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斯坦境內為何生活著大批德國人?

twinsing


1989年,尚存蘇聯進行了最後一次人口普查,這次人口普查顯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德意志人,或者叫日耳曼族高達95.6萬人。位於亞洲中部的哈薩克斯坦,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德國人居住呢?德國人是如何到來哈薩克斯坦並在此定居的呢?

德意志人

首先毫無疑問的是,德意志人並不是哈薩克斯坦的土著民族,他們如同如今生活在哈薩克斯坦的俄羅斯族人、朝鮮族人、波蘭人等哈薩克少數民族一樣,都是遷徙而來。

從沙皇俄國開始,俄國人就一直將德國視為學習的對象。俄國著名的沙皇彼得大帝,就曾要求俄國全面向德國學習。俄國的多任沙皇也曾迎娶德國各公國的王室公主。而隨著德國和俄國的頻繁溝通,早在15世紀開始,就有大量德國人開始移居俄羅斯。

而眾所周知,俄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對外侵略擴張的歷史,俄國人為了徹底佔據被他們侵略擴張的地盤,不斷向被佔領地區移民,就成為俄羅斯鞏固佔領區的最好方式。

依靠侵略疆域極為廣闊的沙皇俄國

正是在俄羅斯政府的號召影響之下,公元18世紀中葉開始,原居住於俄羅斯境內的大批日耳曼人開始向伏爾加河流域遷移並在此定居。到二戰爆發時期,居住於伏爾加河流域的德意志人已經高達數10萬。

如果沒有意外,這批德意志人將繼續在富饒肥沃的伏爾加河流域生息繁衍,不過,突如其來的蘇德戰爭,徹底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自1941年,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德國突然發動對蘇聯進攻的巴巴羅薩計劃之後,由於準備不足,蘇聯損極為失慘重。而蘇聯在應對德國的進攻的同時,對於生活在其境內的數十萬德意志人,也有了極強的敵視和警示之心。

斯大林

蘇聯政府開始擔心這部分德意志人會受到德國人的影響,從而成為為納粹德國服務的特務和間諜。也因此,1941年8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下達了《關於遷徙伏爾加河德意志族的命令》。

這個命令明確要求對生活在蘇聯境內的德意志人進行懲處,並決定將他們遷徙到包括哈薩克斯坦境內的蘇聯東部地區。至於被遷徙的理由,則是“伏爾加河德意志族中隱藏著成千上萬的特務和間諜”。

這些被強制遷徙的德意志人內部是否真的有如此多的特務和間諜,我們不得而知,蘇聯政府也從未公佈過大量德意志人做間諜的證據。不過,正是由於蘇聯最高政府的這一致命令,原於生活於伏爾加河流域的大批德意志人,全部被遷徙到了哈薩克斯坦等原蘇聯東部地區。

哈薩克斯坦

當然,德意志人並非被唯一遷徙的蘇聯少數民族,大名鼎鼎的車臣人,也是在此時被蘇聯舉族流放到中亞及西伯利亞地區的,這也正是如今車臣人屢屢要求獨立的原因之一。

1941年開始,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內,數十萬德意志人被全部強制遷徙出原居住地,而被遣送到哈薩克斯坦境內的一共有36.1萬人。由於納粹德國對蘇聯的進攻,給蘇聯帶來了極為慘重的損失,因此,恨屋及烏之下,當時的蘇聯人對於這批德意志人十分憤恨,被遷徙到中亞地區之後,這批德意志人依然過著半囚禁的生活。

當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被疏散的大批俄羅斯族開始返回原居住地,被流放的車臣人等少數民族也逐步開始被允許返回祖地,唯有這36萬被流放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德意志族人,並沒有被允許返回原居住地,他們仍被強行留在了哈薩克斯坦。

德意志人

也從此,這部分德意志人一直居住在哈薩克斯坦,並一直生活到蘇聯解體。1991年,龐大的蘇聯轟然倒塌,蘇聯解體、哈薩克斯坦獨立之後,德意志人終於徹底擺脫了俄羅斯人的束縛。

他們開始紛紛遷徙出這塊傷心之地,而遷回德國的佔據多數,1989年時,德意志人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數量為95.6萬人,而到了1999年,只剩下了35.34萬人,剩下的不足原人口的40%人,大多數人都遷出了哈薩克斯坦。現如今,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德意志人更不足18萬人。


鳶飛九天2018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在蘇聯解體是,哈薩克斯坦境內有大約百分之六的人口是德國後裔,大約有100萬人。

很奇怪?

