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考古发现颠覆了人们以前的认知?

稻场晚风


史记上记载,秦始皇本来想立扶苏,然后赵高和李斯沙丘之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让胡亥篡位,勒令扶苏自尽。这段历史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千真万确的。但是前段时间北大竹简发现了《赵政书》里面有石破天惊的发现:

昔者秦王赵正(政)出游天下,至白人(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太息,谓左右曰:“吾忠臣也,其议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

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秦始皇出游得病之后,觉得自己不行了,让手下众臣推荐继承人,结果李斯、冯去疾推荐胡亥,秦始皇同意了,于是胡亥就做了天子。

这实在非常的颠覆认知。虽然这个《赵政书》也是个孤证,需要进一步考究是文学性大一点呢,还是史学性大一点,但是其所言倒也不无道理。自古以来帝王出巡,太子或者跟着一起出行,或者坐镇首都监国,但是无论如何也不太可能放到边疆去领兵。所以扶苏不太可能就是秦始皇内定的接班人。而秦始皇不带其他的儿子专门带胡亥,就算不说一定要立为太子,但是至少说明秦始皇对胡亥是有偏爱的。

即便如此,沙丘之谋还有一个最大的真实性的漏洞。那就是时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史记的原文: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

沙丘在邢台广宗县,距离山东德州的平原县,从地图上看,大约相距150公里,按照古代皇帝巡游的速度,这个距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考虑到秦始皇当时正在生病,大概要四五天才能到。难道赵高,李斯就知道在平原得病的皇帝一定会挂掉,所以压着诏书不发?如果皇帝真的恢复了过来,一旦问起,赵高岂不是灭门之罪?

当然这里面我们可以抠字眼,说皇帝是在平原津生病,后来病很重了,临要到沙丘了才发诏书,这么解释倒是可以。

但是即便如此,诏书内容又如何解释了?『於丧会咸阳而葬』这七个字怎么也看不出,秦始皇想要传位给扶苏的意思,顶多只是说自己不行了,让扶苏准备回去,在咸阳给他出殡。秦始皇的时代,没有什么柩前即位这一套,传位不传位总要有一个交代。

而秦始皇在什么时候立的胡亥呢?根据《赵政书》,是在柏人。柏人和广宗(沙丘)都在河北邢台,但是两者相距七八十公里,并且从平原津来的话……我们可以看地图:

平原在山东在东边,秦始皇发现自己病重就往回走,结果走到柏乡县的时候不行了,立胡亥,然后走到沙丘彻底挂掉了。这一路按照现在发达的交通,也有253公里,在秦朝只会更多,也就是说秦始皇从生病到死,也撑了十天左右,这十天里面,赵高和胡亥想要彻底的掌握秦始皇,并不容易。

那么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结合赵政书和史记,真相很可能是这样的:秦始皇想立的是胡亥,群臣想立的也是胡亥,但是秦始皇知道自己不行了,就下诏给扶苏,让他到咸阳准备给自己出殡。但是在李斯和赵高看来,扶苏手握三十万大军,又有蒙恬扶持,如果把皇帝病重的消息泄露出去,扶苏又有长子的名分,难保不会先进了咸阳,加冕正位。那个时候扶苏名分在手,就算胡亥手握始皇遗诏,也毫无办法。

于是赵高和李斯扣住了通知扶苏的诏书,密不发丧,火速奔往秦朝的中心咸阳,抢先登基称帝。称帝之后,矫诏处死了扶苏这个定时炸弹。这样一来,整个过程就非常符合常理了。

李斯和赵高为什么能够肆无忌惮?是因为人家本来就拥有大义的名分。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描述的偷天换日之谋恐怕是莫须有,有的只是向扶苏隐瞒秦始皇死讯,以期让胡亥先入咸阳的计谋。


看靠谱的历史,学有趣的经济。

关注经史通义,做有深度的你。


经史通义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事件,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真相,甚至很多还写进了教科书。然而,考古界在考古探究的过程中,一次次颠覆了这些认知!(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历史随时看!)



