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上堡有兩個門,大境門在西境門西邊,底部比西境門高兩米多

張家口上堡有兩個門,大境門在西境門西邊,底部比西境門高兩米多

大境門。

來張家口的這兩年多時間裡,跟大境門結下了不解之緣:之前每天下班後的徒步行走是從單位走到大境門,再走回去;之後每天爬山多是從平門處上西太平山,沿大境門長城下山。

最開始比較好奇,為啥大境門在西境門的西邊。官方的解釋是,大境門長城處於宣府西路長城上,是邊境上的一個門,所以叫做西境門。這個解釋差強人意,名字多可能是後人附會而來,最初可能就是邊境之門,至於大境門字面之意就是邊境上大的那個門。西境門高在2.7米左右,寬在1.62米左右,長在7.5左右,這是介紹上的說明,數據不會有假。

按照我所掌握的情況,大境門之內建有軍堡,也就是城牆之內城,這是明清時期駐軍負責人居住的地方,由軍堡而出直接對應的則是西境門。現在景區內側的都是仿古建築,不能看到明清的佈局,只有靠近大境門處的石碑上,隱約有上堡和下堡之分以及明清時期佈局的印記。

所以,西境門並沒有在西邊而是在大境門東邊,還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插上一句,張家口各個高速出口也是很有意思的,張家口西在張家口南的南邊,張家口南則是張家口西的西邊。

張家口上堡有兩個門,大境門在西境門西邊,底部比西境門高兩米多

西境門。

不過更有意思的是,西境門要比大境門低兩米左右,從大境門所平行的大境門廣場到西境門出,需要下行十二個臺階,按照每個臺階二十釐米來算還有兩米多。這一點要比“大境門在西境門西邊”還有意思。

所以,斗膽猜測一下,同樣是一道城牆上的兩個人,為啥高低不一樣呢?

按照西境門旁邊的介紹,西境門建於明萬曆四十一年,也就是1613年;大境門開口於1644年。同一個城牆上的兩扇大門,開口時間只差31年,按照常理來講,如果需要開一扇大門,那麼直接在小門上面開門反而更節省成本。另選地段開大門,不符合情理。而西境門下面還有車轍印記,可見當年的繁榮。

這讓我想起關於牛頓的一個故事,牛頓家有一隻小貓,有一條大狗,為了方便貓狗進入家裡,牛頓在自家院牆上挖了兩個口子,一個小口是給貓的,一個大口是給狗的。這讓人笑話了,也被人們稱為牛頓力學式的思維方式。

我相信明清戍邊的將軍不會太笨,唯一的可能是三十年變遷中,西境門已經被泥土埋沒了,加上正處於改朝換代的時間節點,外有這裡處於荒涼之地人煙稀少,人們可能不大瞭解張家口來遠堡的門了,找不到地方,那就新開一個地方

,西境門也是在十年前因為修大境門廣場才發現的。而1945年將張家口的日寇驅離後,八路軍就是從大境門進關的,而之前1928年察哈爾都統高維嶽題寫了《大好河山》更讓大境門享譽中外,之前1644年大境門開門之後,就是清王朝向西征服蒙疆的重要關口。

那麼西境門是如何被埋沒的呢?如今大境門外有兩條溝,一條向西的,被稱為西溝,也就是後來的張庫大道的路線,一條向北向東北的,被稱為正溝。之前的情況是,經常遇到一些洪水,西溝的洪水下來後,在西太平山腳下至大境門處向北折回,這就造就了泥沙在河南岸沉積;正溝的河水來了後恰恰在大境門處向東折回,故此兩路泥沙在西太平山腳下沉積。大境門廣場上的鎮河牛也很好地說明當年的河水氾濫。

在明朝萬曆四十一年至清朝順治元年,一旦發生大的洪水,大量的泥沙沉積在大境門城牆外面,將西境門的入口埋沒。對於城牆根基,一旦有了堆積物,一般不會進行清理,堆積越多,根基越深越牢固,如果覺得城牆變矮了可以加高。而城牆內部也相應墊高。

如今在與大境門平齊的清水河中有橡膠壩,處於大境門的南部,平齊的水面可以達到城牆附近,但是兩地高差在兩米左右。這也就可以佐證大境門內外的確有很多河水沖積的泥沙。或許在1613年至1644年,明末清初,正溝和西溝出現一次大洪水,洪水帶來的泥沙沉積在大境門外,多達兩米多厚,將西境門埋在地下。

另外,還可以佐證的事情是,西境門附近的城磚是四指寬,與城牆上多處的城磚厚度相似;而大境門附近的城磚為五指寬,這是很少見的。

我也曾懷疑,大境門是否是後來被人有意墊高的,查閱此前的老照片並無此類的嫌疑。而且萬顆釘子的大門是無法作假的。

以上所寫,姑且猜一猜,畢竟沒有看到相關的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