一點都不奇怪。

如果大家生活在蘇聯時期,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在俄羅斯,有很多老人會說德語。

這並不稀奇,因為以前俄羅斯境內真的有很多德國人。

早在18世紀,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王掌權,就開始鼓勵德國人移民沙俄。

葉卡捷琳娜二世自己就是德國的前身普魯士人,是一個公主。

掌權以後,葉卡捷琳娜二世認為德國人比俄國人更為勤勞,也更有組織,很適合作為移民。

當時沙俄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歐洲部分,連伏爾加河流域很多地區都沒什麼人煙。

所以,葉卡捷琳娜二世利用優厚的政策鼓勵德國人來這裡開荒,比如免除稅收、贈送土地、不需要服兵役、可以不信仰東正教等等。

當時的德國地區還是四分五裂,沒有統一的國家。這裡人口又比較多,土地較少,一些德國貧民出於生計考慮,就來到沙俄。

事實證明,沙俄有著實際上最為肥沃的土地,而且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於是,從18世紀開始,大量的德國移民陸續來到沙俄定居。

隨後的100多年,德國人開始在俄羅斯紮根,從上流社會到底層農民都有他們的身影。

其中,沙俄的官僚系統中,就有不少德國後裔的官員,尤其是司法領域。

俄國沙皇認為德國後裔官僚,做事更為嚴謹、有條理、不容易瀆職、不容易接受賄賂,對他們重用。

在小說《復活》中,聶赫留朵夫同沙俄司法系統打交道,發現很多官員都是德國後裔。

到了蘇聯成立的時候,境內大約有100多萬德國後裔,占人口的百分之一左右,並不算少了。

其中,開荒的德國農民,大部分居住在伏爾加河流域。

蘇聯成立時,在1918年10月,這些德國後裔成立了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自治州,獲得蘇聯認可。

1924年升格為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屬俄羅斯聯邦,面積2.88萬平方公里,人口60.5萬人(1939年),其中德國後裔為40萬人。

很多蘇聯人認為,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自治州幾乎相當於德國本土,他們說德語(當然也會)、看德國文字、房屋也完全是德國風情。

蘇聯容忍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自治州的目的,是為了和德國搞好關係,將這個自治州作為一個外交的窗口。

可惜好景不長。

蘇德戰爭爆發後,斯大林以通敵嫌疑為名,將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國摧毀。

這裡38萬德國後裔大部分被流放到哈薩克斯坦不毛之地,少部分流放到西伯利亞。

同時,在蘇聯其他地區還有40萬德國後裔,也大多被流放到哈薩克斯坦。

這些德國後裔被強制參加勞動,活下來的也就三分之二而已。

直到戰後多年赫魯曉夫上臺後,才取消了他們的通敵罪名,卻不允許他們回到伏爾加河老家去。

蘇聯時期,刻意同化這些德國後裔,不允許他們在公開場合說德語。由此,戰後出生的德國後裔的年輕人,很多同俄羅斯人沒有什麼區別。

蘇聯解體之前,蘇聯境內德國後裔總數為約200萬。

到蘇聯解體的時候,哈薩克斯坦仍然有100萬德國後裔。

有意思的是,此時的聯邦德國卻出臺了政策,允許這些人移居德國。

於是,大批德國後裔回到了德國,人口銳減一半以上。從85點到91年,每年有10到15萬德國後裔離開蘇聯。

到了1992年,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境內只剩下84萬德國後裔了,其中哈薩克斯坦境內還有30萬人。

這30萬人為什麼不回德國?

他們早已不會說德語了。

需要說明的是:列寧外祖母就是俄國伏爾加德國後裔。


薩沙


哈薩克地廣(面積272.5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一大內陸國)人稀,人口1803萬(2017),近年年均增加25萬人左右,城市與農村人口分佔55%和45%。統計在冊的民族多達140個,主體民族哈薩克人佔65%,第二大民族俄羅斯佔23%,30萬以上的還有烏克蘭人、烏茲別克人、日耳曼族人和韃靼人等。哈薩克語為國語,哈薩克語和俄語同為官方語言。50%以上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此外還有東正教、天主教、佛教等。

哈薩克族是在公元15世紀由諸多部落結成,其族裔認同建立在遊牧文化基礎上。生活方式包含以家庭和部落組成勞動合作群體,住在圓形氈房,放牧羊、牛、馬和駱駝,季節性逐水草而居,他們皈依伊斯蘭教時間較晚,大約在15世紀。俄羅斯化始於18世紀30年代,19世紀60年代全部併入俄國,沙俄與蘇聯時代消弭了哈薩克大部分傳統文化,哈族人走向定居,多在工廠和集體農莊工作。哈薩克獨立後,伊斯蘭教和傳統文化得以復興。

主體民族和其他中亞族裔作為原住民,在這廣袤土地世代繁衍生息,俄羅斯人為代表的斯拉夫人和其他民族的到來,則是18世紀開始俄、蘇擴張及民族政策的真實反映。18世紀早期,一些哈薩克部落為防外族入侵求助於俄國,到該世紀中葉,大批俄羅斯、烏克蘭人等斯拉夫族裔居民遷入哈北部,致使許多哈薩克人南遷,而南部又不適合放牧,他們被迫改為農耕,兩個民族矛盾由此產生。1916年哈薩克人起義抗俄,1917年10月革命,1921—1922年饑荒,動盪和饑饉使數十萬哈薩克人喪生。20世紀30年代起,蘇聯在哈實行合作化。40年代,一些被懷疑對蘇聯不忠誠的族群被強制遷入哈薩克等中亞加盟共和國和西伯利亞,主要有日耳曼人、外高加索的梅斯赫特人、克里米亞韃靼人等,進一步削弱了哈薩克人主體地位。1959年哈族佔當地人口30%,1989年40%,同期俄族37%。蘇聯時期,俄羅斯等斯拉夫人在哈控制政治權力和行政管理,哈薩克人屬勞動階層。