1、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几乎人尽皆知。


指西周时期的周幽王,为了搏美人(褒姒)一笑,点燃了示警的烽火台,将急匆匆、浩浩荡荡赶来救驾的八方诸侯,给戏弄了一番。冷美人褒姒看了,果然笑弯了杨柳细腰。


后来犬戎真的来了,周幽王再点烽火没人信了,诸侯以为周天子又在玩“过家家”,没一人前来勤王救驾,犬戎大军攻破周王都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2012年初,北京清华大学在整理一批战国竹简时,该竹简却明确记载:周幽王因为主动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戎族,组成联军,打败了周王,西周因而灭亡。而且竹简上没有关于“烽火戏诸侯”的任何记载,那就更不会仅因为一美女而亡国了。


由此看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纯属一个乌龙。


2、上古“禅让制”


司马迁《史记》记载:中国上古时期,帝位传承是“禅让制”,即一个君主会将帝位禅让给德行好的人。



尧和舜之间非亲非故,因为舜的德行极好,而尧传位舜,是为禅让制,是一种美德。所以,古人崇尚上古社会,古人在赞美人时经常会说一句话:“足下有古君子之风”。


而后来,从战国时期魏襄王墓中出土的《竹简纪年》记载:舜是篡夺了尧的帝位。尧晚年丧失德行,舜反叛,把尧囚禁,为了得到帝位还把尧的儿子丹朱给流放了。


《竹简纪年》原文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战国时期的书简,比后来的西汉司马迁《史记》要早很多年,那个时代更接近上古时期。


何况竹简刻字有限,颇为珍贵,比后来纸诞生后用纸写字要费劲的多,而且墓主人魏襄王身为一代君王身份尊贵,不至于把“造假的竹简”视为珍宝,连死也要带进墓中。


3、孙膑和孙武是同一人


长期以来,历史界曾普遍有一种认知倾向:认为孙膑和孙武可能是同一个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只是同书异名。



因为都说孙膑多么牛逼,可却一直从未见过有孙膑的兵法著作流传于世,所以认为孙膑并不存在,或者孙膑就是孙武。


直到1972年,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的竹简出土,居然同时惊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部著作,证实了孙武和孙膑并非同一人,而是两个人,两部著作各有千秋。


有人说,孙膑本来就是苏武的后裔啊,这我知道啊,要知道那是竹简出土以后,后来人们才弄清楚了二人关系。


4、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对抗


据《史记》记载: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子的高徒,张仪是苏秦的师弟,两人以“连横、合纵”相对抗,各自使出平生才学,以天下为棋盘,斗智斗勇,左右天下格局

。(关注:峰子奇观,后续更多趣历史!)



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时友时敌,谁也不相信谁,各自打着对方领土的歪主意。


苏秦主张“合纵之策”

,即主张六国合纵,六国抱团则势力远远大于秦,则可以从各个方向压缩强秦的扩张空间,唯有如此才能六国皆存。


而张仪则站在秦国一边,主张“连横之策”,即主张做强秦的盟友,受秦国保护,既能让别国不敢再攻打你国,还可带着盟友国你一起分肉,秦大你也会跟着大。否则,秦老大揍你勿怪。


战国七雄局势图


但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却表明:


苏秦的年辈比张仪要晚,张仪在秦国混到相国时,苏秦小子尚未踏入政坛。而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的主要活动时间,均在张仪死了之后。


既然张仪都死了,又何来两人“合纵连横”同场对抗一说呢?


暂时先讲四个吧。以上,本期回答。更多趣史更新中.....咱们下期见!


【欢迎关注@峰子奇观,下期不错过,更多趣史等你!作者/峰子哥】


峰子奇观


1.对中国古代城市遗址的布局经过多年的考古积累,学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中国古代乡村的面貌,由于不易留存、考古发现的结果很少,所以一直以来只能通过文献记载和现代乡村布局来猜测。

根据传世文献的记载,汉代的“农村”应该是:多处院落毗邻相连,相近者构成“邻居”关系,共同构成为“里聚—村落”社会;每“里”应该是相对独立的,有“里门”的存在,以其开阖状态决定着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否;在村落的外面则有大片的土地可供耕种。农夫入居在里,出耕在田,斯为常态。——孙家洲·《从内黄三杨庄聚落遗址看汉代农村民居形式的多样性》

