孫臏就是孫武。

直到1972年2月,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了竹簡本的《孫臏兵法》,這使失傳已久的古書得以重見天日。

看到《孫臏兵法》出土,才讓所有人閉嘴。同樣證明《史記》並非杜撰故事。

三,張儀到底是怎麼死的?

一說到縱橫家,人們就覺得學《鬼谷子》必遭報應,甚至還舉出蘇秦,張儀被殺的典故。

但經過《竹書紀年》的考證,其實張儀並沒有被殺,而是回到了魏國,在他的老家安享晚年一直到去世。

更多歷史國學文章,敬請微信關注:ggzway。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來說一個陳勝吳廣起義的故事吧。大夥兒看看怎麼回事?是不是考古人員又在打陳勝、吳廣的耳光。

我們上學的時候應該都讀過、背過一篇文章吧,叫《史記·陳涉世家》裡面有這麼一段話: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熟悉吧。裡面說到,陳勝吳廣起義是因為“失期”,失期就要被宰,所以陳勝吳廣就揭竿而起了。

但是!但是!

1975年11月,在湖北省孝感地區雲夢縣出土了一批秦竹簡,出土的親簡包括:《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等。

而恰巧,秦律裡面有關於“失期”懲罰的記載。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什麼意思勒?就是說徵召不去的,要罰款價值2套鎧甲的錢,預期3-5天的要斥責,遲到6天的要罰價值一個盾的錢,失期超過十天的,要罰價值1套鎧甲的錢。但是如果因為下雨天氣等原因失期的,免除處罰。(個別字可能翻譯不是很準確)

大夥兒看出毛病沒有?

《史記·陳涉世家》裡面記載,下雨天,失期了,就要被宰殺,而出土的秦律裡面卻說下雨天失期是免除責罰的,甚至最高責罰也是罰款,與課本記載的完全相反。

這算不算打臉?

不過這裡面還是有漏洞的,到底是秦律出錯還是秦律的規定只是故作仁慈,實際並未執行,還是陳勝吳廣故意扭曲法律,為鼓動起義而故意誇張了徭役遲到的懲罰,亦或是秦二世修改了秦法。

雖然這次出土的考古文物,不能就這麼推翻《史記》的記載,但是裡面還是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瞎想的空間


笑嘗歷史百態


1.《道德經》或改稱《德道經》

《老子》一書也稱《道德經》。傳世的《道德經》一書,前半部分論“道”,後半部分論“德”。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有兩個版本的《老子》,但均是前半部分論“德”,後半部分論“道”,與傳世版本上下兩部分剛好相反。研究者認為出土的帛書是西漢初年抄寫的,其版本早於傳世《道德經》,更接近古書原貌。如此一來,《道德經》或許應該稱《德道經》了。

2. 張儀時代早於蘇秦

馬王堆漢墓還出土了一組和傳世《戰國策》類似的竹簡,經整理成書後命名為《戰國縱橫家書》。這本古書有很多內容與傳世《戰國策》大體相同,但也有一些記載與傳世史籍不同。研究者認為,根據這本古書,張儀生活的時代要比蘇秦早。傳統說法認為,蘇秦與張儀是同一時期活動的人物,一個搞合縱一個搞連橫,這是後世的誤傳。

3.胡亥或許並未篡改詔書

2009年北京大學獲得了一批西漢竹簡,整理後其中有一篇名為《趙正書》,研究者認為成書年代可能為西漢早期。書中記載,秦始皇臨終前,丞相李斯、御史馮去疾主動上奏請求立胡亥為儲君,並非如《史記》記載的是篡改了詔書。書中還記載,趙高是被秦將章邯所殺,而不是《史記》說的被秦王子嬰所殺。

4.規模宏大的阿旁宮只是想象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在其在位的第三十五年,開始興建阿旁宮,“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三十七年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故,此時阿旁宮並未建成。胡亥即位後繼續修建阿旁宮,李斯、馮去疾等人因進諫停止修阿旁宮被下獄而死。關於阿旁宮的規模,唐代杜牧的《阿旁宮賦》說:“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稱,從對遺址發掘來看,阿房宮根本就沒建成,更沒有被項羽焚燒的痕跡。千古名篇《阿旁宮賦》中對阿旁宮的描寫,只是文學想象。

5.蔡倫是不是紙的發明者?