1991年哈薩克獨立,包括俄羅斯人在內的數十萬歐洲裔人打包返鄉,哈薩克人如此送客:“我們與德意志人握手道別,送俄羅斯人回去時踢他們後背……”哈薩克人逐漸控制整個國家,並在住房和就業方面享有優先權。


ruixuezhaofeng


中亞地區的族群構成非常複雜,由於歷史上沙俄與蘇聯時代的人為遷移,中亞如今甚至還有大量的高麗人,而哈薩克斯坦人口中有眾多的德意志人也並不奇怪。哈薩克約有30多萬的德意志人,還有大量擁有德意志血統者,在吉爾吉斯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也有不少。

德意志人出現在哈薩克斯坦,分為兩個階段:

  • 第一,沙俄時代,迫於生計的德意志人自行遷入沙俄;
  • 第二,二戰時期,德意志人被迫遷入哈薩克斯坦境內。


說起中亞與俄羅斯境內的德意志人(也稱作伏爾加德意志人)就不得不說一個響噹噹的人物——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這個俄史上唯一被冠以大帝稱謂的女皇來自德意志地區的普魯士,並非俄人。

葉卡捷琳娜稱帝以後,認為嚴禁勤勞的德意志人更加靠譜,當時地廣人稀的沙俄也非常需要更多的人口。葉卡捷琳娜對歐洲除了猶太人之外所有人開放移民,給出種種優待。法蘭西、英格蘭等大多移居美洲,奧地利帝國嚴禁移民,只有土地貧瘠且經濟落後的德意志人大量移居到了沙俄。


大量德意志人抵達沙俄之後,居住在伏爾加河流域,其宗教、文化與語言等被完整保留了下來,伏爾加德意志人為沙俄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18年,甚至出現了伏爾加德意志人自治州,後又升格為自治國。而當時,也有不少德意志人遷居到了附近的哈薩克斯坦境內。

結果二戰爆發,伏爾加德意志人處境就非常尷尬了,雖然沒有直接聯繫,但畢竟有親緣關係的伏爾加德意志人被蘇聯視作可能的潛在危險,或許會勾結外敵,所以蘇聯對其加以各種排斥。二戰後期,大量伏爾加河流域的德意志人被迫離開居住數代的土地,遷到烏拉爾山西部與哈薩克草原地區。


曾經的中亞地區,與西伯利亞一樣被視作偏遠荒蠻之地,不過還有些開墾價值,所以沙俄與蘇聯都將很多不放心的族群刻意遷移到了中亞地區。一來,促進中亞的開發;二來,讓他們遠離熟悉的土地,減少威脅。

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德國的號召,大量伏爾加德意志人回到了祖先居住的地方,不過也有不少伏爾加德意志人不再會說德語,或者因為其他原因並沒有離開。伏爾加德意志人還廣泛移居到了美洲各地,中亞的德意志人主要聚集在哈薩克斯坦,而俄方仍舊還有超過60萬的德意志人。


澹奕




這種現象一點兒也不奇怪!哈薩克斯坦境內生活著大批德國人,最初的根源來自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出臺的移民優惠政策。

01

200年前,歐洲皇室貴族聯姻,被稱為世界上最複雜的親戚關係。女沙皇葉卡琳娜二世來自普魯士(統一後稱德意志),不斷從德國移民到俄國。

歐洲主要國家的皇室成員大都有血脈姻親關係,有人說歐洲的戰爭其實都是在親戚之間來回幹仗。

沙皇葉卡琳娜二世在18世紀下半葉,“發佈詔書邀請歐洲人移居俄羅斯,開墾土地,並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女沙皇認為德國人做事嚴謹,更為勤勞。她提高了移民優惠條件,鼓勵德國人移民俄羅斯。

當時的俄羅斯地大人口稀少,伏爾加河流域雖然土地肥沃,但沒什麼人煙。葉卡捷琳娜二世頒佈優厚政策,鼓勵德國人來這裡開荒,被稱為伏爾加德意志人。

因為德國人做事更為嚴謹、有條理、不容易瀆職,沙皇政府對他們很是重用,特別是在一些司法部門。

02

蘇聯成立後,伏爾加河德意志人開始自治。

按照移民優惠待遇,他們保留了德國的文化、語言、習俗以及宗教信仰,可以不用服兵役。



所以自治州的德意志人說德語,保留了德國人的風土人情。

在1918年10月,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自治州成立了,蘇聯政府認可。

1924年政府又將自治州又改為“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加入了俄羅斯聯邦,共有60萬人。

03

二戰爆發,斯大林擔心伏爾加河德意志人通敵,“1941年8月撤銷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強制當地的德意志人大遷移'”。