2.但是,内黄三杨庄遗址的发掘,使人们能够认知到汉代乡村生活的一个实例。内黄三杨庄遗址发现于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黄河故道地下淤沙土内,是汉代一处乡村的建筑遗址。初步的发掘发现了十四个由瓦房组成的院落,其中仔细发掘的四个院落的大致结构是这样的——两进院,坐北朝南,由西门房、东厢房、西厢房、主房(堂屋)组成,庭院周围或水沟环绕,或毗邻池塘,庭院一周绿树荫翳,树外即是田畴,前有水井,后有厕所。但是这两个院落却并不相邻,前后左右相距的距离有远有近,最近的相距为25米,远的可超过500米,相互之间均被农田相隔。每家庭院南门外均有通向田间大道(一般宽约5米,有的地方宽约7米)的独家小道(一般宽约3米),每家的庭院均在自己的田中。

3.所以,这一发现告诉我们,至少记载汉代社会生活史料中所述的汉代乡村不仅仅只有类似于大部分现代农村比邻而居的“里聚”一种模式,至少还有内黄三杨庄遗址这样的独居形态。


螺旋真理


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里面牵扯到一点秦朝的律法。对于服役的人,失期,按律当斩。这也是起义的根本原因。接着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话:“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都是死,为什么不起义呢?”



当时看了,一是热血沸腾,佩服陈胜吴广,两人是真汉子;二是认为秦法未免太过苛刻了吧,“天下苦秦”也不无道理。

但在1975年出土的1155枚云梦竹简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失期不是重罪,因客观原因造成的失期,是可以免去处罚的。而且对于不同的失期还有具体的规定,失期4天左右只是遭到斥责,过了6天才开始罚钱,如果不去,也是可以交钱的。



史记记载和考古文物资料明显矛盾,但想到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顿时也释怀,历朝历代编写前朝史书,也都是这么干的。那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呢?是否也是黑秦始皇的呢?

当然,也不排除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司马迁了解的东西已经“变味”或者说司马迁被迫这样写;

二是秦二世上台,改了秦律;

三是陈胜吴广的别有用心。在贾谊的过秦论之中,有“以愚黔首”四个字,也就是统治者希望自己所统治的国民无知,这样下面的人才会老老实实服从统治管理。为什么“士农工商”排名?商人狡猾奸诈,不从管理呗。而陈胜吴广恰恰利用这一点,制造舆论,带着节奏,揭竿而起。



实际上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执行者出了问题,但云梦竹简的主人也不是不懂法呀,二世皇帝改法更是不可能。我认为,很有可能是陈胜吴广的别有用心。

后来的“鱼腹藏书”、“篝火狐鸣”也是印证了这一点。司马迁这样写,也不难解释,当时的大势是从秦朝灭亡吸取教训,不乏贬秦。

最后,你怎么看?


非常茴香豆


根据看到的一些资料,被考古发现颠覆的人们以前认知的历史事件主要有下几个。

一、孙武和孙膑、《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这是因为孙膑没有著作流传于世,所以无孙膑其人,同时也就认为《孙子兵法》就是《孙膑兵法》,是同书而异名。《史记》虽有关于孙膑的记载,但不足为据。1972年在山东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同时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说明孙武和孙膑并非一人,而是两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并非同书而异名,是两本不同的兵法。这就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前的认知。

二、关于“七损八益”。“七损八益”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七损八益”是对药理或对病理的解释。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天下至道》里记载,“七损八益”讲的是“房中术”,与药理和病理毫无瓜葛。

三、关于“烽火戏诸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西周的灭亡,是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造成的,这个说法流传极为广泛,甚至被选入了历史课本。考古发现的竹简记载,西周的灭亡,是因为周幽王主动进攻申国,申侯便联络戎族打败了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竹简上没有提到“烽火戏诸侯”的历史事件,“烽火戏诸侯”纯属子虚乌有。

四、关于尧舜禅让。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上古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这个也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根据《竹书记年》记载,事情并非如此,是舜篡尧位而不是禅让。《竹书记年》上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可见尧舜帝位的更替,并非禅让。舜与禹是否禅让,现在不得而知,说是禅让,估妄信之。

