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的最美醫生鄒笑春是笑如春風圖大愛

近期,根據撫順市傳染病院最美醫生鄒笑春事蹟改編的電影《黃玫瑰》,在撫順的夜色中“殺青”。這部電影將在全國公映。影片《黃玫瑰》由曾拍攝過《毛豐美》、《郭明義》等主旋律電影的北方聯合影視集團投資拍攝,由著名導演寧敬武執導。主演姜宏波用自己最真誠的演繹致敬最美醫生鄒笑春。

鄒笑春是撫順市傳染病醫院艾滋病治療與關愛中心原主任,長期堅守在艾滋病防治工作第一線,為愛滋病患者這一特殊群體構建一個心手相牽的關愛之家,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她仍堅守崗位,後因醫治無效不幸去世,年僅44歲。電影《黃玫瑰》講述了鄒笑春醫生的先進事蹟,以及艾滋病患者和一線醫護人員最真實隱秘的生存狀態和生命哲思,通過藝術昇華,完美展現了鄒笑春這位最美醫生的光輝形象。

天女木蘭

2006年,撫順市傳染病醫院應形勢需要,受命組建專業的艾滋病治療科室,院領導在物色人選時,時任院預防保健科副科長的鄒笑春主動找到院領導請纓說:“我覺得預防保健與防治艾滋病沾邊,我對艾滋病知識能比大家多瞭解一些,我又是一名黨員,如果醫院覺得我適合牽頭這項工作,那就讓我來吧。”

鄒笑春,1972年4月20日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當編輯的爸爸、當小學老師的媽媽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加上雷鋒事蹟的耳濡目染,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熱愛生活、憧憬理想成了鄒笑春生命的底色。她的名字,就像她的面容一樣,始終洋溢著春風般溫暖的笑意。

撫順的最美醫生鄒笑春是笑如春風圖大愛

撫順最美醫生鄒笑春 照片來自網絡

1992年,20歲的鄒笑春衛校畢業。

“無論到了什麼地方,也無論需診治的病人是男是女、是自由民是奴婢,對他們我一視同仁,為他們謀福祉是我唯一的目的。”

1993年5月,鄒笑春成為撫順市傳染病醫院的一名正式職工。一起來的同學,因醫院設施和環境簡陋,效益不好,有的想辦法調離到別的醫院,有的闖世界另謀發展。鄒笑春在心裡一遍遍對自己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到彩虹;不經歷艱苦與磨難,怎能到達到理想的彼岸。

1996年,24歲的鄒笑春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併發誓:“我要為黨的偉大事業奉獻我的青春和熱血!”

2003年12月17日,鄒笑春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6年11月,艾滋病抗病毒治療診室迎來第一個來就診的患者叫,他曾無數次遭白眼、被嫌棄、冷淡、鄙夷,這次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一聲“你好”把自己迎進診室,一雙主動伸過來的溫暖之手把擔心化解的無影無蹤。

鄒笑春為患者檢查眼睛、口腔時,沒有戴手套,她要用行動消除了患者心底的顧慮,告訴他病情和徵兆都在醫生掌控之中。

給患者採血時,護士由於緊張,針管裡的血液濺到桌面上。現場氣氛一下緊張起來,鄒笑春馬上走過去,說沒事,我來處理。她戴好防護手套,用專業設施,按照程序把血液清理乾淨,大家這才鬆了一口氣。

天女木蘭是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的野生木蘭科植物,不懼危險、默默堅守。院黨委書記梁松波說:“傳染病院是看不見硝煙的戰場,白衣天使面對疫情時,每一個都像衝鋒陷陣、不畏犧牲的戰士。”

愛心之家

由於人們對艾滋病缺乏瞭解,往往對艾滋病患者存在偏見,不敢與患者面對面交談,不敢用患者用過的東西。這些偏見與歧視往往會導致患者情緒低落、自卑、恐懼,甚至對生活失去信心。他們大多不敢結婚、生子,甚至不敢出門、遛彎兒、買菜。