所有的伏爾加德意志人被遷移到哈薩克斯坦、西伯利亞等東北部偏遠地區。



直到1964年8月赫魯曉夫上臺後,政府才正式為蘇聯境內的德意志人摘去“通敵”帽子,但未允許他們重返家園。

當初伏爾加德意志人遷出後,蘇聯又遷入大批人口接管了德意志人的居住地。

二戰過後幾十年後,有人主張重回伏爾加河老家設立德意志人自治區,但是遭到已經重新定居居民的反對。

後來政府主張在哈薩克斯坦建立“德意志人自治州”,遭到當地人的反對無法實施。

“蘇聯時期,刻意同化這些德國後裔,不允許他們在公開場合說德語。因此,戰後出生的德國後裔的年輕人,很多人已經不會說德語了”。

04

蘇聯未允許被遷移出去的伏爾加德意志人重返家園,但是德國的相關法令政策允許他們迴歸祖先的故鄉——德國。

有意思的是,德國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允許在蘇聯境內的德意志人迴歸德國。

德國的法令允許那些被證實為難民,以及能證明是德意志人後裔的人取得公民資格,於是,大批德國後裔回到了德國。

1985—1991年中,在蘇聯約200萬德意志人中,每年以10.5萬—15萬的速度移居德國。

希臘政府也採取類似政策,召回來自蘇聯的希臘後裔。由此,蘇聯人口銳減50%。




“蘇聯解體前境內德意志後裔總數約200萬,僅哈薩克斯坦有100萬。”

如今在俄羅斯聯邦境內的德意志人共有84.2萬其中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德意志人後裔30萬人。


俄羅斯聯邦準備分階段恢復俄羅斯境內德意志人的自治,保留他們的德國文化、語言、習俗以及宗教信仰。

德意志人很勤勞,是俄羅斯最有文化技術,最守法,最有商業能力的人群,很多都是銀行家企業家,所在國也不願意他們都遷走。

05

結束語。(留在俄羅斯的德意志後裔和迴歸德國的德意志後裔)

“冷戰結束後,由於德國收緊了移民政策,凡是不會講伏爾加德語的德意志人不再被允許返回德國,有大量的伏爾加德意志人移民美國。



有些出生於戰爭期間的德國後裔,因為父母雙亡,從小沒有了德語環境,又被政府刻意同化,不會講德語了,他們的迴歸道路無望,大多數人還是生活在哈薩克斯坦。

還有一部分德意志人後裔,出生在蘇聯時期,為了不被打上“德國內奸”的烙印,父母將其改為烏克蘭等民族,也就失去了證明自己是德國人後裔的機會,也被留在了哈薩克斯坦境內。

由於種種原因的滯留,在今天我們會看到大批德國人生活在哈薩克斯坦境內。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迴歸了德國本土的伏爾加德意志人,難以融入德國社會,有些人又移民到美國等地。

現在大約有100萬左右的伏爾加德意志人後裔居住在美國,巴西有120萬人,阿根廷有118萬人。亦有相當人數的伏爾加德意志人移民到了加拿大、烏拉圭。

歷史攪動了幾百萬人的命運!


妖百慧1


由於1941年8月28日約瑟夫斯大林廢除了伏爾加德國人自治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法令,德國人於1941年秋季集體前往哈薩克斯坦和西伯利亞。由於1941年6月納粹分子的背叛攻擊,德語人士不信任並被認為是第5縱隊。到1941年12月25日,據估計有856000名俄羅斯德國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和哈薩克斯坦。大多數人都被派往烏拉爾的工廠和礦場工作。那些通過牛車向東行駛的人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估計有50%的人在途中死亡。

俄羅斯和德國的隊伍後來包括列寧格勒圍困的倖存者。他們的祖先在彼得大帝統治期間來到了俄羅斯。1941年流亡後,並非所有德國定居者都來到哈薩克斯坦。有些人是因為土地減少或20世紀20年代後期的強制集體化而提前出現的。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哈薩克人自己遭受了強制集體化。在1926年至1933年間,估計將近200萬哈薩克人死亡。

其他幾個團體,如克里米亞韃靼人,車臣人,芬蘭人,土耳其人和卡爾梅克人也被稱為“自願重新定居者”。只有克里米亞韃靼人和伏爾加德國人在20世紀50年代才被允許返回他們的蘇聯地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數十萬俄羅斯德國人也被“遣返”。它們主要來自沃爾赫尼亞和烏克蘭黑海地區。德國人把戰後到西伯利亞和哈薩克斯坦的運動稱為“死亡範思哲普邦”。起初,西方盟國根據雅爾塔協議協助了這一遣返行動,但後來由於人道主義原因拒絕了。此外,在“被遣返”的國家中,有數百萬烏克蘭人,其中大多數是婦女,她們曾是帝國的奴隸勞工。

1957年,德國聯邦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尋求恢復與蘇聯的外交關係,並與尼基塔·赫魯曉夫達成協議,安排2萬多俄德人在1955-1970年間移居德國。


走進伊拉克


哈薩克斯坦確實有幾十萬德意志人,他們是在蘇聯時期被流放到哈薩克斯坦的

1762年俄羅斯爆發了一場宮廷政變,皇后葉卡捷琳娜在禁衛軍的支持下將丈夫彼得三世趕下皇位,然後自己登基稱帝,稱“葉卡捷琳娜二世”,她也成為俄羅斯歷史上第八位沙皇。