五、关于陈胜、吳广起义。根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吳广押解徭役因遇大雨误期惧斩而揭竿起义。《史记•陈涉世家》里说:“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吳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记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也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等。其中秦《徭律》规定:“御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意思是说,征发徭役,如果怠慢不加征发,应罚二甲;迟到三到五日,斥责;迟到六到十日,罚一盾;超过十日罚一甲。如果遇到发大水下大雨,可免除本次征发。根据这样的秦律,陈胜、吳广怎么能仅仅因为大雨误期而起义呢?看来《史记•陈涉世家》记载有误。

以上这五件事就是被考古发现所颠覆的认知。仅共参考。


布衣闲人10


马未都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或许很多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我们以为的真相,或许也只是我们自以为而已。

随着考古的发展,的确改变了很多传统人们的认知。鬼谷君是研究鬼谷子纵横学的,那么我们先从纵横家开始。

一、苏秦和张仪到底是不是一个时代的?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苏秦是张仪的师兄,两人本为同窗,是鬼谷子的徒弟。

但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此书中记载,张仪其实早于苏秦,张仪才是苏秦的师兄。

这彻底颠覆了传统对二人的认知和了解。

二,孙武和孙膑到底是不是一个人?

现代人听到这个问题,可能感觉比较滑稽。但其实鬼谷子的徒弟孙膑就是孙武一直是古往今来的大部分说法,原因很简单,古人并没有考据到《孙膑兵法》,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

比如国学大师钱穆就信誓旦旦认为,孙膑就是孙武。

直到1972年2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本的《孙膑兵法》,这使失传已久的古书得以重见天日。

看到《孙膑兵法》出土,才让所有人闭嘴。同样证明《史记》并非杜撰故事。

三,张仪到底是怎么死的?

一说到纵横家,人们就觉得学《鬼谷子》必遭报应,甚至还举出苏秦,张仪被杀的典故。

但经过《竹书纪年》的考证,其实张仪并没有被杀,而是回到了魏国,在他的老家安享晚年一直到去世。

更多历史国学文章,敬请微信关注:ggzway。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来说一个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吧。大伙儿看看怎么回事?是不是考古人员又在打陈胜、吴广的耳光。

我们上学的时候应该都读过、背过一篇文章吧,叫《史记·陈涉世家》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熟悉吧。里面说到,陈胜吴广起义是因为“失期”,失期就要被宰,所以陈胜吴广就揭竿而起了。

但是!但是!

1975年11月,在湖北省孝感地区云梦县出土了一批秦竹简,出土的亲简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等。

而恰巧,秦律里面有关于“失期”惩罚的记载。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什么意思勒?就是说征召不去的,要罚款价值2套铠甲的钱,预期3-5天的要斥责,迟到6天的要罚价值一个盾的钱,失期超过十天的,要罚价值1套铠甲的钱。但是如果因为下雨天气等原因失期的,免除处罚。(个别字可能翻译不是很准确)

大伙儿看出毛病没有?

《史记·陈涉世家》里面记载,下雨天,失期了,就要被宰杀,而出土的秦律里面却说下雨天失期是免除责罚的,甚至最高责罚也是罚款,与课本记载的完全相反。

这算不算打脸?

不过这里面还是有漏洞的,到底是秦律出错还是秦律的规定只是故作仁慈,实际并未执行,还是陈胜吴广故意扭曲法律,为鼓动起义而故意夸张了徭役迟到的惩罚,亦或是秦二世修改了秦法。

虽然这次出土的考古文物,不能就这么推翻《史记》的记载,但是里面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瞎想的空间


笑尝历史百态


1.《道德经》或改称《德道经》

《老子》一书也称《道德经》。传世的《道德经》一书,前半部分论“道”,后半部分论“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两个版本的《老子》,但均是前半部分论“德”,后半部分论“道”,与传世版本上下两部分刚好相反。研究者认为出土的帛书是西汉初年抄写的,其版本早于传世《道德经》,更接近古书原貌。如此一来,《道德经》或许应该称《德道经》了。

2. 张仪时代早于苏秦

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一组和传世《战国策》类似的竹简,经整理成书后命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这本古书有很多内容与传世《战国策》大体相同,但也有一些记载与传世史籍不同。研究者认为,根据这本古书,张仪生活的时代要比苏秦早。传统说法认为,苏秦与张仪是同一时期活动的人物,一个搞合纵一个搞连横,这是后世的误传。