“我要給他們建一個‘家’,一個能夠接納他們、給他們勇氣、讓他們依賴的‘愛心之家’,我就是他們的親人。”

有個患者叫小蘭,在生產時發現小寶貝被自己傳染了艾滋病毒,如何面對婆婆、丈夫、孩子?小蘭產生了自殺的念頭,可當看見天真無邪的寶貝,她的心又軟了下來。小蘭抱著寶貝走進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療診室。

小蘭一進“愛心之家”,小寶貝就被鄒笑春接了過來。小蘭強忍住淚水說:“鄒主任,我求求你,幫幫我和寶貝吧!我希望她也能像別的孩子一樣健康快樂的活著!”

提前守候在“家”的病友、志願者圍上來,有的拉著小蘭的手,有的搶著抱孩子。小蘭含在眼底的淚終於奪眶而出,她說:“這裡才是我和寶貝最親的家啊!”

我在採訪時,有一位患者這樣對我說:“我的一生註定是個悲劇,因為艾滋病這個詞,始終帶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恥辱,但當我遇到她之後,一切都改變了,我的生命還有活著的意義”

對艾滋病患者來說,比藥物治療更為重要的是心理撫慰。就像鄒笑春生前所說,要給艾滋病患者做治療,必須先打開他們的“心結”。用理解包容的心態去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用自己的言行與努力解決他們面臨的社會問題,這才是醫務工作者“治病救人”的真正含義。

有一天,一個曾經幸福美滿的三口之家,丈夫被查出染上了艾滋病毒,妻子無論如何都接受不了,哭著吼著要離婚。鄒笑春一邊疏導患者的煩躁情緒,一邊去做他妻子的思想工作。鄒笑春對患者妻子說,你愛人也是被動得病,他自己惱火都不想活,你再離婚,不是逼他去死嗎。再說,你們原來感情就很好,要信任他,理解他,艾滋病沒那麼可怕,及時治療是可以控制的,這個時候你不幫他,他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對人生、家庭、社會絕望,做出想象不到的事情來。

在“愛心之家”。鄒笑春為空腹採血的患者準備了營養早餐、愛心湯;為服藥患者準備了溫熱的飲用水、一次性紙杯、紙巾等用品。她還設置了留言簿,讓患者對“愛心之家”做出評價,悉心聽取患者的意見和建議。

為了讓艾滋病患者更好地融入社會,鄒笑春組建艾滋病志願者小組。每年春夏,鄒笑春都和患者一起,到醫院後身的月牙山,開荒種地,灑水播種,植愛心樹。通過幹些體力活,緩解一下心理壓力,樹立起積極的人生態度。

希波克拉底說,醫生的崗位就是在病人的床邊,與病人一起與疾病做鬥爭。

雙紅絲帶

鄒笑春是個有文學情懷、憧憬理想、熱愛生命,充滿激情和創造性的人。她最初雖然只有中專學歷,但她為能成為艾滋病病人最需要的“全科醫生”,刻苦鑽研業務知識,不斷學習,考取了函授大學本科學歷;為了與患者更好溝通,系統學習了心理學教程,取得了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書。她特別珍惜每一次到北京、上海等地進修充電的機會,就像一塊永遠吸不夠水的海綿,不放過專家任何一個空隙,如飢似渴地拜師求教。專家們每一次看到胖胖的微笑著走過來的她,就都打趣說,又發現什麼新情況、遇到什麼新問題啦?並不厭其煩地給她解答。

學習豐滿了她的羽翼,讓她在工作中有如插上了翅膀。處置採血、快速檢驗、危機干預、營養調配等專業知識,駕輕就熟。

她撰寫的兩篇論文《撫順地區艾滋病免費抗病毒治療效果分析》、《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與相關依從性研究》獲得市科技成果二、三等獎。