葉卡捷琳娜是個非常偉大的政治人物,在她的統治之下,俄羅斯國土大幅擴張,國力達到頂峰,因此後世也將她尊稱為“葉卡捷琳娜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

由於葉卡捷琳娜是個德國人,所以在她的支持下,大量德國人開始移民到俄羅斯居住。而在此後的一百多年裡,陸陸續續有幾十萬德意志人進入俄羅斯。這些德意志移民主要居住在伏爾加河流域,因此被稱之為“伏爾加德意志人”。

蘇聯建立之後,本著民族自治的原則,蘇聯政府在德意志人聚居區建立了“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自治州”。

到1924年該自治州又升格為“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首府是恩格斯城,隸屬於俄羅斯管轄,此時該地區的德意志人大約有60萬。

不過在蘇德戰爭爆發後,由於擔心伏爾加德意志人叛國投敵,1941年9月蘇聯政府便以“通敵”的名義將伏爾加德意志人全部強行遷走,“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國”也被撤銷。

此後一小部德意志人被驅趕到了西伯利亞,而大部分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被流放至中亞的哈薩克境內,這就是哈薩克斯坦為啥會有德意志人的原因。

1953年赫魯曉夫上臺之後,他開始著手為少數民族平反。到1964年蘇聯政府正式為德意志人平反,但是並未允許他們重返家園,因此大量德意志人就在哈薩克斯坦居住了下來。這些德意志人主要生活在哈薩克斯坦北部地區,他們與當地的哈薩克族相處的還算是非常友好。(身著民族服飾的伏爾加德意志人)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蘇聯和西方的關係不斷緩和,大量伏爾加德意志人開始返回西德。從1985年到1991年這七年中,大約有80多萬伏爾加德意志人成功拿到了德國簽證,返回了自己的故土。

到蘇聯解體之時,俄羅斯聯邦境內的德意志人只剩下了84萬,而哈薩克斯坦境內則還有40多萬德意志人。

冷戰結束後,由於德國收緊了移民政策,凡是不會講伏爾加德語的德意志人不再被允許返回德國,於是又有大量的伏爾加德意志人轉而移民美國。

其實早在19世紀末期,就已經開始有大量的伏爾加德意志人移民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如今僅在美國就有約100萬伏爾加德意志人後裔,而巴西和阿根廷的伏爾加德意志人後裔也都在百萬以上。(美國堪薩斯州的伏爾加德意志人移民紀念雕塑)


千佛山車神


這是個歷史遺留問題。而且,在哈薩克斯坦境內或者俄羅斯境內的“德國人”只能被叫做德意志族人,直接稱“德國人”非常不妥。

他們並非拿德國護照的德國公民,只是前蘇聯200多個少數民族中的一個。當今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德意志人屬於妥妥的哈薩克斯坦公民,周邊的吉爾吉斯斯坦及烏茲別克斯坦也有德意志族人;此外,現在德意志族也是俄羅斯聯邦的193個民族之一。

類似的像海外的華裔,與華僑不同,他們雖有中國血統,但已經是外國公民。我曾寫過一篇有關新加坡華人的文章,文中提及了新加坡政府曾經的一些“反華”舉措,結果招來了評論中大規模的“口誅筆伐”,說我在“挑撥全球中國人團結,實在可惡”。

呵呵,真是自作多情,按他們的理論——祖先從哪兒來的就是哪國的人,那麼,遠的說,二戰歐洲盟軍總指揮,德裔的艾森豪威爾不成了赤裸裸的“德奸”?現在的唐納德·特朗普總統是不是得把德國當成自己的歸屬,說自己是來自巴伐利亞的特朗普呢。

好了,咱們再回到這個話題上來。

雖然一戰和二戰,尤其是蘇聯的衛國戰爭,兩國都打的你死我活的。但從歷史上看,俄、德之間還真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友誼,兩國上流社會更是血濃於水的親上加親,沙皇王儲都喜歡娶德國公主(大概跟1871年前,德國沒有統一,邦國林立,親王,大公比較多,所以公主的量大,有得選)。

比如,奠定近代俄羅斯版圖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嫁入沙俄帝國前,就是一個普魯士邦國的落魄公主(政變推翻了自己的丈夫當了女沙皇,還受到了舉國上下的支持和擁護)。19世紀初,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前身——普魯士王國被拿破崙打的差點亡了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和路易斯王后兩口子還是在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幫襯下,跟拿破崙求情,才保住的王位。

除了近代的沙皇都帶有德意志血統外,德意志人也喜好定居俄羅斯。果戈裡的小說中曾寫到,在老百姓眼裡所有外國人都是德國人。

早在18世紀中期,葉卡捷琳娜二世掌權後,就曾以優厚的待遇吸引各國移民去開發那些新徵服的空曠土地,而勞動能力強、還是自己同胞的德意志人自然成了優質移民。沙俄時代,德意志移民主要定居在爾加河中下游一帶。後來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在俄國境內繁衍生息的德意志人數量不斷攀升,而且分佈日益廣泛。