3.胡亥或许并未篡改诏书

2009年北京大学获得了一批西汉竹简,整理后其中有一篇名为《赵正书》,研究者认为成书年代可能为西汉早期。书中记载,秦始皇临终前,丞相李斯、御史冯去疾主动上奏请求立胡亥为储君,并非如《史记》记载的是篡改了诏书。书中还记载,赵高是被秦将章邯所杀,而不是《史记》说的被秦王子婴所杀。

4.规模宏大的阿旁宫只是想象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其在位的第三十五年,开始兴建阿旁宫,“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三十七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故,此时阿旁宫并未建成。胡亥即位后继续修建阿旁宫,李斯、冯去疾等人因进谏停止修阿旁宫被下狱而死。关于阿旁宫的规模,唐代杜牧的《阿旁宫赋》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称,从对遗址发掘来看,阿房宫根本就没建成,更没有被项羽焚烧的痕迹。千古名篇《阿旁宫赋》中对阿旁宫的描写,只是文学想象。

5.蔡伦是不是纸的发明者?

《后汉书》记载:蔡伦发明了“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造纸术,从此大家都开始用这种方法造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称“蔡侯纸”。近年来在陕西省和甘肃省多地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根据它们的发现地分别被命名为灞桥纸、中颜纸、放马滩纸、悬泉纸、金关纸。这些发现颠覆了人们认为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认知。有研究者认为,西汉时期的造纸法是“浇纸法”,蔡伦发明的造纸法是“抄纸法”,这是两种不同的造纸方法。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些“西汉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如果这些“西汉纸”是纸的话,埃及的“莎草纸”也是纸,那么“莎草纸”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甘肃放马滩西汉地图

埃及莎草纸

6.孙武、孙膑究竟谁是《孙子兵法》的作者?

虽然汉代及其以前的史籍对孙武、孙膑二人均有所记载,但传世仅有一本《孙子兵法》。从宋代开始人们就产生了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历史上并无孙武其人;有人认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有人认为《孙子兵法》是后世之人伪托“孙武”之名而作的;有人认为有孙武和孙膑这两个人,但现存的《孙子兵法》作者是孙膑……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竹简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确定了《史记》等早期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孙武和孙膑各有其人,他们都写了“兵书”,传世《孙子兵法》应为孙武所做。

暂时先写这么多吧,其实还有一些。


饕餮的盛宴


谈不上颠覆,只能说是戳穿了一些谎言。

1《史记》里有记载,黄帝部落来自西北。

2通过考古得知黄帝时期对应为仰韶文化遗址,而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为,陕西2040处,河南1000处,甘肃1000处,山西1000处,陕西为仰韶文化的核心。

3复旦大学李辉教授,用最科学的dna检测,得出以下结论,陕西为华夏,河南土著只有东夷+荆蛮。陕西的华夏族征服河南后,河南才有了华夏文明。


谢强的母亲是井盖


1984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在进行市纺织厂的基建时发现了三国时东吴名将朱然之墓。朱然在三国时代似乎存在感并没有那么高,但他曾与潘璋擒杀关羽,又随陆逊打败刘备,也算是东吴的的大人物了 。

经考古鉴定,朱然墓是迄当时为止长江中下游区域已发掘的300多座东吴墓葬中最能反映东吴最高统治集团墓葬特点的一座大墓。墓室虽早年被盗,但许多随葬的精美漆器幸免劫难。在140余件出土文物中,有部分还被列为国家一级珍品。


看上去是不是并没有太厉害?

朱然墓中发掘的一件看起来不起眼的文物却不仅震动了中国考古界,并且震动了日本全国。

我们都知道,木屐算是日本文化中一件非常特殊的存在,被日本人视作传统文化中的国粹,舆论一直以来都认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发明的。

但在朱然墓中却发现了一对漆木屐,和当代木屐样子差不多,通过朱然墓漆木屐的发现,证明了木屐不是日本发明的,二十在中国通过唐文化东传到日本,最后被日本逐渐使用。

在朱然墓发现了这种木屐后,日本方面还多次请求将其运到日本展览,在很多日本人看到了在中国出土的木屐后,都纷纷表示诧异,以及那不可避免的尴尬。

但自2002年起,日本人再想看这对木屐,就没那么容易,必须到中国来了。这对木屐在2002年,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一共只有64件,全是国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