鄒笑春負責防治艾滋病10年間,診療了數百個病例,其中年齡最大的84歲,年齡最小的只有2歲。有一次,市裡組織為一例臨產的艾滋病毒感染者會診,鄒笑春針對患者艾滋病毒抗體呈陽性、免疫細胞CD4已下降到治療範圍的情況,果斷提出阻斷母親對胎兒的傳播治療方案。產婦經剖腹產產下一個體重8.2斤的健康男嬰,新生兒半年後經監測顯示未受到感染,成為省內唯一一例夫婦都是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生產出健康嬰兒的成功案例。

一貫不乏工作激情的鄒笑春,幾乎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她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為患者答疑解惑。就連家人們共度輕鬆美好時光的週六,都成了鄒笑春雷打不動的工作日。10年時間裡,她比別人多工作了500多天。

2011年11月,在鄒笑春的建議籌劃下,醫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療診室 “升級”為艾滋病抗病毒治療與關愛中心,她擔任中心主任。

鄒笑春在10年防治艾滋病工作中,與紅絲帶結下了深厚的情緣。她對紅絲帶有獨特的理解,想賦予紅絲帶更多內涵和意義。她像藝術家一樣,苦思冥想,憑藉良好的美術功底和聰明才智,靈動地設計出“雙紅絲帶”。

“雙紅絲帶”像兩個人肩並肩、手拉手,像兩顆心,緊緊連在一起;如同醫生和患者永遠在一起;人和人的平等永遠在一起;友愛和互助永遠在一起。

2014年,鄒笑春作為基層醫生代表,受邀參加了北京地壇醫院舉辦的“第十五屆貝利·馬丁獎頒獎儀式”。會上,馬丁基金會決定資助撫順艾滋病治療與關愛中心的志願者活動。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鄒笑春負責的艾滋病治療與關愛中心在政策支持、藥品數據管理、病人隨訪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十分認可,認為 “專人、專職、專區域”的治療與關懷管理模式值得全國推廣。

2016年6月1日積勞成疾的鄒笑春因搶救無效,離開了她發誓幹一輩子的醫療崗位,離開了她牽腸掛肚的艾滋病患者,年僅44歲。5月20日,國家衛計委派人專程赴醫院看望慰問鄒笑春,李斌主任在慰問信中說,鄒笑春同志作為一線基層防艾工作者的傑出代表,為廣大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員做出了表率,傳遞了正能量,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國家衛計委對其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作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謝。

鄒笑春生前獲得了撫順市“雷鋒式十大傑出青年”、“巾幗雷鋒”、“誠信服務先進個人”,遼寧省“我最喜愛的健康衛士”等榮譽稱號。去世後,省、市委分別追授她 “優秀共產黨員”;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追授 她“遼寧好人·時代楷模”;省、市婦聯追授予她 “三八紅旗手標兵”;當選中央電視臺 2016年度全國最美醫生燈榮譽稱號。

鄒笑春很普通,普通得像我們身邊的姐妹,鄒笑春很平凡,平凡中體現出善良、仁愛的品格。

鄒笑春去世後,市傳染病院為她建立了事蹟展覽館。睹物思人,端詳從《共產黨員》封面上放大的鄒笑春畫像,釋放出她身體裡滿滿的愛的能量。尤其是她自己創作的傳神寫真自畫像:和善、溫暖的面容,俊美、微笑的大眼睛,身上飄舞紅絲帶的翅膀。這就是鄒笑春人生的真實寫照啊!是她理想和夢境裡嚮往的世界。

鄒笑春,聖潔而又仁善的美麗天使,用如火的生命詮釋愛的圖騰。

張篤德,筆名竹馬, 1964年10月生於撫順。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撫順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詩歌《一個人的生命能走多遠》獲“雷鋒--道德的豐碑杯”全國詩歌大賽一等獎。著有詩集《竹馬詩選》、《一個人的生命能走多遠》、《最後的工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