總的來看,整個沙俄時期,德意志人在俄羅斯境內生活的還不錯,而且,隨著世代的繁衍,對俄羅斯也逐漸產生了國家認同。

然而,到了一戰,俄羅斯境內開始出現了大規模迫害德裔俄國人的活動,甚至尼古拉二世的皇后因為是德國公主,也被懷疑成德國間諜。

(1911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合影,他的皇后亞歷山德拉是德國公主、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的親外孫女,與他生有四女一男,嫁入沙俄帝國後還成了一名虔誠了東正教信徒,如果真是個間諜,那臥底可真夠深的)

蘇俄內戰中,一些伏爾加流域的德意志人選擇離開俄國,但大多數還是留了下來。而且,做為有較高勞動素質的人群,他們挺受紅色政權的歡迎。1918年10月,建成了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自治州。到了1924年,升格為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類似民族自治區),屬俄羅斯聯邦,面積2.8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0.5萬人(1939年)。這些德意志族的蘇聯公民,在共建社會主義的紅旗下,辛勤勞作....直到1941年,噩夢開始。

雖然在衛國戰爭中,蘇聯的大部分少數民族公民都在積極的保家衛國,湧現出了不少戰鬥英雄。但也無法避免的出現了與納粹合作者,加上蘇聯高層向來對這些少數民族聚集地區比較忌憚,總感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為了避免所謂的“通敵行為”,斯大林乾脆來了個徹底的,1941年8月28日,宣佈蘇聯境內的德意志族是“蘇維埃社會主義的叛徒”。下令撤銷“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並強迫剝奪當地的德意志人的房屋財產,把他們塞進悶罐車,大部分流放到了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去摘棉花,少部分扔到西伯利亞阿爾泰邊疆區去開礦、挖土豆。

除了“自治共和國”聚居的德意志人,此時,還有40萬德意志人散居在其他地區。蘇軍也沒嫌麻煩,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竟然排除萬難,把他們逐一揪出,攢一起流放到上述兩地。

(遷移路線)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蘇聯境內的少數民族,除了伏爾加河流域的德意志人,烏克蘭地區的克里米亞原住民、高加索的車臣人、伏爾加河下游的卡爾梅克人(沒有跟著東歸的土爾扈特部後裔)都有類似遭遇。比如車臣叛軍的第一代首領杜達耶夫和第二代馬斯哈多夫,都是全家流放哈薩克斯坦,在中亞的荒原之上渡過了流離失所的童年,早早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1942年,被納粹德國打得焦頭爛額的斯大林,把仇恨進一步的轉移到了境內的少數民族上,覺得對伏爾加的德意志人光弄個“流放”有點輕。所以,趕緊又挑出了大量有勞動能力的德意志族人,扔進入勞改營做苦役,只有大約三分之二的人活到了戰後。

1956年赫魯曉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後,車臣、卡爾梅克等少數民族被允許重返家園,然而,克里米亞人和德意志族人去遲遲等不到這一天。一些有海外關係的,紛紛選擇移民或者回歸德國;剩下的大部分人,只能逆來順受,適應和融入當地的社會。不過,德意志人因為有較高的勞動素質,話少幹活多,在中亞的荒原上還是很受當地人歡迎的,相處還算和諧。

直到1964年8月,蘇聯政府才正式為蘇聯境內的德意志人平反,但沒有出臺政策允許他們重返家園。而且,之前的家園早就被搞了個“民族大換血”,從40年代開始,大量的俄羅斯族人被政府遷入,回去也沒有落腳的地方了。

1979年,克里姆林宮方面貌似“良心發現”,曾提議在德意志族人的現居住地哈薩克斯坦劃塊地方讓他們建個“自治州”,又遭到了哈薩克斯坦群眾的堅決抵制而作罷。

所以,至今,許多德意志族人依舊居住在烏拉山區、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其中,哈薩克的人數最多,大約有30萬人左右(佔總人口的2%),吉爾吉斯斯坦及烏茲別克斯坦大約1.6萬人(佔0.64%)。

蘇聯解體後,90年代初,又出現了德意志族人向國外移民的高潮。留下來的居民中,有部分人提出要重歸蘇聯時期的故土,即,在1941年8月前的地盤上重建“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國”。

結果,這個主張遭到來自此片區域內現任居民的強烈反對,最終不了了之。畢竟,半個世紀過去了,兩代人的功夫,這些在40年代後遷入的俄羅斯族人早就把自己當成了主人,這片土地就是他們的家園,自然不願意隨便給人“騰地方”。

所以,剩下的德意志人就這麼認命了。進入本世紀,他們除了姓氏上帶有德國特色外,能說德語的越來越少,在幾代人的通婚和融合下,大部分已經和當地俄羅斯族人沒什麼明顯區別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哈薩克斯坦除了哈薩克人以外,還有大量的俄羅斯人,以及德意志人。而這些情況的產生,主要是歷史問題。