《後漢書》記載:蔡倫發明了“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的造紙術,從此大家都開始用這種方法造紙,用這種方法造的紙稱“蔡侯紙”。近年來在陝西省和甘肅省多地出土了西漢時期的紙,根據它們的發現地分別被命名為灞橋紙、中顏紙、放馬灘紙、懸泉紙、金關紙。這些發現顛覆了人們認為東漢時期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認知。有研究者認為,西漢時期的造紙法是“澆紙法”,蔡倫發明的造紙法是“抄紙法”,這是兩種不同的造紙方法。但也有研究者認為,這些“西漢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如果這些“西漢紙”是紙的話,埃及的“莎草紙”也是紙,那麼“莎草紙”才是世界上最早的紙。

甘肅放馬灘西漢地圖

埃及莎草紙

6.孫武、孫臏究竟誰是《孫子兵法》的作者?

雖然漢代及其以前的史籍對孫武、孫臏二人均有所記載,但傳世僅有一本《孫子兵法》。從宋代開始人們就產生了很多爭議:有人認為歷史上並無孫武其人;有人認為孫武和孫臏是同一個人;有人認為《孫子兵法》是後世之人偽託“孫武”之名而作的;有人認為有孫武和孫臏這兩個人,但現存的《孫子兵法》作者是孫臏……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同時出土了竹簡本《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確定了《史記》等早期文獻記載的真實性,孫武和孫臏各有其人,他們都寫了“兵書”,傳世《孫子兵法》應為孫武所做。

暫時先寫這麼多吧,其實還有一些。


饕餮的盛宴


談不上顛覆,只能說是戳穿了一些謊言。

1《史記》裡有記載,黃帝部落來自西北。

2通過考古得知黃帝時期對應為仰韶文化遺址,而仰韶文化遺址的分佈為,陝西2040處,河南1000處,甘肅1000處,山西1000處,陝西為仰韶文化的核心。

3復旦大學李輝教授,用最科學的dna檢測,得出以下結論,陝西為華夏,河南土著只有東夷+荊蠻。陝西的華夏族征服河南後,河南才有了華夏文明。


謝強的母親是井蓋


1984年,安徽省馬鞍山市在進行市紡織廠的基建時發現了三國時東吳名將朱然之墓。朱然在三國時代似乎存在感並沒有那麼高,但他曾與潘璋擒殺關羽,又隨陸遜打敗劉備,也算是東吳的的大人物了 。

經考古鑑定,朱然墓是迄當時為止長江中下游區域已發掘的300多座東吳墓葬中最能反映東吳最高統治集團墓葬特點的一座大墓。墓室雖早年被盜,但許多隨葬的精美漆器倖免劫難。在140餘件出土文物中,有部分還被列為國家一級珍品。


看上去是不是並沒有太厲害?

朱然墓中發掘的一件看起來不起眼的文物卻不僅震動了中國考古界,並且震動了日本全國。

我們都知道,木屐算是日本文化中一件非常特殊的存在,被日本人視作傳統文化中的國粹,輿論一直以來都認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發明的。

但在朱然墓中卻發現了一對漆木屐,和當代木屐樣子差不多,通過朱然墓漆木屐的發現,證明了木屐不是日本發明的,二十在中國通過唐文化東傳到日本,最後被日本逐漸使用。

在朱然墓發現了這種木屐後,日本方面還多次請求將其運到日本展覽,在很多日本人看到了在中國出土的木屐後,都紛紛表示詫異,以及那不可避免的尷尬。

但自2002年起,日本人再想看這對木屐,就沒那麼容易,必須到中國來了。這對木屐在2002年,已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一共只有64件,全是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