拋開哈薩克斯坦境內的俄羅斯人不談,僅從德意志人來看,由於以德意志人為主體的德國,和哈薩克斯坦分屬於中歐和中亞,兩地相隔萬里之遙,且歷史上並沒有什麼聯繫,兩國關係也不是很鐵,但是在哈薩克斯塔卻有大量德意志人分佈,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其實,哈薩克斯坦曾經是蘇聯的一部分。而哈薩克境內的德意志人,也是在蘇聯時期產生的。不過,在德意志人同哈薩克斯坦的關係之前,德意志人與蘇聯的關係就已經產生了,並且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沙俄時期。

18世紀下半葉,是沙俄翻越烏拉爾山,向東快速擴張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沙俄,控制的版圖空前廣闊。一下子侵略得到這麼多的土地,沙俄就不得不想辦法對這些區域進行移民,以鞏固統治。然而,俄羅斯人畢竟數量有限,於是,對土地有著大量需求,並且同沙皇有著姻親關係的德意志人,就成為了沙俄的主要選擇之一。雙方一拍即合,移民沙俄的德意志人,被安置在伏爾加下游地區。百年以來,移民沙俄的德意志人,被沙俄冠以了新的族群名稱,即伏爾加德意志人。

伏爾加德意志人人數最多的時候超過200萬人,而擁有德意志血統的俄羅斯人,還有更多。蘇聯建立以後,伏爾加德意志人建立了自治州,後來還建立了伏爾加德意志共和國,是蘇聯內部俄羅斯聯邦的一個自治共和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德國調頭進攻蘇聯,蘇聯與德國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與此同時,從18世紀開始即移民到伏爾加地區的伏爾加德意志人,開始受到蘇聯的敵視。而蘇聯的一貫做法,就好比對待車臣和其他共和國的族群一樣,對伏爾加德意志人進行了大規模的遷徙,伏爾加德意志人被迫遷徙出了伏爾加,而被送到西伯利亞或遠東等地。而哈薩克斯坦的德意志人,也是這個時候被遣送過來的。

二戰以後,伏爾加德意志人不被蘇聯允許返回伏爾加。因此,蘇聯各地的德意志人,只能紮根當地。哈薩克斯坦的伏爾加德意志人,最高峰的時候有100萬人左右。蘇聯解體以後,100萬伏爾加德意志人留在了哈薩克斯坦。

如今,哈薩克斯坦的德意志人,除了擁有德意志血統以外,其實已經和德國沒有什麼關係了,包括德語和德文,這些德意志人都不一定會用。不過,自蘇聯解體以後的十幾年,由於德國對人口的需求,還是有大量的伏爾加德意志人從哈薩克斯坦遷往了德國。現在的哈薩克斯坦,大約還有30萬左右的德意志人存在。


蘇綻


哈薩克斯坦境內生活的德意志民族其實嚴格意義上並不能稱為德國人。德意志民族是一個民族概念,而德國人卻是一個國籍概念。民族是可以跨境居住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英裔居民顯然就不屬於英國人的範疇,身為德裔的特朗普顯然也不是德國人,同樣我國的朝鮮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等民族就不是朝鮮、哈薩克、俄羅斯等國的公民,同理已入籍外國的海外華人也不屬於中國人的範疇。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德裔居民並非持有德國護照在哈薩克斯坦生活的德國公民,而是哈薩克斯坦境內的一個少數民族——在國籍上是確鑿無疑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公民。事實上不只是哈薩克斯坦,周邊的俄羅斯以及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均生活有一定數量的德裔居民。截至2018年9月哈薩克斯坦的人口統計數據為1831.17萬。哈薩克斯坦的人口分屬140個民族:其中哈薩克族佔65.5%、俄羅斯族佔21.4%、烏克蘭族佔4.5%、烏孜別克族佔2.3%,此外哈薩克斯坦境內還生活有韃靼族、德意志族、維吾爾族、中亞高麗族、白羅斯族、阿塞拜疆族、摩爾多瓦族、塔吉克族、印古什族、庫爾德族、土庫曼族等民族。事實上不只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這幾個中亞國家的民族結構同樣極為複雜。事實上哈薩克斯坦乃至整個中亞地區這種複雜的民族結構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的。

中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各路地緣政治勢力博弈的場所:公元前五百多年這裡是波斯帝國和馬薩格泰人博弈之地,後來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也來到此處;在公元前後這裡是漢朝和匈奴博弈之地;公元8世紀這裡是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博弈之地;12世紀這裡是西遼和塞爾柱帝國博弈之地;13世紀這裡是蒙古和花剌子模博弈之地;17~18世紀這裡是清帝國、準噶爾汗國和沙皇俄國三方博弈之地。當時的哈薩克人分為大玉茲、中玉茲、小玉茲三個主要部落。1723年大玉茲和中玉茲投降了準噶爾汗國,小玉茲迫於準噶爾汗國的戰略壓力就請求併入俄國並獲得了批准。1757年準噶爾汗國被清王朝征服後大玉茲、中玉茲成為了清帝國的藩屬。1864年沙俄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侵佔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地區,至此今天哈薩克斯坦絕大部分地區都併入了沙俄的版圖。到19世紀末沙俄已通過侵佔布哈拉、浩罕等幾個中亞汗國以及《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條款得以佔據中亞絕大部分地區。俄國在佔領中亞後把這裡作為和西伯利亞一樣的罪犯流放地,因此相當一部分來自歐洲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被流放到中亞。這一時期沙俄境內已生活著相當一部分德意志居民,但他們主要生活在歐洲地區的伏爾加河流域而不是中亞。那麼這些德意志人是怎麼來到沙俄定居的?他們又是怎麼來到包括哈薩克斯坦在內的中亞地區的?

1762年7月8日夜間沙俄宮廷發生了一場政變:皇后葉卡捷琳娜二世在近衛軍的擁戴下推翻了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葉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婭·奧古斯特,出生於德意志邦國普魯士的斯德丁(今波蘭什切青)。葉卡捷琳娜二世登基後曾於1762年和1783年兩度分佈詔令鼓勵歐洲各國向俄羅斯移民。眾所周知俄羅斯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所以葉卡捷琳娜二世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促進俄羅斯的國土開發。葉卡捷琳娜二世的詔令在德意志地區得到了最大的響應——這一方面當然是因為葉卡捷琳娜本人是德意志人的緣故,另一方面這一時期英、法等國海外移民的主要方向是美洲而不是俄羅斯。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陸陸續續有來自德意志地區的移民遷居俄羅斯。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意志人已在伏爾加河流域形成了規模較為龐大的群體聚落,他們因此被稱為伏爾加德意志人。十月革命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根據民族自決原則於1918年10月設立了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自治州。1924年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自治州升級為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根據1939年蘇聯的人口統計數據顯示:當地有60.5萬人口。1941年6月22日凌晨3點納粹德國及其僕從國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分別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的爆發改變了伏爾加河地區德意志人的命運:由於蘇聯政府擔心德意志人會倒向納粹德國,於是撤銷了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的建制,將當地居民集中強制性遷徙到包括哈薩克斯坦在內的中亞地區。當時除了聚居在伏爾加河的自治共和國的德意志人之外蘇聯全境還散居有40萬左右的德意志人,這些人也被一同遷徙到中亞。事實上二戰時期蘇聯的強制民族遷徙不只是針對德意志人的,歷史上和俄羅斯族存在積怨的車臣人、印古什人、韃靼人、卡爾梅克蒙古人也都被強制遷徙——原因都是因為擔心他們會倒向納粹德國,而事實上這些民族中也確實有一部分人同納粹德國是有合作的。生活在毗鄰朝鮮半島的遠東地區的朝鮮人中也有一部分被佔領朝鮮半島的日本殖民當局收買刺探蘇聯情報,於是蘇聯政府就將生活在遠東地區的所有朝鮮族居民強制遷徙到中亞,由此形成了中亞高麗族系。蘇聯政府當時的行為是出於維護國防安全,但事實上這些被強制遷徙的民族並非都是通敵者:這些民族中確實有一部分人出於歷史上與俄羅斯族的積怨而與納粹德國合作,但也有不少韃靼人、卡爾梅克蒙古人、高麗人投身衛國戰爭,他們中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曾獲得過“蘇聯英雄”的稱號,然而這並不能改變他們的族人同胞被流放的命運,可以說強制遷徙是這些民族的一段苦難史。

強制遷徙之後是高強度的強制勞動:蘇聯政府實際上把這些自己眼中具有通敵嫌疑的民族當成了苦役。蘇聯的德意志民族在經歷強制遷徙和強制勞動之後到戰後已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赫魯曉夫上臺後開始重新審視二戰時期的強制民族遷徙政策:韃靼人、卡爾梅克蒙古人等民族相繼被允許返回故鄉。1964年8月蘇聯政府為蘇聯境內的德意志人進行集體平反——從此蘇聯境內的德意志人頭頂的“通敵者”這頂帽子被摘掉,但當時蘇聯政府並沒馬上允許德意志人返回伏爾加河地區。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族早已在伏爾加河地區站穩腳跟——德意志人被從伏爾加河地區強制遷走後俄羅斯族就取代他們成為當地的主體民族,在經過多年的持續經營後俄羅斯人已在伏爾加河地區有了穩固的產業,自然不願再給德意志人騰地方。1979年蘇聯政府曾提出就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德意志人聚居區建立一個自治州,然而這一計劃因遭到當地哈薩克人抵制而流產。上世紀80年代蘇聯和西方國家的關係逐漸緩和,於是蘇聯境內的德意志人掀起了移民西德的高潮:1985—1991年期間每年有10.5—15萬蘇聯德意志人移居聯邦德國。到蘇聯解體時俄羅斯聯邦境內的德意志人還剩下84萬,而哈薩克斯坦境內則還有40多萬德意志人,除此之外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境內均分佈有部分德意志人。冷戰結束後德國收緊了移民政策:凡是不會講德語的德意志人不再被允許返回德國,然而前蘇聯境內的德意志人長期和當地民族通婚融合,實際上絕大部分已不會說德語,於是大量伏爾加德意志人轉而移民美國。事實上早在19世紀末期就已開始有大量的伏爾加德意志人移民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如今僅在美國就有約100萬伏爾加德意志人後裔,而巴西和阿根廷的伏爾加德意志人後裔也都在百萬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